當地時間今天中午,海上自衛隊新一級別常規動力潛艇首制艇在三菱重工神戶造船所下水,並被命名為「大鯨」(たいげい)。
海上自衛隊吳地方總監 酒井 良海將出席下水儀式,海自吳基地也是其最主要的潛艇駐泊地之一。
吳基地是海上自衛隊最主要的潛艇部隊駐泊地,目前編有12條艇的第一潛水隊群就是駐紮於此,圖為吳基地內的一條「親潮」級艇,從艉舵構型就可以一眼識別,目前海自共有9條「親潮」級常備作戰艇在役
兩條駐泊於吳基地的「蒼龍」級艇,注意圖中靠後的那條艇指揮臺圍殼側面還殘留著在造船廠期間塗刷的大字體舷號「511」痕跡,該艇即為目前在役的海自最新艇「凰龍」號,也是海自首條安裝了鋰離子電池組的作戰潛艇
該級艇此前被防衛省公開稱為「29SS」型,即「平成29年度潛艇型」或「3000噸新型潛艇」。大家熟悉的海自現役潛艇主力「蒼龍」級(AIP構型)在連續建造了10條之後,從其第11號艇「凰龍」號(おうりゅう,舷號 SS-511)開始變為搭載鋰離子電池組的構型,這種「蒼龍改」一共開建了2條艇,即已經入列的SS-511「凰龍」號和第12號艇SS-512「鬥龍」號(預計2021年3月入列)。
而今天下水的「大鯨」級就是在「蒼龍」級的基礎上、更嚴謹的說法應該是在那2條「蒼龍改」型艇基礎上再進一步改進設計而成的,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倭寇潛艇裝備上的「小步快跑」:從「蒼龍」AIP構型(10條)》》》「蒼龍」鋰電池構型(2條)》》》「大鯨」(鋰電池)。
我們可以橫行對比一下新的「大鯨」級和「蒼龍」級之間的基本數據,兩者設計艇長都是84米、設計艇寬也都是9.1米,而艇深(由於現代潛艇設計並非完全對稱的,所以難以用艇體直徑來描述,艇深即艇體垂直方向的最大數據)「大鯨」級比「蒼龍」級大了0.1米、為10.4米;所以「大鯨」級對應的公稱「標準排水量」也就大了50噸,變成了3000噸級。基本上兩級潛艇的總體設計並無太大改變,「大鯨」級運用了大量使用「成熟貨架產品」的研製理念,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相關設計和造船廠轉產準備工作。除了搭載鋰離子電池組以外,其主要艇載武器裝備是最新的18式重型魚雷(倭人稱為「長魚雷」)。其他的改進存在與裝載了探測能力更強大的綜合聲吶系統(包含艇艏陣列、艇體舷側陣列、拖曳線列陣),配合鋰離子電池組而換用了充電效率更高的柴油機組,以及繼續沿襲從「蒼龍」級8號艇開始裝備的TCM潛艇魚雷防禦系統等。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原本「蒼龍」級每一條艇員編制為65人,而今天下水的「大鯨」級公開信息顯示其艇員編制擴大至「約70人」。從2018年開始執行的海上自衛隊新編制裡,潛艇部隊規模已經從原先的16條常備作戰艇擴編為目標22條常備作戰艇,增編的6艇如果按「蒼龍」級計算就需要額外招募培訓至少6*65=390名潛艇專業人員。「大鯨」級開始每艇再增加大約5人,這對於海自潛艇專業艇員招募培訓壓力巨大;再加上倭國社會現實,男丁越來越少願意從軍,他們已經轉向招募並培訓女性潛艇艇員這條路。據說海自已經在前兩年的預算中撥款改造「親潮」級某艇的生活區劃,並從去年開始培訓第一期海自女性潛艇艇員。那麼引申出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新艇上還要增設女性艇員單獨的居住空間(包括獨立的寢室鋪位、衛生艙室等),3000噸級的「大鯨」級是否已經在設計之初加以規劃?
除了中俄美三家,其餘擁有潛艇的海軍或多或少都面臨維持專業合格艇員數量的壓力
縱觀海自潛艇建造歷史,還是很有規律性的。基本保持每年建造一條艇的節奏,由三菱重工神戶造船廠和川崎重工神戶造船廠輪流承建,甚至近幾年更加規律,三菱重工造的艇都安排在10月份下水、川崎重工造的艇喜歡安排在11月份下水!目前「大鯨」級的2#艇正在川崎重工神戶造船廠室內船臺建造中,不出意外可能在明年11月下水,據悉該艇建造費用為697億倭幣;三菱重工的下一條「大鯨」級、3#艇隨後也將進入艇體合攏階段,建造預算698億;納入2020財政年度防衛預算的4#艇建造費用702億;上月提交審批的2021財年防衛預算概要中的「大鯨」級5#艇申請預算為691億。基本預測,「大鯨」級將持續建造至少8條,未來替換海自潛艇部隊中的部分「親潮」級艇。「大鯨」號(舷號SS-513)按計劃將完成後續舾裝和試驗試航工作,2022年3月入列服役。
HSH早前相關推文:
【簡訊】倭艦「出雲」級改造方案披露
【HSH】海自之「野望」(下)
倭版「縮水075」亮相(1)
倭版「縮水075」亮相(2)
【轉載請註明本文出處】
如對我們的推送文章感興趣,請長按下方的二維碼添加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