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共同社10月14日報導,計劃2022年3月入列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新型潛艇命名與下水儀式14日在神戶市的三菱重工業公司神戶造船廠舉行,該潛艇被命名為「大鯨」。報導稱,日本防衛相岸信夫、海上幕僚長山村浩等約150人出席了新型潛艇的命名與下水儀式。岸信夫公布了「大鯨」這一名稱,命名後艦上彩球被拉開,紙花飛舞,現場響起掌聲。
日本「大鯨」號潛艇下水
29SS型首艇,「大鯨」號主要針對中國據日本防衛力建設指導方針《防衛計劃大綱》的內容稱,考慮到中國的海洋活動,日本提出在2010年以後將日本擁有的潛艇數量從16艘增至22艘的目標,而「大鯨」號就是這一指導方針的一部分。
據悉,早在2017-2018年,日本就完成了新潛艇系統的主要部件的試驗,獲得了在全新方案中運用的許可。2018年初,日本防衛省準備了新的方案,代號29SS,據此計劃建造新潛艇。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計劃建造7艘新型潛艇,目前已經籤訂了4艘的建造合同。
其中,29SS型首艇「大鯨」號於2018年鋪設龍骨,2020年10月14日正式下水,被命名為「大鯨」號。「大鯨」號通過所有必要試驗後,預計將於2022年春天正式列裝服役。此外,「大鯨」號主要用於積累經驗,並不是真正的戰鬥潛艇。
第二艘29SS型潛艇於2019年在三菱重工造船廠鋪設了龍骨,名稱目前不得而知。計劃明年下水,2023年入役。去年第三艘潛艇也鋪設了龍骨,將在第2艘之後下水,2024年交付。
後面4艘潛艇的建造時間表目前未知。可以預測,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技術水平的完善,後面四艘的研製、下水、入列速度將會大幅提升。
性能特點據報導稱,「大鯨」號潛艇長84米,寬9.1米,水面排水量3000噸,水下排水量應超過4200-4500噸,船員編制約70人,噸位比「蒼龍」級更大。在整體布局方面,「大鯨」號採用了流線型殼體,上部有水平控制舵,尾部平面採用X型布局,與「蒼龍」級差別不大。但在其他方面,「大鯨」號卻要比「蒼龍」級先進的多。
首先,噪音小。「大鯨」號採用了各種降噪減音措施,例如在外艇身鋪設消聲瓦,在內外艇身中間夾層加入新型噪音抑制塗料,採用了噪音更小的柴油發電機、鋰離子蓄電池、單螺旋槳航行電動機等動力系統,有效降低了其噪音,提升了其隱身能力。
「大鯨」號潛艇長84米,寬9.1米,水面排水量約3000噸,噸位比「蒼龍」級更大
其次,艇電系統先進。為了提升「大鯨」號的艇電系統,29SS方案研製了新型偵察、通信電子設備,也基於光纖陣列研製了新型聲吶,搜索、跟蹤水下目標的能力大為提升。此外,日本海上自衛隊基於現有成果和元件研製了新型戰鬥信息指揮系統,作戰效能大幅提升。
「大鯨」號的武器是4具位於頭部的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潛艇可以使用現有各種先進的魚雷,包括最新的型號,藉助魚雷發射管也可以發射「魚叉」飛彈。
再次,自動化程度高,舒適性好。鑑於日本潛艇學院今年首次招收女學員的規定,「大鯨」號在建造時,充分考慮了女艇員的特殊需求,舒適性大幅提升,能有效保障、提升艇員的生活條件。此外,「大鯨」號自動化程度較高,可有效減輕艇員的負擔。
結語「大鯨」號雖然沒有採用「AIP」(不依賴空氣的動力裝置)技術,而是採用了傳統常規潛艇的柴油發電機和蓄電池動力組合,但卻採用了先進的技術,水下自持力大幅提升,並不比採用「AIP」技術的潛艇差。當然,「大鯨」號相應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是造價昂貴,「大鯨」號的建造費約76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8.6億元),比「蒼龍」級的建造成本要更高;其次,「大鯨」號採用鋰蓄電池,鋰電池雖然蓄電量更大,可提升潛艇的水下自持力,但造價昂貴,且充放電時會釋放熱量,一旦工作狀態被破壞,可能釋放有毒氣體或起火,對潛艇安全造成影響。這就對蓄電池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潛艇及艇員的安全與之息息相關。所以,「大鯨」號的性能和實際作戰能力究竟如何,還有待觀察。
「大鯨」號潛艇採用了各種先進的技術,具有噪音低、艇電系統先進、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
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裝備的潛艇主要以2750噸級「親潮」級和2950噸級「蒼龍」級為主,「大鯨」號是繼上述兩種型號之後的新型潛艇,其服役後對於提升日本的海軍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從這點不難看出,目前與日本有「離島」紛爭的,無非就是中韓兩國,獨島和釣魚島,是日本設計20式突擊步槍的兩個主要假想應用戰場。
本文節選自《兵工科技》2020年第18期《2020年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衝突》專輯。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溫馨提示: 近日微信訂閱號調整了推送規則,消息不再按照推送時間排序了。如果不想錯過我們的精彩文章,不妨進入公眾號主頁給「兵工科技」加上星標,或者在閱讀文章的底部點擊「在看」。這樣,我們的文章才會每天第一時間出現在您的訂閱號列表中。您也不會遺漏可能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