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燈號 丨鮮為人知,老一輩西藏邊防軍人和國旗的那些故事

2021-02-20 人民武警

  1950年初,由張國華軍長率領的十八軍全體官兵在進藏前立下誓言:「堅決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讓幸福的花朵開遍全西藏。」出發前,部隊給每個官兵發了一個筆記本,筆記本的第一頁印著「一定要把五星紅旗插上喜瑪拉雅山」,封面上印著板畫:一群解放軍戰士高舉著五星紅旗,向雪山峰頂攀登。

  

  舉著筆記本,仔細端詳著封面的圖案,那是俺第一次觸摸到五星紅旗,第一次有了個正正規規的筆記本。在行軍途中,捨不得把筆記本打到背包裡,總是把它緊緊地揣在懷裡,有時掏出來寫上幾個字的時候,它都是熱乎乎的。凝視著戰士高舉著囯旗攀登喜瑪拉雅雪山的畫面,覺得俺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個。俺在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決心:「再苦再累也不能掉隊,就是爬也要爬進西藏」。爬雪山,淌冰河,歷時一年多,所有進藏部隊勝利到達了拉薩。

  

  部隊在拉薩舉行了隆重的進城儀式,五星紅旗第一次在西藏上空升起。當看到布達拉宮金頂上飄動的五星紅旗時,有了到家的感覺,五星紅旗象徵著囯家,拉薩就是家,同時又想起家中俺娘和俺奶奶……眼淚一個勁地流,似乎那天眼框格外淺。

 

 

  從那時起,凡是重大節日,藏族同胞都會在自家門上方懸掛五星紅旗,門前灑下吉祥圖案,人們在國旗下拉起手,跳著藏族歡快的鍋莊舞,高亢地唱道:「扎西德勒門前灑,金珠瑪米到我家,歡迎你們到西藏來,請喝一杯酥油茶。」每逢佳節,拉薩的大街小巷都掛滿了國旗,一派祥和的大家庭景象。

  

  五星紅旗在拉薩上空飄揚,五星紅旗在西藏各地、家家戶戶懸掛,這象徵著帝國主義勢力被從西藏驅逐出去,西藏回到了祖國大家庭中;這意味著西藏的奴隸制被徹底推翻,西藏的百萬翻身農奴當家做主人了。

 

 

  深入基層,為兵服務,是俺們部隊文藝工作者的宗旨。1956年,俺們到人們稱為「神女峰」的喜馬拉雅山第三峰的山腳下,為邊防哨卡演出。哨卡設在海拔近5000米的斜坡上,戰士們就住在他們建的「窯洞」裡。所謂的窯洞,就是在土坡上挖個貓耳洞,洞頂上搭蓋塊雨布,一個個「窯洞」組成了營房。半山坡上有一座崗樓,囯旗在崗樓上空高高飄揚,在雪山的映襯下格外醒目,紅旗的顏色卻不是特別的鮮紅。靠近哨卡,仔細地打量著那面國旗發現有些許褪色,這才明白,因為西藏太陽的紫外線太強了,曬得國旗有些褪色,國旗四周也被寒風吹的毛了邊兒……

  

  回到拉薩,俺們把邊防哨卡國旗的情況向上級做了專題匯報,西藏軍區立即下令:各邊防點凡是布質的國旗一律換成尼龍面料的,確保囯旗既不會褪色也不會被山風吹損。從那以後,彤紅彤紅的五星紅旗在各邊防點的上空高高飄揚。

  

  在進軍西藏大軍中,俺是一個十六歲的小兵;在雪域高原上,俺是一個黨培養的文藝兵。無論在行軍途中,還是演出的節目裡,五星紅旗就是國家,就是主題。英雄的十八軍培育了俺,英勇的十八軍將士,在黨中央、毛主席的指引下進軍西藏,把五星紅旗插上了喜馬拉雅山!讓五星紅旗飄揚在西藏各地!這也是俺一生的驕傲和自豪。

相關焦點

  • 夜讀丨高原戰士的「風花雪月」
    」的故事。說起西藏,給人的第一印象應當是雪山和布達拉宮。可是來到這裡。來到拉薩,我卻沒見過一次雪。其實,對我來說,作為一名北方人,對雪並沒有什麼新鮮感。而讓我意外的是,這裡的溫差,早晨和晚上仿佛是融雪一樣,顯得格外寒冷。到了中午太陽又變得異常的炙熱。新兵的時候常聽班長們講,以前下午過後,窗臺上全是風沙。
  • 一組來自西藏墨脫軍人最真實的照片,剛看第一張就淚目……
    這是一組來自西藏墨脫軍人的照片腿上聚集的不是一般生物而是專門嗜血的螞蟥比如這些在西藏阿里軍分區90後邊防戰士的手西藏的軍人就是這樣不管再苦再險在邊境線上展開國旗的那一刻軍人的心裡總是充滿自豪在西藏墨脫不,應該是在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上軍人想的最多的不是所承擔的風險
  • 從西藏邊防前線傳來解放軍的消息,全國人民淚如雨下!
    昨晚,西部戰區一位老戰友給我發來駐西藏邊防某部史衛國寫給媽媽催人淚下的信,讀後深感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書,而是軍人用青春譜寫出的一封愛國情書,是軍人用生命譜寫出的一封衛國遺書。我昨晚是用心、用情、用淚將它改編成詩歌,現發給網友分享。
  • 母親節:有一種母親叫西藏軍人的母親
    有一種母親叫西藏軍人的母親 義 軍 當退伍回家,遠遠的,我一眼就看見母親站在家門口的老槐樹下,她的目光迎接著我,像當年送我到西藏當兵一樣。父親回來了,見到我點了點頭,說:回來就好。父親和哥哥在信裡、電話裡,不知對我講了多少次。我當兵走的那天晚上,母親突然問我:你在西藏當兵,那個地方很高吧?那時會寫點詩的我難掩進藏當兵的喜悅,說:是的,我會摸到媽媽您望見的月亮……母親聽了我這話,腦袋立即就望著月亮,眼裡突然充滿了憂鬱:啊——這麼高啊!對於母親來說,我所在的西藏邊防連隊海拔4100米,那是她無法想像的高度。
  • 贛師青年丨張心怡:我是中國儀仗女兵,贛師大紅色傳人
    這個大氣從容,舉手投足間散發著軍人魅力的女生,這個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退伍女兵,會有怎樣的故事呢?她和戰友沒有一個人退縮,因為她們懂得,在這裡她們代表的是祖國,而不是自己。當有人問「苦嗎?累嗎?值得嗎?」時,張心怡就會想起訓練場上的八個大字——「揚我國威,壯我軍威」。「從我穿上軍裝的那一刻起,我就是一名軍人。
  • 萬裡邊防,小白楊茁壯成長
    第二年,原總政歌舞團的藝術家到塔城採風,詞作家梁上泉得知小白楊的故事後激動不已,連夜創作出《小白楊》歌詞。沒多久,這首歌詞發表在《解放軍歌曲》上,作曲家士心看到後深受感動,下了一番功夫為其譜曲。曲子既飽含熱血軍人的陽剛之氣,又訴說著對家鄉親人的眷戀之情,剛柔相濟、韻律活潑,撥動了邊防戰士的心弦。  翌年春晚後,《小白楊》這首軍歌一夜間走進千家萬戶、座座軍營。
  • 我的西藏特種兵的夢:我曾經瘋狂地奮鬥過!
    現職於西藏軍區某部,先後在解放軍報、人民陸軍報、中國陸軍、國防報、中央軍委機關網、戰旗報和西藏日報等媒體上稿130餘篇。老特:我曾經瘋狂地奮鬥過 謝斌 「信仰、堅持、奮鬥、自律」,這是一名駐守雪域高原16載的高原老兵老特,掛在床頭、寫在筆記本扉頁、刻在心裡的八個字。
  • 2018新春走軍營,和軍報軍網記者一起走上精神高地
    而當我循著軍報軍網記者的筆觸和鏡頭,我知道了更多,對邊防,對基層,對中國軍人……在海拔4520米的西藏軍區邊防某團無名湖哨所,只有唯一一條路可以通往外界。這裡終年積雪,大雪封山時,所有的急需物資都需要靠官兵自己背運上去。多年來,官兵硬是踩著筍芽般凸起的裸石,在懸崖絕壁上用雙腳蹚出一條路來。
  • 蔣曉華:伊犁邊防巡禮 (上) 【伊犁老故事】
    兵團四師有18個團場,其中13個是邊境團場,還有N個邊防駐軍連隊。      伊犁邊防戰士、武警官兵、軍墾戰士。日夜守衛在條件十分艱苦的邊境線上。      作者沿著伊犁州直464公裡邊境線走了一次,親歷了那些最可愛的人,可歌可泣的故事。讓我們認知邊境線上的故事,領略邊防人的鳳採。       本文分上下兩集,請讀者連續閱讀。
  • 最初的踏行 最後的邊防(《國境之西》上、下部致敬所有軍人軍嫂)
    那些從心裡筆底眼裡遇到的邊防官兵的名字都在離開電腦的瞬間再次出現。先是那些退伍回家的老兵名字,他們離別時相擁分離的眼淚還掛在我的眼前。還有準備轉業的官兵,他們帶著一身病體離開部隊,這一走都無法再回頭。而我的視線裡仍然是新疆公安邊防線上那些高海拔的缺氧、天路上的驚險達坂。是那些隱藏在每個官兵心裡對家人虧欠的那份內疚和沒有掉下來的淚水;是等待了很久的邊防官兵聽到孩子呱呱落地時的激動眼淚;是當今人們無法去理解的一個被很久邊緣化的群體。
  • 夜讀丨我是「二維馬」女軍官
    懷著這樣的期待,我有幸成為中國第六批赴馬裡維和工兵分隊的一員。時隔兩年,「二維馬」的我再次跨越14000公裡來到加奧超營執行維和任務。時間變了,2016變成2018;地點變了,醫療分隊變成工兵分隊;任務沒變,還是翻譯保障;初心沒變,還是維護和平。  維和的日子如流水般清澈寧靜,但也時常暴閃驚雷,恐襲總是來得措手不及。
  • 2016年,中國無戰事,但超30名軍人為國犧牲
    我們在這裡談犧牲,不是向社會要待遇,更不需要別人悲憐,我們想說,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要走向強大、復興,就必然會有人付出和犧牲,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將如此。  當2016年的日曆即將扯下最後幾頁,請允許我們再次緬懷這一年來為國犧牲的中國軍人,也請原諒我們沒有一一完整地講述他們的故事。
  • 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和中國的立場(全文)
    丨來源:新華社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和中國的立場
  • 2020,中國軍人的那些溫暖面孔
    這一年,中國軍人變得更為忙碌——4000餘名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奔赴武漢抗疫一線,累計收治7000餘名確診患者;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出動72.5萬人次參與抗洪搶險,協助地方轉移受災群眾13.7萬人;一茬茬邊防軍人日復一日堅守在祖國邊防線上……回顧2020,從抗疫到抗洪,從戍邊到維和……中國軍人的身影,出現在每一處需要他們的地方。
  • 24歲少校,精通多種語言,駐紮邊防一線!
    比如說,這三年在中印邊防,後三年去印巴邊防,再後三年去維和,再後三年去軍需後勤……職業路線非常清晰。不可能一直待在這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不知道啥時候能回去。其次,印軍的福利待遇也很好,跟他們毗鄰的邊防部隊,每人每年都有兩次假期,每次能休兩個月。工資待遇也很優渥。
  • 那些著名戰地照片背後的故事(1):折斷的步兵突擊勳章
    收錄於話題 #那些著名戰地照片背後的故事《戰爭史研究》等紙媒上發表多篇原創文章及翻譯多部德語電影電視劇中文字幕請關注本公眾號,未來將帶來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介紹戰地照片背後的人與事,讓習慣了為王者震撼、為英雄掩淚的我們,探知那些戰爭中普通人們的不平凡故事。
  • 《解放軍報》報導西藏軍區青藏兵站部:用「老西藏精神」激勵官兵戍邊報國
    據《解放軍報》4月15日報導,西藏軍區青藏兵站部在完成整編轉隸後,面對職能使命變化和編制體制調整,一些官兵產生思想波動,該部及時開展「向標兵學習、向榜樣致敬」專題教育,引導官兵在學先進中找準坐標,早日實現思想上的融入和工作上的融合。敬請關注——
  • 中印邊防部隊在班公湖「群毆」?
    緊接著中印雙方邊防部隊5月份, 在西藏阿里日土縣境內的"班公湖"地區再次上演了群體"肉博大戰".第二,這也說明,中印雙方努力在控制衝突的規模和力度,以「群毆」的原始模式衝突取代槍炮的熱衝突。邊防無小事,一旦擦槍走火,很可能就會釀成重大軍事衝突。
  • 退伍季丨戰友們,願你們未來可期、前程似錦
    近日,西藏軍區某邊防團舉行老兵退役儀式,滿服役期士兵卸下軍銜,揮淚告別守衛多年的雪域邊關,踏上返鄉的徵程。▲昌都軍分區各部隊組織退役士兵向軍旗告別儀式近日,西藏昌都軍分區組織多個基層部隊,隆重開展老兵退伍儀式,聆聽老兵走與留的故事;駐守在西藏察隅的某邊防團在舉行退伍儀式時,退伍戰士們紛紛表示:「若有戰,召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