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控陣雷達「相控」原理---多張動畫示意圖完美解釋

2021-02-25 微波仿真論壇

什麼是大規模天線(Massive MIMO)技術,為何5G要用MIMO天線 ?

對於很多人來說,相控陣雷達非常耳熟,但它的原理卻一直不是很清楚,今天咱們就來說說相控陣。

相控陣雷達不但不動,而且天線陣列也是平面的,那奇怪了,它到底是如何調整掃描方向的?顧名思義,「相控陣」就是控制每個陣元產生電磁波的相位與幅度,以此強化電磁波在指定方向上的強度,並壓抑其他方向的強度,從而實現讓電磁波束的方向發生改變。如下圖,就是相控陣雷達掃描不同方向的動畫示意圖:

說相控陣雷達的原理,就不得不提一下傳統雷達的工作方式。影視中,如果非要出現雷達畫面的話,傳統雷達就是最好的道具,因為傳統雷達動感十足,快速旋轉的天線便於營造緊迫感。

雷達探測目標距離的原理是:雷達波從發射到從目標返回的總時間,乘上光速,等於目標距離的兩倍。

傳統雷達依靠360度旋轉來掃描目標,而相控陣雷達與它的區別是,絕大多數相控陣雷達都是不動的,既然不動,那它又是如何掃描不同方向的呢?

相控陣雷達不是「一個雷達」,本質上,它是很多個「傳統雷達」的共同體。下圖為相控陣雷達的天線。

很容易就能發現,相控陣雷達的天線由無數個小單元天線組成,這些小單元天線叫做「陣元」,對於有源相控陣雷達來說,每一個陣元都是獨立控制的,它們既能獨立發射雷達波,也能接收雷達波的回波信號。

這就是相控陣雷達的基本工作原理,人們常把傳統機械式掃描雷達比喻為「個體戶」,而把相控陣雷達說成是「合作社」。人們還把它說成是21世紀的雷達,是否裝配相控陣雷達也是第四代戰鬥機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而很多第三代機,把老式雷達改裝成相控陣雷達後,戰鬥力迅速提高。如下圖的F-16。有人開玩笑說,F-16裝上相控陣雷達後,火雞變成了鳳凰。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相控陣雷達有哪些先進之處。

沒有機械運動

相控陣雷達因為省去了整個天線的機械驅動系統,所以它的可靠性非常高,平均無故障時間遠遠高於傳統雷達。另外,相控陣雷達的思想有點兒類似於網際網路,某些節點壞了不影響整體功能的使用,數百個或上千個陣元中,就算有百分之十的陣元損壞,相控陣雷達依然可以使用。

分身有術

相控陣雷達是否強大,跟「陣元」是否先進和陣元數量的多少有很大的關係。陣元的數量可以是幾百個,也可以是上萬個,像美國的「鋪路爪」陸基相控陣預警雷達,就有15360個能發射電磁波的陣元和2000個不發射電磁波的陣元。15360個陣元分成96組,與其他不發射電磁波的輻射器搭配起來,本質上相當於96部雷達的組合體。

上圖為美國的「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主要用於監視彈道飛彈,它可以探測飛彈的彈道、發射點,計算出彈著點的位置。同時,它還可以用於監視和探測太空中的衛星。

上圖為美國海基X波段雷達,被稱為「海上巨眼」。它以螺旋槳推進,可遠海的大型風浪中維持運作,是美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MD)的重要一環。

正是因為有非常多的陣元,所以,軍艦面對敵方飛彈的飽和攻擊時,可以把所有陣元分成若干組,每一組分別跟蹤和對付一個目標。我們經常聽到某種戰機或者軍艦能同時對付多少個多少個目標,其實,這其中的大部分功勞主要是屬於戰機或者軍艦上的相控陣雷達。

如上圖的F-35戰機,它配備的AN / APG-81相控陣雷達,既可以跟蹤空中的目標,還能監視地面上坦克和車輛,以及海面上的船隻。下圖為美國海軍的F-35B在航母上垂直起降的照片。

快速切換

上圖為蜻蜓的複眼,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佔據著頭部的絕大部分,它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蟲之一,由上萬隻「小眼」組成,蜻蜓的視力很棒,還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後看而不必轉頭。

相控陣雷達跟蜻蜓的複眼有相似之處,每一個陣元相當於蜻蜓的每一隻小眼。在很多人的眼裡,雷達就是會發射和接收電磁波的鐵傢伙,但是其實,人類的眼睛又何嘗不是這樣?人的眼睛依靠接收可見光這種電磁波從而看見東西,而雷達,本質上就是「人著眼」,它是戰機、軍艦和衛星的眼睛,沒有雷達,拳頭再硬也無用武之地。

傳統雷達像人類的眼睛,估計還是獨眼龍那種,想看到左邊,就得把頭扭向左邊;而相控陣雷達,相當於蜻蜓的複眼,看左邊和右邊都不用扭頭。這樣的好處是,相控陣雷達探測和跟蹤目標的速度極快,如果要調整100度的方向,普通雷達因為要轉動,大約需要1秒,而相控陣雷達所需時間不到1毫秒。

它是雷達界的全能冠軍

在過去,軍艦上安裝有不同種類的雷達,體積龐大、重不說,另一個麻煩是幹擾,常常是,一種雷達工作時,另一種雷達就會受到幹擾,嚴重的甚至不能同時工作。

由於相控陣雷達由電腦控制,所以它的方位指向和波段切換速度極快,能夠同時完成對空、對地、對海不同目標的探測,如此的話,它可以把原來需要多種不同種類雷達才能完成的任務一下子接過來,實現火控雷達、搜索雷達、預警雷達等合而為一。另外,相控陣雷達還可以進行戰機間通信,如果集中波速,可以對敵實施電磁幹擾戰。

相控陣雷達可以在1秒內關機,1秒內開機,好處是,當軍艦遇到依靠雷達信號進行引導的「反雷達飛彈」時,可以迅速地把朝向來襲飛彈方向的雷達關機,同時,其他方向的雷達保持開啟。

智能蒙皮

相控陣雷達由多個獨立的收發陣元組成,未來技術成熟後,這些陣元可以分散到機身各處,與機身徹底融為一體,這就是戰機的智能蒙皮,它能讓飛機的機身更緊湊,進一步減少風阻。而預警機背著一個「大圓盤」,這是不得已而為之。未來智能蒙皮成熟後,大圓盤或許不再存在。

射頻微波群

微波仿真論壇(bbs.rfeda.cn) 

2006-2018專注微波12年,現13萬微波會員


射頻易迪艾(RFEDA諧音):是微波仿真論壇針對微波科研人員打造的精品「網際網路+微波」學習群。正真組織大家交流、學習、充電的群。

主群共享資源只要不是廣告都可聊,可以潛水

(每天公眾號PPT資料,默認會發到主群共享)

分群專題學習不求人多,細分交流,潛水會踢

[射頻易迪艾]6月「分群」匯總

加張老師 邀請入群


什麼是大規模天線(Massive MIMO)技術,為何5G要用MIMO天線 ?

相關焦點

  • 相控陣天氣雷達
    相控陣各天線單元發射的電磁波,通過幹涉原理合成一個的雷達主瓣(即探測波束)。相控陣雷達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它優勝於一般傳統雷達(機械掃描)。它具有以下優點:(1)能對付多目標。相控陣雷達利用電子掃描的靈活性、快速性和按時分割原理或多波束,可實現邊搜索邊跟蹤工作方式,與電子計算機相配合,能同時搜索、探測和跟蹤不同方向和不同高度的多批目標。
  • 相控陣雷達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光學相控陣
    下圖給出了美國某帶有遠程光電波束控制器和光纖總線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示意圖。這對雷達站內部高速信號傳輸與分布式雷達系統、組網雷達、雙/多基地雷達是很必要的。例如,對採用調頻連續波信號的天波超視距雷達(OTHR),由於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分隔約100km左右,它們之間的信號傳輸必須依賴光纖。 • 光纖實時延遲線與用光纖實現的數字式移相器。
  • 無源相控陣和有源相控陣雷達到底有何區別?
    >無源相控陣雷達(英語:Passive Phased Array Radar,PPAR radar),是PESA radar即無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的一種。主動相控陣/有源相控陣有源相控陣雷達(英語:Active Phased Array Radar,APAR radar),是AESA radar即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的一種。
  • 在雷達當中,火控雷達和相控陣雷達是什麼意思?
    簡單的來解釋下比如目標的距離,雷達波的速度就是光速,記錄下發射信號的時間和接收到信號時間的時間差,乘以光速,得到的數據的一半就是雷達距離目標的距離,相信這個大家很容易理解。不過這個時候假設目標是不動的,因為就算目標再快,在光速面前根本就不算什麼。
  • 科普:相控陣雷達工作原理及類型簡介
    與此類似,相控陣雷達的天線陣面也由許多個輻射單元和接收單元(稱為陣元)組成,單元數目和雷達的功能有關,可以從幾百個到幾萬個。這些單元有規則地排列在平面上,構成陣列天線。利用電磁波相干原理,通過計算機控制饋往各輻射單元電流的相位,就可以改變波束的方向進行掃描,故稱為電掃描。輻射單元把接收到的回波信號送入主機,完成雷達對目標的搜索、跟蹤和測量。每個天線單元除了有天線振子之外,還有移相器等必須的器件。
  • 軍艦相控陣雷達的耗電量有多大,為什麼有些人說該雷達不能常開?
    早期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因為相控陣雷達太耗電的問題,只能打開四個相控陣面中的一個進行對空搜索。通過四個陣面間斷開機的方式進行360度的搜索。
  • Horus:全數字相控陣雷達的測試平臺
    憑藉多年的經驗,俄克拉荷馬大學(OU)的先進雷達研究中心(ARRC)正在建立有史以來第一臺移動全數字極化相控陣雷達(PAR)1,如圖1所示。在過去的10至15年間,這一技術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模數轉換器(ADC)、數模轉換器(DAC)、大功率放大器和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領域,將雷達系統的重要部分逐漸移至相控陣天線口徑面已成為現實。
  • 薩德系統中威脅最大的其實是相控陣雷達,詳解其工作原理及構成
    也有人認為真正對中國最大的威脅是這個相控陣雷達。薩德反導系統,也叫THAAD,即末端高空防禦飛彈,是美國陸軍研發的一款攔截短程和中程彈道飛彈的末端防禦系統。薩德的組成和工作原理薩德系統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①雷達,②火控系統,③發射車,④攔截器。
  • 澳大利亞CEAFAR有源相控陣雷達
    CEA 技術公司的目標是開發一種通用的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它不僅能適應未來戰場的威脅,而且還能按照不同客戶的需求(包括任務需求、安裝條件和預算等),快速完成相對應的架構與工程方案。 這種屬於第四代技術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最初源於美國廠商,由CEA 技術公司投資開發,雙方共享技術。1995年起,CEA就開始發展一系列模塊化主動相控陣雷達。
  • 薩德反導系統相控陣天線的工作原理
    相控陣天線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呢?或者,相控陣天線如何產生一束能量集中的波束,並將這一波束精確的指向目標物(終端)?相控陣天線的可視化模擬圖利用電磁波相干原理,通過計算機控制饋往各輻射單元電流的相位,就可以改變波束的方向進行掃描,故稱為電掃描。輻射單元把接收到的回波信號送入主機,完成雷達對目標的搜索、跟蹤和測量。
  • 固態雷射雷達研究進展
    本文首先介紹了從機械式向全固態過渡的微機械系統雷射雷達解決方案;其次針對雷射雷達全固態的發展需求,介紹了面陣閃光、相控陣雷射雷達的基本原理和典型實現方法,從液晶、光波導材料等研究方向闡述相控陣雷射雷達研究現狀;最後總結了目前雷射雷達存在的問題及不同的解決方案,並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 APAR多功能有源相控陣雷達|中國最牛雷達:洲際飛彈「照妖鏡」,5000公裡外現原形
    以這套防空系統為基礎,德國、荷蘭、西班牙在1994年初籤署三國巡航艦(TFC)的合作備忘錄,德國版為F124,荷蘭版為LCF,西班牙的版本為F-100;但後來西班牙認為從零開發有源相控陣雷達與作戰系統的風險過高,在1995年6月退出TFC,轉而與美國合作,將宙斯盾系統與AN/SPY-1D相控陣雷達與F-100結合。
  •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巨型相控陣雷達高清構造圖
    幾年前,在謝諾梅傑沃機場降落的飛機在靠近莫斯科一個環形秘密區域時,通常要繞行才能抵達目的地。DON-2N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相控陣雷達,自1978年開始建造,共歷時11年,於1989年正式列裝完成,1996年開始戰備執勤,迄今已不間斷運行幾十年。
  • 神盾艦數量達到39艘,我國已擁有世界最大規模有源相控陣盾艦
    從而擁有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有源相控陣盾艦。第8艘055萬噸大驅下水雖然美國在世界上最早實現了盾艦的實用化,並擁有目前最大規模的盾艦。但是除開三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剩餘全部都是無源相控陣盾艦。由於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每個T/P模塊都具備完整的信號收發功能,因此功率要遠大於無源相控陣雷達,對雷達反射面積微弱的五代機、無人機和巡航飛彈的探測和跟蹤能力更強。同時在執行對多個不同距離的目標進行搜索時擁有更高的效率,可以在更短的時間裡完成對多個目標的識別和跟蹤,而且更強的功率還能有效對付各種電子幹擾。
  • 中國新型多陣面相控陣雷達亮相 或比F35雷達還先進
    從相關圖片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電科集團此次展了新一代國產機載有相控陣雷達不但有一個向前主陣面,在兩側還各有一個子陣面,形成了一個多陣面雷達系統,這樣設計目的就是擴展雷達覆蓋範圍,平面相控陣天線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掃描範圍比較狹窄:當天線掃描角度增加,雷達波束會展寬,有效孔徑投影區減少,從而降低天線增益,影響雷達探測距離,一般認為平面相控陣雷達探測範圍大約在+/-60度之內,過去雷達多採用機械掃描方式來擴展探測範圍
  • 相控陣天線有多厲害:剖析薩德反導系統工作理論
    薩德系統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①雷達,②火控系統,③發射車,④攔截器。被稱為薩德系統的眼睛的AN/TPY-2相控陣雷達。也有人認為真正對中國最大的威脅是這個相控陣雷達。所謂相控陣雷達,採用的正是相控陣天線技術,也是今天4.5G Massive MIMO作為民用之一採用的技術,同時未來5G相控陣基站將成為主流。
  • 相控陣雷達用於監獄安防的可能性探討
    (以下內容來自視頻號:馬督工)1983年美國把相控陣雷達裝到了巡洋艦上,中國直到2003年才給軍艦裝上類似的系統,為什麼現在無人機也有相控陣雷達了呢?相控陣雷達的全名是相位控制陣列雷達,用計算機控制幾百幾千個獨立天線發射無線電波,再通過計算機統一處理反射信號,可以同時跟蹤多個目標,用同一批信號完成搜索跟蹤和瞄準任務。
  • 相控陣雷達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數字陣列雷達
    數字陣列雷達(DAR)是一種特殊的相控陣雷達,其核心技術是全數字T/R組件,基本結構圖如下圖所示。
  • 下一代有源相控陣雷達設計趨勢
    本文將對這些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討論,並通過幾個例子展示EDA工具的進步是如何支撐下一代AESA和相控陣雷達發展的。AESA雷達,也被稱作有源相控陣雷達(APAR),由獨立輻射陣元(即天線陣元,每個都帶有一個包含低噪聲接收機的固態T/R模塊)、PA以及增益和相位(或延遲)數控單元構成。
  • 納睿雷達:相控陣雷達專家
    作為國內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納睿雷達不僅掌握全極化多功能有源相控陣雷達核心技術,還實現了產業化。為了突破先進相控陣雷達在民用領域大規模推廣應用瓶頸,納睿雷達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時將相控陣技術和極化技術結合,滿足探測目標多樣的需求。近日,《法人》記者走訪了納睿雷達公司,深入了解這家「專精特新」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