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有源相控陣雷達設計趨勢

2021-02-20 微波射頻網

有源電掃描陣列(AESA)技術最近的發展趨勢正在瞄準衛星和無人機(UAV)上的新型雷達有效載荷,這些載荷可以和現代化地面、機載以及艦載雷達一起,通過改良的情報、監視、偵查(ISR)系統,幫助軍事決策者應對瞬息萬變的軍事行動需求,並更好地把握戰局態勢。這些雷達載荷在尺寸規模和工作性能方面催生的需求正在逐步被新的架構設計和系統能力所解決,而正是諸如GaN功率放大器(PA)、新型微波單片集成電路(MMIC)、「extreme」MMIC器件、「超越摩爾定律」的異質集成、收發(T/R)模塊成本縮減、新型毫米波矽基集成電路(IC)、光電集成等這些微波和信號處理技術的發展使得這一切成為可能。

在這些進步的背後是大量逐步發展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技術,它們為設計者在樣機開發之前提供了系統架構、元件規格、個別元件物理設計和驗證等各方面的支持。本文將對這些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討論,並通過幾個例子展示EDA工具的進步是如何支撐下一代AESA和相控陣雷達發展的。

AESA雷達,也被稱作有源相控陣雷達(APAR),由獨立輻射陣元(即天線陣元,每個都帶有一個包含低噪聲接收機的固態T/R模塊)、PA以及增益和相位(或延遲)數控單元構成。陣元輸入信號的相位和幅度控制為天線波束在俯仰和方位向提供了可控的方向性,這使得雷達能夠將天線主瓣「瞄準」需要的方向。與機械掃描雷達不同,相控陣雷達能夠在空間上幾乎無延時地輪換模式,模塊收發增益和時序的數位化控制造就了具備波束指向敏捷、雷達模式交叉和極低副瓣性能的天線,相對於無源電掃描陣列(ESA)和機械掃描雷達來說,這極大地降低了天線雷達的特徵。波束寬度依賴於陣列中陣元的數量,通過增加陣元(或傳感器)數量,波束能夠變窄,並且更加有效地對小目標進行探測。如今的AESA雷達通常由成千上萬的陣元組成,這些陣元通過日益複雜的結構相互連接,從而達到小尺寸、低重量和高性能(即低損耗)的目的。

當RF頻率在10GHz以下時,其波長會使得天線尺寸和間距增大,RF、中頻(IF)和基帶信號的布線通過印製電路板(PCB)上的分立元件和現貨供應的MMIC就能解決,信號路徑過長帶來的影響會被PCB在這些頻點較低的損耗所抵消,而且鑑於相對靈活的封裝需求,天線接口可以認為和IC單元無關。但是,在毫米波頻段(即30GHz以上),物理上小的天線間距(~λ/2< 5 mm)、封裝損耗和包括阻抗控制、多層封裝互聯在內的工藝挑戰使得高功能度和精密集成的IC更加具有吸引力,這些高頻信號的複雜封裝和布局設計必須依賴於針對RF和毫米波電子器件的電路仿真和電磁分析。

雖然有源相控陣天線具有諸多優點,但卻極其複雜,其一次性開發和製造的成本要遠遠高於普通天線設計,這是因為每個製造單元中成百上千的有源電子模塊(如圖1所示)經常都是基於定製化的GaAsMMIC設計實現的(通常每個系統5-10種設計)。

圖1 AN/APG-80 F-16 AESA雷達陣元局部視圖

GaAs MMIC技術最初由美國國防部(DoD)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資助和開發,它是製造10~20GHz密集封裝(截面尺寸<1cm)T/R模塊的唯一可行選擇,強大的仿真軟體和廉價的計算資源促進了MMIC設計的進步,這使得工程師能夠設計具備更高精度的複雜電路,開發通用RF模塊庫。早期MMIC的發展解決了一些挑戰,如組合幾十上百個有源和無源元件(單片GaAs襯底上的三極體、PIN二極體、電阻、電容、電感等),在單片單通道或多通道MMIC上組合低噪聲放大器(LNA)、PA、開關矩陣和移相器等RF模塊時集成AESA功能的複雜性等。如今,基於採用新材料、新器件和先進集成技術的多晶片組件,MMIC正朝著更強大的功能和更高的集成密度發展。

美國國防高級研究項目署(DARPA)微系統技術辦公室曾經資助了兩個項目用以研究下一代器件集成技術。「矽基化合物半導體材料」(COSMOS)項目致力於發展新方法將化合物半導體(III-V族化合物)緊密集成到最先進的矽基COMS電路中,「多源可用異質集成」(DAHI)項目繼續了這項工作,開發異質集成技術將使用新興材料和器件的先進III-V族器件和高密度矽基CMOS緊密結合。

集成技術在過去10年取得了巨大發展。針對DARPA的「集成傳感器即結構」(ISIS)項目,2006年喬治亞技術研究所在單晶片上開發了一款帶有控制電路的4通道X波段SiGeT/R模塊,平均每個T/R模塊成本約為10美元;2008年,加利福尼亞聖地牙哥大學(UCSD)的研究者在性能和集成密度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設計和演示了第一款SiGeRF波束形成IC:一個6~18GHz,帶有5比特相位控制和片上8:1複合器的8單元相控陣接收機;2009年,UCSD緊接著又研發了第一款16單元、45~50GHz的相控陣發射機;2013年,UCSD報導了一款110GHz、4*4晶元級、帶有高效片上天線的相控陣發射機,並成功演示了其單晶片解決方案(如圖2所示)。

圖2 110GHz 4*4晶元級相控陣發射機

由於相控陣天線正在逐步演變成支持多輻射單元的矽基核心晶片,首選的解決方案通常都是將矽和III-V族前端結合起來,以滿足需要儘可能最佳性能的應用,特別是對諸如噪聲係數(NF)和輸出功率等品質因數的需求。GaN正在越來越多地取代GaAs成為高功率或寬帶前端材料,對於固定的功率電平,一片GaNMMIC的大小僅有GaAs MMIC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這足以抵消GaN帶來的高材料成本,GaN晶元成品(包括材料)的成本是GaAs的兩倍,從而GaN解決方案平均每RF瓦特消耗的成本只有GaAs的50~66%。鑑於GaN成本的不斷降低,可以預見GaAs將在很多應用中從相控陣天線裡消失。

對寬禁帶(Wide BandGap ,WBG)半導體研究持續不斷的投入將有望使得「morethan Moore」功率電子器件邁上一個新臺階,研究者們正致力於通過將GaN異質集成到矽晶元上改進GaN技術,在更大的矽晶元上集成GaN和採用標準半導體工藝流程將會以更低的成本帶來更高的功能和性能,所有這些技術都需要設計者能夠有效理解獨特技術和對整體性能影響之間的均衡。

雖然GaAs MMIC的密度要比競爭的矽數字IC小很多,但高頻設計仍需要特別注意互聯技術和電磁仿真,這有助於預測可能導致性能失效的寄生行為。元件的物理布局和互聯是RF和微波電路設計的關鍵步驟,軟體應當採用統一數據模型(UDM)將基於原理圖的電子元件和經過電磁(EM)仿真的布局固有地聯繫起來。隨著技術集成水平的提高,這種分析對於成功的MMIC開發至關重要。

在III-V族材料和Si集成技術解決下一代相控陣雷達尺寸和功能需求的同時,高密度IC同樣對晶元製造質量提出了要求,一百個電晶體中如果有一個因為製造缺陷而出現問題,那將意味著失去整個昂貴的模具。所以,微波RF電路的設計需要對元件的布局和互聯建立RF設計規則,基於成品率和極限條件分析的健壯性設計也必須納入到設計階段,用於研究製造工藝偏差所帶來的影響。

系統工程在毫米波頻段矽技術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由於產業正朝著高集成、多功能核心晶片方向發展,RFIC開發者擁有可以全面檢查架構和可用技術之間協調平衡的內部專家系統也越來越重要。系統仿真將電路仿真和輻射及信號處理行為模型聯繫起來,它使得系統設計者能夠為應用選擇最佳的單片工藝,並確定早期架構定義和元件規範。

高層次系統工具無法準確對大量單獨定義的內部連接通路行為進行準確建模是導致設計失敗和高開發成本的一個原因,部分或完整地實際建造相控陣系統來研究這些不可預見的內部行為代價高昂,因為需要實現大量通路並對其行為特徵進行測試,而且隨著天線陣列和波束指向控制電路集成度的提高,這個挑戰將日益嚴峻。

由於設計過程中的製造和測試迭代成本過高,開發往往只局限於第一或第二階段一個概念性驗證展示的原理樣機。與規格的不符將導致整個天線/電子系統難以接受的設計和測試迭代次數,這使得包含整個系統的仿真成為必要。考慮到相控陣的性能不僅單純取決於天線和微波電子器件的行為,仿真必要抓住它們的組合行為以便準確對整個系統進行預測。

雖然應用於單獨電路方面的EDA工具已經非常成熟,但將整體系統性能看作是所構成分系統的函數,並採用這些工具對其進行評估的做法仍不常見。高層次的系統分析通常都是通過電子數據表格(如Excel)或基於MATLAB這類產品的一般數學計算來完成的,這些個性化方法的複雜程度往往每個公司都不一樣,甚至同一個公司裡不同項目之間也千差萬別,這些個性化工具一般只適用於定義基礎分系統(如MMIC、天線、RF無源和控制單元)的性能需求。

更健壯的分析方法應當將相控陣系統中每個分立組件的性能度量都結合起來,並提供一個對高層系統性能更加準確的評估。一開始,這種分析可以用來指定整個系統的元件拓撲結構和單獨分系統的性能需求,當有了更加詳盡的分系統模型後,將其整合到全系統的分析中,從而獲得對於整體系統性能的更好把握。

系統仿真允許設計者:在很大的功率和頻點範圍上評估陣列性能;執行各種預算分析測量,如級聯增益、NF、輸出功率(如P1dB)、增益與噪聲溫度比(G/T);通過成品率分析評估缺陷和硬體損傷敏感性;使用相控陣全模型進行端對端系統仿真。

參數分析使得設計者能夠有效研究系統變化以便平衡成本和性能,參數分析的例子有T/R模塊規格、移相器解析度(即比特位數)和誤差、組合器和分頻器拓撲結構、阻性和抗性振幅形成、天線單元數量和間距等。

作為本方法的例子,針對AESA的全系統分析能力已經被添加到「虛擬系統仿真器」(VSS)軟體中,該仿真器運行在國家儀器(NI)的AWR設計環境平臺上,它將系統性能看作是受波束方向、天線設計和實現電子波束掃描的有源無源電路單元等因素所影響的函數。當前的VSS版本能夠對具有上千個天線單元的相控陣進行建模,支持各種標準和定製幾何布局的陣列配置。此前,軟體中相控陣基於基本獨立模塊實現,其規模限制在幾百個陣元左右,每個陣元都被建模成一個輸入或輸出模塊;現在,相控陣的行為可以方便地通過參數對話框或包含配置參數的數據文件實現,這些參數包括增益和相位偏移、入射的俯仰和方位角、X和Y向位置(絕對長度或以波長為單位)以及信號頻率等。相控陣模型既能夠設置為發射也能設置為接收,在發射模式,激勵每個陣元的信號功率基於用戶定義的設置進行計算,包括:無損,所有陣元以輸入信號功率進行激勵;功分,輸入信號功率在陣元之間均勻分配;壓分,輸入信號電壓在陣元之間均勻分配。

基於增益錐削的幅度激勵通常被用來控制波束形狀和減小副瓣,一些常用的增益錐削已經在相控陣模塊中實現,其係數處理決定了加權是否是歸一化的,如果是,錐削會歸一化到單位增益。相控陣模型中的標準增益錐削包括切比雪夫錐削、泰勒錐削和均勻錐削,用戶也可以通過指定每個陣元的增益和相位來實現定製化的錐削方式(如圖3所示)。

圖3 用于波束形成、指向和副瓣控制的增益及相位錐削

除了各種信號分布電路和對頻率相關操作的支持以外,模型還允許用戶對由製造缺陷或單元失效引起的陣列瑕疵進行仿真。所有的增益和相位計算都在內部進行,用戶還可以調用成品率仿真來評估模塊對任意定義的相控陣參數方差的敏感性。

圖4 網格(a)和圓環(b)相控陣布局

參數對話框允許用戶快速通過標準或自定義的幾何布局來設計天線整列架構。網格選項(如圖4a所示)中相控陣成網格分布,其布局通過X和Y軸向陣元數量(NX和NY)、軸間陣元距離(dx和dy)以及軸之間的夾角(γ)來配置,γ可以取任意正值,γ= 90°即為矩陣網格,γ = 60°即為三角網格。環形選項(如圖4b所示)將相控陣配置成一個或多個同心圓,每個同心圓上的陣元數量和圓的半徑可以通過變量NC和R定義成向量形式。同樣的,用戶自定義選擇可以通過設置陣元數量N和各自的X、Y向位置實現定製陣列架構。

設計者可以為相控陣中的每個天線陣元定義增益或全向輻射模式,這使得他們可以為內部、邊緣和角上的陣元選擇不同的輻射模式,這些模式能夠在實驗室測量得到,或者通過電磁仿真器進行計算,如用於平面電磁分析的AXIEM和3D有限元方法(FEM)分析的Analyst,這些都是NIAWR 軟體自帶的仿真器。一種簡單的方法是採用3*3的相控陣並激勵其中一個陣元——內部陣元,或一個邊緣陣元,或一個角上陣元——並關閉其它陣元,從而分別得到內部、邊緣和角上陣元的輻射模式,這些模式都可以通過使用NIAWR軟體的輸出數據文件功能進行自動存儲。上述方法考慮到了一階近鄰陣元的相互耦合作用,如果要擴展到二階近鄰,可以採用5*5的陣列進行仿真。

VSS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對相控陣中獨立陣元之間的RF連接進行建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因為RF連接並非理想,它會導致陣列行為嚴重偏離理想情況。舉個例子,相控陣中經常用到增益加權,但是,對於所有陣元都採用一樣的RF連接可能會導致某些特定的陣元(具有更高增益的陣元)工作在抑制區或其附近,而其他工作在線性區,陣列性能將受到陣元工作靠近抑制區程度的影響。反之,如果設計者根據所使用的增益加權模式,針對不同陣元選擇不同的RF連接,雖然會更加複雜,但能夠帶來更加有效的相控陣設計,而VSS建模就允許設計者做到這一點。

隨著陣元數量和含電子器件天線集成度的提高,對獨立元件以及整個AESA雷達信號通路性能進行設計和驗證的能力變得不可或缺,通過使用集電路仿真、系統級行為建模和電磁分析於一體的設計平臺,開發團隊可以在昂貴的樣機研發之前對系統性能和元件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研究,能夠預測性能並修改RF設計以便滿足需求正是VSS建模功能所提供的能力之一。

來源:雷達前沿瞭望 方睿 譯

相關閱讀:

解讀薩德反導系統的雷達探測距離

科普 · 看懂量子雷達

看懂相控陣雷達工作原理及類型簡介

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發展趨勢

談談相控陣雷達為何如此先進

微波射頻行業人士 | 相聚在這裡

10大細分領域的微信技術交流群

微波射頻網已建立射頻、天線、雷達、毫米波、手機射頻、RFIC、功放、SDR等細分領域的技術交流群,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促進技術進步。

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加群主為好友,說明:單位+技術方向,邀請您加入相應技術群!

相關焦點

  • 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發展趨勢
    有源相控陣(AESA,亦譯有源電掃描陣列)雷達已成為現代先進戰機的標準配置,不僅會在許多新機型中取代機械掃描陣列(MSA)和無源電掃描陣列(PESA
  • 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展望
    根據對機載火控、雷達的高要求, 未來的機載火控雷達要採用更多的先進技術。同時也應該看到, 基礎工業的進步也為雷達性能提高創造了條件, 在未來的機載火控雷達上, 將利用性能更優越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藝, 研製出性能更優良的雷達, 下面列出主要的技術發展趨勢。
  • 相控陣雷達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光學相控陣
    ,因此在相控陣中引入光電子技術已成為必然趨勢和重要發展方向,有良好的應用前景。下圖給出了美國某帶有遠程光電波束控制器和光纖總線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示意圖。這已經在一些無源或有源相控陣天線中採用,主要原因是為了提高波控傳輸速率,縮短雷達響應時間,減少波控系統的重量,簡化布線結構設計,提高EMC性能。 • 發射陣中載頻信號的傳輸分配與上變頻用本振信號的傳輸與分配,這隻有在有源相控陣中使用才易於工程實現。
  • 無源相控陣和有源相控陣雷達到底有何區別?
    主動相控陣/有源相控陣有源相控陣雷達(英語:Active Phased Array Radar,APAR radar),是AESA radar即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的一種。英文Active翻譯為「主動」或「有源」,意思是指天線表面的每一個陣列單元都完整地包含訊號產生、發射與接收的能力,也就是將訊號產生器、放大器等等全部縮小放在每一個陣列單元以內,天線不需要依靠訊號產生器以及波導管饋送訊號。由於每個陣列單元都可以單獨作為訊號源主動發射電磁波,所以被稱作主動相控陣或有源相控陣。這是目前相控陣天線發展的主流趨勢。
  • 什麼是有源相控陣雷達?
    圖註: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無源相控陣雷達而言,具有可靠性高、功能強、效率高等諸多優點
  • AN/APY-9有源相控陣雷達
    AN/APY-9有源相控陣雷達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是一部採用「電子掃描+機械掃描」組合方式的預警雷達系統,可執行開發海域/近海
  • 課件: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附下載)
    雷達系統構成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定義有源陣列的優勢有源陣列系統的設計和分析
  • 澳大利亞CEAFAR有源相控陣雷達
    CEAFAR相控陣雷達的天線陣列背面上世紀末,澳大利亞的CEA 技術公司開始開展有源相控陣搜索/跟蹤與火控雷達的研究,包括工程研製和原型樣機等。CEA 技術公司的目標是開發一種通用的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它不僅能適應未來戰場的威脅,而且還能按照不同客戶的需求(包括任務需求、安裝條件和預算等),快速完成相對應的架構與工程方案。 這種屬於第四代技術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最初源於美國廠商,由CEA 技術公司投資開發,雙方共享技術。1995年起,CEA就開始發展一系列模塊化主動相控陣雷達。
  • 相控陣天氣雷達
    它不但具有傳統雷達的功能,而且比傳統雷達更快速,而且能多目標跟蹤。相控陣雷達在軍事領域應用以及比較成熟,在天氣雷達領域研究才剛開始,相控陣技術是下一代天氣雷達的關鍵技術。1. 什麼是相控陣雷達?無源相控陣雷達後端有一個中央發射機和一個接收機處理髮射和接收的電磁波信號,天線陣面只是被動發射和接收,這一點與普通雷達區別不大,只是天線部分不同而已。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每個輻射器都配裝有一個發射/接收組件,每一個組件都能自己產生、接收電磁波,因此在頻寬、信號處理和冗度設計上都比無源相控陣雷達具有較大的優勢。正因為如此,也使得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造價昂貴,工程化難度加大。
  •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優勢、挑戰及未來發展
    來源:中國電科43所  ,作者:王傳聲有源相控陣雷達
  • 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T/R組件系列專題講座(一)
    T/R組件設計原則:T/R組件由於數量巨大,它的成本通常佔整部雷達的60%~70%以上,對雷達的成本起決定性作用,且組件內部含有大量的有源器件及功率器件。因此T/R組件的設計應遵循:功能最少、電路最簡單、性能指標要求最低、成本最低。那到底什麼是功能最少,電路最簡單呢?莫急,後續章節小編會跟小夥伴們一起討論、分享。2.固態有源相控陣?
  • 航母上也安裝有源相控陣大盾的好處!
    比如目前誰誰家馬上就有第40盾的模塊入塢,而且已經服役了大約20艘現成的有源大盾主力艦艇。其實這個統計範圍,有意無意的忽略了早在2012年就服役的首艘翹頭,也就是16艦上面,早早的也安裝了4面海之星有源大盾系統。這其實是全球第一艘安裝完整的有源相控陣系統的載機艦艇。甚至是遠遠領先號稱全球實力最強的美國海軍的航母艦隊。
  • 相控陣雷達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數字陣列雷達
    數字陣列雷達(DAR)是一種特殊的相控陣雷達,其核心技術是全數字T/R組件,基本結構圖如下圖所示。
  • 有源相控陣雷達為什麼貴?看看製造的材料你就不覺得貴了
    來源:長纓講堂全文共969字,閱讀需要2分鐘現在,戰機的電子設備幾乎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比如說,現在比較流行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核心為T/R組件,成本通常佔整部雷達的60%~70%以上。一部性能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一般由1000~3000個T/R組件組成。這些T/R組件有多貴呢?
  • 納睿雷達:相控陣雷達專家
    致力解決兩大探測難題納睿雷達成立於2014年5月,是全球為數不多掌握從微帶貼片陣列天線、射頻前端、數字中頻後端、信號處理、數據融合到雷達數據產品開發等相控陣雷達設計製造、雷達軟體生態和雷達數據服務全價值鏈系統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在企業總裝車間,記者看到多個「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產品正在裝配。
  • APAR多功能有源相控陣雷達|中國最牛雷達:洲際飛彈「照妖鏡」,5000公裡外現原形
    以這套防空系統為基礎,德國、荷蘭、西班牙在1994年初籤署三國巡航艦(TFC)的合作備忘錄,德國版為F124,荷蘭版為LCF,西班牙的版本為F-100;但後來西班牙認為從零開發有源相控陣雷達與作戰系統的風險過高,在1995年6月退出TFC,轉而與美國合作,將宙斯盾系統與AN/SPY-1D相控陣雷達與F-100結合。
  • 韓國FFX-III護衛艦,配備雙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
    FFX-I型護衛艦的滿載排水量提升至了3250噸,基本進入中型護衛艦的範疇,不過在動力方式上仍然延續了蔚山級護衛艦的設計,採用2臺LM2500燃氣輪機和2臺MTU20V956TB92柴油機,保證了高達32節的最高航速,不過總體性能上仍然偏重保守。
  • 直19全球首個配備有源相控陣的武裝直升機
    從相關截圖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國產直升機毫米波火控雷達採用了有源相控陣體制,技術水平遠優於美國的長弓毫米波機載火控雷達和俄羅斯同類產品,讓國產武裝直升機作戰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強。-66 隱身直升機上面,但是因為直升機下馬而放棄,另外計劃為 AH-1Z 配備的眼鏡蛇毫米波火控雷達也配備了有源相控陣天線,不過這種雷達也沒有投入實用,最新消息說美國將會給 AH-64E 的長弓雷達升級有源相控陣天線。
  • 或成下一代電子對抗戰機,機頭塗裝改變,疑似安裝有源相控陣雷達
    前段時間,國內知名媒體爆出最新版的白頭殲-11B亮相片段,這個新改機型最突出的外部特點,就是位於機頭位置的機載雷達整流罩的塗裝換色。整體淺灰色的戰機,有了一個白鼻子,不少軍事愛好者猜測,殲-11B機頭外觀變動,很可能是因為換裝了目前國內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
  • 前沿: 後摩爾時代 , 從有源相控陣天線走向天線陣列微系統
    在高效率、低剖面和輕量化條件下 , 實現天線共孔徑和多通道等技術 , 大大地增加有源陣列天線的研究難度 , 需要從有源陣列天線系統架構層面進行折衷、分析和優化 , 也要從理論和設計方法上進行研究 。表 1 天線對微波成像雷達性能影響關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