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吳子:美國壽險面臨的挑戰和中國太相似了

2021-12-25 中國銀行保險報

中國需要有根據中國特色的壽險轉型。而且在過去的很多年中,中國提出很多有中國特色想法,也確實幫助中國提升了自己的國力,也為中國的智慧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所以特別要強調的是壽險的轉型是必要的,而且要具有中國特色的壽險轉型。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 吳子】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中國保險業的轉型,在幾年前我們曾經幫助美國的壽險協會做過關於美國壽險業轉型的專門課題研究,我們當時分析了美國壽險市場有哪些正在發生的趨勢,美國壽險市場變革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

壽險市場的轉型方向

我們研究發現,美國壽險市場的改革或轉型的方向:首先要從一個以產品為主導的行業逐步轉向以客戶,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行業。以產品為中心轉到以消費者為中心,這種轉型在全球主要的保險市場都存在這種需求,今天正巧我們的主題是中國如何能夠從一個保險大國轉為保險強國,其實對保險強國,我理解強不僅要強在金融方面,更要強在我們對保險消費者的需求理解和滿足上,我們能夠深刻的了解中國保險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有更多、更合適的產品推銷給他們。

在這裡我也想強調,就壽險的轉型,中國需要有根據中國特色的壽險轉型。而且在過去的很多年中,中國提出很多有中國特色想法,也確實幫助中國提升了中國自己的國力,也為中國的智慧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在這裡我特別要強調的是壽險的轉型是必要的,而且我們要具有中國特色的壽險轉型。

壽險轉型的最大對手

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壽險轉型。從美國的壽險行業角度來看,其實美國壽險行業多年以來最大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各家壽險公司,而是資產管理行業和銀行業。過去10幾年中,美國壽險業的保費增長率,年均只有2%,而同期資產管理行業的增長率為7%。在美國的壽險業當中,過去10年當中,可以說至少丟失了95%的美國健康險市場,現在美國健康險市場主要是由美國的醫療支付方、醫療服務提供方,包括醫院組織等等來掌控的。同時壽險行業在過去10年當中,在養老險市場方面的份額也在不斷的縮水。與此同時,美國的壽險行業從資產總值方面來講也是不斷下滑的,我們可以比較一下1985年和2013年的數字,在1985年的時候壽險行業整體的市值與美國的銀行業是相等的,但是到了2013年下降到25%,而銀行增長到55%,同時資產管理和經紀公司的份額在市場當中也是有了顯著的增加。

美國的壽險行業資產為什麼下滑

就其下滑的根本原因,我們總結了四點。

第一點,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儲蓄、投資和生前的保險利益,而不是過往更深度收益的保障。

下滑的第二點原因我覺得可以總結為四大消費者痛點:

第一點是壽險產品的設計過於複雜。尤其在美國市場,壽險產品主要是精算師和律師共同來進行設計的,所以普通的消費者是難以理解的。

第二大痛點,投保和核保的手續非常繁瑣。在美國,如果你要買一份全方位的醫療保險,你很可能要等6到12個星期之後才能拿到結果,在這種過長的等待過程中,很多消費者就這樣流失了,不等你的保單推出,他就已經不再申請了。

第三大痛點是保險代理人的推銷過於強勢。而且保險代理人只關注推銷銷售保單,獲取自己的佣金,而沒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真正去了解消費者和客戶的需求,尤其是客戶和消費者的終身需求,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保險產品和保險服務上面去。

最後一個痛點是售後服務太少。很多消費者在購買保單之後就很難再接觸到他們的代理人了,代理人中也很少有人會在銷售出保單之後再去為客戶提供後續服務。況且在整個壽險行業當中代理人的流失率也是非常高的。很多代理人在賣出保單之後可能就離開這家公司,很多保單就成了孤兒保單,客戶也沒有被關心和跟蹤了。

下滑的第三點原因,客戶在整個保單購買和整個保單的維護過程中參與度過低。我們在買壽險保單的時候,一般客戶買了保單之後,我們就萬事大吉了,客戶和代理人之間或是保險公司之間沒有過多的互動。但是我們看一下資產管理公司是怎麼做的,資產管理公司通常跟客戶進行一對一的座談,了解客戶的資產具體需求,定期對客戶發送投資報告、投資收益情況,每年年底很可能還會跟客戶再進行接觸,了解客戶在下一期的投資計劃。

最後一點原因,在今天這個網際網路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保險公司,尤其壽險公司在適應消費者和科技發展新趨勢方面的反應是十分遲緩的。麥肯錫曾經也做過類似的研究,我們發現銀行業在採用網際網路技術方面的發展要遠遠高於保險公司。

如何實現轉型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要實現這個轉型,我們應當怎麼樣來做。第一要實現從產品中心到客戶中心的轉型。首先我們要全方位的了解客戶的信息,及時更新投保人的信息,對投保人所有保單要有全面統一的了解。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在從產品中心到客戶中心過渡的過程當中,保險公司應當明確自己對客戶的責任,而不是把一個客戶管理的責任給代理人。轉型的第二大支柱是要實現數位化的發展,這包括我們要用數位化的工具來實現端到端的精簡流程,能讓客戶的決策歷程達到數位化,除此外,我們要跟大數據或者網際網路公司進行合作,就像在中國的阿里巴巴和騰訊、平安保險公司共同成立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保險公司。轉型的第三大支柱是要徹底改革我們的壽險分銷模式,我們要利用目前的網際網路的發展,確保客戶可以在網絡、遠程諮詢、代理人渠道之間無縫的切換,能夠實現全渠道無縫連接的全方位的客戶體驗。講到轉型的第四點支柱,我們覺得是要了解客戶長期的保險需求,真正的幫助消費者進行長期的財務規劃,使消費者免去將來老無所養的後顧之憂。在美國市場,其實相當多的壽險公司主要的利潤來源也是來自於養老險這個市場,但是現在隨著資產管理公司的競爭,壽險公司的養老險市場的份額現在也逐漸流失了。

接下來我想回顧一下我剛才所講的六大轉型思考,從這六大轉型思考以及麥肯錫的全球經驗來看,我們覺得任何一家大型的壽險公司在實現轉型的過程中都需要3到5年的時間,才能真正讓一個以產品為中心的組織架構轉型成為一個完全以消費者以市場為中心的有效的組織。

什麼是有中國特色的壽險轉型

那麼到底什麼是有中國特色的壽險轉型。這裡包括幾點內容。

第一點,中國有人口老齡化的不容忽視的事實,所以要求我們保險公司要能夠提供廣泛的養老險的產品和服務,與資產管理公司的產品服務進行抗衡。

第二點,大部分在中國的保險代理人目前還不具備財產規劃的高端資質,所以我們認為保監會和保險協會需要統一代理人在這方面的標準,建立測試和認證項目,讓更多的代理人有相應的知識,具備相應的素質,能夠幫助客戶提供財務規劃的工作。

第三點是中國消費者已經站在了網際網路的前端,中國消費者對於所提供產品服務的企業要求是前所未有的,這也意味著壽險公司、保險公司應當儘可能地應用數位化的技術打造一流的客戶體驗,滿足客戶的需求。

在美國我也跟很多壽險公司的CEO聊過轉型的話題,大部分人都同意在壽險公司轉型的過程中必須關注這六大轉型支柱,但是每一個人具體的想法,尤其是考慮到轉型的速度和轉型的步伐,每一家公司的具體情況不一,他們給出的回答也會不一樣。大部分的CEO都會認為公司已經到了轉型的關鍵時刻,必須要開展一個幾十年來最大的一個轉型來適應目前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迅速發展的社會和客戶需求,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公司認為轉型難度過大,他們不具備轉型的素質。總體來講我們認為轉型的必要性是非常大的,如果今天坐以待斃,不進行轉型的話,市場的機會會飛快消逝,這些保險公司很可能就會永遠的落在其他人的後面。

(本文摘自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吳子在2015中國保險業發展年會上的講話)

相關焦點

  • 全球在地化時代印太地區反恐作戰面臨的挑戰
    大多數國家都致力於剷除恐怖主義,因此恐怖分子在他們的策略和組織形式上必須創新才能夠生存下去。印太地區的孟加拉國、菲律賓等國家經濟發展疲軟、民族間矛盾突出,為蓋達組織和達伊沙在該地區滲透、發展、壯大提供了溫床。此報告回顧了這些地區伊斯蘭極端主義發展的歷史,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和面臨的挑戰,審查和評估了印太地區潛在的恐怖主義熱點,並向澳大利亞政府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 新興的印太地區地緣政治 ——地區力量轉移與印度面臨的挑戰
    7中國在南海的實力地位,從中國日益增強的挑戰美國行動的意願就可以明顯看出——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該地區主導性的軍事力量。8在南海取得主導地位後,中國便以更大的精力轉向其海上戰略的另一個關鍵方向——遠海(尤其是印度洋),即建設向遠海投送力量的能力。印度洋方向與在南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在印度洋方向的行動是謹慎而克制的。
  • 郭廣昌公開信回應梁信軍辭職:實在太多的抱歉,太不容易了
    我們新增了龔平、康嵐、李海峰、潘東輝、錢建農、秦學棠、唐斌、王燦、張厚林等8位高級副總裁,以及辜校旭、李濤和姚文平這3位副總裁,他們將在復星的全球化和智造復星全球幸福生態圈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我們還擁有包括Jorge、Henri和Franz三位外籍合伙人在內的一批優秀的全球合伙人。更大範圍的「合伙人」制度也正在復星和旗下企業的各個層級推廣、完善。
  • 以印太之名:中國面臨的最危險的地緣框架
    隨著近年中國在外交、軍事政策上的逐漸強硬以及美國國勢的削弱,2016年安倍正式提出了自由和開放的印太戰略(The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Strategy),試圖通過建立與區域內大國更加緊密的聯繫來制衡中國。2017年,以建立基於規則的區域秩序為目標的四方安全對話重啟,標誌著地區大國已經明顯感到中國的威脅,安倍的印太戰略終於有了可實施的國際環境。
  • 戰爭法在當代國際關係中面臨的挑戰
    要發揮軍事力量在塑造態勢、管控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方面的戰略功能,要求我們從國際政治視角探究國際法,尤其是戰爭法的歷史與現狀,分析這一特殊的、非自足的法律體系在當代國際關係中運行的實況以及面臨的挑戰,立足國家利益為可能的未來戰爭做好充分法律準備。
  • 「中國崛起是歷任美國總統面臨的最複雜'挑戰'」
    全文摘編如下:中國崛起是歷任美國總統所面臨過的最錯綜複雜的「挑戰」。中國既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對手,也是美國必須設法共存的國家。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當選總統拜登及其團隊必須制定一項戰略。幸運的是,拜登與其前任形成了鮮明對比,為這次考驗做好了充分準備。
  • 全球巨變:美國衰退,歐盟解體,中國迎來最大挑戰
    美國和川普已經被證明絕對靠不住,中國在歐盟國家持續輸出影響力,俄羅斯又步步緊逼施加壓迫,強敵環伺的歐洲正面臨最嚴峻的國際形勢,中美俄歐四大玩家裡,怎麼看歐盟都像是最先挺不住的那一個。站在幹岸上德國不得不為自己留下後路了。
  • 2018年,全球反恐面臨哪些新挑戰?
    在慶祝勝利的同時,進入2018年後,國際社會在反恐領域仍面臨一系列嚴峻的新挑戰和需要解決的新問題。  新一波狂潮向全球擴散  在IS被擊潰的形勢下,新一波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狂潮正從中東向全球外溢和擴散。從世界各地來到中東進行「聖戰」的人員紛紛回流,對各國的安全和穩定形成嚴重威脅。比如,突尼西亞有7000多人在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等地進行「聖戰」,不少人已陸續回國。
  • 麥肯錫等全球頂尖諮詢公司常用的12個超牛思維模型
    我收集了麥肯錫、波士頓等頂尖諮詢公司常用的12個思維模型,掌握並熟練運用這些模型,你就能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這是麥肯錫顧問經常使用的一個框架。菲利普·科特勒解釋說:「一個普通的公司和世界級的公司相比,在質量、速度和成本績效上的差距高達10倍之多。benchmarking是尋找在公司執行任務時如何比其他公司更出色的一門藝術。」其實中國古代戰略名著孫子兵法也有提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 麥肯錫系列-敏捷組織的五大標誌
    編者按:本文由麥肯錫敏捷部落(McKinsey AgileTribe)共同撰寫,該部門由50多位全球顧問組成,他們匯集了數字
  • 從田野調查到行業燈塔,亮亮視野靠什麼打造AR閉環?
    帶著這些問題,光錐智能專訪亮亮視野創始人&CEO吳斐,也讓我們看到一家中國AR公司的獨立思考和成長軌跡。2014年,亮亮視野成立初期,吳斐面臨的首要難題之一,是當Google Glass這樣關注度極高的產品出現在大眾面前,一個新公司要進入AR領域,應該如何尋找切入點?
  • 疫情過後, 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嗎?一位資深校長的深度思考
    全球疫情下,現有的國際化教育面臨了極大的壓力與挑戰,內憂外患之下,很多家長學生開始擔憂未來國際化教育的前景,國際教育的「
  • 專訪華伯恩近視研究負責人:從近視防控及老視,看視光師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眼視光觀察:您覺得視光師這個群體目前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CEO)演講主題:國際視光實踐模式、發展趨勢與中國眼鏡業的轉型升級⊙6日15:00-15:40 程倩茹醫生(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眼視光博士) 演講主題:國際視光中心標準流程和案例討論⊙6日15:40-15:50   茶歇
  • 美國轟炸敘利亞,中國收回臺灣指日可待(太精彩)
    六個字:太震撼!太激動!先來看海上閱兵簡版的震撼盛況:再看新聞聯播中的全程播報,新聞聯播直接播了20多分鐘的閱兵式,可以說史無前例!新聞聯播的政治意義我們就不用說了,這是風向標!今天,美國、法國、英國發動的空襲,其實也已經證明了美國不敢發動大規模的地面部分進攻!如果歐美沒有後續重大的軍事行動(大規模空襲和軍事介入),僅僅依靠飛彈襲擊,那麼敘利亞局勢是無法逆轉的!那麼,敘利亞真的很快就是實現和平了?
  • 未來四月,臺灣將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
    自從7月1日香港版「國安法」立法實施後,中美在臺海及南海軍事活動更見頻繁,軍事部署與對峙急速升溫,臺海已成為全球最新「熱點」。臺灣位處中美對抗最前線,川普政府是否會透過強化、提升美臺關係作為壓制大陸的手段?大陸是否會訴諸軍事或其他行動以為報復?臺海現狀是否將因此改變?「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局面將頓然失控,這將是臺灣所面臨的立即挑戰與威脅。
  • 美「退群」成國際軍備競賽助推劑?全球戰略平衡遭挑戰
    此後,俄美關係持續惡化,美國故伎重演欲再度「退群」,在軍控領域與俄紛爭不斷。  專家分析稱,美國「急於擺脫其對外擴張的限制和約束」,有可能「打響國際軍備競賽的發令槍」。而美國的舉動,只會「導致國際社會失去安全邊界」,給世界製造更多動蕩。
  • 中國如何應對美國的印太戰略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民智國際研究院」進入公號主頁,再點擊右上角「...」,在彈出選項裡將公號設為星標★中國和美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戰鬥」還將繼續。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美國對於中國的遏制、強硬態度等一系列措施,終究是為了削弱中國的地區實力和影響力,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秩序,從而維護美國利益。在印太地區,中國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印度和美國。
  • 公共秩序面臨新的安全威脅挑戰
    2019年1月29日,美國情報機構發布了《年度全球威脅評估》(Worldwide Threat Assessment,小編注,值得一看)。相較於俄羅斯和中國等常見威脅,報告認為全球經濟不穩定可能是影響安全風險的一個關鍵因素卻並不為人所知。
  • 應對中國挑戰:「亞洲通」進入美國安全和外交決策圈
    BBC2月23日報導,拜登就任總統後,資深「亞洲通」進入美國政府的安全、外交決策圈。分析人士猜測,這是否暗示拜登政府對中國、朝鮮政策可能出現轉變?  2月初,拜登在五角大樓宣布要重新審核在亞太地區遏制中國的軍事政策,表示這將有利於「制定處理中國相關問題的正確路徑」。
  • 未來戰爭面臨顛覆性挑戰:精準斬首,讓美國變成真正的國際警察
    美國殺掉一個如此重要的人物,平民零傷亡,不需要動員什麼軍隊,川普開個會,給遠方的美軍下命令,幾分鐘就把事給辦了。這就是未來戰爭的模樣,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行為警察化。別以為這僅僅是戰爭手段的升級,這一變化的影響,足以顛覆現有的國際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