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30火箭炮「龍捲風」是繼「喀秋莎」、「冰雹」後,俄羅斯研製的第三代火箭炮系統。雖然「喀秋莎」在二戰時期聲名遠揚,「冰雹」也曾經受戰爭的洗禮,但是真正能讓人望而生畏的其實還是BM-30「龍捲風」火箭炮。
「龍捲風」多管火箭炮系統的各種優勢非常明顯。首先體現在射程、火力效率、對敵方有生力量和裝甲設備的殺傷面積上,武器性能遠遠優於其前身和國外同類產品。「冰雹」射程20公裡,覆蓋面積4公頃,「颶風」射程35公裡,覆蓋面積29公頃,美國MLRS射程30公裡,殺傷面積33公頃,而「龍捲風」12枚火箭彈一次齊射最大射程70公裡,最小射程20公裡,個別改型最大射程可達到100公裡,殺傷面積高達67公頃。
當然,「龍捲風」不僅僅是殺傷面積大,其命中精度還超出一般,因為其不僅可以與搜索敵方戰鬥裝備引飛彈藥瞄準目標的「動物園」火控雷達系統配套使用,還能與A-50遠程預警指揮機保持密切聯繫,甚至能發射「遠東洋茅」無人偵察機,在戰場上空停留20分鐘,向多管火箭炮連指揮計算所傳輸方圓10公裡內的新目標坐標。這樣,「龍捲風」的火力效率甚至超過了戰術飛彈。而且為提高命中精度,圖拉「合金」國家科學生產企業的設計師們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著名工程師加尼切夫、傑涅什金領導下,成功研製出了能根據既定仰角和方向角自動校正飛行軌跡的無控火箭彈。此後,與「冰雹」、「颶風」相比,「龍捲風」的火力精度和密度提高了1-2倍。
除了能打,「龍捲風」火箭炮的另一「過人之處」是機動能力強。雖然全系統總重達44噸,但它的柴油發動機功率很大,高達525馬力,因此具有良好的越野行駛能力,最大行駛速度為6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達850千米,可在~40~50攝氏度的環境下長時間工作。在發射後可迅速轉移,可有效避免受到敵方的攻擊,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指揮艙內裝有三防裝置和通風設備。為了保證火箭炮的作戰能力,每門炮配有1輛彈藥車,裝有專用裝填起重機和12發火箭彈。
能打能跑的「龍捲風」有如此大的本事,是因為其系統組成十分合理。「龍捲風」由9K58戰車、9T234-2運輸裝彈車、火箭彈和技術保障設備組成,教學訓練設備、其他設備組成。戰車班組3人,技術保障班組2人,裝彈時間20分鐘,從行進狀態轉入戰鬥準備狀態僅需3分鐘。戰車佔據發射位置、得到目標指示後,地形定位、火箭彈軌跡定位、發射仰角確認自動完成,齊射時間38秒,戰鬥班組緊急撤出發射陣地的時間為1分鐘。
可以說「龍捲風」火箭炮系統是「世界上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精度最高、性能最先進的火箭炮系統之一。所以,「龍捲風」不僅是俄軍喜愛的裝備,同樣也受到其他國家的青睞。沙特、印度、科威特都裝備該型火箭炮,據說中國也曾在上世紀90年代引進了改型火箭炮,並以該型火箭炮為基礎發展出中國大口徑火箭炮。(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