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所謂兩彈一星,指是是核彈(原子彈和氫彈)、飛彈和衛星。在兩彈一星的研發過程中,新中國一代科學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有四位科學家,他們分別被稱為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飛彈之父、衛星之父。
錢三強是浙江紹興人,他的父親相當有名,就是新文化運動時期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與魯迅關係極好。
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研製原子彈的戰略決定後,錢三強擔任了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全身心投入到原子能事業的領導和統籌工作中。經過努力攻關,原子能研究所研製成功擴散分離膜、六氟化鈾、點火中子源等,建成我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巨響,震驚了世界。可是,三天後,錢三強就被派往河南農村參加「四清」運動,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就這樣,隨後召開的開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慶功會上,就沒有了錢三強的身影。
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進行氫彈原理試驗,當量30萬噸。中國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用了2年零8個月。而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不到4年,法國是8年零6個月。
這與氫彈之父于敏等人做出的巨大貢獻是息息相關的。
于敏是天津市寧河縣人。于敏是當時核物理研究的中國科學家中,極少數幾個沒有出國留學的人。1960年,他與一幫同樣年輕的科學家開始氫彈研究時,幾乎是在一張白紙上開始這個浩大的工程。他們所能掌握的唯一信息就是:氫彈的威力遠遠大於原子彈。
在研製氫彈的過程中,于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仍堅持不懈,最終成功研製出了新中國第一枚氫彈。
對於現代戰爭來說,有了原子彈和氫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使用飛彈,才能成功地將原子彈和氫彈送到指定位置——否則的話,就只能像1945年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一樣,使用轟炸機。
錢學森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飛彈之父。
錢學森是浙江臨安人。1955年10月1日清晨,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終於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
1956年,根據錢學森的建議,我國成立了飛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任命他為委員。同年,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
1960年11月15日,我國製造的第一枚近程飛彈在酒泉發射場成功地完成了飛行試驗。
孫家棟是遼寧省復縣人。1967年中央決定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由錢學森任院長。錢學森親自點將,讓37歲的孫家棟重組衛星研究隊伍,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技術負責人。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這在中國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從而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能夠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孫家棟又先後擔任了我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還是我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探測衛星、北鬥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設計師。
分享顯美 德
轉發添動力
關注施鞭策
點讚給鼓勵
衷 心祝福
工作生活更美好
匯聚
新知、新技、新思、新法……
啟迪心靈、豐富大腦
收穫快樂、幸福生活
相約智慧女神
相聚神州日知
悅讀經典 重逢神奇
教,上所施,下所效
相約神奇,語文真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