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飛彈之父」「衛星之父」是誰?

2021-02-13 知活法

鄧小平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所謂兩彈一星,指是是核彈(原子彈和氫彈)、飛彈和衛星。在兩彈一星的研發過程中,新中國一代科學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有四位科學家,他們分別被稱為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飛彈之父、衛星之父。

錢三強是浙江紹興人,他的父親相當有名,就是新文化運動時期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與魯迅關係極好。

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研製原子彈的戰略決定後,錢三強擔任了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全身心投入到原子能事業的領導和統籌工作中。經過努力攻關,原子能研究所研製成功擴散分離膜、六氟化鈾、點火中子源等,建成我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巨響,震驚了世界。可是,三天後,錢三強就被派往河南農村參加「四清」運動,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就這樣,隨後召開的開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慶功會上,就沒有了錢三強的身影。

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進行氫彈原理試驗,當量30萬噸。中國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用了2年零8個月。而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不到4年,法國是8年零6個月。

這與氫彈之父于敏等人做出的巨大貢獻是息息相關的。

于敏是天津市寧河縣人。于敏是當時核物理研究的中國科學家中,極少數幾個沒有出國留學的人。1960年,他與一幫同樣年輕的科學家開始氫彈研究時,幾乎是在一張白紙上開始這個浩大的工程。他們所能掌握的唯一信息就是:氫彈的威力遠遠大於原子彈。

在研製氫彈的過程中,于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仍堅持不懈,最終成功研製出了新中國第一枚氫彈。

對於現代戰爭來說,有了原子彈和氫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使用飛彈,才能成功地將原子彈和氫彈送到指定位置——否則的話,就只能像1945年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一樣,使用轟炸機。

錢學森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飛彈之父。

錢學森是浙江臨安人。1955年10月1日清晨,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終於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

1956年,根據錢學森的建議,我國成立了飛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任命他為委員。同年,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

1960年11月15日,我國製造的第一枚近程飛彈在酒泉發射場成功地完成了飛行試驗。

孫家棟是遼寧省復縣人。1967年中央決定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由錢學森任院長。錢學森親自點將,讓37歲的孫家棟重組衛星研究隊伍,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技術負責人。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這在中國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從而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能夠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孫家棟又先後擔任了我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還是我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探測衛星、北鬥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設計師。


分享顯美 德

轉發添動力


關注施鞭策

點讚給鼓勵


衷 心祝福

工作生活更美好


匯聚

新知、新技、新思、新法……

啟迪心靈、豐富大腦

收穫快樂、幸福生活

相約智慧女神

相聚神州日知

悅讀經典 重逢神奇

教,上所施,下所效

相約神奇,語文真捧

詩意的教育、棲居、工作

相關焦點

  • 【漲姿勢】究竟誰是中國原子彈之父
    朱光亞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科學技術計劃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周光召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攻克了原子彈理論設計等諸多領域中的重要課題。 因此,中國的原子彈之父,不是某一個科學家,而是一個卓越的科學家群體。
  • 圖有乾坤 | 「氫彈之父」在「百日會戰」
    圖有乾坤 | 「氫彈之父」在「百日會戰」 2021-01-16 0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那年今日 蘇聯「氫彈之父」薩哈羅夫:充滿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家
    安德烈·薩哈羅夫是蘇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曾被稱作蘇聯的「氫彈之父」。同時,他也是人權運動家,是公民自由的擁護者。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他是誰,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 美軍「炸彈之母」PK俄羅斯「炸彈之父」!誰是王炸?
    美軍有個「炸彈之母」美軍的「炸彈之母」是一種通過衛星制導的空投精確打擊武器,此前被認為是地球上威力最大的常規炸彈
  • 錢學森不懂原子彈,為何會被稱為原子彈之父?有一待遇元帥都沒有
    我們都知道錢學森是「中國原子彈之父」,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錢學森對於原子彈的知識知之甚少。
  • 威力巨大的「炸彈之父」
    炸彈之父又稱為空投高功率真空炸,是俄羅斯秘密研發的真空彈,近期被用於對付敘利亞反政府組織。該彈採用納米科技製造,是美國"炸彈之母"的四倍威力。
  • 「伊朗核武器之父」被暗殺,更讓我們明白了當年的隱忍
    那些血淚和辛酸浸染的歷史,通過老一輩科學家們默默無聞的付出,終於開出絢麗的花來。如今擁有了核武器的我們,有了更好的自保能力,不會再讓硝煙輕易侵蝕腳下這片可愛的土地。但回望過去,我們仍心有餘悸。如果當初我們的核技術研究工作沒有成功,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否跟伊朗相似的處境?
  • 【2.18】奧本海默:「原子彈之父」的成功與悲劇
    誰最合適?奧本海默最合適。這是當時美國田納西地區一個「曼哈頓工程」的廠區正在興建,但沒人知道自己在造原子彈奧本海默的付出得到了美國軍方和科學家們的一致認同,連一向挑剔、與奧本海默有不和的核物理學家愛德華·泰勒(後來他發明了氫彈,被稱為「氫彈之父」)在參與「曼哈頓工程」後也感慨:「我不知道奧本海默是怎樣做到這一切的,但是沒有他的話,這項工程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成功。」
  • 威力四倍於「炸彈之母」的「炸彈之父」
    現今世界最具威力的非核炸藥,當屬俄羅斯研製的「炸彈之父」(FOAB),北約也稱其為「Blackjack」(海盜旗)。「炸彈之父」的爆炸威力接近44噸TNT當量,相當於「炸彈之母」的四倍(但相比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威力,「炸彈之父」仍不及其千分之一)。不過,這兩種巨型炸彈(炸彈之父和炸彈之母)是針對完全不同的敵人和戰況研發的。
  • 原子彈之父後悔造原子彈,並向日本道歉?我們又被騙了
    原子彈之父向日本道歉?假的!原子彈炸後毀滅性的慘狀,嚇懵的可不止日本,而是整個世界。以至於,後來一批又一批的心靈雞湯文出來說:美國炸了日本,造原子彈的美國人奧本海默,很後悔製造出來原子彈,並且向被炸了的日本道歉。美國炸了日本,奧本海默覺得自己滿手沾滿了血腥,陷入深深的自責中,後來內疚而死。
  • 「炸彈之父」爆炸了,怎麼回事?
    前兩天,比「炸彈之母」爆炸當量更大的非核炸彈被俄軍在戰場正式引爆,這就是「炸彈之父」(FOAB)的俄羅斯大型雲爆彈。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13日報導稱,俄羅斯軍隊在敘利亞代爾祖爾向IS組織投下了迄今體積最大的非核炸彈「炸彈之父」。
  • 誰是真正的「炸彈之王」:「炸彈之母」PK「炸彈之父」
    首先從爆炸威力上來講「炸彈之父」要略勝一籌。俄軍方發言人在報導中將「炸彈之父」同小型核武器相提並論,但其破壞威力與核武器還相差很遠。目前服役的最小核武器是美國的B61-11,爆炸威力可根據戰場情況調整,但最低下限也有1000噸TNT重量。而且從爆炸效率來看,9噸的「炸彈之父」爆炸威力為44噸,而大約350千克的B61-11的威力卻達到1000噸,效率是「炸彈之父」的565倍。
  • 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版
    我還想到了中國核l潛艇之父黃旭華,他也連續三十年不回家,被父母罵成大逆不道。今天我們聊聊《我和我的祖國》——核l潛艇之父黃旭華版。(二)五常標配,大國門檻還是那句有意思的話:只有等退潮了,才知道誰在裸泳。但是總有人好奇,想提前知道,所以就潛到水下偷窺。所以又來了第二句話:只有等退潮了,才能知道誰在暗中偷窺你。
  • 「伊核之父」遇刺,中東再起波瀾
    伊朗「核彈之父」法赫裡扎德遭槍殺以色列摩薩德被指控為幕後黑手伊朗取消所有核武發展限制是繼續壓抑報復的呼聲還是在疫情與經濟的雙重困境下五天後,在法赫裡扎德的葬禮上,伊朗列出證據,稱黑手是以色列「摩薩德」和反政府組織人民聖戰組織,襲擊現場找到的武器帶有以色列軍工標誌,武器由衛星控制,暗殺過程僅為3分鐘。法赫裡扎德是伊朗國防部研究與創新組織負責人,是伊朗軍方首席核科學家、核計劃的奠基人之一,有「伊朗核研究之父」的稱號。西方國家認為,如果伊朗有一天選擇武器化,法赫裡扎德將是不可替代的「核彈之父」。
  • 「炸彈之母」PK「炸彈之父」!誰是王炸?
    ATBIP有時被稱為「炸彈之父」。它採用溫壓炸藥,破壞力相當於8.8萬磅TNT,大約是「炸彈之母」的四倍。ATBIP的爆炸半徑也比GBU-43/B多出一倍。當然,所有這些常規武器的威力都無法與一枚核彈相提並論。【延伸閱讀】最強非核炸彈!
  • 「炸彈之父」與「炸彈之母」最終鹿死誰手
    之所以叫做「炸彈之父」是因為它的爆炸威力比美國的「炸彈之母」還大4倍,美國第三代雲爆彈的設計特點是將老式雲爆彈的二次起爆機制改為一次起爆,從而簡化武器結構,提高武器性能,拓寬應用範圍,增強自身生存能力和降低費效比,衝擊波速度更快、作用距離更遠、破壞力更大,威力可達到相同重量TNT炸藥的9-11倍。
  • 于敏逝世,曾婉拒「氫彈之父」稱謂
    于敏自己就曾說過:「原子彈、氫彈這一類科學技術,是一個大系統,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在黨和國家的領導與組織下通力合作。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大系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發揮自己的作用,但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完成全部的工作。」但是,這並不會淹沒于敏的傑出作用。于敏在這個大系統中究竟處於什麼位置,有過怎樣的貢獻,他只說了這樣一句話:「在氫彈的理論設計中,我是學術領導人之一」。
  • 鄧三瑞 | 從「小半拉子」到中國潛艇之父
    正是在這次規劃中,我們確定了中國要建造自己的水面潛艇、核潛艇和原子彈。在回憶規劃制定的過程時,鄧三瑞謙遜地說:「當時我的軍銜只是中尉,在華羅庚、梁思成等大專家的面前屬於『小半拉子』。」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的海軍建設經歷了一段特殊的時期。1954年6月,人民海軍第一支潛艇部隊宣告誕生。
  • 印度核武器之父坐飛機摔死,曾宣稱18個月趕上中國核計劃
    這時候,被後世譽為印度核武器之父的霍米·賈汗季·巴巴(Homi Jehangir Bhabha)博士跳了出來,為穩定公眾情緒,宣傳印度只要18個月就能夠造出核武器,大家不需要害怕中國的核訛詐!巴巴博士於1909年10月30日出生在印度一個富裕的企業家家族,和現在塔塔集團的創始人也是親戚。後來,他成長為印度著名核物理學家,創建了印度的塔塔基礎研究所(TIFR)和Trombay原子能機構(現在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兩個單位成為了印度發展核武器的基石。所以他也被尊稱為「印度核武器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