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蘇衝突後,蘇聯百萬大軍持核南下,最後一刻為何棄戰

2022-01-24 歷史有聽

 點擊上方藍字免費關注 『歷史有聽』  

探索歷史經典、了解歷代感悟,回顧歷史長河,照鏡古今生活;以史為鑑,可知興衰;借古鑑今,不忘初心! ——大國歷史

毛主席很早很早之前就說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999年,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籤署了關於兩國邊界的聯合公報,一段歷史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若是簡述鐵列克提事件,不用30字就可以概括。它是1969年中蘇邊界衝突之一,最後蘇聯控制爭議地區。

1969年8月13日,我邊防巡邏隊在既定線路巡邏,就在鐵列克提地區,蘇軍出動的坦克裝甲隊,在空中力量的配合下,對我方巡邏隊展開火力攻擊,雙方交戰5個小時左右。

由於交戰的我方巡邏隊的所有人員最後全部壯烈犧牲,期間發生的諸多細節很難再重新完整還原。不過有一點應是肯定,這次事件是整個1969年度中蘇衝突的加碼延續。

就在幾個月前,烏蘇里江中方一側的一座島嶼,一直以來的平靜被槍炮聲打破。若是夏季枯水期來到此處,真的可以步行走到這座島嶼,它和中國的江岸連為一塊,它就是「一戰成名」的珍寶島。

珍寶島,自古就屬於中國,就算以現代的那些國際法判定,只會更加肯定它就是中國的領土。但是,自1968年底開始,蘇邊防軍人開始頻繁登陸我珍寶島。

翻臉不認,直接「威脅」

中蘇衝突的原因,自然繞不過史上的那些條約。不過中蘇在1964年談判時,蘇聯有過承認,珍寶島屬於中國,只是還沒過幾年,對方就翻臉了,口口聲聲說「達曼斯基島」是他們的。

很快蘇聯「付諸行動」,一些裝甲車、卡車頻繁出現在珍寶島,蘇聯軍人看到巡邏的中國邊防軍人,就會攔截、毆打。

1969年2月7日,蘇軍居然開槍挑釁。

中國一直在克制,但是此刻起,不會再忍。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三天的時間內,珍寶島爆發了三次武裝衝突,該戰中蘇雙方都有傷亡,蘇軍損失有點大。

根據相關資料,蘇軍傷亡150多人,被毀的坦克和裝甲車有17輛,中國還繳獲了一輛T62坦克。

3月2日中蘇發生武裝衝突後,中國提出了強烈抗議。蘇聯卻是搶先公布對中國政府的抗議照會,說這島是他們的,說是中國入侵了蘇聯的領土。他們要在國際輿論上造成對中國的壓力。

同時,蘇聯國內媒體也紛紛「報導」這個事件,內容就是「中國越界」,還有「挑釁、襲擊蘇軍」,消息一出,群眾反響很大,中國駐莫斯科大使館遭遇「抗議」。

傳統學術界都認為後續的新疆鐵列克提事件,就是珍寶島衝突的餘波,蘇聯選擇的這處邊界地段,在當時就是「偏僻之地」,防守力量也比較弱。

根據相關資料,當時入侵鐵列克提地區的蘇軍有300餘人,被襲擊的我邊防巡邏隊只有30多人,故而學術界的定義是「一場軍事報復行動」。
事實上,珍寶島事件後,蘇聯還有兩次「挑釁」,一次也是在新疆,還有一次是在黑龍江八岔島,前者蘇軍有傷亡,我方無人員傷亡,後者蘇軍損失一隻巡邏艇。

鐵列克提事件後,時任蘇聯國防部長就曾建議,對中國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外媒曾報導過一事,這一年的8月18日,蘇聯駐美大使館的一位官員這麼問美國的一位專家:「如果真的發生蘇聯襲擊中國的木亥設施,美國會有什麼反應呢?」

美國給了另一種「回答」,幾天後,外媒刊出時任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的「透露」,「這事可能會發生,應是個『試探』」。

此時蘇聯媒體更加「煽風點火」,8月28日,蘇聯《真理報》刊出一文,「主旨」就是儘可能「抹黑」中國,說全世界應在「還不算太晚」之前看出中國的「危險」,文中有一段話:

「在當前擁有最現代化的技術、有效的致命武器和發射這些武器的現代化手段的條件下,如果爆發戰爭,哪個大陸也不能倖免。」

也就是在這一天,中共中央下達了加強備戰的命令。

周恩來總理有個習慣,會在工作檯歷上寫下每日的工作日程。然而從1969年10月20日開始,檯曆上空白乾淨,直到來年的2月。

戰爭似乎很近了.

面對「恐嚇」,何時怕過

毛主席還說過一句話:「他們一定要打,我們奉陪到底。中國革命的勝利是打出來的。」

先來看看那時中國已經擁有的相關「黑科技」吧~

1960年,第一枚近程地對地飛彈研製成功。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首次發射飛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這已經不是中國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威脅」,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發展「兩彈」事業,就是被「逼」的。

第一次接到「威脅」是1950年,一個很「特殊」的時代,由於世界各地輿論的大面積譴責,後來「警報」解除了。

第二次是1955年,這一年中國解放軍解放了浙江江山島,於是又收到「威脅」,不過當時其他各國都表示反對,於是沒下文了。

就是在這一年,中國下定決心研製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一個永遠值得銘記的歷史時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終於爆炸成功。

也就是在這天,美國總統授權白宮發言人對此事進行「評論」,說「這一天是整個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

就是在這一年,中國又再次收到「威脅」。

接下來就到了1969年了。

這年的8月28日,《華盛頓明星報》差不多在頭條位置放了一篇報導,文中這麼說:

「據可靠消息,蘇聯將對中國多處地方,包括軍事基地(酒泉、西昌等發射基地)以及重要城市(包括北京)進行某種致命打擊。」

外界怎能知道真正的真相卻是被湮沒於這些刻意製造的輿論中。蘇聯於1960年挑起第一起邊境事件,地點是中國新疆博孜艾格爾山口附近,更是於1962年4、5月策動6萬多中國公民越境逃去了蘇聯。

此後更是頻繁製造「麻煩」,1964年10月開始,截止於1969年3月,蘇聯在中蘇邊界製造了多達4189起事件。

他們何來這「底氣」?因為在1963年至1966年,蘇蒙兩國籤訂了一些條約,蘇聯開始將前哨往前推,一度離北京只有幾百公裡而已,而且不斷在中蘇邊界加大這種軍事壓力,持續增兵,在中國看來,這能解讀為「友好」麼?

同時,蘇聯國內及時出現了「配合」的「聲音」,還將中國的那些作古的皇帝們給拽上了。1964年9月15日,蘇聯領導人和日本議員的一通電話中,這麼定義蘇聯的領土—它是歷史形成的。

但是,在談及中國領土時,卻是說「中國的歷代皇帝就是掠奪者」。

1968年1月,蘇軍在中蘇邊界製造了第一起嚴重的流血事件,在中國的七裡沁島,蘇軍居然用裝甲車衝撞、碾壓中國當地的居民,造成4人死亡。

隨後就是珍寶島事件。

3月29日,蘇聯一邊擺出外交解決問題的姿態,一邊卻是在中國境內縱深進行射擊。那時兩國的媒體很大的篇幅都是在「談論」中蘇衝突和備戰,蘇聯叫得更兇一些。

蘇聯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還「惡狠狠」放話要給予摧毀般的打擊,中國國內自然也會積極備戰。

毛主席在當時說了「四個準備」,準備對方大打、早打、常規打,還有最壞的準備。蘇聯對中國不斷實施軍事壓力時,中國早已有了備戰的心理準備,1969年全國更是進入「臨戰狀態」。

那時許多企業轉向軍工生產,有大量的工廠搬進了山區,包括北京在內的很多大城市開始挖地下工事。

這年7月在八岔島發生的事件,就是全民保衛祖國領土的最生動的例子。後來蘇聯才知道,和他們「過手」的居然不是中國軍人,而是中國的「農民」,重創蘇艇的也不是什麼特別高級的武器,只是手榴彈和手雷。

這些中國「農民」(知青)從沒實戰過,但是也沒怕過,就靠著「敢打」的信念,捍衛了祖國國土的安全。

中國對蘇聯的行為一直很警覺,臨近國慶時,為了防止蘇聯來一個突襲,全軍進入一等備戰狀態,北京附近的幾個機場的所有飛機被疏散,還設置各種障礙物,當時還有一個建議,放掉密雲水庫的存水,不過遭到周恩來總理的反對。

密雲水庫是周恩來總理親手主抓的工程,在建時他就開了一個「玩笑」,說這個密雲水庫,就像北京百姓頭上頂了一個水盆,若是質量差了,等於北京的百姓都要澆溼了。

7月11日,總理拿到一份書面報告—《對戰爭形勢的初步估計》,是四位老帥對當前中蘇形勢的論斷。

當時人們的感覺就是「大戰要來了」,但是四位老帥卻不這麼認為,他們基於判斷的要素除了中蘇兩國外,還有一個國家,那就是美國。

這份報告,是從國際形勢發展的高度看中蘇衝突,四位老帥用了幾個「矛盾」對比,最後結論是,「在一個可以預見的時期內,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的可能性都還不大,不論是單獨一個國家,或者是聯合作戰。」

也是同一天,遠在莫斯科的蘇聯外長在做報告時,卻是延續了之前的「作戰」論調。但是在兩周後,7月26日,中國駐蘇代辦突然被蘇聯外交部第一副部長約見,要求舉行中蘇間的高級會談。

這可是一個「信號」。在四位老帥看來,這正是印證了他們的判斷。但是,8月13日上午,蘇軍再次在中國境內製造了一起流血事件,事態似乎加速朝著很多人預判的方向發展。

四位老帥的論斷方向有了偏差麼?怎麼會!這四位老帥是陳毅、葉劍英、徐向前和聶榮臻。

叫得很兇,還是棄戰

四位老帥的看法很一致,認為蘇聯不會挑起大規模的對華作戰,但是我們不能不做最壞的打算。舉國上下全面備戰。

中國的「備戰」絕不是倉促的,在受到了「挑釁」後才去應對。在蘇聯領導人否定中國的領土主權時,中央就已經警覺,再加上後來的一些國際事件,1965年中央批准的「三五」計劃的基本方針之一就是「國防建設第一」,自此中國的經濟建設不再單純圍繞「吃穿用度」,而是轉變為「備戰」。

當然這個變化不能簡單理解為僅是對蘇備戰,那時國際形勢真的複雜,中國的西南方向有戰事,但是從1964年開始,中蘇衝突可以說是「明面化」,這時所有的「準備」更多的應是為了應對來自蘇聯的「威脅」。

新中國剛成立的那20年裡,遭受了多少外界的「白眼」和「威脅」,單去翻翻那時的歷史文獻,不足以全面了解。

1956年,毛主席在《論十大關係》說了一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從1964年開始,自從一朵蘑菇雲騰空綻開時,世界看中國的眼神開始切換角度,只有堅定走自己的路,才會讓他人真正懂得尊重自己。

中國在積極備戰中,當然只會更加堅定走自己的路。1969年10月4日,新華社的一則報導,再一次「震驚」世界:「1969年9月29日,中國成功進行了一次新的氫彈爆炸。」就在幾天前,我國還成功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

這時外媒又「爆料」了:就在9月10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團的一位成員就中蘇衝突,和美國的一位代表說了一番話,「就軍事實力來說,當然是蘇聯具有絕對的優勢,假若中國對蘇聯的敵對情緒一直繼續,有些事情自然無法避免。」

當年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時,蘇聯連出動空中力量掩護志願軍都不同意,這時倒是各個場合強調自己的「實力強大」。

從珍寶島事件開始,尤其在八岔島事件後,蘇聯就開始全方位「造勢」,似乎不動用某種力量就不能解決當下的衝突,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在外媒的報導中,蘇聯好像特別喜歡拽上美國一塊談論這事。中央自然看得明白,只是這時空氣裡瀰漫的似乎只剩戰爭了。

若有興趣,可以找出這年9月17日全國的一些主要報紙感受下當時的「備戰情緒」,各大報紙都在頭版整版刊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周年口號》,第二十二條口號中有這麼一句話:「特別要反對以原子彈為武器的侵略戰爭!」

那時雖然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的木亥反擊力量,但是和某些國家比起來,真的有太大的差距。蘇聯幾番在公開場合刻意用此事說事,外界自然會猜測,下一步蘇聯會不會真的來一個「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呢?

四位老帥又趕緊出了一份報告,他們還是認定蘇聯最後是下不了那個「政治決心」,他們指出蘇聯是做了軍事部署,也有開戰的打算,只是蘇聯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嚴肅的大問題。

1969年中蘇邊界衝突升級同時,中蘇之間的高級會談沒少進行,這說明什麼?蘇聯一直在探詢中國的意圖,他們在決策時必須要充分考慮這些,故而之前美國的「試探」論斷是相當準確的。

中國一直在克制,一直強調「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不過這不代表可以任由他人在自己國土上恣意妄為。中國的積極備戰,不是做樣子的,氫彈的再一次爆炸試驗就是用實力告訴這個世界,中國可以「做到」。

就在「戰爭開打」言論甚囂塵上時,新華社這時來了一個報導:中蘇兩國將於1969年10月20日在北京就中蘇邊界問題舉行外交部副部長級談判。

不打了。

蘇聯喊了那麼久,怎麼最後就這麼放棄了?個中的主要原因,就如四位老帥一開始指出那樣,看似是中蘇衝突,事實上關係著中美蘇三個國家。

這一點毛主席早就看出了,他在珍寶島事件後,說了這麼一句話:這可是給美國出了一個題目哦。

記得英國有位外交大臣帕麥斯頓,歷史課本有提過他,在他第三次任職期間,遭到了彈劾,他在下院為自己辯護時,說了一段「很有名」的話: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那時中美關係有點僵,但是美蘇關係更緊張,孰輕孰重,這時美國也要做出他的選擇了。根據有關資料,就在中國緊張備戰時,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緊急召開了一次國防會議,他就認為,我們應該阻止中蘇之間的這場戰爭。但是,如果真的爆發了戰爭,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這其中的厲害關係,蘇聯自然也明白得很,那為何還會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甚至還叫囂動用某種致命武器呢?這就需要追溯到之前的某段歷史,當年他們就是靠這種齷齪做法,逼迫清政府籤了一個又一個條約。

後來再動用這種做法,不就是當年的翻版和升級麼,他們覺得手中有了某種武器後,中國人就怕了麼?

中國人從沒怕過。1945年8月9日,《解放日報》報導了廣島被炸的消息,標題用了「所有生物被燒死」這句話,毛主席讀後認為這麼報導,過於渲染這個事件,是「長他人志氣」,他不但批評了當時的報社社長博古,還批評了負責編輯。

(《解放日報》當時是延安的中共中央機關報。)

在第一時間,毛主席就敏銳意識到這個武器會成為威脅中國人民的工具。在1954年和赫魯雪夫的一次會談時,毛主席就提出蘇聯能否可以提供這方面的幫助。

中國的「不怕」,自然也會給蘇聯帶來「壓力」。在權衡利弊之間,蘇聯選擇了棄戰。蘇聯能不擔心麼,這就有點像三角平衡原則,「失控」的代價更大。

於是這才會出現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一邊急吼吼叫著「我要動用某種武器啦」,一邊和氣談著,就想在「施壓」中讓中國「聽話」。不過在談判中,卻是選擇迴避邊界問題上的爭議。但是,中國卻是選擇了在珍寶島的主動。

邊界問題永遠是國家間的最敏感的問題,珍寶島衝突其實已經亮明了中國的立場,其中除了國家主權不可侵犯外,還有就是中國要尋求外交的主動權,在國際戰略大格局中變動中要有自己的話語權。

後來的事實證明,中國做到了。

此後,中蘇就邊界問題開始了「漫長」的談判,期間因為翻譯問題還鬧出不少笑話。一次中方代表用了成語駁斥對方「不要得寸進尺,得隴望蜀」,結果蘇聯代表說:「我們對甘肅和四川沒有領土要求。」

這一談就談到了1991年。5月16日,中蘇籤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關於國界東段的協定》。

2004年10月14日,一份補充協定讓一度爭議的邊界問題畫上了句話,只是這時和中國籤署這份協定已經是俄羅斯聯邦。

從1858年籤訂的那個《璦琿條約》開始,到1911年的《滿洲裡條約》(沒有正籤),50多年的時間裡,僅這些條約,中國被沙俄割佔了154萬平方公裡。

此後,新中國用了40多年的時間接回了多年流浪在外的國土,黑瞎子島收回一半。

當年就邊界問題,蘇聯對中國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對抗」,百萬大兵壓境,核彈助陣,據說耗費300億美元,但是結果又如何呢?

不得不贊當時中央看得準,既要長自己志氣,又要創造對自己更有利的國際生存條件。此後幾十年的發展,更是驗證了老一輩設定的基調,自強才能不息。

建國初期,中國的各方面發展幾乎就是跟著人家身後的「小學生」,哪來什麼核心技術,再看現在,越來越多中國的標準提案成為國際標準,從「追隨者」漸漸成為「領頭者」,這期間的付出,是幾代人的接力,更是中國人對自己祖國的一份獻禮。

歷史上的一些傷痛,若是任由它沉寂,它就只是一段歷史,若是尊重它、正視它,它就會激勵後來者。

歷史上太多這樣的案例了,當時喊得歡快的,往往都不是最後的贏家。

免責聲明: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告知,速刪.

好文在閱讀原文!覺得不錯請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珍寶島事件中,為何在百萬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蘇聯不敢打中國?
    但是等到赫魯雪夫當上蘇聯主席之後,兩國情況逐漸的惡化,蘇聯當時打的注意是想要讓中國成為他的小弟,但是對於中國來說,這樣的事情簡直就是無稽之談,於是兩國關係惡化,蘇聯撤走了留在中國的人才、工廠等。其中珍寶島事件就是對蘇自衛反擊戰中的一次衝突,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預示著中蘇關係正式的破裂,兩國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中蘇邊境問題一直是兩國之間的歷史爭端,到1964年開始,蘇聯一直向著中蘇邊境曾兵,並且不斷的製造著事情,在1964年10月到1969年3月,蘇聯挑起的爭端達到了4189次,其中大部分的爭端主要就是珍寶島的歸屬問題。
  • 毛主席在珍寶島事件後,為何敢理直氣壯地面對蘇聯的大軍壓境?
    毛主席在珍寶島事件後,為何敢理直氣壯地面對蘇聯的大軍壓境?
  • 七八十年代,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究竟是怎麼回事?
    新中國於1949年10月1日成立,而蘇聯則在1991年12月25日解體,也就是說,新中國和蘇聯一共當了42年的鄰居。而中蘇之間的關係更是一言難盡,中蘇之間大致可用10年蜜月、10年論戰、10年對抗、10年僵持和兩年緩解來形容。所以,中國蘇聯雖然都是社會主義國家,有著漫長的國境線,還是名副其實的大國,然而,中蘇之間關係破裂和對峙的時間,遠遠高於合作和蜜月的時間。
  • 珍寶島戰敗後蘇聯計劃4路侵中國,一周到北京,為何最終不敢打?
    1969年3月2日,蘇聯軍隊入侵中國珍寶島挑釁我邊防巡邏部隊,並率先開槍打死打傷我軍6人,我軍邊防部隊忍無可忍發動自衛反擊,很快邊境戰鬥規模升級到戰役級別。
  • 蘇聯百萬大軍已經壓境,為何不敢攻打中國?
    珍寶島衝突,也被稱為珍寶島反蘇聯戰爭,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在珍寶島擊退蘇聯軍隊入侵的一場戰鬥。對於中國的反擊蘇聯竟然厚顏無恥地稱珍寶島是他們的領土,他們才是正當防衛,而中國邊防部隊的行為是入侵。蘇聯這一言論完全就是強盜邏輯。所幸的是,最後中國軍隊取得了勝利,蘇聯入侵的部隊死傷了大半。
  • 1969年珍寶島事件真相揭秘
    1969年中國製作衝突原因的探索達曼斯基島疑團1969年3月,在遠東烏蘇里江的這次戰鬥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邊境最大的戰鬥行動。對此,多年來在俄羅斯存在種種猜測,眾說紛紜,真假難辨。當時蘇聯人並不明白,中國人為什麼要佔領該島,並問道:「當中國人進入該島時,我們的邊防軍人在幹什麼?」,「為什麼沒有採取措施制止類似事件的發生?」。有人說「當時中國人太多,邊防軍根本就無法對付他們,不得不動用正規軍」。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在30年前那種環境下根本就不可能說清楚。後來蘇聯政府也有意讓人們淡忘此事,也只是將這次衝突描述為「1969年3月的烏蘇里江事件」。
  • 為什麼中蘇交惡時,蘇聯還支持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確實,在1971年時中蘇關係幾乎全面交惡,在這之前的1969年3月,雙方爆發了中蘇邊境的珍寶島軍事衝突。
  • 1987年,不為人知的中印衝突內幕,全面開戰令最後一刻被取消
    這天下午印軍果然來犯,這次參與作戰的兵力有一個加強連,他們在火炮的掩護下,向我方陣地不斷發起進攻,只是都被擊潰。這天從下午開始一直到夜間,印軍一直依賴火炮進攻,企圖靠火力攻破我方陣地,只是都以失敗收場。前線激烈交戰時,後方已在派兵增援。山南軍分區收到報告後,第一時間向上級匯報,同時隨即派出增援力量。
  • 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中國和蘇聯都說自己贏了,為什麼?
    名義上,這是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的統一戰爭,但是在背後,是中國和美國,甚至還有蘇聯的戰鬥,要是中國輸掉了戰爭,那麼美國的軍隊就會擺在中國的家門口,從輸掉的那一刻開始,中國的東北將再也沒有安寧,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將很難把精力投放到國家建設上,這對於當時的新中國來說,無疑是無法接受的。
  • 1969 — 新疆邊境的慘痛敗仗
    戰場位置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邊界談判失敗後,蘇聯就開始在中蘇邊境大量屯兵,不斷製造各種磨擦。1969年3月引發了黑龍江珍寶島武裝衝突,但中國軍隊在這次戰鬥中卻以劣勢的裝備戰勝了擁有坦克大炮的蘇聯軍隊,讓蘇軍顏面丟盡惡氣難咽。     自此,中蘇邊境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蘇軍一心想在長達數千公裡的邊境上尋求報復機會,為珍寶島的失敗找回點面子。最終把復仇的戰線拉到了西線,選擇了距我軍主力部隊較遠的新疆塔城地段的鐵列克提地區的荒漠戈壁。
  • 一場改變世界格局的中蘇戰爭:蘇聯沒料到中國會不屈服
    聽完後,勃列日涅夫憤怒地喊道:「美國人出賣了我們。」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許多年輕人都不清楚珍寶島事件,甚至從來沒有聽說過珍寶島這件事。在珍寶島事件五十年後,重提舊事,只是提醒一件事:戰爭的威脅時刻都在,即便是極小的一點點邊境衝突,也可能誘發核戰。
  • 若不是周恩來和柯西金總理,1969年就爆發了第三次世界大戰
    地面上百萬蘇軍的鋼鐵洪流全線進攻,內蒙古東三省新疆幾乎一波推平。計劃迅速圍殲瀋陽軍區的83萬部隊,奪取東北的石油和糧倉。華北可能進入山地戰,努力爭取在開戰後一個星期佔領北京。有個小說叫《決戰1984》就是講的這個故事,1984年中國的形勢還稍微好於1969年呢。
  • 維基精選:【中蘇交惡】
    有鑑於兩者的軍事地理及歷史關係複雜,雙方的矛盾基本不可避免,衝突開始於1950年代末,在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達到頂峰,其後續一直持續到1980年代中後段。在蘇聯與中國自身都進行一定程度的體制改革之後,兩國的敵對關係才始有轉變,但直到1989年前夕,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正式訪問中國,兩國關係才正常化,而兩年後蘇聯解體。
  • 69年珍寶島衝突,中國國力處於絕對下風,為何仍對蘇聯如此硬氣?
    1969年3月,中蘇兩大強國爆發珍寶島衝突,中國在這次衝突中損失較小,佔據上風的同時也震懾了蘇聯方面的氣焰。但其實名為兩大強國,蘇聯當時是超級大國,中國的軍事實力和整體國力與這位北方強鄰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的。如果爆發全面戰爭,那吃虧更多的很可能是中國。既然如此,為什麼我方對於蘇聯的挑釁還如此強硬地進行回擊呢?首先,發生衝突的地帶位於我國東北邊境。
  • 歷史|被遺忘的鐵列克提事件:1969年蘇聯入侵新疆
    事件背景:鐵列克提事件是蘇聯繼珍寶島事件後挑起的又一起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的惡性事件。1969年8月13日,蘇聯在中蘇邊界西段、中國新疆裕民縣的鐵列克提爭議地區採取報復行為,出動直升飛機、坦克、裝甲車對中方一支23人且只攜帶輕武器的邊防巡邏隊發動突然襲擊,造成中方邊防隊21人當場陣亡、2人受重傷。之後,雙方都在爭議地區周圍集結了大量軍隊,蘇聯甚至威脅要襲擊中國核設施。
  • 珍寶島事件,一場改變世界格局的中蘇戰爭
    因此,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國內其他人,甚至連想都想不到,在漫長的中蘇邊界,沿阿穆爾河和烏蘇里江,幾年來兩個大國的士兵經常發生打鬥。1968年只在伊曼邊防段雙方就發生過40次打鬥。……1969年1~2月在達曼斯基島、下米哈依洛夫卡地段,經常發生衝突,雙方不再是用棍棒,而是用槍託來互相打擊。
  • 史達林最後一刻放棄的計劃,二戰蘇聯為何沒攻打北海道?
    至於蘇聯為何會在最後時刻對日宣戰,這是因為雅爾達會議的時候,英美承諾給了蘇聯不少好處,結果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本進行了突然襲擊。蘇聯和日本作戰的主戰場自然是中國東北地區,不過除此之外還有分戰場,就是勘察加半島一直到北海道之間的這一片地區。
  • 珍寶島事件,一場改變世界格局的中蘇戰爭......
    因此,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國內其他人,甚至連想都想不到,在漫長的中蘇邊界,沿阿穆爾河和烏蘇里江,幾年來兩個大國的士兵經常發生打鬥。1968年只在伊曼邊防段雙方就發生過40次打鬥。……1969年1~2月在達曼斯基島、下米哈依洛夫卡地段,經常發生衝突,雙方不再是用棍棒,而是用槍託來互相打擊。
  • 中蘇交惡的那段歲月
    韓戰結束後,史達林也許是出於刮目相看,也許是出於愧疚,在援助中國工業建設方面,非常大方,直至他去世(1953年)。 中蘇交惡 中蘇交惡有幾件標誌性事情: 1、1958年的時候,中國要求蘇聯提供核武器和核潛艇的援助,因為這是蘇聯之前承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