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免費關注 『歷史有聽』
探索歷史經典、了解歷代感悟,回顧歷史長河,照鏡古今生活;以史為鑑,可知興衰;借古鑑今,不忘初心! ——大國歷史
毛主席很早很早之前就說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999年,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籤署了關於兩國邊界的聯合公報,一段歷史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若是簡述鐵列克提事件,不用30字就可以概括。它是1969年中蘇邊界衝突之一,最後蘇聯控制爭議地區。
1969年8月13日,我邊防巡邏隊在既定線路巡邏,就在鐵列克提地區,蘇軍出動的坦克裝甲隊,在空中力量的配合下,對我方巡邏隊展開火力攻擊,雙方交戰5個小時左右。
由於交戰的我方巡邏隊的所有人員最後全部壯烈犧牲,期間發生的諸多細節很難再重新完整還原。不過有一點應是肯定,這次事件是整個1969年度中蘇衝突的加碼延續。
就在幾個月前,烏蘇里江中方一側的一座島嶼,一直以來的平靜被槍炮聲打破。若是夏季枯水期來到此處,真的可以步行走到這座島嶼,它和中國的江岸連為一塊,它就是「一戰成名」的珍寶島。
珍寶島,自古就屬於中國,就算以現代的那些國際法判定,只會更加肯定它就是中國的領土。但是,自1968年底開始,蘇邊防軍人開始頻繁登陸我珍寶島。
翻臉不認,直接「威脅」中蘇衝突的原因,自然繞不過史上的那些條約。不過中蘇在1964年談判時,蘇聯有過承認,珍寶島屬於中國,只是還沒過幾年,對方就翻臉了,口口聲聲說「達曼斯基島」是他們的。
很快蘇聯「付諸行動」,一些裝甲車、卡車頻繁出現在珍寶島,蘇聯軍人看到巡邏的中國邊防軍人,就會攔截、毆打。
1969年2月7日,蘇軍居然開槍挑釁。
中國一直在克制,但是此刻起,不會再忍。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三天的時間內,珍寶島爆發了三次武裝衝突,該戰中蘇雙方都有傷亡,蘇軍損失有點大。
根據相關資料,蘇軍傷亡150多人,被毀的坦克和裝甲車有17輛,中國還繳獲了一輛T62坦克。
3月2日中蘇發生武裝衝突後,中國提出了強烈抗議。蘇聯卻是搶先公布對中國政府的抗議照會,說這島是他們的,說是中國入侵了蘇聯的領土。他們要在國際輿論上造成對中國的壓力。
同時,蘇聯國內媒體也紛紛「報導」這個事件,內容就是「中國越界」,還有「挑釁、襲擊蘇軍」,消息一出,群眾反響很大,中國駐莫斯科大使館遭遇「抗議」。
傳統學術界都認為後續的新疆鐵列克提事件,就是珍寶島衝突的餘波,蘇聯選擇的這處邊界地段,在當時就是「偏僻之地」,防守力量也比較弱。
根據相關資料,當時入侵鐵列克提地區的蘇軍有300餘人,被襲擊的我邊防巡邏隊只有30多人,故而學術界的定義是「一場軍事報復行動」。
事實上,珍寶島事件後,蘇聯還有兩次「挑釁」,一次也是在新疆,還有一次是在黑龍江八岔島,前者蘇軍有傷亡,我方無人員傷亡,後者蘇軍損失一隻巡邏艇。
鐵列克提事件後,時任蘇聯國防部長就曾建議,對中國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外媒曾報導過一事,這一年的8月18日,蘇聯駐美大使館的一位官員這麼問美國的一位專家:「如果真的發生蘇聯襲擊中國的木亥設施,美國會有什麼反應呢?」
美國給了另一種「回答」,幾天後,外媒刊出時任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的「透露」,「這事可能會發生,應是個『試探』」。
此時蘇聯媒體更加「煽風點火」,8月28日,蘇聯《真理報》刊出一文,「主旨」就是儘可能「抹黑」中國,說全世界應在「還不算太晚」之前看出中國的「危險」,文中有一段話:
「在當前擁有最現代化的技術、有效的致命武器和發射這些武器的現代化手段的條件下,如果爆發戰爭,哪個大陸也不能倖免。」
也就是在這一天,中共中央下達了加強備戰的命令。
周恩來總理有個習慣,會在工作檯歷上寫下每日的工作日程。然而從1969年10月20日開始,檯曆上空白乾淨,直到來年的2月。
戰爭似乎很近了.
面對「恐嚇」,何時怕過
毛主席還說過一句話:「他們一定要打,我們奉陪到底。中國革命的勝利是打出來的。」
先來看看那時中國已經擁有的相關「黑科技」吧~
1960年,第一枚近程地對地飛彈研製成功。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首次發射飛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這已經不是中國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威脅」,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發展「兩彈」事業,就是被「逼」的。
第一次接到「威脅」是1950年,一個很「特殊」的時代,由於世界各地輿論的大面積譴責,後來「警報」解除了。
第二次是1955年,這一年中國解放軍解放了浙江江山島,於是又收到「威脅」,不過當時其他各國都表示反對,於是沒下文了。
就是在這一年,中國下定決心研製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一個永遠值得銘記的歷史時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終於爆炸成功。
也就是在這天,美國總統授權白宮發言人對此事進行「評論」,說「這一天是整個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
就是在這一年,中國又再次收到「威脅」。
接下來就到了1969年了。
這年的8月28日,《華盛頓明星報》差不多在頭條位置放了一篇報導,文中這麼說:
「據可靠消息,蘇聯將對中國多處地方,包括軍事基地(酒泉、西昌等發射基地)以及重要城市(包括北京)進行某種致命打擊。」
外界怎能知道真正的真相卻是被湮沒於這些刻意製造的輿論中。蘇聯於1960年挑起第一起邊境事件,地點是中國新疆博孜艾格爾山口附近,更是於1962年4、5月策動6萬多中國公民越境逃去了蘇聯。
此後更是頻繁製造「麻煩」,1964年10月開始,截止於1969年3月,蘇聯在中蘇邊界製造了多達4189起事件。
他們何來這「底氣」?因為在1963年至1966年,蘇蒙兩國籤訂了一些條約,蘇聯開始將前哨往前推,一度離北京只有幾百公裡而已,而且不斷在中蘇邊界加大這種軍事壓力,持續增兵,在中國看來,這能解讀為「友好」麼?
同時,蘇聯國內及時出現了「配合」的「聲音」,還將中國的那些作古的皇帝們給拽上了。1964年9月15日,蘇聯領導人和日本議員的一通電話中,這麼定義蘇聯的領土—它是歷史形成的。
但是,在談及中國領土時,卻是說「中國的歷代皇帝就是掠奪者」。
1968年1月,蘇軍在中蘇邊界製造了第一起嚴重的流血事件,在中國的七裡沁島,蘇軍居然用裝甲車衝撞、碾壓中國當地的居民,造成4人死亡。
隨後就是珍寶島事件。
3月29日,蘇聯一邊擺出外交解決問題的姿態,一邊卻是在中國境內縱深進行射擊。那時兩國的媒體很大的篇幅都是在「談論」中蘇衝突和備戰,蘇聯叫得更兇一些。
蘇聯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還「惡狠狠」放話要給予摧毀般的打擊,中國國內自然也會積極備戰。
毛主席在當時說了「四個準備」,準備對方大打、早打、常規打,還有最壞的準備。蘇聯對中國不斷實施軍事壓力時,中國早已有了備戰的心理準備,1969年全國更是進入「臨戰狀態」。
那時許多企業轉向軍工生產,有大量的工廠搬進了山區,包括北京在內的很多大城市開始挖地下工事。
這年7月在八岔島發生的事件,就是全民保衛祖國領土的最生動的例子。後來蘇聯才知道,和他們「過手」的居然不是中國軍人,而是中國的「農民」,重創蘇艇的也不是什麼特別高級的武器,只是手榴彈和手雷。
這些中國「農民」(知青)從沒實戰過,但是也沒怕過,就靠著「敢打」的信念,捍衛了祖國國土的安全。
中國對蘇聯的行為一直很警覺,臨近國慶時,為了防止蘇聯來一個突襲,全軍進入一等備戰狀態,北京附近的幾個機場的所有飛機被疏散,還設置各種障礙物,當時還有一個建議,放掉密雲水庫的存水,不過遭到周恩來總理的反對。
密雲水庫是周恩來總理親手主抓的工程,在建時他就開了一個「玩笑」,說這個密雲水庫,就像北京百姓頭上頂了一個水盆,若是質量差了,等於北京的百姓都要澆溼了。
7月11日,總理拿到一份書面報告—《對戰爭形勢的初步估計》,是四位老帥對當前中蘇形勢的論斷。
當時人們的感覺就是「大戰要來了」,但是四位老帥卻不這麼認為,他們基於判斷的要素除了中蘇兩國外,還有一個國家,那就是美國。
這份報告,是從國際形勢發展的高度看中蘇衝突,四位老帥用了幾個「矛盾」對比,最後結論是,「在一個可以預見的時期內,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的可能性都還不大,不論是單獨一個國家,或者是聯合作戰。」
也是同一天,遠在莫斯科的蘇聯外長在做報告時,卻是延續了之前的「作戰」論調。但是在兩周後,7月26日,中國駐蘇代辦突然被蘇聯外交部第一副部長約見,要求舉行中蘇間的高級會談。
這可是一個「信號」。在四位老帥看來,這正是印證了他們的判斷。但是,8月13日上午,蘇軍再次在中國境內製造了一起流血事件,事態似乎加速朝著很多人預判的方向發展。
四位老帥的論斷方向有了偏差麼?怎麼會!這四位老帥是陳毅、葉劍英、徐向前和聶榮臻。
叫得很兇,還是棄戰四位老帥的看法很一致,認為蘇聯不會挑起大規模的對華作戰,但是我們不能不做最壞的打算。舉國上下全面備戰。
中國的「備戰」絕不是倉促的,在受到了「挑釁」後才去應對。在蘇聯領導人否定中國的領土主權時,中央就已經警覺,再加上後來的一些國際事件,1965年中央批准的「三五」計劃的基本方針之一就是「國防建設第一」,自此中國的經濟建設不再單純圍繞「吃穿用度」,而是轉變為「備戰」。
當然這個變化不能簡單理解為僅是對蘇備戰,那時國際形勢真的複雜,中國的西南方向有戰事,但是從1964年開始,中蘇衝突可以說是「明面化」,這時所有的「準備」更多的應是為了應對來自蘇聯的「威脅」。
新中國剛成立的那20年裡,遭受了多少外界的「白眼」和「威脅」,單去翻翻那時的歷史文獻,不足以全面了解。
1956年,毛主席在《論十大關係》說了一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從1964年開始,自從一朵蘑菇雲騰空綻開時,世界看中國的眼神開始切換角度,只有堅定走自己的路,才會讓他人真正懂得尊重自己。
中國在積極備戰中,當然只會更加堅定走自己的路。1969年10月4日,新華社的一則報導,再一次「震驚」世界:「1969年9月29日,中國成功進行了一次新的氫彈爆炸。」就在幾天前,我國還成功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
這時外媒又「爆料」了:就在9月10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團的一位成員就中蘇衝突,和美國的一位代表說了一番話,「就軍事實力來說,當然是蘇聯具有絕對的優勢,假若中國對蘇聯的敵對情緒一直繼續,有些事情自然無法避免。」
當年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時,蘇聯連出動空中力量掩護志願軍都不同意,這時倒是各個場合強調自己的「實力強大」。
從珍寶島事件開始,尤其在八岔島事件後,蘇聯就開始全方位「造勢」,似乎不動用某種力量就不能解決當下的衝突,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在外媒的報導中,蘇聯好像特別喜歡拽上美國一塊談論這事。中央自然看得明白,只是這時空氣裡瀰漫的似乎只剩戰爭了。
若有興趣,可以找出這年9月17日全國的一些主要報紙感受下當時的「備戰情緒」,各大報紙都在頭版整版刊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周年口號》,第二十二條口號中有這麼一句話:「特別要反對以原子彈為武器的侵略戰爭!」
那時雖然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的木亥反擊力量,但是和某些國家比起來,真的有太大的差距。蘇聯幾番在公開場合刻意用此事說事,外界自然會猜測,下一步蘇聯會不會真的來一個「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呢?
四位老帥又趕緊出了一份報告,他們還是認定蘇聯最後是下不了那個「政治決心」,他們指出蘇聯是做了軍事部署,也有開戰的打算,只是蘇聯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嚴肅的大問題。
1969年中蘇邊界衝突升級同時,中蘇之間的高級會談沒少進行,這說明什麼?蘇聯一直在探詢中國的意圖,他們在決策時必須要充分考慮這些,故而之前美國的「試探」論斷是相當準確的。
中國一直在克制,一直強調「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不過這不代表可以任由他人在自己國土上恣意妄為。中國的積極備戰,不是做樣子的,氫彈的再一次爆炸試驗就是用實力告訴這個世界,中國可以「做到」。
就在「戰爭開打」言論甚囂塵上時,新華社這時來了一個報導:中蘇兩國將於1969年10月20日在北京就中蘇邊界問題舉行外交部副部長級談判。
不打了。
蘇聯喊了那麼久,怎麼最後就這麼放棄了?個中的主要原因,就如四位老帥一開始指出那樣,看似是中蘇衝突,事實上關係著中美蘇三個國家。
這一點毛主席早就看出了,他在珍寶島事件後,說了這麼一句話:這可是給美國出了一個題目哦。
記得英國有位外交大臣帕麥斯頓,歷史課本有提過他,在他第三次任職期間,遭到了彈劾,他在下院為自己辯護時,說了一段「很有名」的話: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那時中美關係有點僵,但是美蘇關係更緊張,孰輕孰重,這時美國也要做出他的選擇了。根據有關資料,就在中國緊張備戰時,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緊急召開了一次國防會議,他就認為,我們應該阻止中蘇之間的這場戰爭。但是,如果真的爆發了戰爭,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這其中的厲害關係,蘇聯自然也明白得很,那為何還會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甚至還叫囂動用某種致命武器呢?這就需要追溯到之前的某段歷史,當年他們就是靠這種齷齪做法,逼迫清政府籤了一個又一個條約。
後來再動用這種做法,不就是當年的翻版和升級麼,他們覺得手中有了某種武器後,中國人就怕了麼?
中國人從沒怕過。1945年8月9日,《解放日報》報導了廣島被炸的消息,標題用了「所有生物被燒死」這句話,毛主席讀後認為這麼報導,過於渲染這個事件,是「長他人志氣」,他不但批評了當時的報社社長博古,還批評了負責編輯。
(《解放日報》當時是延安的中共中央機關報。)
在第一時間,毛主席就敏銳意識到這個武器會成為威脅中國人民的工具。在1954年和赫魯雪夫的一次會談時,毛主席就提出蘇聯能否可以提供這方面的幫助。
中國的「不怕」,自然也會給蘇聯帶來「壓力」。在權衡利弊之間,蘇聯選擇了棄戰。蘇聯能不擔心麼,這就有點像三角平衡原則,「失控」的代價更大。
於是這才會出現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一邊急吼吼叫著「我要動用某種武器啦」,一邊和氣談著,就想在「施壓」中讓中國「聽話」。不過在談判中,卻是選擇迴避邊界問題上的爭議。但是,中國卻是選擇了在珍寶島的主動。
邊界問題永遠是國家間的最敏感的問題,珍寶島衝突其實已經亮明了中國的立場,其中除了國家主權不可侵犯外,還有就是中國要尋求外交的主動權,在國際戰略大格局中變動中要有自己的話語權。
後來的事實證明,中國做到了。
此後,中蘇就邊界問題開始了「漫長」的談判,期間因為翻譯問題還鬧出不少笑話。一次中方代表用了成語駁斥對方「不要得寸進尺,得隴望蜀」,結果蘇聯代表說:「我們對甘肅和四川沒有領土要求。」
這一談就談到了1991年。5月16日,中蘇籤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關於國界東段的協定》。
2004年10月14日,一份補充協定讓一度爭議的邊界問題畫上了句話,只是這時和中國籤署這份協定已經是俄羅斯聯邦。
從1858年籤訂的那個《璦琿條約》開始,到1911年的《滿洲裡條約》(沒有正籤),50多年的時間裡,僅這些條約,中國被沙俄割佔了154萬平方公裡。
此後,新中國用了40多年的時間接回了多年流浪在外的國土,黑瞎子島收回一半。
當年就邊界問題,蘇聯對中國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對抗」,百萬大兵壓境,核彈助陣,據說耗費300億美元,但是結果又如何呢?
不得不贊當時中央看得準,既要長自己志氣,又要創造對自己更有利的國際生存條件。此後幾十年的發展,更是驗證了老一輩設定的基調,自強才能不息。
建國初期,中國的各方面發展幾乎就是跟著人家身後的「小學生」,哪來什麼核心技術,再看現在,越來越多中國的標準提案成為國際標準,從「追隨者」漸漸成為「領頭者」,這期間的付出,是幾代人的接力,更是中國人對自己祖國的一份獻禮。
歷史上的一些傷痛,若是任由它沉寂,它就只是一段歷史,若是尊重它、正視它,它就會激勵後來者。
歷史上太多這樣的案例了,當時喊得歡快的,往往都不是最後的贏家。
免責聲明: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告知,速刪.
好文在閱讀原文!覺得不錯請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