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全球的電影大師黑澤明,被稱為「電影武士」,他的影片作品中貫穿著濃烈的武士道精神,《羅生門》、《七武士》為他贏得世界性認可的同時,也將武士道文化呈現於世人面前。
「搏鬥要公平!」是日本武士道最原始的精神,在這種略顯野蠻、天真的原始意識中孕育著豐富的道德理想。孕育武士道的社會制度已經消失,但是武士道精神對日本社會、民眾的影響並未因此減弱。武士道的精神究竟是什麼?讀完此書,謎底將揭曉。
作者:[日]新渡戶稻造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原作名:Bushido: The Soul of Japan
譯者:朱可人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ISBN:9787533943240
本書將日本武士道同西方的騎士精神、基督教教義等主流思想進行類比,援引孔孟之道和王陽明的哲學觀點,從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等幾個層次展開論述,層層剖析,立體展現日本武士階層的行為準則及處世哲學,並探討了武士道對日本影響的延續性和永久性。
從武的貴族在軍事生涯及日常生活中理應遵從之道,即「武士準則」。
武士產生於日本封建制正式建立之時,他們是一個特權階層,主要來自以打殺為業的一群下層人。在長期頻繁的戰爭中,經過篩選,只剩「一群擁有男性氣概的、具有野性力量的、粗魯的人」得以存續下來,進而組成武士家族與階層。
1、佛教賦予武士道平靜地聽憑命運的意識,對不可避免的一切安然順從。
2、日本神道教賦於武士道對君主忠誠、對祖先尊崇。
3、儒家思想賦於武士道嚴格的道德教義:君臣、父子、夫婦、長幼及朋友之間的五倫關係。
1、正直就是賦予人堅定品格和偉岸身形的骨骼。僅有才能與學識而沒有正直不能使人成為武士。
2、「義理」,即「正確的道理」,是公眾輿論期待任職者應完成的一種籠統的責任。倘若武士道沒有對勇氣的敏銳而正確的認識,義理會輕而易舉地變成滋生懦弱的溫床。
勇猛的精神實質是冷靜,真正勇敢的人永遠是安詳的,他從不感到驚愕,沒有什麼能擾亂他精神的平和。
(電影《十三刺客》劇照。來自網絡)
1 仁慈是一種像母親一般溫和的美德。如果以耿直的誠實和嚴厲的正義來比喻男性,那麼仁慈就具有女性的溫柔與說服力。
2 武士既為蠻力以及充分利用蠻力的特權自豪,也完全同意孟子所倡導的「仁」。「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仁者從來都想著那些受苦受難、絕望之人。
1、禮是長久承受,是仁慈;禮不嫉妒,不自誇,不自負;禮不自行非禮,不謀己私,不輕易發作,不思惡。
2、禮儀源於仁慈和謙遜,它要求人們永遠都表現出優美的同情心,與哭泣者同哭,與喜悅者同喜。
3、美國人和日本人對送禮物的不同認識:美國人講的是送禮物的物質價值,日本人講的是送禮物的精神價值。
1、誠實與真誠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誠實與真誠,禮便是娛樂鬧劇。
2、武士誠信標準:武士要遵守諾言,甚至不需要書面保證也能履行,書面保證會被認為不夠體面。
3、誠實的發展: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誠實被證明是種有利可圖的美德。
1、武士生來就把榮譽視為自己的職責和特權,這是武士最為重要的特徵。
2、榮譽的價值:假如能夠得到榮譽和名望,生命本身也被視為無足輕重。因此,當一項事業被認為比生命更為可貴,那麼人們就會從容而迅速地捨棄生命。
(電影《椿三十郎》劇照。來自網絡)
1、武士榮譽的準則中,忠誠才被認為具有至高無上的。在中國,儒家倫理將孝順父母作為人的首要職責,而在日本,「孝」讓位給「忠誠」。
2、西方的個人主義承認父與子、丈夫與妻子有著各自的利益,這必然使得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義務劇減;而武士道則把家族的利害與其成員的利益聯繫成密不可分的整體。
1、武士的教育:首先是對武士性格的塑造,而不是培養審慎、知識及思辨能力等精細的才能。支撐武士道架構的三隻腳分別是知、仁、勇。
2、武士學習的主要課程:劍道、射箭、柔術或柔道、馬術、矛的使用、兵法、書法、倫理、文學及歷史。
3、倡導節儉:節儉不是出於經濟的目的,而是作為克己的鍛鍊。
4、培根給出的學習的三個作用:怡情、裝飾以及能力,武士道優先選擇了「能力」,即從實際的目的來實施教育的。
1、禁欲主義的國民性格:堅忍的磨練教導人們要毫無怨言地忍耐,禮儀教導人們不可因為自己的悲哀或痛苦的表達而破壞他人的快樂或寧靜。兩方面結合導致產生禁欲主義的性情,最終形成了一種表面上的禁欲主義的國民性格。
2、推崇自我克制的原因:保持舉止沉著、頭腦冷靜,就不會被任何激情困擾。
1、自殺(限於切腹或剖腹):以取出內臟的方式自毀。日本人認為靈魂寓於腹部,「我將打開我靈魂的居所,給你看看它到底怎樣。你自己來看它是濁是清吧。」
2、自殺的原因:當榮譽已盡,死是解脫;死亡是躲避恥辱的可靠避難所。
3、自殺的意義:它是武士們贖罪、悔過、免於恥辱、解救友人或效忠的一個方法。
4、復仇顯示了與生俱來的公平感及平等的正義感。復仇是以上級、長輩及恩人的名義進行時才被看做是正當的。
1、武士道把刀劍視為力量和勇敢的象徵。刀作為最忠實的伴侶而備受鍾愛,武士甚至給自己的刀起個愛稱,並給予膜拜。
2、刀的使用原則:武士道著重強調的是如何正確使用,而非濫用武器。最好的勝利是不流血的,武士道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和平。
1、婦道及婦女的地位:武士道的理想婦女是絕對圍繞家庭的。作為女兒,她們為父親犧牲自己;作為妻子,她們為丈夫犧牲自己;作為母親,又要為兒子犧牲自己。
2、西方與武士道的區別:西方文明裡,男子對女子的尊敬已成為衡量道德價值的主要標準;但在武士道的尚武倫理中,善與惡的分水嶺要在別的事上體現出來。
1、武士道的倫理體系先在武士階層啟蒙,最後為普通大眾所追隨。
2、日本民間的娛樂和教化渠道,如戲劇、曲藝、評話、說唱、小說,都以武士故事為主題。
3、武士是整個民族的「偶像」,民眾唱歌讚頌道「好花是櫻花,好人是武士」。日本的知識領域和道德領域,都是武士精神直接或間接的產物。
1、武士道是一種不自覺的並且不可阻擋的力量,一直推動著日本和民眾前進,是日本最活躍的精神和驅動力。
2、武士道的影響在今天依然顯著:人民普遍注重禮節、忠誠、愛國,但國民缺乏對深邃的哲學的研究,有時過於敏感易怒和自負。
隨著封建制度消逝,神道也自身老朽,民主主義的潮流難以抗拒,再加上教育的普及,產業技術、文明、財富和城市化的發展,產生武士道的環境已經永遠消失了。
1871年日本正式廢除封建制度,五年之後頒布的禁止佩帶刀劍法令。武士道作為一個獨立的倫理準則會消失。但是作為一種美德,它還活著,它的威力不會從世間逝去;它的光輝和光榮將越過廢墟而長存。
武士道精神構成了日本社會、日本民眾的精神內核,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認識武士道精神的內涵與特徵,了解日本的文化傳統、民族特性對當代日本的影響。如今日本政府提出修憲全面解禁集體自衛權,日本何時才能真正恪守武士道的終極理想——和平呢?我們將拭目以待。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40速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