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麼?——10分鐘帶你速覽《武士道》

2021-02-13 精讀

享譽全球的電影大師黑澤明,被稱為「電影武士」,他的影片作品中貫穿著濃烈的武士道精神,《羅生門》、《七武士》為他贏得世界性認可的同時,也將武士道文化呈現於世人面前。

「搏鬥要公平!」是日本武士道最原始的精神,在這種略顯野蠻、天真的原始意識中孕育著豐富的道德理想。孕育武士道的社會制度已經消失,但是武士道精神對日本社會、民眾的影響並未因此減弱。武士道的精神究竟是什麼?讀完此書,謎底將揭曉。

作者:[日]新渡戶稻造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原作名:Bushido: The Soul of Japan

譯者:朱可人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ISBN:9787533943240

本書將日本武士道同西方的騎士精神、基督教教義等主流思想進行類比,援引孔孟之道和王陽明的哲學觀點,從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等幾個層次展開論述,層層剖析,立體展現日本武士階層的行為準則及處世哲學,並探討了武士道對日本影響的延續性和永久性。

從武的貴族在軍事生涯及日常生活中理應遵從之道,即「武士準則」。

武士產生於日本封建制正式建立之時,他們是一個特權階層,主要來自以打殺為業的一群下層人。在長期頻繁的戰爭中,經過篩選,只剩「一群擁有男性氣概的、具有野性力量的、粗魯的人」得以存續下來,進而組成武士家族與階層。 

1、佛教賦予武士道平靜地聽憑命運的意識,對不可避免的一切安然順從。

2、日本神道教賦於武士道對君主忠誠、對祖先尊崇。

3、儒家思想賦於武士道嚴格的道德教義:君臣、父子、夫婦、長幼及朋友之間的五倫關係。

1、正直就是賦予人堅定品格和偉岸身形的骨骼。僅有才能與學識而沒有正直不能使人成為武士。

2、「義理」,即「正確的道理」,是公眾輿論期待任職者應完成的一種籠統的責任。倘若武士道沒有對勇氣的敏銳而正確的認識,義理會輕而易舉地變成滋生懦弱的溫床。

勇猛的精神實質是冷靜,真正勇敢的人永遠是安詳的,他從不感到驚愕,沒有什麼能擾亂他精神的平和。

(電影《十三刺客》劇照。來自網絡)

1 仁慈是一種像母親一般溫和的美德。如果以耿直的誠實和嚴厲的正義來比喻男性,那麼仁慈就具有女性的溫柔與說服力。

2 武士既為蠻力以及充分利用蠻力的特權自豪,也完全同意孟子所倡導的「仁」。「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仁者從來都想著那些受苦受難、絕望之人。

1、禮是長久承受,是仁慈;禮不嫉妒,不自誇,不自負;禮不自行非禮,不謀己私,不輕易發作,不思惡。

2、禮儀源於仁慈和謙遜,它要求人們永遠都表現出優美的同情心,與哭泣者同哭,與喜悅者同喜。

3、美國人和日本人對送禮物的不同認識:美國人講的是送禮物的物質價值,日本人講的是送禮物的精神價值。

1、誠實與真誠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誠實與真誠,禮便是娛樂鬧劇。

2、武士誠信標準:武士要遵守諾言,甚至不需要書面保證也能履行,書面保證會被認為不夠體面。

3、誠實的發展: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誠實被證明是種有利可圖的美德。

1、武士生來就把榮譽視為自己的職責和特權,這是武士最為重要的特徵。

2、榮譽的價值:假如能夠得到榮譽和名望,生命本身也被視為無足輕重。因此,當一項事業被認為比生命更為可貴,那麼人們就會從容而迅速地捨棄生命。

(電影《椿三十郎》劇照。來自網絡)

1、武士榮譽的準則中,忠誠才被認為具有至高無上的。在中國,儒家倫理將孝順父母作為人的首要職責,而在日本,「孝」讓位給「忠誠」。

2、西方的個人主義承認父與子、丈夫與妻子有著各自的利益,這必然使得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義務劇減;而武士道則把家族的利害與其成員的利益聯繫成密不可分的整體。

1、武士的教育:首先是對武士性格的塑造,而不是培養審慎、知識及思辨能力等精細的才能。支撐武士道架構的三隻腳分別是知、仁、勇。

2、武士學習的主要課程:劍道、射箭、柔術或柔道、馬術、矛的使用、兵法、書法、倫理、文學及歷史。

3、倡導節儉:節儉不是出於經濟的目的,而是作為克己的鍛鍊。

4、培根給出的學習的三個作用:怡情、裝飾以及能力,武士道優先選擇了「能力」,即從實際的目的來實施教育的。

1、禁欲主義的國民性格:堅忍的磨練教導人們要毫無怨言地忍耐,禮儀教導人們不可因為自己的悲哀或痛苦的表達而破壞他人的快樂或寧靜。兩方面結合導致產生禁欲主義的性情,最終形成了一種表面上的禁欲主義的國民性格。

2、推崇自我克制的原因:保持舉止沉著、頭腦冷靜,就不會被任何激情困擾。 

1、自殺(限於切腹或剖腹):以取出內臟的方式自毀。日本人認為靈魂寓於腹部,「我將打開我靈魂的居所,給你看看它到底怎樣。你自己來看它是濁是清吧。」

2、自殺的原因:當榮譽已盡,死是解脫;死亡是躲避恥辱的可靠避難所。 

3、自殺的意義:它是武士們贖罪、悔過、免於恥辱、解救友人或效忠的一個方法。 

4、復仇顯示了與生俱來的公平感及平等的正義感。復仇是以上級、長輩及恩人的名義進行時才被看做是正當的。

1、武士道把刀劍視為力量和勇敢的象徵。刀作為最忠實的伴侶而備受鍾愛,武士甚至給自己的刀起個愛稱,並給予膜拜。

2、刀的使用原則:武士道著重強調的是如何正確使用,而非濫用武器。最好的勝利是不流血的,武士道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和平。

1、婦道及婦女的地位:武士道的理想婦女是絕對圍繞家庭的。作為女兒,她們為父親犧牲自己;作為妻子,她們為丈夫犧牲自己;作為母親,又要為兒子犧牲自己。

2、西方與武士道的區別:西方文明裡,男子對女子的尊敬已成為衡量道德價值的主要標準;但在武士道的尚武倫理中,善與惡的分水嶺要在別的事上體現出來。

1、武士道的倫理體系先在武士階層啟蒙,最後為普通大眾所追隨。

2、日本民間的娛樂和教化渠道,如戲劇、曲藝、評話、說唱、小說,都以武士故事為主題。

3、武士是整個民族的「偶像」,民眾唱歌讚頌道「好花是櫻花,好人是武士」。日本的知識領域和道德領域,都是武士精神直接或間接的產物。

1、武士道是一種不自覺的並且不可阻擋的力量,一直推動著日本和民眾前進,是日本最活躍的精神和驅動力。

2、武士道的影響在今天依然顯著:人民普遍注重禮節、忠誠、愛國,但國民缺乏對深邃的哲學的研究,有時過於敏感易怒和自負。

隨著封建制度消逝,神道也自身老朽,民主主義的潮流難以抗拒,再加上教育的普及,產業技術、文明、財富和城市化的發展,產生武士道的環境已經永遠消失了。

1871年日本正式廢除封建制度,五年之後頒布的禁止佩帶刀劍法令。武士道作為一個獨立的倫理準則會消失。但是作為一種美德,它還活著,它的威力不會從世間逝去;它的光輝和光榮將越過廢墟而長存。

武士道精神構成了日本社會、日本民眾的精神內核,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認識武士道精神的內涵與特徵,了解日本的文化傳統、民族特性對當代日本的影響。如今日本政府提出修憲全面解禁集體自衛權,日本何時才能真正恪守武士道的終極理想——和平呢?我們將拭目以待。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40速讀

相關焦點

  • 日本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麼?
    由於這種心態的存在,導致了日本人特別善於競爭的特點。 一種文化的興起必然有其的精神支柱,那武士道的精神支柱是什麼呢?首先從佛教說起,佛教對武士道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武士認同命運的安排,對於無法避免的事情選擇平靜的服從,即便是死亡。
  •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全面解析
    武士道不是一種清潔的精神,它是一個陰翳的民族,在偏狹的島嶼中產生的一種複雜、混亂和極端的生存意識,以及情感傾向。在狹隘的生存空間中,它有能力保留品格或附庸風雅,但當它發展開來後,它表現出來的是其極其殘忍的一面,從而導致世界性災難,二戰就是極端的典型。當前的形勢是,日本人自傲於經濟強國的身份,正在努力把一切成功根源歸因於日本的傳統。而日本的傳統,最強盛的就是武士道。
  • 「武士道」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短史記
    當下,抗日劇充斥螢屏,「武士道」也被各種演繹。然則,日本「武士道」,究竟是什麼東西?在侵華戰爭中,又充當著一種什麼樣的角色?
  • 什麼是真正的武士道?德川幕府時代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發展
    例如「勤學」被視為武士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此,連武士在和平時期因附庸風雅而學習音樂、茶道等,也帶上了武士道的烙印。所以,對於什麼才算真正的武士道,各門各派也是眾說紛紜。也難怪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在其研究日本的名著《菊與刀》中認為「武士道這個名稱是近代才有的……它是評論家出於靈感的創作」。
  • 死狂: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底色
    作為日本人的精神底色,要想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首先就要直面武士道。在此,我想另闢蹊徑,在譴責反省之餘,嘗試進入它的文化深層,做一次審美之探險,因為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會以「醜」作為他們的精神抗體,並以此與全人類的普世價值相抗衡。記得知堂老人說過,日本文化的特點是美。我們也可以不妨對日本文化做一次審美式的閱讀。
  •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怎麼起源的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的提倡者,正是日本陽明學的開創者中江藤樹(1608
  • 【022】什麼是武士道?武士道文化背後的秘密
    說起武士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武士道精神號稱是大和民族魂,是日本文化的象徵——你這魂淡!)2003年,大明星湯姆·克魯斯還主演一部電影《最後的武士》,來描述日本的這種武士道文化——可你猜藤木是怎麼做的?他什麼都沒有做,縱使強忍至口鼻流血也依然服從門主的命令,死死按住三重的身體。因為他是武士,是只會服從主上命令的武士——
  • 武士道:騎士精神的東方仿版?
    4 問:武士道和現代日本的關係已經現代西方文化對武士道的影響,日本和德國的關係?蕭西:我來回答第4個問題。與其說武士道跟現在日本有什麼關係,我更傾向於認為你應該更加看到武士道它所基於的那個日本文化是什麼?
  •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精髓含義,以及對日本近現代的影響
    雖然明治維新時期的"富國強兵"是以"失之歐洲,取之亞洲"的政策實現的,但是,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完成了全國的義務教育的普及,實現了資本主義的近代化,這些都與"忠"有著很大的關係。武士這一階層消失以後,武士道精神的"忠"為日本走向世界大國貢獻出了無限的力量。武士道到底是什麼說到武士道,我們中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日本的軍國主義精神和當年侵略中國的醜惡形象。
  • 談談武士道——近代日本武士精神異變之因
    二.何為武士道依然需要讀者來思考三個問題:二戰時期高呼「天皇萬歲」然後猛烈衝鋒的日本士兵是武士嗎?戰敗後以軍刀切腹自盡的軍民是武士嗎?他們信奉的是武士道嗎?三者都是否定的。「武士道」,即武士之禮儀、武士之道德,江戶時代首次出現這一詞。其道之準則是什麼?
  • 分析《海賊王》裡的武士道精神
    有啊,武士道精神。一提這個可能就有人要拍我了。武士道不就是剖腹自殺嗎?在我看來武士道並不是熱衷自殺,而是堅持自己的道並且不畏懼死亡。無論對手多麼強大,前途多麼坎坷,希望多麼渺茫,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直取目標,百折不撓。這樣的人不會拐彎,不會繞道,只能前赴後繼地倒在堅守自己的信念的路上——無可救藥的傻瓜!
  • 武士道是什麼,武士自己說了不算 | 短史記
    到了江戶幕府(1603-1867)初期,「武士道」一詞正式出現在典籍之中。幕府希望「傳統武士」轉型為行政官吏,具備治民才幹,不能再僅僅只懂得殺伐。於是「原始武士道」被改造成了新的「士道」。出身武士、有弟子四千、深受儒學影響的山鹿素行,是這一改造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物。
  • 日本武士道之切腹
    而在盛行於江戶武士間,集中論述日本武士道思想,同時也對日本傳統文化有深遠影響的著作《葉隱》曾這樣說道:「所謂武士道,即決意一死,當汝處歧路之時,應選擇死路。······好生惡死,雖生尤為懦夫,未達目的而死,雖為徒死,絕不為恥。」切腹,是最具日本特色的自殺方式。
  • 日本刀和武士道都是吹出來的?
    武士道 上世紀初的產物 武士道,這種提法最早是一個日本人 新渡戶稻造 在明治32(1899年)年在美國以英文出版的書《武士道》說的,這本書主要的目的是忽悠美國人從好的方面認識日本人(日本鎖國的大門正是被美國人踢開的),當時僅流傳於美國知識分子小圈子。
  • 方略觀察:日本武士道的起源
    日本傳統文化中有崇尚兇猛、神秘的一面,這在武士道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日本有句諺語「花數櫻花,人數武士」,表明了武士在日本社會受到的普遍尊崇。武士精神對日本國民性的影響至深至遠。日本走上侵略擴張道路,與其民族文化中濃厚的武士道精神密不可分,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極端頑強,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趣聞雜談-日本軍國主義並非來自武士道
    行動的美學在武士身上,大概就表現為用極致的美裝飾甲冑,甚至把刀槍當作藝術品。他們很自豪自己的刀劍,與歐洲騎士的武器相比,簡直是雲泥之別。歐洲騎士們的武備,說到底就是實用,他們想來想去,也只是防衛自身。可日本武士使用的武器,已然超越了戰鬥中的血腥,與其說是制敵,還不如說是對手博弈之間,激發了劍氣的瞬間美,使武士在穿透這一瞬間之際把握美的存在,無論生死,都是一個生命的姿態。
  • 道可道非常道之:武士道
    武士道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孔孟之道和神道教、佛教。它是日本武士階級必須嚴格遵守的原則。對日本武士道道德觀影響最大的是孔子,儒家的綱常倫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為日本武士政治階層接納,奠定了日本武士道精神體系中道德的基礎。孟子的仁義之說啟蒙了武士階層的義德觀念。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的道德規範以及哲學。
  • 日漫裡的武士道,塑造日本民族性格,平成真的只是「廢宅」嗎?
    日本是動漫大國,日漫是日本文化價值輸出的產物,這些作品自然體現著日本的價值觀。以「向死而生」「捨生忘死」為價值取向的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核心,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中「刀」就是日本武士道的象徵。大家耳熟能詳的動漫《新選組異聞錄》《銀魂》,充分體現著武士道精神。
  • 捨生取義武士道——黑澤明《七武士》
    截止今天為止,能夠剖析到日本文化神髓的作品還是西方人魯斯·本尼迪克特的《菊花與刀》,還有日本人新渡戶稻造所著的《武士道》。
  • 日本循跡(五)武士道——武士之忍
    一、為什麼好好的套裝書總是缺一本               我在日本循跡(四)中寫了作為日本「民族史詩」也好,作為日本「國民精神」也罷的「忠臣藏」的歷史事件,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廣為傳布的各種文學樣式或藝術形式的演義故事。限於篇幅,這種寫法等於是捅了個馬蜂窩,無數的蜂飛了出來,對不太了解日本的讀者而言,往往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