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6九峰寺
人種
若詳細分別,
印度種族約有數百,
堪稱世界人種的博覽場。
印度是一古文化的發達之地,
在雅利安人尚未來到之前,
她就有了很高的文化,
在旁遮普(即五河)
及信德的發掘,
看出在五千年前,
這裡已發展出人囗眾多的大城,其文化已比同時的埃及、
巴比侖還高。
這不是雅利安人的遺蹟,
可能即是後來被雅利安人
徵服的土著文明。
印度自古即不斷地有外來民族
自西北侵入,
像波浪一般,層層相繼。
以體質及文化的程度來看,
大略可分為五類:
一、委得人
他們的後裔,傳延到今日,
他們具有最原始人類的 狀貌,
也分布在印度最遙遠的南端,
專門研究此種人類的學者,
都稱之為
「生存的一種原人化石」。
但他們也是外來民族,
或許是最早侵入印度的一支。
二、達羅維荼人
五千年前在印度河流域
創建文明的,可能就是此族。
皮色暗黑,身體矮小,
發多而卷,面較長,
鼻闊平,眸黑。
一般人猜想其來自土耳其斯坦,錫爾達拉河上遊,
侵入印度後,
即把先到的委得人,
趕到南方去,
而佔據了印度的北部與中部。
三、雅利安人
此族的體格高大,面方正,
多須而鼻細高,黑眸,
膚色與南歐人相似,
其發祥地,
一般說是來自中央亞細亞,
但最早發源何處,
至今尚無可靠的根據。
雅利安人到印度的時代,
據古蓮威說,
是西元前兩千年,
費爾古森則說是西元前三千年,另有一位烏法維,
卻主張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
此一問題,
曾有許多史學家、語言學家、
考古學家,著述爭論為時甚久。
總之,
他們戰敗了先到的達羅維荼人,將一部分收為奴隸,
一部分趕向南方,
而自己便在那裡居留下來。
四、回教人
這一族侵入印度北部
達七百年之久。
此族是土耳其人與伊朗人的
混血種,
而保有土耳其人的成分較多。
身材高大,膚白,睛黑或灰,
多須髯,鼻細長而頗隆。
五、蒙古人
此族最早侵入印度西北部的,
是大月氏王丘就卻,
於西元前二十六年滅了希臘王朝而創立了貴霜王朝。
在此以前有希臘人彌蘭陀王,
曾將大軍入印建都於奢羯羅。
大月氏本為我國甘肅山谷間
一小部落。
以人種地理的分布而論,
是屬於蒙古族的西蒙人,
即是厄魯特人。
現在所稱的蒙古人,
乃係指的蒙古人、西藏人、
突厥人、伊朗人、緬甸人
的混血種,
保有中國人的成分較多。
其居於西北印的,身材高大,
鼻狹窄,頗似伊朗人;
居於緬甸、阿薩密省、孟加拉省、不丹、錫金、尼泊爾的,
膚色黃而面部平坦,
視之如中國人無甚異。
(此人種資料採自李學曾
《亞洲種族地理》
第二篇第二及五章)
語文
正由於許多民族相繼入侵,
又彼此同化、相互通婚,
故形成更多的混血人種。
復以其生活習慣、宗教信仰、
地域隔閡的緣故,
印度語言之龐雜,
也為世界之冠。
約略可分三點述之:
(一)古印度雅利安人的語言
為吠陀語,以後進化為梵文。
梵文與波斯語、拉丁語
為同一語系,
由此演變而產生印度各種語文。
(二)佛教出現時,
梵字已不普遍,
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方言,
為了統一方言的標準語
而有「雅語」(Sanskrit)的出現。至西元前四世紀間,
梵字有了若干程度的
改革而復興,
成為印度古典學者採用的文字,大體與雅語相近,
中國即稱之為梵語。
由近代發現的古代碑銘文字及
中國古代對佛經的音譯推知,
釋尊當時所用的,
現在雖不能確定,
但很可能是用一般大眾的
混成俗語的機會較多,
此種俗語,再經若干變化,
即成為巴利語,
唯今日南傳所用的巴利語,
既非佛世的原狀,
亦與阿育王時代的有所不同,
它是經過幾次變化而成的,
但較梵語寫成的經律,
可能略早。
佛陀偶爾用雅語,
來自各地的弟子們,
則可用各自的方言,
傳布佛法。佛滅後
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
大抵是用混成的俗語。
後來梵文復興,
佛教的學者們,
自不免又用了梵文;
近世在尼泊爾、高昌、于闐
等地發掘到了若干梵文佛典,
足徵漢譯聖典的原本是
無可置疑地出於梵文。
(三)印度方言總計達
二百二十餘種之多,
主要語文有十三種,
今印度憲法規定為通用的
語文者,則有
印度語、巴利語、
孟加拉語、阿薩密語、
喀什米爾語、旁遮普語、
拉基普特語、信德語、
朗達語、蒙達語、
奧雷薩語、特魯古語、
馬拉提語、卡納達語、
塔米爾語、土魯語、
馬拉雅拉語、錫蘭語。
印度人常因回教與印度教的
信仰衝突而流血,
為了保護各族的語文,
也會引起戰禍,
可見其情況之一斑了。
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
【第一章】緒說 第一節
(2)
註:
波斯,伊朗。
突厥,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