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薦書154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現代世界的鍛爐》

2021-02-07 新史學1902

兩個世紀前,法國大革命就已經謝幕。但它的起起伏伏依然縈繞著今日政治。那場革命的鍛爐鍛造出了現代政治行動的術語與形式:左與右的政治指稱;新的政治術語—政治宣傳、恐怖主義和革命;普選的民主政府;鎮壓政治異見者的恐怖行動;以及新的政治形式,即威權主義警察國家。在一場看似將永遠持續下去的戰爭中,普世人權和民主制受到了國家安全的束縛。這場戰爭最終將世界歷史上最為傑出的將領之一——拿破崙——推上權力的寶座。他讓自己做了皇帝,憑藉軍事政府統治了大半個歐洲。法國佔領者重新劃分了邊界,重構了法律與制度,影響了其後的好幾代人。

1792—1815年持續不斷的鬥爭重寫了戰爭的規則,並將革命理念帶到了世界幾乎每一個角落。法國推行了全民徵兵制度,並在民兵行伍中灌輸愛國主義,從而打造出一支龐大的、被愛國熱情點燃的軍隊。民族主義開始騰飛,而法國的敵人也很快學會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無論法國人在什麼地方取得勝利,不管勝利是多麼短暫,他們都會推行革命性的改革,如廢除農奴制、推行宗教寬容的法律制度。舊貴族統治者們對此惶恐不已, 但最終還是從法國人那裡學到了很多技巧,來維持他們不斷受到威脅的權威。

自由與平等的理想並不會受到軍事衝突的影響,事實證明,即便是在拿破崙倒臺以後,它們也難以被根除。在革命的旋風中,最為基本的社會和文化關係受到了質疑。農民挑戰他們的貴族領主,工人要求資本家關注他們的需要,宗教少數派藉機傳播自己的宗教,婦女要求在政治事務中發聲,混血人與非洲奴隸則打破了奴役他們的枷鎖。報紙如雨後春筍一般蓬勃生長,作曲家、小說家和劇作家創造了新的風格,版畫家們繪製的革命和反革命的圖像充斥著各地市場。波拿巴上臺後限制了民眾的政治參與及出版活動,向我們展現了他如何用個人崇拜來支撐資本家和新政治精英的權力。革命理想與傳統制度及新式威權主義之間的衝突廣泛蔓延,這引來了全世界的注目。

這些重大事件的影響絲毫沒有因為時間而消逝。法國人自己也不過是在最近幾十年才對他們的革命遺產達成共識,但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地那些胸懷大志的革命者、人民軍隊的將領、未來的軍事獨裁者及人權活動家在不斷地研究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時代發展出的模式。當布爾什維克在20世紀20年代為俄國革命的方向而發生內鬥的時候,他們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領袖,也就是列夫·託洛茨基,不停地援引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事件。他的引用甚至具體到1794年的演講。1948年聯合國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開篇第一條就直接引述了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帶領越南人於1954 年在奠邊府擊敗法軍的武元甲將軍對拿破崙戰爭的各個細節如數家珍(是的,他在越南獨立戰爭前是歷史老師)。最後,直到今天的中國,仍有敏銳的觀察家思考中國是否擺脫了1794 年羅伯斯庇爾下臺後的「熱月反革命」。例如,在2000年發表的一篇訪談中,一位知識分子這樣評論中國革命:「不論革命走多遠,熱月總是在伺機而動。」不回顧1789—1815年發生的那些事件,我們就無法思考革命或帝國。

與這些事件同時代的人們不假思索就領會了它們的劃時代意義。在1789 年7 月法國革命爆發的短短幾個月後,英國—愛爾蘭政治家埃德蒙·伯克便寫道:「看起來,我似乎身處一場大危機之中,我說的不單單是法國的事務,還有整個歐洲,甚至超出歐洲。綜合考慮所有情形,法國革命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生過的最令人震驚的事件。」 彼時,革命才剛剛開始,世界尚待見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事件:貴族制被廢除、世界歷史上第一場成功的奴隸起義、路易十六及其妻子瑪麗—安託瓦內特被處決、去基督教化運動、殘酷的內戰—更不用說持續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全球性戰爭,以及1797 年伯克去世後,一位出身平庸的科西嘉人成了法國的皇帝並統治了大部分的歐洲大陸。面對這些劇烈且迅速得令人目眩的變革,當時的人們時而歡呼雀躍,時而憂慮萬分, 時而為正在發生的事驚恐不已。但他們都未能免於這些出乎意料但意義深遠的事件的影響。

這些塑造了世界的歷史引發了無休止的爭議,尤其是在學者當中。每一代人筆下都有不同版本的法國大革命,但過去225年的論辯主要被三大問題主導著:法國大革命究竟是好是壞?是什麼在權力鬥爭中驅動著那些政治領袖和政治派別?什麼樣的結構性條件最能解釋事件的整體軌跡?時過境遷,人們的興趣從第一個問題轉向了後兩個,尤其是第三個。而本書正是在反思這次轉向。然而, 即便是大革命是好是壞的問題,在大革命的書寫中仍然揮之不去, 因為這些事件引發了太多持久的挑戰:為了追求更平等更公正的社會,什麼程度的暴力是正當的?應該是個人權利優先還是國家安全優先?革命是否必然會製造對內或對外的戰爭壓力?革命是否必然以威權主義告終?我們不想直截了當回答這些問題,而是希望提供全面的敘述,激發讀者思考並得出自己的答案。

19世紀有兩部文學巨作能讓我們領略人們對法國大革命的態度差異。反教會、親共和的儒勒·米什萊(Jules Michelet)在1847年至1853年間為法國大革命撰寫了一部七卷本歷史。雖然它只涵蓋了1789 年至1794 年的事件發展,但作者以無比激揚的文筆和抒情詩般的辭藻,讓這部作品在今天看來仍值得回味。在他看來,大革命根本上是好的,因為它是「人民」,也就是法國普通民眾——農民、手工藝人和工人——的成就。這不可思議、熱情、歡樂且堅定的人民是他筆下唯一的主角,政治領袖總是屈居次要地位。他堅稱,大革命的根本原則是「權利的勝利,正義的復甦」。 

在光譜的另一頭,文化史學者兼文學批評家伊波利特·泰納(Hippolyte Taine)在1878年至1890年間出版了四卷有關法國大革命的史書,作為其《現代法國起源》(The Origins of Modern France)叢書的一部分。從他本人為叢書第一卷寫的小結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對於大革命邪惡本質的論斷:「民眾起義和制憲會議(1789—1791年)的法律以摧毀法國所有的政府統治而告終。」大革命是邪惡的,因為它意味著無政府狀態,意味著「暴民獨裁」。大革命的領導者過於無能,無法克服暴力與破壞。而寫到拿破崙·波拿巴的時候,泰納讚賞他終結了革命,將暴民踩在腳下,但他依然不過是一位「軍人冒險家」,關心的「只有他本人的發達」。 

塑造了法國大革命的結構性條件有哪些?這個問題在19 世紀困擾了社會學的兩大先驅——阿歷克西·德·託克維爾和卡爾·馬克思。託克維爾與米什萊是同代人,他似乎對評價革命領袖好壞的興趣不大。他最迫切的追求是解釋為什麼一場以自由和平等為名的革命,最後會導致恐怖和拿破崙的專制統治。在其1856年的經典著作《舊制度與大革命》(The Old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中,託克維爾從君主政體的結構中尋找答案。在他看來,君主制不斷侵蝕著貴族的政治參與和地方自由,將權力集中到國王手中。法國人早已學會接受奴役,而波拿巴只不過是通過許諾平等來消滅政治自由。因此,在託克維爾看來,法國大革命開啟了他口中現代社會真正的政治自由和危險的平等許諾之間無休無止的鬥爭。

與他相反,卡爾·馬克思則相信,平等應該優先於荒唐的政治自由許諾,因為政治自由只能用於維持統治階級的特權。他認為,鬥爭並不是發生在自由與平等之間,而在統治和被統治階級之間。在他看來,法國大革命邁出了最終走向共產主義革命的關鍵的第一步:它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貴族統治,並確立了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反過來又會被一場無產階級革命所推翻, 人類將進入共產主義,即廢除私有財產。階級鬥爭是這兩場革命的驅動力。雖然馬克思從未實現為法國大革命寫一部專史的計劃,法國大革命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他的著述中—尤其是在他闡釋大革命對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影響之時。他對拿破崙評價不多,但顯然認為拿破崙是共和主義試驗失敗的標誌;對於馬克思來說,拿破崙代表大資產階級以及保守農民的利益。

有關具體政治領袖和派系在大革命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的辯論,是20 世紀初兩位偉大的法國大革命史家阿方斯·奧拉爾(Alphonse Aulard, 1849—1928年)和阿爾貝·馬蒂耶(Albert Mathiez,1874—1932年)的論述主題。儘管他們兩人都擁護共和主義理想,但奧拉爾偏愛那些試圖約束恐怖的政治家,而他的學生馬蒂耶為使用暴力拯救共和國的羅伯斯庇爾及其盟友進行了有力的辯護。與馬蒂耶不同的是,奧拉爾在他的法國大革命通史中為拿破崙保留了不少篇幅。在奧拉爾看來,拿破崙是專制者,在維持社會平等的同時也摧毀了共和國的一切政治自由。

馬蒂耶是無數認同馬克思主義的法國大革命史家先驅,而且一度是共產黨員。馬蒂耶引領了從社會維度書寫大革命的潮流,尤其強調了食物短缺對巴黎工人階級造成的困擾。他認為,羅伯斯庇爾之所以推行嚴刑峻法,是因為這些政策能讓下層階級受益,響應了巴黎下層階級的呼聲。受馬克思主義和馬蒂耶本人的影響,學界對工人階級社會史的興趣越發濃厚。接替馬蒂耶擔任巴黎大學法國大革命史講席(該講席後被巴黎第一大學繼承)教授的喬治·勒費弗爾(Georges Lefebvre,1874—1959 年)將關注點轉向農民,認為農民有充分的經濟理由參與大革命並從中獲益。與奧拉爾一樣,勒費弗爾在為拿破崙作傳時抱著持中的態度:這位皇帝是位開明的獨裁者,他雖然反對民主, 但同樣厭惡宗教不寬容、法律不平等和封建主義。

巴黎第一大學法國大革命史講席的後兩個繼承者—阿爾貝·索布爾(Albert Soboul,1914—1982年)和米歇爾·伏維爾(Michel Vovelle, 生於1933年)都是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員。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對大革命的解釋一度幾乎要成為定論。但隨著共產主義政權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動蕩,馬克思主義者對法國大革命史的主導地位開始受到猛烈衝擊。前共產黨員、後轉向反對立場的弗朗索瓦·菲雷(François Furet,1927—1997年)採用了英美馬克思主義批評家的證據和批判, 大力批判了馬克思主義的「庸俗史觀」。他認為,無論是大革命的爆發還是其間發生的重大衝突,都不能用階級鬥爭來解釋。大革命自身具有的獨特動力,在革命爆發前就已形成。激發這種動力的主要是語言和政治意識形態。菲雷拾起了託克維爾忽略的論點,並指出,有關「人民」權力的民主語言為原始極權主義政治創造了契機,在這樣的政治中,羅伯斯庇爾(菲雷貶其能力平庸)或拿破崙(菲雷贊其為天才)才能聲稱自己為人民代言,並為壓制異見找到藉口。

菲雷重新激起了人們對政治,尤其是政治語言的關注。這反映了20 世紀後半葉史學研究的大潮流。20世紀50至70年代,史學界強調的是社會因素和社會群體,這通常是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20世紀80、90年代及21世紀最初的幾年中,文化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對政治語彙和文化的研究也在其中。隨著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爭論逐步退出公眾視線,女性史和性別史,以及殖民地的革命史受到了更多關注。女性的參與(與被排除),以及加勒比地區反對種植園體制的奴隸運動都將法國大革命史研究帶向了激動人心的新方向。本書的兩位作者就曾參與這些新研究。傑克·森瑟分析了舊制度和法國大革命中報刊的作用。林恩·亨特則寫過關於政治文化、性別關係和人權(包括混血兒和奴隸權利)的著作。這些研究對於我們理解這個關鍵的時段十分重要,因為政治不只關乎立法或者制度建設;它依賴於公共意見(報刊媒體),而在這激變的時代,女性的作用及家庭地位,還有種族關係,都成了極具爭議性的主題。

近期史學界開始關注奴隸制和殖民地的歷史。這是史學研究轉向全球化和全球史的部分結果。本書旨在結合對社會、文化和全球的關切, 來理解法國大革命如何塑造了現代社會。全球視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相當新穎的維度。首先,大革命能引發如此廣泛的迴響,正是因為它源自對殖民地資源的全球競爭。當法國人與英屬北美殖民地結盟反對英國的時候,它引發了一場橫跨大西洋的觀念傳播,這些觀念包括了權利、代議制和共和主義。法國革命的爆發為這些隨後席捲世界大部分地區的觀念提供了新的形式和流通媒介。革命者和反對他們的君主制之間的戰爭改變了歐洲的邊界和政治體制,為自由、平等和民族獨立等觀念傳遍全歐洲並傳入南美和亞非部分地區開闢了道路。此外,法國大革命剛一結束,人們就開始討論它的意義。傳統秩序再也不能暢行無阻而不受質疑,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也在法國大革命的直接影響下成長起來。全球視野下的研究思路所要解釋的,正是法國大革命的鍛爐鍛造出的觀念、運動和政治形式所產生的前所未有的迴響。

相關焦點

  • 楊靖|喬治三世與法國大革命
    正如喬治二世當年大力支持沃爾波爾一樣,在美國獨立戰爭以後,尤其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由於喬治三世的絕對信任,內閣權力越來越集中到首相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手中。有學者指出:小皮特才是現代意義上的第一位英國首相——他可能也是近代責任制政府的創始者。
  • 人物|法國大革命時勢造英雄,拿破崙嶄露頭角之戰
    拿破崙的先祖從 16 世紀就開始生活在科西嘉島上,世代以軍人和律師為職業。「拿破崙」這個名字在義大利語中的含義是「荒野雄獅」,這個名字一向賦予波拿巴家族的次子。這個家族的次子也大多選擇從軍生涯,上一個拿破崙·波拿巴是我們熟知這個拿破崙的親叔叔,他於 1767 年在反抗熱那亞統治、爭取科西嘉獨立的戰爭中英勇犧牲。768 年,法國以 200 萬法郎從熱那亞手中購得了科西嘉島。
  • 法國斬首自取惡果!法國大革命是現代文明萬惡根源!被摧毀的不止歐美文明!
    :法國大革命是現代文明萬惡根源,被摧毀的不止歐美文明!作者:劉忠良,著《大國危途》首發:新世界觀察(NewWorldWatch) 2020年10月17日,法國一名教師被穆斯林斬首。法國採取措施限制極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結果引來左派、穆斯林和伊斯蘭國家的紛紛抗議,如焚燒法國國旗、抵製法國貨。10月29日,法國再次發生穆斯林斬首基督徒。
  • 暴力與反暴力:法國大革命中的恐怖政治
    儘管本書在一定意義上仍是對法國大革命的宏觀反思,但與前人著重分析法國人如何變成革命者不同的是,我們將嘗試理解他們是如何變成恐怖實施者的。在正式敘述前,本書有三個主要研究維度需要事先闡明。首先,我們主要關注大革命的進程以考察暴力政治文化的起源。要理解革命者並不容易,難處在於其價值觀、洞察力和意識形態均隨著變動的現實而發展和改變,而這種改變通常不可預測。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讓我們看到了現代戰爭的影子,象徵著戰爭性質「nature」的逐漸轉變,從以前所謂「國王的運動」「war as a sport of kings」,到趨近於全面戰爭「total war」。拿破崙戰爭也促進了世界武器的發展,歐洲軍隊有了步兵槍,英國製造了康格裡夫火箭「congreve rockets」。拿破崙戰爭包含法國23年內與其他國家的頻繁衝突。
  • 《世界歷史》43 法國大革命(含解說詞)
    爆發於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場震撼世界的反封建大革命,是當時最激烈、也是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統治,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臺,法國被徹底改變了面貌;革命超越了國界,整個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都在法國大革命的烈焰中搖搖欲墜。十八世紀的法國是當時歐洲人口最多、國力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其政治體制是一個典型的封建等級君主專制國家。
  • 再談法國大革命:絕對專制為大革命掃清了障礙
    點擊上方「沉思的託克維爾」→右上角菜單欄→設為星標法國大革命是現代政治史的開端
  • 夫妻互贈綠帽,霧月政變掌權——《拿破崙大帝》(8)
    今天接著上期結尾賣的小關子就是拿破崙和約瑟芬互贈綠帽子,咱們來講講這對夫妻之間的八卦。拿破崙剛娶約瑟芬的時候愛得如痴如狂,完全陷入其中,不可自拔。因為一結婚他就去義大利打仗了,所以在義大利前線拿破崙不斷的給約瑟芬寫信表達思念之情,甚至行軍途中在馬背上還不斷的寫情書。說實話拿破崙寫的情書水平也是相當高的,集納在一塊兒的話完全可以變成現代的一個「戀愛情書寶典」。
  • 拿破崙:歐洲之鷹
    我總是擴大危險和意外,即使我看來高興,其實我始終極度緊張和激動——拿破崙拿破崙,一個法國的傳奇人物,一個舊歐洲的撼動者。不管你怎麼評價,都不能不承認他是歐洲近代歷史上傑出的資產階級軍事家、政治家,帶領法國走向了繼路易十四時代以後的又一個鼎盛期。  從義大利平原到尼羅河沿岸,從庇里牛斯山到莫斯科河畔,拿破崙的鷹旗都曾高高飄揚。
  • 法國大革命前夜:謠言到底長什麼樣兒?
    本書作者勒費弗爾堪稱20世紀研究法國大革命獨一無二的大家,通過對法國國家檔案館和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當代出版物和手稿的仔細研究,他對大恐慌作了旨趣迥異的描述和解釋,並深入探討了可能引發大恐慌的深層原因和背景因素。這一著作不愧是對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大眾心理和集體情感最卓越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之一,是一部史學經典,任何有志於了解歷史上人類行為動機的讀者都不應錯過。
  • 【諸葛百科】德國「國父」拿破崙再戰歐陸
    英國人在內部進行一場同樣和法國大革命一樣深徹的生產技術改革,這就是同樣影響世界並且為大英帝國奠定日不落帝國輝煌的:工業革命!而在外部,則忙於和法國人爭奪市場。拿破崙在特拉法爾加失去海軍後,他的千軍萬馬和大炮無法遊過英吉利海峽,英國人又飄在海上不和拿破崙上岸決戰。拿破崙只得提出「大陸封鎖」政策,也就是「大陸體系」。
  • 是什麼力量摧毀了拿破崙一手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
    在法國經過大革命的洗禮後,雖然這些舊貴族在革命運動爆發之後就被剷除,但是拿破崙的親信卻成為了新的特權階級。為了強化自身的統治地位,拿破崙自登上政治舞臺之後就開始廣泛在各個行政機構及軍隊中安插自己的親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的身份和地位和法蘭西王國時期的舊貴族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
  • 左派和右派是什麼意思?
    在當時,支持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人也被視為是左派,然而這樣的立場在現代大多數西方國家則被視為是右派。不過即使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極端的左派也會要求政府干預經濟以支援貧窮人民。而在大不列顛的同時,埃德蒙·伯克(他在現代通常被描述為保守派)也抱持著和法國大革命中自由市場左派類似的觀點,不過,他也強烈批評他們的反教權主義立場以及他們鼓吹暴力革命推翻長期政權的傾向。
  • 羅伯斯庇爾在法國大革命中的血腥殺戮
    原載:《同舟共進》2016年第5期作者:楚夢18世紀末端,古老的法蘭西大地上發生了一場震驚歐洲和整個世界的大革命
  • 魏南枝|法國大革命的內在矛盾與「黃馬甲」運動
    法國是啟蒙運動的核心,一度牢牢掌握著西方世界的話語權。指導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大都源自啟蒙時代理性主義的政治文化,它們基本針對法國的舊制度而提出,反過來又與舊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法國大革命形式上打破了舊制度的等級制、結束了君權神授的國王專制統治,但並未能按照統一與平等兩大原則改變千差萬別的個人,更沒有把他們有機組織成為整體。所以,人民主權理想的提出和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實踐都未能解決如下問題:首先,如何以及由誰來將千差萬別的個人結成政治共同體?這問題的實質依舊是精英與平民之間的矛盾。其次,應該根據什麼原則來確定作為整體的人民的意志?
  • 歷史回眸‖土倫戰役,法國軍隊收復土倫的希望渺茫,拿破崙的降臨逆轉戰場
    法國大革命的興起,撼動了整個歐洲,法國國內和國外都在極力的阻止這支革命軍的勢力擴大,法國保王黨請求和多個國外勢力組成反法聯軍,一起對抗法國,在法國南部的土倫
  • 拿破崙戰爭意義深遠!
    民族主義的崛起,改變傳統歐洲勢力板塊啟蒙運動思想催生了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在對外徵伐期間一直以法國大革命的代表和啟蒙運動的化身自居。因此在其徵伐期間,各國民族主義萌芽誕生,到了拿破崙戰爭後期甚至出現了支持革命思想的民族主義者反抗法軍入侵的行為。幾個世紀以來一直相互混居的不同民族,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統治者,開始將其作為「異族」對待。
  • 拿破崙人生之起落(上)
    After Waterloo, Napoleon abdicated and later died in exile.滑鐵盧戰役於1815年6月18日打響,地點位於比利時境內,標誌著法國皇帝、軍事領袖拿破崙·波拿巴(1769—1821)的最終慘敗,19世紀初他曾一度徵服歐洲大陸大部。法國大革命期間(1789—1799),拿破崙由法軍低層軍官一路擢升,於1799年掌控了法國政府,並於1804年稱帝。
  • 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反敗為勝,奠定了「不列顛治世」的和平環境
    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法國大革命沒收貴族和教會的財產,損害了周邊國家利益,普魯士和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聯軍攻入法國。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於危急中,8月10日巴黎第二次起義,拘禁了國王、王后,推翻立憲派的統治,吉倫特派取得政權。吉倫特派組織軍隊打敗了普奧聯軍的第二天,便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