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交「投機主義」給中印關係帶來不確定性

2021-02-07 上貿大南印中心

最近,印度媒體宣傳「中國威脅論」又出現了一個小高潮,「中國增強在拉達克地區的軍事存在」的標題在印度「沉悶的」疫情中激起了一個興奮點。原因在於5月18日《環球時報》記者報導主動透露中國軍隊在加勒萬河谷地區加強了現場應對和邊境地區管控的消息。


印度媒體的涉華報導很多是負面的,一點不奇怪,任何能挑起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消息,無論真假,都會在印度媒體和電視上大肆宣傳,社交媒體更是喧囂,一些美國所謂南亞專家也在背後慫恿印度人的反華情緒。在印度仍然面臨嚴峻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印度外交的「投機主義」還可能出現,給中印關係帶來不確定性。


過去很多年,每次發生印度士兵越界的事情,中國處於中印關係大局考慮,明知道吃虧,也總是「暗氣暗憋」,「以和為貴」,以「勸離」為主。就在5月9日,中印兩國士兵在印度錫金邦北部的中印邊界處發生上百人規模的對峙,雙方互相扔石頭和爭執,並最終演變為動手互毆。據了解,在這次對峙中,7名中國士兵和4名印度士兵受傷。在這次對峙後,中國方面一改沉默忍讓的風格,在5月18日通過《環球時報》記者報導主動透露中方對印方經常越界的看法和應對辦法,報導說,自5月上旬以來,印方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越線進入中國領土、構工設障,阻攔中方邊防部隊正常巡邏執勤,蓄意挑起事端,試圖單方面改變邊境管控現狀。加勒萬河谷地區是中國領土,當地管控情況十分清楚。印方上述行動嚴重違反了中印兩國關於邊界問題的有關協定協議,侵犯中國領土主權,損害兩國兩軍關係。鑑於當前局勢,中國邊防部隊已採取必要措施,加強現場應對和邊境地區管控,堅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安全,堅決維護邊境地區和平穩定。

中方反應的變化立即引起了印度媒體的注意,《印度斯坦時報》20日報導稱,中印雙方在邊境實控線西段的緊張局勢升級。匿名消息人士表示,雙方在該地區都增派了部隊,特別是典角、加勒萬河谷、鬥拉特別奧裡地以及班公錯湖地區。《印度時報》還專門提到,「加勒萬河谷地區正是中印1962年發生戰爭的地方」。中方近期在加勒萬河谷地區新建了「為數不少」的帳篷,印度軍隊隨後也對該地區採取了24小時「全天候監視」措施。印度快報》20日稱,中國在班公錯湖上的巡邏艇數量已經增長了3倍,增強了巡邏活動,此前中方在此地只有3艘巡邏艇。印度軍方也擁有「類似數量的船隻」。

印度在對外政策上有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投機主義」思想(有的人說是「機會主義」),簡單來說,就是「愛佔小便宜」,看到機會就撈一把。因此,這種外交是缺乏原則性的,也缺乏大局觀,表現在對華政策上就是,跟著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華政策的調整撈取好處,但又不願意衝到前面對中國為敵,因為印度政府也知道印度最重要的戰略目的還是要發展經濟,而不是與中國展開全面對抗。在這種傳統思維和現實需求下,這些年印度外交的「投機主義」色彩特別明顯,而且這種投機心理對中印戰略互信和中印關係的破壞性很大,有時把握不住就會「過頭」,就會演變成為「軍事冒險主義」,導致擦槍走火的可能性都存在。


比如,美國川普政府在2017年初上臺後,印度總理莫迪在2017年6月去白宮訪問,而後印度士兵越過了中印本無爭議的錫金地區,挑起了著名的「洞朗危機」。印度認為那是中國和不丹之間的有爭議地區,它有權派兵幹涉,而實際上洞朗地區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而且中國和不丹的邊界劃分談判就要結束。這一帶有明顯「投機主義」的印度對華政策直接導致了長達2個月的軍事對峙,直到2017年8月28日才和平結束,嚴重破壞中印兩國的戰略互信。

現在,全球新冠疫情還在蔓延中,印度發現美國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已經強硬到了極點,莫迪政府似乎嗅到了「機會」,就是通過加強邊界軍事部署和越界巡邏駐紮,逐步蠶食中國領土,以為通過「軍事冒險主義」就可以逼迫中國接受其不斷侵蝕中國領土的事實。比如印度《論壇報》5月20日刊發署名文章就認為,現在是「解決印中邊界爭端的機會」,文章稱,新冠疫情後的新興世界秩序為印度和中國提供了解決邊界問題並尋求公平、合理和相互接受的解決方案的機會。「如果這兩個亞洲巨人有歷史性的機會來解決邊界爭議,那就是現在。」

在對華經貿政策上也是如此,今年4月17日,印度工業和內部貿易促進部突然修改外國直接投資(FDI)規則,要求所有鄰國對印投資,從原來的「自動審批」修改為「政府審批」,變更現有外國投資的印度企業所有權也需要獲得政府的批准,而且發文中明確指出,投資規則變更是為了遏制疫情期間的「機會主義收購」。由於現在正處於新冠病毒肺炎肺炎全球大流行的關鍵時期,印度的這一做法,明顯是針對中國。


其實,印度外交經常表現得「左右為難」,既要給「西方」看,印度屬於「西方」,更得給「東方」看,印度也屬於東方。這種複雜的心態使印度的外交政策有時看起來很有趣,有時候卻顯得不可理喻,因為他們即使知道指導自己的戰略目標,也知道自己幹什麼最符合自己的利益,但會因為突發國際事件而激動一下,看到「小利」而失去自控,就會臨時改變政策選擇。在涉及核心國家利益問題上,如果任由印度外交「投機主義」演變成「軍事冒險主義」,將可能對中印關係的總體穩定帶來巨大的挑戰。


延伸閱讀:

孫衛東大使:中印應探索相鄰新興大國的相處之道

中國駐印度使館發言人再批印媒刊發臺灣「以疫謀獨」言論

印媒刊發臺灣「以疫謀獨」言論,中國大使館發表中英文兩種嚴正聲明

印度跟風西方限制中國投資,外交投機主義特點明顯



相關焦點

  • 印方對中印關係的兩個誤判
    今年是中印建交70周年,本來兩國領導人商定要聯合舉行70場紀念活動,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中印建交70周年反而成了兩國關係的多事之秋。疫情就像催化劑,使得莫迪政府自2014年上臺之後突然加速對中國的政策的調整,隨後發生的加勒萬流血衝突更使中印關係陷入僵局。
  • 中印關係走向.....
    7月1日晚間,新浪微博接到印度駐華大使館的申請,「希望從微博平臺上移除認證的莫迪總理微博帳號」。現微博根據對方要求,並依據相關社區規則,關閉了此前認證為「印度共和國總理」的微博帳號。中印邊境發生衝突後,印度從政府到民眾,掀起一輪又一輪「反華」浪潮,其背後的深層邏輯到底是什麼?未來,中印關係應該如何走向?目前,中國的崛起給印度帶來了挑戰。
  • 中印關係的結構性困局 The Structural Predicament in China-India Relations
    武裝共處下的和平並伴有可控的、低烈度的局部危機將是中印邊境地區的常態。準機制化的邊境管理舉措、相對完善的邊境爭端對話磋商機制和領導人會晤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意外邊境衝突或戰爭。但長期以來,印度在同中國進行外交談判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加強對爭議地區的滲透和控制。因此,在中短期內,安全困境下中印邊境地區的武裝和平共處還將伴隨可控的、低烈度的局部危機甚至衝突。
  • 印外長對中印關係表態:關鍵是讓中國更重視印度,中方亮明態度
    ,這項矛盾長期以來困擾著中印兩國關係的發展。如今中國發展迅猛,已經威脅到了美國在世界上的霸權,因此美國不斷在經濟、軍事、外交等多個領域開始打擊中國。而印度正是美國對付中國的橋頭堡之一。美國特地將原本的「太平洋司令部」改為「印太司令部」正是表現出美國對印度的側重與扶持,得到美國大力支持的印度自然也就在國際上硬氣了許多。印度在近幾年開始不斷在邊境挑事,相當於是在向美國納「投名狀」。
  • 葉海林:中印關係的現狀與未來
    他在對華關係包括對巴關係以及其他事務上,更關注印度的大國地位,這都與以往國大黨政府曼莫漢·辛格時期有所差別。2015年莫迪訪華期間,印度媒體大量報導,印度準備畢其功於一役——把中印之間存在的所有問題在莫迪訪華期間都一攬子解決。當然,實際上以中印雙邊客觀狀態來說想在一次訪問解決所有的問題這並不現實。從2016年開始,印度慢慢調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
  • 汪濤 | 中印關係的未來
    如果連以上這些最基本的事實都沒搞清楚、就在那裡大談誰輸誰贏、大談該事件對中印未來關係影響的人,顯然就表明他們是不著邊際的。    外交與新聞是一對矛盾,新聞記者就喜歡用刁鑽和內在尖銳對立的問題挖出些猛料,而外交回答則需要在給出合適必要信息的基礎上,迴避一些敏感的細節問題。概念的外延與內涵是成反比的,外延越大,內涵的細節就越少,也就越容易迴避敏感的細節,並增加可操作的空間。
  • 中印關係的兩難:中國為何看似軟弱?
    儘管中印間多年來因邊境爭議領土而關係不睦,但這些令國人念念不忘的爭議領土對於中國來說,很難說是一種資產。對於中國來說,即便取得藏南,她也需要克服巨大的後勤困難,在此部署龐大的兵力以防止印度方面隨時可能的反攻——這實際上意味著巨大的外交和軍事負擔。實事求是看,藏南對於中國來說,僅僅是一塊雞肋,食之發苦,棄之不甘。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領土爭執,實質上意義不大,因為這些爭議領土對於中印來說,不僅僅難以開發,而且管理的道德、經濟、政治成本極高。
  • 中印兩軍班公湖對峙 印度被爆推遲印美日聯合軍演
    新冠疫情就像催化劑,使得莫迪政府自2014年上臺之後突然加速對華政策的調整,隨後發生的加勒萬流血衝突更使中印關係陷入僵局。當前,中印兩國正在通過雙邊外交、軍事等渠道協商解決邊界對峙,緩和雙邊關係,同時也開闢了包括與印度駐華大使的對話等一些旨在加深中印相互理解的二軌對話渠道。然而,邊界對峙只是中印雙邊關係中諸多問題的一個集中體現,中印雙方對一些基本問題的看法差距較大,很難達成共識。
  • 中印邊界戰爭,印度的「甲午」悲歌
    為什麼印度民間有很多仇中的情緒,他說60年代中印邊界一戰,對印度的意義和中日的甲午海戰對中國的意義是一樣的。甲午摧毀了中國的崛起,中印邊界戰爭同樣也摧毀了印度崛起。在中印邊界戰爭爆發的60年代,世界有兩大陣營,三大勢力。兩大陣營就是美蘇軍事集團這個大家都知道,還有提倡不結盟政策的印度領導下的第三世界陣營。提倡不結盟政策的印度在那個時候,是名副其實的第三世界國家領袖。因為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重返聯合國,聯合國的席位依舊屬於中華民國。中國那個時候屬於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被西方孤立,第三世界國家畏懼西方的強權也不敢和中國關係密切。
  • 王毅談中印關係
    答問實錄如下: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德蒙布裡亞爾:感謝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剛才的精彩演講,讓我們更全面、清楚了解了中國的現狀和中國的外交政策。我先提一個問題。美國拒不接受可能失去世界主導地位,無論美國大選結果如何,看來這種心態都不會改變。而中國、法國和歐盟都支持多邊主義,你認為怎樣才能避免中美發生「新冷戰」?
  • 哪些國家希望中印開戰?對付印度還有什麼高招?是否考慮分裂印度?
    二、日本:日本為何想中印開戰?在日本看來,只要對中國不利的事,日本都希望其發生,中印開戰當然對中國不利,日本當然樂見其成。對日本來說,西面壓力增大,日本的戰略壓力自然減少。而且,中印開戰有利於鞏固美日印的關係,更加容易組成圍堵中國的聯盟,這都是日本所希望看到的。
  • 從喜馬拉雅山上看中印關係
    劉備還是從資源和佔領關係上看問題,曹操資源過不來,撤回秦嶺之上,劉備順利地拿下漢中。這段史實在《三國演義》中有描寫,可能給毛澤東留下深刻印象。當年在長徵路上,李德和王明等就說毛澤東不懂軍事,只看過《三國演義》。但是,像毛澤東這樣把《三國演義》看活的人並不多。我們看中印之間的地形,喜馬拉雅山相當於曹操眼中的秦嶺,漢中相當於藏南。
  • 中印若再次開戰,印軍是否不堪一擊?
    「冷兵器作戰」中,印軍遭受20餘人死亡上百人受傷的悲哀結局以來,印度總理莫迪下放了印軍「自由交戰權」、印軍隨後大局增兵中印邊境,做出了決戰的姿態。中中印之間到底會不會開戰?中印之間再次開戰我方勝算有多大?三年前,在中印洞朗危機期間,作為特邀嘉賓,我參加了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的中印對峙專題討論節目。在回答主持人胡一虎其中一個提問「如果中印之間必有一戰,您認為結局如何?
  • 事關中印邊境,美高官突然明確表態,美印軍事行動正在進行
    近日,美國駐印度大使肯尼思賈斯特表示,認為中印邊境問題仍是存在的弊端,但由於在中印邊境問題上中國一直持有「咄咄逼人」的態度,導致中印邊境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對此,美國官員首次公開承認美印圍繞中印邊境問題展開密切合作,從中體現美印之間的友好往來,確立二者是「真正盟友」的關係。
  • 葉海林:全面解讀中印四棲國家關係【視頻+文字版】
    中韓關係無論怎麼樣,它對於全球秩序沒有什麼影響,但是中印關係顯然不同,中印關係的好與壞,對於全球秩序是有影響的。所以我們就客觀的看待,那麼中印之間它是有國際因素的,有地區因素的,有雙邊因素的。縱軸我們按照國際、地區和雙邊這種國際關係的覆蓋程度。橫軸按它的性質,我們可以把這些中印關係的所有問題,給他逐一放進去,看看是什麼樣子。
  • 印度戰略誤判引爆中印邊境衝突,終將自食其果!
    目前中印雙方軍人被點燃的怒火可能早已撲滅,緊張的邊境關係也暫時得到了緩和,但鬥爭還將繼續,只不過現在鬥爭的戰場暫時轉移到了談判桌上。據媒體報導,近期中印雙方舉行了第十輪軍長級會談,雙方討論的重點是在「摩擦點」進一步脫離接觸,避免擦槍走火。目前中印軍方已達成雙方部隊從實控線脫離接觸的協議。
  • 中印邊境的印度軍力報告
    中印邊境的印度軍力報告 中印邊境的緊張情況事實上並未得到緩和,而是隨時有加劇的可能
  • 印度總理莫迪刪微博帳號,親臨中印邊境鼓勁,戰爭越來越近?
    當地時間7月2日,印度總理莫迪抵達最靠近拉達克中印邊境前線的列城,召集印軍部隊軍官開會,討論中印邊境情勢。印度媒體認為,莫迪此時到達中印邊境前線,向世界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中國軍隊必須從拉達克轍出,否則印度不惜與中國一戰。
  • 中國嚴重低估了印度,衝突將是中印關係態勢的主流!
    02、英國殖民改變了中印關係傳統中印關係自19世紀的30年代開始發生改變,這與印度次大陸的伊斯蘭化有關。詹森線與中印邊境東段的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情形不同,中印邊境東段,曾在1950年代中國涉入韓戰之際被印度趁機向北推進了9萬平方公裡,到達或進一步越過麥克馬洪線;西段則除了地勢較低的河谷區曾被印度推進後控制,至今仍被部分佔領外,面積大約三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仍在中國的統治下。我們再來看中印邊境的東段部分。
  • 「龍象再次接近」中印聯合在下一盤大棋,事關百年世界大格局!
    在印媒的爆料中,除了「莫迪訪華意在重啟雙邊關係」這樣的共識,兩國領導人會面為何選在武漢、將要談什麼,中印兩國關係史上有哪些重大時刻,都成為了報導重點。 《印度斯坦時報》認為,作為2015年以來莫迪第四次中國之行,「習-莫會」將是中印兩國在去年洞朗對峙風波後為改善關係邁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