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戰略誤判引爆中印邊境衝突,終將自食其果!

2021-02-26 博閱金典

若不是官媒正式公布中國在中印邊境衝突中犧牲了4位英雄戰士,和1位受重傷的團長,很多人可能還意識不到發生在去年6月的那次加勒萬河谷衝突的殘酷性。

雖然印度此前已公布過印軍在這次衝突中死亡了20名軍人,但現在看到中國有軍人傷亡的消息,依然給國人帶來了非常強烈的觸動。

因為遠在千萬裡之外、享受著中國經濟繁榮和國家昌盛帶來的安樂生活的內地人,是不會感知到這種你死我活的戍邊鬥爭的。

國家的領土完整,從來不是和和氣氣談出來的,而是真槍真刀幹出來的。

目前中印雙方軍人被點燃的怒火可能早已撲滅,緊張的邊境關係也暫時得到了緩和,但鬥爭還將繼續,只不過現在鬥爭的戰場暫時轉移到了談判桌上。

據媒體報導,近期中印雙方舉行了第十輪軍長級會談,雙方討論的重點是在「摩擦點」進一步脫離接觸,避免擦槍走火。目前中印軍方已達成雙方部隊從實控線脫離接觸的協議。

這次會談長達16小時,說明達成這項協議非常不易,也意味著後續的談判可能會更加艱難。既然前9次會談都沒有解決脫離接觸的問題,那麼也不排除還需要第11次,第12次…未來局勢如何發展,印軍還會否再次背信棄義越界挑事,真還不好說。

畢竟,在印度國內疫情失控、經濟受挫的當下,印度入夥西方遏華團體,藉助外部力量在中美博弈中坐收漁翁之利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

中印邊境爭端的歷史成因

在與14個陸地鄰國中,目前中國只與印度和不丹沒有用和平的方式解決領土爭端。但考慮到不丹外交被印度操控這個事實,中國其實只與印度一國沒有解決陸地邊界問題。這主要是由於中印邊界問題極其複雜。

中印邊界問題的複雜性是由歷史決定的。中印邊境線綿延1700餘公裡,因雙方邊境劃分未達成共識,兩國領土存在爭議的區域達13萬平方公裡,比福建省的面積還要大。

中印邊境線一般分為東、中、西三段,其中面積最大的爭議地區就是東段的藏南地區了。藏南地區面積約9萬平方公裡,目前全部被印度佔領。

東段

自元以來,中原王朝的統治就已經覆蓋了整個青藏高原,當然也包括藏南這片土地。18世紀中期英國佔領印度後,英屬印度就開始覬覦藏南。而清末與民國的羸弱,加劇了他們的野心。

英國為了侵略中國西藏,背著中國政府於1914年在印度召開的 「西姆拉會議」外與西藏代表進行了一項秘密交易。他們在中印邊界東段強加了一條「麥克馬洪線」,私自將沿著喜馬拉雅山山脊,西起不丹邊境,向東延伸到西藏察隅的一片9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劃給了印度。

1947年印度獨立後,在邊界問題上採取擴張主義政策,侵佔了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我方主張線)以北、「麥克馬洪線」(印方主張線)以南的中國領土。新中國成立後,印度也動作不斷,企圖讓佔領藏南地區成為既定事實。

1962年,面對印度不斷的挑釁和得寸進尺,毛澤東大手一揮「掃了它」,於是中國軍隊在中印自衛反擊戰中大敗印軍,將進入「麥克馬洪線」以南、傳統習慣線以北的中國領土境內的印軍都驅趕了出去。

事後,基於複雜的國內外局勢,中國軍隊主動停火,後撤到雙方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20公裡以內。可恨的是後來印軍又逐漸返回侵佔了該地區,並在1987年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此後還大規模向藏南地區移民。就這樣造成了中印東段實際控制線就是「麥克馬洪線」的非法事實。

西段

在中印邊界西段,目前的爭議地區主要有阿克賽欽、班公湖、巴裡加斯,面積3.35萬平方公裡。除南端的巴裡加斯450平方公裡為印度侵佔外,餘下的3萬多平方公裡為中國控制。而這次中印邊境衝突的發生地加勒萬河谷就屬於西段。

始作俑者仍然是英國。1846年,英國背著清政府單方面劃定了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的東部邊界,將中國的拉達克地區劃入克什米爾版圖。1865年,為了侵略我國新疆,英國派印度測量局的一個叫詹森的官員,潛入南疆地區進行勘測並繪製了一條所謂的「詹森線」,將包括阿克賽欽等地在內的近3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劃給了克什米爾。

不過這塊西段爭議地區的主要集中地——阿克賽欽一直屬於中國實控線內。當年印度總理尼赫魯也承認:「我們在那裡沒有哨所,而且實際上幾乎就沒進去過。」

但印度不死心,一直企圖重新佔領這塊區域。這就有了後來的中印自衛反擊戰,不過最終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把印軍在加勒萬河谷等西段地區設立的哨所全部清除,收復了印軍侵佔的中國領土。

前幾年,印度政府宣布取消克什米爾自治地位,成立「拉達克中央直轄區」,企圖從法理上佔領該地區,當時中國外交部強力回擊道:這一做法是非法無效的,不會改變有關地區在中國實際控制下的事實。所以在西段,中印雙方的實控線基本是按照中國的主張線展開的。

中段

最後再來看看中段。中印邊境線的中段,指的是中國西藏的阿里地區同印度旁遮普、喜馬偕爾和北方邦接壤的邊界,總長約450公裡。

中印兩國從未訂立過任何條約和協定,來劃分這部分邊境線,但印度獨立後卻陸續侵佔了中國的巨哇、曲惹,以及桑、蔥莎、波林三多等地方,總共約有2000多平方公裡。其中,除桑、蔥莎較早為英國人侵佔外,其餘地區都是被印軍佔領。

這是中印邊界爭端的大致歷史脈絡。不管多麼複雜,兩國在領土問題上都不會也不敢退讓。如何在實力允許的範圍內將利益最大化,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印度的戰略誤判

複雜多變的世界局勢,也讓印度在對華戰略上,容易產生誤判。

在上世紀新中國剛建立的那段時間,中國先是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封鎖和孤立,後又與蘇聯鬧翻,以致讓印度以為有利可圖。在美蘇的暗中引誘和支持下,印度頻頻在中印邊境上發起挑釁。

印度本以為有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助威,在邊境問題上討點便宜不會很難,中國也不會做出過激的反擊。但他們沒想到,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並親自主導指揮過諸多大型戰爭的新中國老一輩領導人,果斷出兵,很快就擊敗了入侵的印軍主力部隊,導致印度賠了夫人又折兵。

而如今,隨著中國崛起的速度越來越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遏制中國的企圖昭然若揭。這讓印度又看到了希望,指望再次通過激發國內的民粹主義,然後在邊境問題上撈取一些政治資本。

所以,一直奉行不結盟外交政策的印度,近些年跟美國走得比較近,並且在中印邊境越界挑事的事時有發生。2017年洞朗對峙事件就是印軍挑起的一次非常嚴重的邊境衝突。最近印度又加入了美國主導的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目的是在印太地區牽制中國。

印度的領導人確實非常有智慧,作為「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似乎與世界主流大國的關係都還不錯,包括美國和俄羅斯這對老冤家,在國際上很吃得開。除了美國,印度一直是俄羅斯的頭號進口國,印度超過85% 的武器來源於俄羅斯,俄還為大批印度軍官提供培訓。

但基於此而判斷,這些國家會在中印邊境問題上偏袒印度,那是異想天開。

首先,俄羅斯和中國是戰略夥伴關係,兩國長期都面臨著西方的封鎖和壓制,所以兩國在很多國際問題上形成了互相支持配合的默契。對於俄羅斯來說,中國的重要性要比印度重要的多,俄羅斯不可能為了印度而得罪中國。

其次,美國拉印度入夥,只是把印度當作一個遏制中國的棋子而已,讓印度為美國的國家利益服務。但印度國力弱,也不是美國的「忠實」夥伴,所以印度想通過入夥「四方安全對話」換取美國的同情與幫助,除了空頭支票,不會得到任何實質好處。

而印度如果沒有自知之明,不懂借坡下驢,繼續在邊境問題上挑戰中國底線,必將自食其果,重蹈59年前的那場噩夢。

中國最大戰略壓力在哪?

關於這次邊境衝突,中國一直採取了非常克制的息事寧人的態度。即使中國在衝突中大敗印度,也沒有耀武揚威或者流露出半點勝利者的喜悅之情。這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的考慮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基於中印邊境問題的複雜性,加上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發展中國家,體量巨大,兩國的邊境爭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所以,中國主張維持現狀,在未來得到恰當的歷史契機的時候再去解決。因此中國總體上採取的是守勢。

第二,中國與印度目前的國力處於「敵弱我強」的狀態,59年前中國在與印度國力相當的情況下就能一舉制服印度,更何況現在。所以中國克制完全不是因為懼怕,而是不想給國際社會造成「中國欺壓弱鄰」的藉口。

目前西方主流輿論對中國不利,中國要化解西方的無端指責或者消除世界人民的疑慮,為中國的發展創造安全和諧的外部環境,在對外言行上,就不得不格外小心和克制。

第三,避免把印度推向美國。如果現在中國對印度採取咄咄逼人的態勢,可能會讓印度感受到更多敵意。也會讓印度意識到,中國的崛起將給印度帶來更多的恐懼和不安,從而把印度「逼上梁山」,甘願倒向美國的懷抱。這是中國不願看到的結果。

第四,中國不想在西南和南海,也就是陸地上和海洋上同時引發衝突。近段時間,美國大有重新挑起南海衝突的意圖,不僅派出多艘航母和軍艦擅闖南海,還跟日本、澳大利亞等國藉口釣魚島、南海自由航行問題秘密磋商行圍堵中國之實。

對於中國來說,來自海上的戰略壓力要遠大於西南陸路上的威脅。因為前者不僅實力雄厚,而且裹挾了很多西方國家,這些勢力才是中國崛起的最大阻力。所以中國選擇優先化解來自這個方向的戰略壓力。

未來十年,可能是中美競爭的關鍵決勝時期。美國如果不能遏制住中國的崛起,就意味著美國將迅速衰弱。而中國如果不能打破美國的圍堵,也必將被美國所制。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發展和崛起異常艱難,同時也是迫不得已。

感謝閱讀,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請於後臺留言,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處理。

End


最好的相逢是你遇見了這幾個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印方對中印關係的兩個誤判
    一、印方對中印關係的兩個誤判當前,中印兩國正在通過雙邊外交、軍事等渠道協商解決邊界對峙,緩和雙邊關係,同時也開闢了包括與印度駐華大使的對話等一些旨在加深中印相互理解的二軌對話渠道。然而,邊界對峙只是中印雙邊關係中諸多問題的一個集中體現,中印雙方對一些基本問題的看法差距較大,很難達成共識。
  • 中印邊境發生嚴重衝突,印軍3人死亡!
    中國確實不想與印度衝突,但決不怕衝突。希望印度不要忘記歷史教訓,保持自知之明。若它在中印邊境地區挑起更大衝突,對它自己和對地區都不可能有任何好處。希望它不要從中國這裡討進一步的教訓。中印邊境起爭端,解放軍在行動在中印邊境問題上,印度屢屢挑起事端。最近美國對中方政治污衊使得印度看到了機會,印度軍隊在萬河谷一帶挑起爭端,對此,中國邊防部隊已採取必要措施,加強管控,保障國土安全。
  • 1987年中印邊境衝突:中國三個軍整裝待發,印度卻臨時決定不打了
    這位被稱為「印度鐵娘子」的總理在印度陸軍勢力的鼓動下,拒絕促進中印關係正常化。在她的主導下,印度重拾向北擴張之心,制定了「在中印兩國邊境爭議地區大舉增兵以增強軍事優勢」的軍事計劃。在爭執中,一名印度士兵開槍射中了我軍副營長,副營長中槍後,重傷流血過多而亡。這一槍,就好像落入汽油桶的火星,直接引爆了戰火。衝突爆發,增兵!由於印度率先開槍且射殺我軍副營長,我軍憤而發起反擊,悲憤的中國戰士們很快就成功攻佔了之前被印軍佔領的軍事高地,將印軍狠狠地攆了出去!
  • 中印邊境衝突背後:新德裡的迷之愚蠢與盲目自信
    如果中國真的好戰,那麼今天的印度肯定不會過得那麼輕鬆,以中印雙方在前線的實力對比,印軍一定會被成大規模建制消滅,這個戰損比就不是20比4了。印度的愚蠢不在於它誤判形勢,而在於它總是過高的估計自己,過低的估計對手。
  • 印度同時與幾個鄰國邊境衝突!印度為什麼在玩火?
    以下今日發生文章的內容:印度與尼泊爾、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邊境衝突,已經引起國際關注。不論是從戰略還是從策略的角度考慮,同時與幾個鄰國發生邊境衝突顯然是不明智的。唯一能夠解釋的是,印度政府紙包不住火,國內問題就非常嚴重,試圖通過邊境衝突,凝聚國內的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從而轉移視線,掩蓋真相。這是許多國家為了解決國內矛盾或者為了掩蓋國內矛盾經常採取的手法。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生邊境衝突,人們見怪不怪。
  • 中國嚴重低估了印度,衝突可能將是中印關係態勢的主流
    中文媒體同樣也有誤判,認為「印度採取守勢,沒有多大的侵略性」,在邊境衝突裡「基本上是中國人佔了便宜,印度人佔不了什麼便宜」
  • 中國嚴重低估了印度,衝突將是中印關係態勢的主流!
    詹森線與中印邊境東段的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情形不同,中印邊境東段,曾在1950年代中國涉入韓戰之際被印度趁機向北推進了9萬平方公裡,到達或進一步越過麥克馬洪線;西段則除了地勢較低的河谷區曾被印度推進後控制,至今仍被部分佔領外,面積大約三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仍在中國的統治下。我們再來看中印邊境的東段部分。
  • 中印邊境為何衝突不斷?
    6月18日,印度邊防部隊越過中印邊界錫金段進入中國領土,強力中斷中國修路工作。因為印度不肯撤軍,中印雙方在邊境展開對峙。印度邊防部隊越界人數最多時達到 400餘人,連同2臺推土機和3頂帳篷,越界縱深達到180多米。近兩個月的時間裡,中國外交部、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和官方媒體連續向印度發出洞朗地區對峙以來最密集、直率的警告,強調中國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自己的正當合法權益。
  • 中印邊境的印度軍力報告
    中印邊境的印度軍力報告 中印邊境的緊張情況事實上並未得到緩和,而是隨時有加劇的可能
  • 中印衝突加劇,全面解析中印兩軍邊境地面作戰力量
    本篇節選自知遠所2019年10月出版的《中印軍事態勢開源淨評估》一書第五章,主要從地面作戰部隊的編制數量、部署及第三方態勢等方面,對中印兩國陸軍在中印邊境爭議區的力量態勢進行了分析。中印邊境地面作戰部隊編制數量文章稱,印度陸軍在中印邊境西段、中段及東段爭議區比解放略佔優勢,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 中國警告印度不要「戰略誤判」
    印媒稱,中國7月3日警告印度不應「對中國有戰略誤判」,這是對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出人意料地到拉達克視察並與印度士兵見面作出的強烈回應
  • 央視官洩中印邊境拉多拉山口衝突 印度報告證實
    短短10分29秒的紀錄片中,中國官媒在煽情邊防部隊駐守邊關艱難的同時,還結束了一次邊境特情處置演習,一疊請戰信透露出2020年5月中印在這一地區曾發生衝突。中印邊境錫金段拉多拉山口位置。拉多拉山口位於中國西藏日喀則市崗巴縣昌龍鄉,5592觀察哨就位於拉多拉山口附近,專為監視這一地區邊境情況而設立。
  • 中印邊境衝突再起 | 深度解析印度泛濫的民族主義根源
    10月8日印度一些媒體炒作有解放軍在中印邊境東章地區越界,被印軍短暫扣留的消息,甚至還有好事者跑到社交媒體上貼出了「所謂」照片。後來被證明是子虛烏有的編造。這些所謂的照片,也被證實是寶萊塢拍的電影劇照。
  • 吳啟訥:中國嚴重低估了印度,衝突將是中印關係態勢的主流【信息量非常大】
    中文媒體同樣也有誤判,認為「印度採取守勢,沒有多大的侵略性」,在邊境衝突裡「基本上是中國人佔了便宜,印度人佔不了什麼便宜」,並且「將來沒有什麼便宜好佔的時候,印度大概就會退出去,有所收斂」。這是嚴重低估了印度。
  • 中國嚴重低估了印度,衝突可能將是中印關係態勢的主流
    中文媒體同樣也有誤判,認為「印度採取守勢,沒有多大的侵略性」,在邊境衝突裡
  • 中印邊境衝突與亞洲新秩序
    而看過加勒萬河谷的衝突視頻,我覺得大部分中國人也想不明白,印度出動重兵偷襲我方交涉人員到底是為了什麼。今天的中國國力和軍力都已經遠遠超過印度,印度想在軍事衝突中佔到便宜絕無可能。去年六月份的衝突是印軍蓄意所為,志在必得。
  • 中印邊境衝突,論列印的4種策略....
    在這次中印衝突中,雖然印軍死傷人數眾多,但是,印度總理的表態很耐人尋味。莫迪第一次發表電視講話時說,「沒有人越過我們的邊境,現在那裡已經沒人了,我們的哨所也沒有被佔領。」言外之意,解放軍並沒有像印媒宣稱的那樣「入侵了印度」,相反,是印軍入侵了中國。否則,雙方不可能發生武鬥。記住,這可是出自印度最善於煽動民族主義且還是印度最高領導人之口。
  • 中印邊境衝突背後的地緣政治邏輯
    今年5月開始,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頻繁挑釁,導致雙方在班公湖和加勒萬河谷等地爆發了較大規模的肢體衝突,國內媒體對衝突原因的解讀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印度政府最終沒能遏制新冠病毒在國內的蔓延,引發民眾不滿;二是印度近年來經濟持續下滑,莫迪經濟學破產,引發民眾質疑,因此政府需要緩解國內政治壓力。但是如果我們深入挖掘中印兩國衝突的地緣政治邏輯,會看到更深層次的原因。
  • 外交部:中印邊境衝突的來龍去脈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外交部官網、廣東共青團「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消息,6月19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後,有記者問:你能否詳細介紹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的來龍去脈?中方對解決此次事件持何立場?趙立堅:加勒萬河谷位於中印邊界西段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多年來,中國邊防部隊一直在此正常巡邏執勤。
  • 中印危機風向大變,美俄爆發全面衝突,中國加速全球戰略洗牌!
    兩件大事接踵而至,中印邊境危機迎來新的變化。同時,世界政治勢力正在加速洗牌!29號,印度高層放出風聲:印度先撤軍可以,但前提是由不丹軍隊代替印度軍隊。中印邊境危機,將進入一個新階段。退,則顏面掃地;不退,內外交困下,容易爆發更大的戰略危機。況且,對印度而言,中國已經借中印邊境危機在南亞和印度洋撰取了諸多戰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