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開始,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頻繁挑釁,導致雙方在班公湖和加勒萬河谷等地爆發了較大規模的肢體衝突,國內媒體對衝突原因的解讀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印度政府最終沒能遏制新冠病毒在國內的蔓延,引發民眾不滿;二是印度近年來經濟持續下滑,莫迪經濟學破產,引發民眾質疑,因此政府需要緩解國內政治壓力。但是如果我們深入挖掘中印兩國衝突的地緣政治邏輯,會看到更深層次的原因。此次衝突前,印度前防長阿倫·賈伊特利曾表示:「我們必須展示自身的重要性,因為我們確定中國不想與印度開戰,所以應選擇適當時機警告中國。這將向美國、日本和整個西方世界釋放明確信號,印度是唯一可以牽制中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國家。作為交換,美國和西方國家將在各個領域支持印度。」由此可以看出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印度一貫奉行的大國平衡外交越來越難以為繼,需要引入新的砝碼改變區域力量對比,美國成為其重要目標。新冠疫情爆發後,中美關係持續惡化,在此敏感時期,印度在中印邊境挑起事端,客觀上的作用等同於給美國獻上了一張投名狀。綜合考慮地緣政治和國際貿易等因素,我們可以總體勾勒出印度政府的主要戰略目標。
緩解與中國的戰略失衡
近年來中印之間在經濟、軍事和政治領域上的差距顯著擴大。首先,印度在經濟方面落後於中國。 2016年印度GDP年度增長率為8.3%,同期中國增長率為6.8%,印度領先中國1.5個百分點。但是到了2019年情況發生反轉,印度增長率為4.9%,與中國同期增長率6.1%相比,印度落後了1.2個百分點,如圖1所示:
圖1 中印GDP增速對比(%)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印兩國同為製造業出口大國,但印度2019年出口總額僅為3233億美元,而中國為24990億美元,接近印度的8倍,並且兩國差距在不斷擴大。2012年印度出口總額為0.45萬億美元,同期中國出口總額為2.05萬億美元,差額為1.6萬億美元,到了2019年雙邊差距擴大至2.18萬億美元,如圖2所示:
圖2中印出口額對比(萬億美元)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其次,軍事方面中國大幅度領先於印度,軍費開支在2019年幾乎達到了印方的3倍有餘。在主戰裝備方面,中國陸海空三軍的裝備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明顯優於印度,如表1所示:
表1 中印軍事實力對比(2019年數據)
裝備名稱
中國
印度
兵力
218.3萬
139.3萬
空軍總兵力(架)
3187
2082
直升機
1285
709
作戰飛機
2786
1214
運輸機
193
248
坦克
13050
4200
裝甲車
40000
2815
火箭炮
2050
266
自行火炮
3800
235
艦隊兵力
714
295
航母
2
2
潛艇
70
16
驅逐艦,護衛艦和巡洋艦
127
46
軍費開支
2610億美元
711億美元
數據來源:Global Firepower
並且,中國現役主戰裝備多數已實現國產化,而印度軍隊接近80%的主戰裝備依賴於進口,號稱「萬國造」。裝備的制式不同嚴重影響戰時的指揮、通訊和後勤補給等方面的協同能力。
最後,在地緣政治方面,印度建國以來依託南亞次大陸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發展其政治影響力。這裡三面環海,北部、東部、西部都有高山或高原作為地理屏障,海洋和高山隔離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在此區域內,印度一國就佔據了的70%陸地面積和80%的人口,優越的地理條件讓印度的大國心態膨脹,行事風格霸道,且帶有侵略性。印度建國後,武裝驅逐葡萄牙殖民軍,進軍麥克馬洪線並試圖北侵,吞併錫金,分解巴基斯坦,控制不丹,經濟封鎖尼泊爾,幹涉斯裡蘭卡及馬爾地夫,成為地道的南亞小霸王。為加強對南亞國家的控制,對於域外大國在南亞次大陸與印度洋的「動向」,印度極為關注和敏感,持有警惕、防範及「厭惡」心理,視為是對地區安全的威脅。印度前總理英·甘地曾明確表示:「印度不能容忍地區外大國幹涉南亞國家的內部事務。如果南亞國家需要外國提供援助來解決國內危機的話,它應該首先在本地區內尋求幫助」。但是隨著中國的崛起,南亞各國更願意接受中國提出的多邊主義主張,奉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更多的向中國靠攏,這使印度感受到更強烈的地緣威脅,如圖3所示。因此,在雙邊領域,印方與中方存在著嚴重的戰略失衡,引發了其外交與地區安全戰略的轉變。
圖3 中國與南亞各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變化(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希望美國認可印度的「大國地位」
印度獨立後,其領導人一直確信印度會成為全球性大國之一,認為多種族、多文化的印度國家更適應現代世界。進入21世紀,印度經濟快速增長,國家實力顯著增強,擁有了核武器,南亞「超級大國」地位逐步穩固,與世界其他地區經濟聯繫日益密切。這一系列的成績鼓舞了印度的政治精英們進一步謀劃印度在國際事務的普遍存在與權力,助推其早日成為世界大國。印度前總理曼莫漢·辛格曾表示,要「使21世紀成為印度世紀」;而莫迪執政後則到處宣講,「21世紀一定是印度的世紀!」客觀來看,印度人口數量超過13億,國土面積世界第七,經濟體量及軍事力量均處世界前五,稱得上是區域性大國,而在國際事務中印度當下所處環境與其期望值仍存在較大差距。印度作為非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沒有實際的全球政治影響力和話語權,G7峰會上也只能作為特邀嘉賓列席。在核武器問題上,目前合法擁核的國家僅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印度實際擁核並十分渴望美國承認其核大國地位,從而提升其國際地位。中美貿易戰以來,印度利用中美矛盾期,通過屢次挑起事端向美國表態,證明自身在美國處理中美事務時的重要性,換取美國對印度國際地位的認可和支持。印度的一系列舉措已然開始奏效,在5月初加勒萬河谷地區中印發生衝突的消息傳出後,美國立即向印度拋出橄欖枝就9月的G7峰會向印度發出邀請,儘管其它G7國家反對美國單方面修改G7框架。
拉攏美國孤立巴基斯坦
印度在經濟以及軍事力量方面遠遠領先於巴基斯坦,但是由於中國的存在,印度不能僅考慮印巴雙方實力對比。中國與巴基斯坦素來友好,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之後,雙方關係不斷升溫。習近平主席與巴基斯坦總理謝裡夫在2015年一致同意將中巴關係提升為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就使得印度不得不在戰略上同時面對中巴兩國,也迫使印度加快了尋求第三方支援的腳步。但是環顧印度周邊各國,都無法給予印度所需求的幫助,因此印度只能將目光轉移到其它有能力的域外大國身上,其中俄羅斯和美國顯然是最重要的選擇。而中俄關係在2019年習近平主席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決定將中俄關係提升為「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後步入了新的高度,這也迫使印度放棄了聯合俄羅斯與中國競爭的念頭。與此同時,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深陷戰爭泥潭的美國開始在阿富汗無心戀戰,巴基斯坦的美國中東反恐戰略支點地位隨即逐漸喪失,巴美關係漸行漸遠。2018年美國以巴基斯坦在南亞地區執行反恐作戰「缺乏決定性行動」為藉口,取消了對巴的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因此,在俄羅斯與中國合作升溫的條件下,乘著巴美關係疏遠的時機,拉攏美國以對抗中巴便成了印度的必要選擇。
借力解決中印領土爭議
中印之間一直存在著邊境領土的爭議,兩國邊境實際控制線雖然在1993年首次獲得了法律承認,但其具體位置尚未達成共識。該線目前長達1700公裡,分為東、中、西三段。其中,東段長650公裡,爭議領土面積9萬多平方公裡,與非法的「麥克馬紅線」有所重疊但不完全等同。1987年印度在該爭議地區正式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中段長度450公裡,爭議領土2100平方公裡,目前也全部處於印度控制之下。西段長度600公裡,爭議領土3.3萬平方公裡,其中巴裡加斯部分由印度控制,其餘控制在中國手中。與西段接壤的克什米爾地區面積達到19萬平方公裡,一直以來都是中印巴三國衝突的核心點。印巴之間在該地區於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發三次印巴戰爭,直至今日,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仍在不斷交火。中印間也在1962年爆發了中印邊境戰爭,以中方勝利告終。但是近期,印度在2019年8月5日廢除了憲法第370條,取消了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高度自治權,邁出了將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納入實際控制的第一步。可見印度一直在覬覦克什米爾地區以及中印爭議領土,但因兩國國力的差距懸殊,促使印度向美國靠攏。
穩定波斯灣原油供給
近年來印度作為製造業大國在全球石油進口國中穩居第三,日進口量不低於400萬桶,如表2所示。雖然印度與俄羅斯關係密切,但在能源問題上,俄羅斯對印度來說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印度的石油進口主要來自海灣國家,一條渠道是阿拉伯半島上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穆斯林國家,另一條渠道是波斯灣以北,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穆斯林勢力,如表3所示:
表2 全球原油進口國排名(單位:10億美元)
排名
國家
進口量
1
中國
$239
2
美國
$132.40
3
印度
$102.30
4
日本
$73.10
5
韓國
$70.20
6
荷蘭
$46.40
7
德國
$40.70
8
西班牙
$30.50
9
義大利
$29.60
10
英國
$24.50
數據來源:World’s Top Exports
表3 印度原油進口來源國排名(單位:10億美元)
排名
國家
進口量
1
伊拉克
$21
2
沙特
$20.50
3
阿聯
$9.90
4
奈及利亞
$9.50
5
委內瑞拉
$5.60
6
科威特
$5.10
7
美國
$4.50
8
墨西哥
$4.30
9
伊朗
$3.50
10
安哥拉
$2.90
數據來源:World’s Top Exports
為了能源安全,印度兩條渠道都需要用,一條也不能放棄。主要是因為沙特跟美國是準盟友關係,而作為不結盟國家的印度與美國關係陰晴難定。同時沙特跟同為遜尼派穆斯林國家的巴基斯坦關係也很密切,多年來一直源源不斷的援助巴基斯坦,而印巴矛盾始終沒有緩解的跡象。所以印度不能把能源進口的賭注全部押在阿拉伯半島上,必須同時購買中東北部什葉派的石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伊朗,而伊朗又受到美國的經濟制裁,想從伊朗進口石油就要拿到美國的豁免權。最後,基於美國和沙特的準盟友關係、美國和伊朗的敵對制裁關係,再加上美國海軍中央司令部設在巴林,牢牢控制著波斯灣和阿拉伯海的海上能源運輸線路,無論印度跟哪一方購買石油,都需要得到美國默許。
與中國製造業的競爭
「龍象之爭」逐漸成為當今全球政治舞臺上的一大熱點,核心焦點是「印度製造」能否取代「中國製造」。由於中印兩國的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產業結構差異明顯,如圖4與圖5所示:
圖4:中國產業結構
數據來源:Wind
圖5:印度產業機構
數據來源:Wind
中國利用勞動力人口基數大、素質高、價格低廉的優勢,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發展工業,成為全球性製造業大國。2020年一季度工業對GDP累計同比貢獻率達40.06%,從1952年以來工業年均增長率達11.5%。而印度則利用其人才優勢、擅長信息技術的優勢,早期集中力量發展服務業,這一導向使其高速發展,並避開不利於第二產業發展的劣勢因素,如基礎設施不健全、外商直接投資缺乏、政府效率低下等。同時也以犧牲現代化工業基礎作為代價,三十多年來工業平均增長率只有5.8%,相反第三產業佔GDP比重54.8%。但印度政府近年來越來越重視製造業的發展,印度商工部在2011年11月發布《國家製造業政策》,2014年9月莫迪提出「印度製造計劃」,並於2020年5月12日宣布將抓住新冠危機給印度帶來的轉變機會,豪擲20萬億盧比進行一攬子的經濟刺激計劃,提升本國製造業國際地位。
印度與中國爭搶非洲市場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成功實施,中非經貿往來不斷加深,與此同時印度與非洲的互動也日益增多。從印度角度來看,許多非洲國家和印度一樣,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屬於大英國協國家,英語是官方語言,與印度具有天然的親緣關係。現在又是印度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產地,同時又是產成品銷售市場。目前中國在非洲對外貿易總額中佔比38.5%、印度為14.1%、韓國為7.2%。這更加深了印度對中國的地緣疑慮,「一帶一路」更是讓印度處於一種戰略焦灼的狀態。對此,印方拒絕派代表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更不希望中國的「一帶一路」延伸到印度洋。另一方面,印度缺油少氣,能源嚴重依賴進口,目前約20%的石油進口來自非洲,非洲已經成為印度實現能源供應多元化戰略的重要支點。因此,印度政府不斷加大對非洲外交的投入力度,在2015年第三屆印非論壇峰會上,莫迪向與會的非洲領導承諾:「為了加強印非合作夥伴關係,印度將在未來五年向非洲提供100億美元優惠貸款以及6億美元無償援助。」 2017年5月非洲開發銀行年會首次在印度召開,印度高調宣揚與日本聯手推出的「亞非增長走廊」計劃,提出將聚焦於聯手打造泛非電子網絡、工業走廊、通信網絡和電力網絡等聯通設施,設想在亞非地區構建一個「自由和開放的印太經濟區」,打造「富有競爭力的亞非經濟集團」。印度採取的一系列舉措目的在於對衝中國「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搶佔非洲經濟機遇,維護能源安全,謀求非洲對印度重大國際問題立場的支持。在這些涉及印太戰略的問題上,印度也意識到要想和中國對抗,必須得到美國的支持。
承接從中國轉出的產業鏈
印度長期以來致力於與其它製造業大國爭奪全球產業鏈,其中最主要的戰略目標就是轉移中國的產業集群。2014年印度通過提高整機進口關稅的方式,帶動國內手機製造業發展。2015年年初,印度又將關稅手段施以手機零配件領域,旨在將中國手機零配件產業也移植到印度,從而實現智慧型手機從「印度組裝」到「印度製造」的進化。中美貿易戰爆發後,兩國關係逐漸惡化,這也使得美國企業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在華設廠的公司已經意識到需要降低其運營風險,轉移供應鏈和製造商。蘋果從中國轉移五分之一產能到印度;三星尋求在印度建智慧型手機OLED屏幕工廠;創維印度工廠代工三星與OnePlus電視等。近日印度工商會的分析報告顯示,自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印度政府已經開始將重心放在美國市場上,並不斷加大了機械、電氣設備、汽車、運輸部件、化學品、塑料和橡膠等產品的產量,抓住機遇,擴大對美出口規模。印度工業聯合會(CII)還表示:「服裝、紡織品、鞋類、玩具和遊戲以及手機製造業等正在成為印度具有競爭力的行業,政府應給予大力支持。同時還應鼓勵美國企業對印度商業環境的信心,從而鼓勵來自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此外,印度政府一直通過Sagarmala、Bharatmala、地鐵軌道和鐵路項目等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修建道路,改善港口基礎設施與腹地的連通性,彌補自身與中國在物流運輸方面的差距。還試圖加強航海運輸,並通過內陸水道促進運輸,在物流成本上建立與中國相匹配的競爭優勢。由此可見,印度政府希望通過中美矛盾的契機,不斷增強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承接更多從中國轉出的產業鏈做準備。
替代中國與美國的貿易份額
近年來,中國作為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每年與美國的貿易順差高達3000-4000億美金。2018年中美貿易戰打響後,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中美雙邊貿易大幅縮水,2019年末中國對美商品出口金額較2018年度下滑16.2%,美國也開始尋覓新的貿易夥伴,如圖6所示:
圖6 中美貿易戰後中國對美出口額變化(億美元)
印度貨物出口結構與中國高度重合,在機電產品、運輸設備、紡織品等領域兩國互為競爭對手。同時這些產品又同屬美國進口貨物的主要類別,因此印度有一定能力替代中國對美出口貿易份額,如表4與表5所示。莫迪政府上臺後提出 「印度製造」計劃,明確表示要從全球引資,並大力發展製造業,鼓勵出口創匯。
表4:中印貨物出口結構對比
中國
印度
類別
佔比
類別
佔比
機電產品
43%
礦產品
13.7%
紡織品及原料
5.8%
貴金屬及製品
11.3%
有機化合物
5.5%
機電產品
11.19%
塑料、橡膠
3.22%
有機化合物
5.64%
運輸設備
3.01%
運輸設備
5.38%
光學、醫療設備
2.88%
藥品
5.03%
賤金屬及製品
2.62%
紡織品及原料
5.01%
礦產品
2.07%
賤金屬及製品
3.02%
數據來源:商務部官網
表5:2019年美國貨物進口結構
類別
金額(百萬美元)
佔比
機電產品
717,457
28.7%
運輸設備
344,304
13.8%
化工產品
242,340
9.7%
礦產品
208,230
8.3%
賤金屬及製品
126,699
5.1%
紡織品及原料
115,387
4.6%
光學、醫療設備
101,915
4.1%
家具、玩具
101,150
4.1%
數據來源:商務部官網
同時,印度政府為替代中美經貿份額,在中低端製造業領域也做足了準備。以家具領域為例,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家具進口國,2018年進口的家具中55%來自中國。而自2019年5月起,美國對中國多個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家具商品位列其中。2019年,中國對美家具出口較2018年的136億美元下降28%。與此同時,印度政府正不遺餘力推動印度家具產業的發展,擬動用百億美元在印度港口城市建立3-4個家具出口產業集群中心。除了在國際貿易中開展正常競爭,印度還通過製造中印摩擦向美國示好,且已獲得美國的回應。2018年美印貿易逆差為213億美元,當時美國一度將此歸因於印度的「普惠制」地位,因此於2019年6月終止了印度這一待遇。而時隔一年,在印度6月15日與中國發生邊境衝突後,美國卻迅速向印度釋放貿易「鬆綁」信號,6月18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稱收到了來自印度的平衡提案,正在考慮恢復印度被剝奪的「普惠制」地位。
利用美國的全球貿易體系
美國主導創立了二戰後國際經濟、貿易、金融體制,並在此後幾十年裡牢牢掌控國際貿易規則的創設權和修訂權,是目前全球貿易體系的締造者和國際經貿活動的仲裁人。因此,各國在開展國際貿易、擴大本國商品和服務出口的過程中都需要儘量爭取美國的支持,各國與美國的關係直接影響其在國際貿易中的處境。以沙特及伊朗為例,兩國原油儲量同處千億水平,但經濟水平卻相差甚遠。二戰以來,沙特作為美國的盟友在國際石油貿易上獲得了美國的綠燈放行,原油產量多年以來均維持在9000千桶/日以上,其中70%銷往世界各地,大規模的原油出口貿易帶動了沙特經濟發展,如圖7所示:
圖7:原油產量對比(千桶/日)
數據來源:Wind
而反觀伊朗,不但沒法搭上美國全球貿易體系的順風車,更是屢次受到美國的制裁,原油艱難出口。2018年5月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並重啟對伊制裁後,伊朗原油產量及出口量開始迅速下跌。隨著同年11月美國放鬆對伊朗制裁,伊朗原油貿易量有所回暖,而這一態勢在2019年4月美國宣布終止伊朗石油制裁豁免後再次逆轉,如圖8所示:
圖8:2017年至今伊朗原油產量及出口(千桶/日)
數據來源:Wind
綜上,各國國際發展貿易情況和其與美雙邊關係直接掛鈎。印度作為農業、礦產品、製造業出口大國和能源進口大國,當然希望通過進一步強化和美國的關係以謀求更多經貿機會,憑藉美國全球貿易體系的支持帶動出口,促進經濟發展。
通過對中印關係背後的地緣政治邏輯的分析,我們可以基本上總結歸納出印度政府在對華關係上的政策取向及其動因。國內有學者認為我國應儘可能避免印度向美國靠攏,形成美印聯盟。但通過分析,我們認為從印太地區的地緣格局發展趨勢來看,印度為了維繫在地區安全和經貿領域原有的戰略均衡,倒向美國幾乎不可避免。此外,近幾年印美防務合作早已突破了不結盟框架,美國不斷放鬆對印度的武器出口限制。2016年8月印美雙方就籤署了《後勤交換協議備忘錄》,並以此為基礎,原則上同意兩國可以互用軍事基地。2018年9月印美舉行了首次防長與外長2+2對話,雙方籤署了《通訊兼容與安全協議》和《地理空間情報基本交流合作協議》,該協議的籤署意味著美印雙方可以共享敏感技術。從美國與其盟友廣泛籤訂的四個軍事協議來看,美印之間僅缺少《共同防禦協議》了。而在後勤補給、通訊保障、情報共享和指揮協同方面的協議籤署後,共同防禦體系已經實際形成,再加之美印在過去的5年中舉行了15次以上的聯合軍演,其目的已經不言自明。所以,在美印關係上,已經沒有必要考慮原有的不結盟格局。在我方的對策方面,我們認為防範印度對中國邊境的不斷挑釁只是第一步,應考慮到對方的軍事衝突只是手段,政治協同、經濟排擠才是目的。我們應更多考慮不斷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保持和擴大我方的領先優勢。印度最終會認清,中印差距擴大是歷史性的趨勢,是由雙方的長期戰略和要素稟賦決定的,短期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無法長期改變世界格局變化的方向和趨勢。最後,如王毅外長所言:「中印兩國都是10億級以上人口的新興力量,加快實現自身發展、振興國家是我們各自肩負的歷史使命。為此,雙方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才是正道,符合兩國的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