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3年,美國在法國的鼎力相助下擊敗英國,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產生了一種虛幻的感覺,似乎憑藉美國篤信的民兵部隊也是可以擊敗日不落帝國英國的。十八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讓美國看到了機會,英國以海軍立國,本來陸軍的規模就不大,在對抗拿破崙的戰爭中更加捉襟見肘。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出動軍隊進攻英屬加拿大。等到這場被稱為1812年戰爭,又稱為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的戰事開始之後,美國才驚訝地看到,英國沉著地組織了有限的兵力進行了頑強的防禦,而且,美國在開戰前曾自作多情地認為戰端一開,加拿大人必定歡天喜地地迎接他們,實際情況卻是,加拿大人踴躍參加英軍,一度佔英軍50%的兵員。戰爭打了2年之後,美國的民兵戰鬥力並不強,沒有取得多大的進展。
1814年4月,拿破崙被反法同盟擊敗,流放厄爾巴島,英國火速把主要精力轉移到北美,那些在拿破崙戰爭中久經沙場的軍隊也被調了過來,美軍就要厄運當頭了。
由於當時通訊手段非常落後,當時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到了7月份才知道拿破崙戰敗退位的消息,麥迪遜總統一邊匆忙召開會議,討論如果英軍增兵,對大西洋沿岸(美國東岸)的防禦計劃,一面把華盛頓和巴爾的摩周邊地區定為美國陸軍第十軍區,任命威廉·H·溫德爾準將為軍區司令官,溫德爾準將參加了1812年戰爭早期的戰事,1813年被俘,後來通過交換戰俘回國,他很快就找到了戰爭部長阿姆斯特朗,請求立即徵召第十軍區的民兵防禦英軍可能的增兵,不過阿姆斯特朗拒絕了,他因為只有在緊要關頭徵召民兵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另外溫德爾也沒有得到參謀班子,他隨後視察了軍區,發現沒有修築任何防禦工事,這似乎是個不好的前兆。
8月,英軍的大軍果然朝著美國東海岸襲來,英國皇家海軍中將,北美分艦隊總司令亞歷山大·科克倫海軍調集4艘戰列艦,20艘護衛艦和20艘運輸船,船上是英軍少將羅伯特·羅斯的三個步兵旅,約4000多人。科克倫的副手科爾伯恩海軍少將提議迅速突擊美國首都華盛頓,但是被否決,原因是羅斯的步兵們坐了三個月的船,遠道而來,需要修整,另外他們還要檢修火炮,收集運輸工具。
英軍少將羅伯特·羅斯
於是,英軍艦隊有條不紊地搜索美軍艦隊,他們兵分為二,掃蕩了巴爾的摩、本尼迪克特和諾丁漢。美軍的切薩皮克灣分艦隊根本不是對手——他們僅有1艘炮艇和一些小船,於是主動炸毀了自己的船隻,向華盛頓撤退。
8月23日晚,英軍覺得時機成熟,決定突襲華盛頓。陸軍少將羅斯和海軍少將科爾伯恩帶領4370人,其中一些是海軍的炮手,還有海軍的水手運輸補給,他們有1門6磅炮、2門3磅炮和60門火箭炮(拿破崙時代英國改良的火箭炮,較為原始)。
英軍的火箭炮,和二戰的「喀秋莎」不可同日而語
羅斯少將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向南,到伍德亞德,一個是向東,到布萊登斯堡,如果到伍德亞德,必須經過波託馬克河一段沒有淺灘的支流,如果美軍炸掉橋梁,那麼就會貽誤戰機。羅斯少將飛快地權衡了利弊,命令一支部隊向南佯攻,主力前往布萊登斯堡。
美軍方面,溫德爾少將手頭的正規軍僅有120名龍騎兵和300名常備軍,理論上他可以徵召15000個民兵,實際上只搜羅到1500個裝備和訓練都較差的民兵。8月20日,他命令這支軍隊向南去防禦英軍,8月22日,他遇到了英軍的佯攻部隊,短暫的遭遇戰之後,溫德爾一方面害怕英軍夜襲(他本人就是在夜襲中被俘的),一方面認為美軍炮兵的戰鬥力不足以抗衡英軍,主動撤退。
但是不久後,溫德爾分析出布萊登斯堡才是防守華盛頓的關鍵:布萊登斯堡在巴爾的摩和安納波利斯的必經之路上,也是英國人前往華盛頓的唯一兩條路線之一,而且軍隊可以輕易地從這裡的淺灘渡河。於是,他命令部下斯坦斯伯裡準將全力防守布萊登斯堡。美軍在布萊登斯堡的朗茲高地據險而守,他們挖掘了工事,實際上這個高地的地勢很好,可以用火力封鎖附近的所有主要道路。
8月23日凌晨2點30分,斯坦斯伯裡收到了溫德爾的消息,消息說溫德爾正在率軍趕來支援他,不過斯坦斯伯裡突然做出了吃驚的舉動——他認為自己的右翼有被包抄的危險,於是輕率地率軍放棄高地,跨過完好的布萊登斯堡橋,去了西岸,就這樣,美軍莫名其妙地放棄了優勢的高地位置。
與此同時,首都華盛頓的各個部門收到了敵襲的消息,匆忙收拾檔案文件,朝著馬裡蘭州和維吉尼亞州撤退。
此時,溫德爾手中的部隊是1,000名正規軍,將近7000名從哥倫比亞特區,馬裡蘭州和維吉尼亞州徵召的民兵。從當代的資料推斷,美國守軍是大約7,170人,其中6,370人在布萊登斯堡。美軍全部在布萊登斯堡的西岸布防,部署是:
斯坦斯伯裡帶領馬裡蘭民兵的三個團(第1、2、5團)、3個來復槍連(裝備當時精度較高的線膛槍),2個巴爾的摩炮兵連(6門6磅炮),
瓦爾特·史密斯準將指揮哥倫比亞特區民兵旅在斯坦斯伯裡後方。
另有切薩皮克灣分艦隊炸掉船隻的海軍,他們拖來了華盛頓海軍船塢2門18磅大炮和3門12磅大炮。
8月24日中午左右,羅斯的軍隊到達布萊登斯堡,與這些部隊會合。
此時,英軍也開始進攻了,威廉·桑頓上校的第85輕步兵團和另外三個營首先進攻,他們的第一次進攻被美軍打退,不過,英軍先鋒部隊在後續部隊的火力掩護下,成功地渡河,然後排成鬆散隊形繼續進攻,他們注意到了美軍的炮兵才是關鍵,憑藉精確的步槍射擊擊潰了掩護炮兵的來復槍連,美軍的6磅炮只有實心彈,對鬆散隊形的英軍無濟於事,還被打壞一門炮,只好撤退。
布萊登斯堡大戰示意圖
與此同時,英國的第1/44團從東面的進攻也得手了,當他們準備包圍美國左翼時,溫德爾及時率軍反擊,美軍一度取得了優勢,他們在三個方向上依託掩護向英軍射擊,眼看擋住了英軍的攻擊,不過當英軍的火箭炮開火之時,這些經驗不足的美國民兵驚慌失措地逃跑了,事後發現,斯坦斯伯裡的民兵部隊還有大部分騎兵就此潰退,逃離了戰場。
相比之下,哥倫比亞特區民兵旅就頑強得多,他們在炮兵的掩護下,打退了英軍的三次衝鋒,甚至將英國海軍少將科爾伯恩打成重傷。不過由於馬裡蘭民兵的潰退,他們的左翼敞開,英軍抓住機會,以在東面獲勝的英軍第1/44團為前鋒,立即在這個方向上發起猛攻,很快,這些美軍也頂不住了,開始撤退。
起初,哥倫比亞特區民兵旅秩序良好,不過平民馬車夫們駕駛著裝有炮彈和補給的馬車撤退時引起了混亂,很快撤退化為了總潰退,只有美軍的炮兵戰鬥到了英軍衝進炮兵陣地的最後一刻。
一片混亂之中,美國戰爭部長阿姆斯特朗站出來想挽救危局,他給美軍各部隊下令,命令他們依託華盛頓堅固的聯邦機構建築打巷戰,不過根本沒有士兵聽他的,布萊登斯堡之戰的美軍大部分是民兵,他們一鬨而散,各自回家去照顧自己家人的安全。
據英國方面記載,英軍這一戰的傷亡有多個版本,最高的版本僅為:64人陣亡,185人負傷,還繳獲美軍兩麵團旗。
布萊登斯堡之戰被稱為美軍歷史上最屈辱的一戰,這一戰之後,首都華盛頓門戶洞開。
8月24日當天,美國總統麥迪遜等美國聯邦官吏逃離華盛頓,英軍大搖大擺地進入華盛頓,城裡一個美軍也沒有,英軍在出徵前就得到加拿大總督喬治·普雷沃之建議——焚燒美國的公共建築來報復美軍對加拿大的進犯。英軍為了這個目的,專門指定了軍中的皇家工兵來實施此事。
英軍首先前往美國國會大廈,他們立即放火焚燒了這座富有美學與象徵價值的宏偉建築,大火焚毀了美國國會圖書館的3000多冊藏書。點燃了國會大廈之後,英軍沿賓夕法尼亞大道直奔白宮,據白宮沒有走掉的門衛和園丁回憶,「當英軍抵達之後,搶來白宮裡的酒和食物,大快朵頤。」酒足飯飽之後,英軍運來足以燃燒一天的燃料,然後堆在白宮裡防火焚燒,據後來返回華盛頓的美國人的評估,白宮被燒得只剩外牆。
除了國會大廈和白宮之外,英軍還燒掉了軍械庫、華盛頓船塢、財政部、戰爭辦公室(相當於國防部)、波託馬克河大橋和2艘軍艦。總價值大約是三十六萬五千英鎊(當時的幣值)。
縱火後不到一天,颶風光臨華盛頓,引起了雷暴大雨,巨大的風勢居然能把英軍的火炮吹上天空。
英軍為了避免損失,主動撤退,軍中有一種說法是「天譴美國首都」,原因是颶風摧毀了一些英軍沒能燒毀的建築,還有根本沒打算破壞的民居。
美國方面的說法則是:「風暴拯救華盛頓」,聲稱上天降下颶風趕走了英軍。
當然北美缺乏南北走向的山脈,颶風很容易影響大片地區,如此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就是現代的美國也束手無策。
1812年的戰爭就此告一段落,後來美國花了不小的代價才將英軍從國土上趕走,後來籤訂的合約裡,雙方國境線維持原狀,這同樣是一次「被遺忘的戰爭」。
擴展閱讀:
致勝的科學:拿破崙時代的英軍步兵戰術圖解(上)
致勝的科學:拿破崙時代的英軍步兵戰術圖解(下)
正本清源:美國很愛閱兵,且聲勢浩大!近百年閱兵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