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打敗日本——美國五星上將尼米茲傳奇

2021-02-13 點兵堂

1853年,美國人在日本製造「黑船事件」時,可曾想到88年後日本對自己加倍償還,製造了一個更黑的事件——珍珠港事變?反正,估計日本人是想到了當年的黑船之恥,如今算是報了仇了。

面對日本的挑釁,美國會怎樣應對,由誰出來回擊日本?

「珍珠港事件」後,直接責任人、太平洋艦隊總司令金梅爾被擼。

誰來接替這個重要的空缺?

最終人選出人意料——56歲的尼米茲。

他當時只是海軍航行局局長,排在他前面的有多達50餘位資深軍官。羅斯福對他的指示很明確:「趕緊去珍珠港,堅守崗位,等戰爭打贏了再回家。」

要完成總統交辦的任務太難了,太平洋艦隊幾乎要從零開始,重新組建。出發前,他對妻子凱塞林說:「親愛的,艦隊被擊沉了,我不得不從零開始去建設一支新艦隊,而且是在戰爭中建設。」妻子鼓勵他:「只要記住爺爺經常告訴你的話,你會成功的」。

不要以為在硝煙中建設、在戰火中成長是中國海軍的專利,當今的海上霸主美國海軍也曾面臨過同樣的窘境。能否讓太平洋艦隊重振雄風?尼米茲並無多大信心,他出行赴任時,甚至採用了夫人凱塞林的娘家姓(弗裡曼)作為化名。海軍部長諾克斯在與尼米茲告別時,聲音甚至也在顫抖。

就這樣,尼米茲踏上了赴任之路,太平洋上的回流湧動也隨即開始了。

尼米茲重建太平洋艦隊(「3101」原創手繪)

珍珠港被毀了,士氣低落了,威克島陷落了,敵情威脅無處不在。

太平洋艦隊的航母被命令不要進港,而是滯留在海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躲避日軍再次發起的空襲。大型艦船只有在急需補充油料和給養時,才允許回來,並且只允許單艘返港,以減少遭襲時的損失。但在外海毫無目標的巡航過程中,這些大型艦隻隨時都有遭到日軍潛艇攻擊的可能。

有個非常貼切的比喻形容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艱難處境:「如果夏威夷附近的島嶼都被日本人佔領,那麼太平洋艦隊就會變成一群養在盆裡的魚。」

此時,尼米茲的艦隊就像失群的狼,有穴不能回,在外遊蕩又怕遭到獵殺。把艦隊調往安全的西海岸港口嗎?不!那是美國海軍的恥辱。

1941年最後一天的早晨,面對珍珠港內體無完膚的戰列艦、巡洋艦,尼米茲不得不在停靠於潛艇基地碼頭上的「茴魚」號潛艇的甲板上,升起了四星上將旗。很巧,這個潛艇基地正是20年前他親自組織創建的。

在滿目瘡痍面前,華府和輿論的壓力紛湧而至。在全體官兵期盼的目光下,強大的敵人氣勢洶洶而來。守著一個爛攤子的尼米茲該怎麼辦?

反擊!反擊!!反擊!!!

在尼米茲的案頭,一張寫著「作戰目標,進攻戰,突然襲擊,接敵點要有優勢兵力,簡要,安全,運動,節省力量,協同配合」的一張小卡片格外顯眼。正是在這些原則的指引下,尼米茲與歐內斯特金上將一同籌劃發起反擊。在一片反對聲中,尼米茲堅定地說:「在我已經準備好開始行動的時候,不需要任何人來教我該怎麼做。」在一片質疑聲中,他得到了海軍軍官學院昔日摯友威廉·哈爾西的鼎力支持,「海上蠻牛」還自告奮勇去當先鋒打頭陣!

在經歷了一波三折之後,當哈爾西率「企業」號編隊懸掛著表示勝利的滿旗回到珍珠港時,一切爭議都已經不重要了。迎接他的是汽笛齊鳴,人聲鼎沸,士兵、水手和船塢工人們排在岸上歡呼雀躍。此時,尼米茲才算是在珍珠港站穩了腳跟,並讓世人明白:美國海軍真的幹起來了!

太平洋上的轉折不是一個時刻、不是一場戰役,甚至不是一個節點,而是通過一系列戰役的組織與實施,在相對短暫和有限的時間裡,通過敵我力量的此長彼消,戰場形勢的扭轉,從而使戰略態勢實現根本性轉變的一個過程。

回想起來,二戰各個戰場上的轉折,其實都是這樣發生的。正如《論持久戰》對戰爭進程的階段劃分一樣,在太平洋戰場上,尼米茲力挽狂瀾的壯舉也經歷了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最重要的轉折發生在1942-1943年。

在珊瑚海和中途島,剛剛從珍珠港的重創中緩過氣來的太平洋艦隊,頂住了山本聯合艦隊的 「三板斧」,並給予來犯強敵重重一擊;

在瓜達卡納爾島的「瞭望臺」拉鋸戰中,開始了局部奪島反擊,「爬上了梯子的第一級」(尼米茲和歐內斯特金形象地把對日反攻比作爬梯子,瓜島就是第一級);

在索羅門群島的「絞肉機」中,通過消耗日本海軍的精銳力量,也順便將老朋友山本大將送去見了天照大神;

……

這一系列戰役的成功實施,不僅遏制了旭日旗瘋狂的擴張,改善了西南太平洋上的戰略態勢,還提高了軍心士氣,鼓舞了美國民眾。更重要的是,為美利堅巨大的戰爭機器開足馬力,像家電生產流水線一樣製造飛機艦艇、訓練官兵投入戰爭,贏得了寶貴時間。從1943年6月開始,強大的「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以每月1艘的速度下水服役。隨著F-6F新型艦載機、改進後的雷達與指揮控制系統、快速油料勤務保障艦船的迅速出現,實際上1943年後期的美國海軍已經是一支煥然一新的海上力量了。

順便說一句,在這個實現轉折的年份裡,尼米茲得到了羅斯福總統的信任,歐內斯特金上將和海軍部長諾克斯的支持,還得到了「一對連襟」(姐夫是威廉哈爾西,小舅子是雷蒙德·斯普魯恩斯)的大力協助。上下齊心,將士用命,尼米茲在血與火的海空鋼鐵碰撞中,在與麥克阿瑟的紛爭與妥協下,在驚濤駭浪與燃燒的島群間,完成了敵我態勢的扭轉。雖然離最後東京灣的勝利時刻還剩下艱苦戰鬥的兩年,但是這已經是日本海軍覆滅的開始。

1943年春季開始,太平洋戰場上美日雙方處於拉鋸狀態。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上將對戰局進展緩慢非常不滿,在與尼米茲、哈爾西充分協商後,決定對各戰區海軍部隊進行統一整編:

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美軍艦隊被授予偶數編號,太平洋戰區的美軍艦隊被授予奇數編號(這就是今天美國海軍艦隊編號的最初由來)。其中,哈爾西的南太平洋艦隊改稱第三艦隊,中太平洋艦隊改稱第五艦隊,由斯普魯恩斯指揮(沒錯,姐夫和小舅子成了尼米茲的哼哈二將,並協助他走向了最終的勝利),兩支艦隊均由尼米茲指揮;西南太平洋艦隊改稱第七艦隊,由麥克阿瑟指揮。

在獲得可靠的軍種聯合勤務保障能力之後,尼米茲一改前期「逐島」爭奪耗時耗力傷亡大的「線性」作戰模式,充分利用己方的戰略主動權,發揮數量、質量和機動、保障能力方面的優勢,採取「蛙跳」戰術,開始「越島」作戰,專撿日軍薄弱之處,大開大合,避實擊虛,使山本的後繼者們焦頭爛額,疲於奔命。在尼米茲的面前還有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還有馬裡亞納群島和菲律賓,還有硫磺島和衝繩,再往前就是東京!

隨著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戰役的順利進行,尼米茲有條不紊地按照戰前制定的「橙色方案」(1920年開始,美海軍針對太平洋戰略方向可能的主要威脅,著手制定了各種方案計劃,其中針對日本的方案稱之為「橙色方案」,尼米茲後來曾這樣回憶1922年在海軍戰爭學院學習時的情形:「我們一直以日本為演習的假想敵,所上的課程內容非常全面,因而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後,對於在太平洋海域發生的事件並沒有始料不及之感,也不是毫無準備。」),向日本「絕對國防圈」一路高歌猛進。

期間,美軍經歷了塔拉瓦環礁這樣的人間煉獄(此戰中海軍陸戰隊出現大量傷亡,後來美海軍新一代兩棲攻擊艦就以「塔拉瓦」命名),但尼米茲的艦隊最終攻克了特魯克(特魯克號稱「日本的珍珠港」,被譽為「太平洋上的直布羅陀」),砸碎了「絕對國防圈」鏈條上最重要的一環。

在馬裡亞納群島,面對小澤治三郎(被稱為山本五十六的接班人)第一機動戰隊的挑戰,斯普魯恩斯指揮的第五艦隊充分發揮艦艇數量規模,尤其是艦載機飛行員技術水平的優勢,一舉重創對手,不僅擊沉了聯合艦隊最新型的航母「大鳳」號,還迫使偷襲珍珠港的「元兇」南雲忠一剖腹自盡。在雷伊泰灣大海戰(二戰中最大規模的海戰)中,哈爾西指揮第三艦隊,一舉擊沉了日軍4艘航母,徹底剝奪了聯合艦隊海上機動作戰能力。引以為傲的日本帝國海軍航空兵名存實亡了,時任日本海相的米內光政哀嚎——「這就是終結!」

儘管在硫磺島付出了28686人的傷亡代價(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唯一一次傷亡人數超過日軍的戰役,日軍22000餘人被殲),儘管在衝繩以「神風特攻隊」為標誌的「菊水特攻」到達了頂點(來襲敵機接近8000架次,33艘艦艇沉沒,360餘艘受傷),但星條旗終於在折缽山上升起,日本帝國的「國門」衝繩被「一腳踹開」。美利堅的鋼鐵戰艦終於在尼米茲這個「海上騎士」的駕馭下,走到了太平洋戰爭最後的勝利終點!

隨著兩朵恐怖的「蘑菇雲」在廣島、長崎上空升起,原已制定的進攻日本九州和東京平原的「奧林匹克」和「王冠」計劃隨即取消。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發布《停戰詔書》。

對尼米茲來說,太平洋戰爭結束了,但美國陸海軍內部的紛爭卻剛剛開始。就在日本投降的同日,杜魯門總統任命麥克阿瑟為盟軍最高總司令,負責主持和安排日本投降儀式並佔領日本。對此,在太平洋戰爭中出生入死、勇擔重任的美國海軍嚴重不滿。

海軍部長福萊斯特當即提出建議,要求投降儀式必須在海軍的艦艇上舉行,由尼米茲代表美國出席受降儀式並籤字。為了給杜魯門一個臺階下,他建議把那艘以杜魯門總統老家命名的戰列艦用來作為受降儀式的主會場。這一建議讓尼米茲,也讓「密蘇裡」號戰列艦名垂青史。9月2日上午,「密蘇裡」號戰列艦的主桅上破天荒升起了兩面五星上將旗,在尊重麥帥這個盟軍最高司令官權威的同時,也清楚地向他表明,這是尼米茲的地盤。

為表彰尼米茲在太平洋戰爭中建立的卓越功勳,華府將1945年10月5日定為「尼米茲日」,當天1000架海軍戰機從勝利遊行隊伍上空掠過,排出了「尼米茲」英文字母圖形。杜魯門親自為他授勳,而尼米茲則謙遜地表示:「我們只打了一場小仗,卻得到了最高的榮譽。」

老上司歐內斯特金稱尼米茲為「出任海軍作戰部長的『無可置疑的人選』」,並向杜魯門表示,「如果不任命尼米茲為海軍作戰部長,他就必須向美國人民作出解釋」。鑑於尼米茲的社會影響力和戰後美國社會的現實需求,杜魯門總統撇開了海軍部長福萊斯特關於海軍作戰部部長只有通過海軍部長才能接觸總統的規定,常常以官方和社會活動為由,在白宮直接召見尼米茲。

在為期兩年的短暫任期內,尼米茲審批了優先發展核動力潛艇的項目,這被視為核海軍建設的開端,對美國海軍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1947年11月13日,尼米茲海軍作戰部部長任期屆滿,又被杜魯門任命為海軍部長特別顧問。不過,尼米茲秉承「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原則,決定從海軍作戰部部長任上直接退休。1950年6月,在決定出兵朝鮮並派遣第七艦隊進駐臺海後,杜魯門親自登門邀請尼米茲再次出任海軍作戰部部長,但被婉言謝拒。尼米茲推薦好友謝爾曼出任此職,杜魯門當即採納了他的建議。

十幾年後,有記者在採訪尼米茲時問道:「上將,你認為你還願意為海軍奮鬥終身嗎?」尼米茲十分爽快地回答:「是的,我想會的。我仍舊在盡力而為,我並不為現在還未掌握的事物而憂愁。如果再給我一次生命,我仍將遵循我的祖父查爾斯·亨利·尼米茲的期望,在所不惜地投身於大海。」順便說一句,在尼米茲出生後接受洗禮的儀式上,其祖父查爾斯曾以一種異乎尋常的豪邁聲音面對賓客聲稱:「朋友們,為了美國海軍未來的將軍——我的孫子乾杯!」當時大家以為是一句酒後的玩笑話,誰也沒想到幾十年後竟然成為現實。

1966年2月20日,81歲的尼米茲在伯克利的家中走完了生命歷程。彌留之際,這位來自德州深山裡的海軍五星上將要求死後葬禮從簡,並把他埋葬在太平洋岸邊的國家公墓,希望在公墓裡可以朝夕不停地眺望他曾創造出蓋世偉業的蔚藍海洋。葬禮當天,70架海軍噴氣式戰機從墓地上方低空掠過,19響禮炮划過寒冷的天空,向這位永遠的「海上騎士」敬禮!

1970年代,為紀念尼米茲,美國政府將當時最現代化的超級航空母艦命名為「尼米茲」級。時至今日,這10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仍是美國海軍稱霸世界海洋的中堅力量。

作者許述,解放軍中校,軍事歷史專業博士,《中國國家歷史》和網易籤約作者。在軍校讀過,在基層幹過,在機關待過;以從軍為業,以鍵盤為朋,以爭勝為本;在軍內外媒體發表文章50餘篇,接受過包括鳳凰衛視在內的多家電視臺採訪,參與過多項部隊重大課題的編寫。五年醞釀,半年分娩,於是有了《這才是美軍》。

「別叫我上帝」——威廉·哈爾西五星上將軼事

和尼米茲相比,美國海軍將領哈爾西並不是媒體中那位「性如烈火,豪放兇悍,渾身是膽,滿嘴粗活,打起仗來不要命」的「公牛」?在本文中,將為大家展示這位傳奇海軍將領被世人誤解的真實內在——一個被人稱作「上帝」的可愛老水兵!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相關焦點

  • 從窮小子到五星上將——尼米茲的故事
    在這場浩大的戰爭劇中,美國海軍上將,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這位充滿勇氣和獻身精神的海上騎士,把在珍珠港被偷襲後軍心渙散、士氣低落,殘缺不全的海軍凝聚成為正義的力量,抵抗住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給惡貫滿盈的日本法西斯搭起了絞架,最終絞殺了這個人類歷史上的毒瘤。
  • 美國五星上將
    「五星上將」(General of the Army)是美國特有軍銜,正式設立於1944年12月,由美國國會批准。
  • 裝逼界的五星上將
    史達林同志滿意了,可是這邊美國的麥克阿瑟老將軍,就很不滿意了。麥克阿瑟是盟軍太平洋戰區的總司令,軍銜和艾森豪一樣,陸軍五星上將,這個軍銜相當於蘇聯和英國的元帥。當時美國一共有七個五星上將,陸軍四個,海軍兩個,空軍一個。
  • 抗美援朝期間,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是怎樣被解職的?
    二戰時任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二戰後任駐日本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是美軍10名五星上將尚在任的4人之一,依陸軍部長佩斯的說法,「當麥克阿瑟是陸軍參謀長時我還在賓州一所預科學校裡呢」。佩斯當然認為給麥克阿瑟送解職令是非常觸黴頭的事,他設想這樣去送信:我到麥克阿瑟總部,把門鈴一按,把解職命令往門口一塞,然後拼命跑掉。
  • 美軍特有軍銜——五星上將
    按照美國國會規定,五星上將只在戰時授予,且終生不退役。本期,就來講講與五星上將有關的那些故事。自說自話,「軍銜革命」發端於海軍  1944年1月初,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私人軍事顧問、美軍參聯會主席、海軍上將萊希突然宣布,總統將把他的軍銜晉升為「海軍五星上將」。
  • 比五星上將還稀缺的將軍, 中國僅1位, 美國有3個
    美國在役軍銜中最高的是五顆星,美國的五星級上將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元帥。美國在其近300年的歷史上總共才出現了10位五角星級上將,可見頂尖的軍事人才是多麼的稀少。這十名五星級上將分別是,陸軍五星上將潘興、陸軍五星上將馬歇爾、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陸軍五星上將艾森豪、空軍五星上將阿諾德、海軍五星上將萊希、海軍五星上將:歐內斯特·金、海軍五星上將尼米茲、海軍五星上將哈爾西、陸軍五星上將布萊德利。
  • 五星上將只能排第二?華盛頓才是軍銜最高的美國總統!
    拼爹從軍的甘迺迪自上一期的老布希之後,我們來關注一位傳奇總統 - 甘迺迪。之所以說他傳奇,除去迷案加身外,年少輕狂、俊朗帥氣、參軍拼爹、於戰火中開掛逆襲勇救隊友的故事,妥妥的美式英雄的電影題材。自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到1944年12月,僅僅三年時間,艾森豪便接連跨越少將、中將、上將直奔五星上將(相當於元帥)。堪稱升遷最快的五星上將,這樣的逆襲怕是翻遍美帝也找不出幾個。憑藉戰時積累的巨大威望,1953年艾森豪成功當選美帝總統,並且連任成功,登頂人生巔峰。
  • 美軍二戰太平洋戰場兩位戰區司令官,尼米茲和麥克阿瑟誰的能力更強?
    後來兩人都晉升為五星上將,無論軍銜還是職務,都是一樣的,何況還分別代表著海軍和陸軍在太平洋戰場,到底誰才更勝一籌呢?尼米茲則完全不同,他就是好萊塢式主旋律中讚美的那種職業軍人,基本上不參與政治,到尼米茲這個級別,海軍五星上將,家世和社交資源絕不會比麥克阿瑟少到那裡去,而且他遵照美國職業軍人對政治敬而遠之的態度,並不能說他沒有政治能力,在麥克阿瑟作怪,爭搶亞洲主導權之後,尼米茲就高風亮節,非常講政治。
  • 【戰史科】同樣都是五星上將,一個卻受人非議,一個卻深受眾人讚賞?
    ▔▔▔▔▔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的主要兩名指揮官分別是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兩人都是五星上將,而要論對戰爭的貢獻,顯然尼米茲更勝一籌
  • 老蔣掛五顆星為何不是「五星上將」?此軍銜為美軍獨有且暫時絕版
    同理,白崇禧、陳誠等人在1946年以後掛的四顆星肩袢,也不能稱為「四星上將」,正確稱謂必須是陸軍一級上將,因為在抗戰時期,他們的領章也不過是三顆星而已(領章樣式跟特級上將有區別)。所以一定要注意,「五星上將」軍銜是美國軍隊獨有,其他國家軍隊的將領哪怕掛上了五顆星,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五星上將,都有各自的專屬稱謂。
  • 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MacArthur,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出生於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美國著名軍事家
  • 「別叫我上帝」——威廉·哈爾西五星上將軼事
    被神化的海軍上將 1946年,在美國海軍軍官參加的一次招待會上,一位戴著大號訂製軍帽
  • 2011年美國行(九)
    這艘滿載排水量5萬多噸的戰列艦1944年6月開始服役,1992年3月正式退役,是美國服役時間最長的戰艦之一。1945年9月2日,標誌二戰結束的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籤字儀式,就在當時停泊在東京灣的這艘戰艦上舉行,密蘇裡號因此而聞名世界。
  • 【強烈推薦】麥克阿瑟將軍宣布日本投降現場錄像,並分別將籤署協議的鋼筆收藏留作紀念
    在美國杜魯門總統發表日本已正式表示無條件投降的聲明之後,尼米茲向所屬部隊下令停止對日軍的攻擊,但仍要繼續進行搜索和巡邏,採取高度防範和安全措施,警惕日軍可能的垂死掙扎。隨後向全體官兵發出祝賀,同時要求舉止端莊和禮貌地對待日本人,再有任何侮辱的詞句,則與美國海軍軍官的身份不符。
  • 美國到底有沒有六星上將?其實並不存在,說成是特級上將更科學
    而在美國,所謂的「六星上將」在美國陸軍的正式稱謂也就是「美國陸軍上將」(General of the Armies of the United States),是一種榮譽軍銜,將其稱為「特級上將」比較科學。「美國陸軍上將」軍銜獲得者分別是喬治·華盛頓和約翰·J·潘興。
  • 中途島海戰的最大功臣:你不了解的美軍傳奇將領
    ▲ 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舉個例子, 他在«美國名人錄»中的詞條只有短短三行(還包括了全名)。在關於二戰中的美國海軍行動的歷史巨著中,歷史學家塞繆爾▪莫裡森只是把斯普魯恩斯稱為「中途島的勝利者」。這時的斯普魯恩斯,當然不想夜間和日本艦隊纏鬥。一方面,美國艦隊在白天的戰果實屬不易,付出的代價也著實不小——約克城號已廢,飛行員們筋疲力盡,魚雷機中隊基本被滅。
  • 日本投降籤字時耍小聰明使投降書無效.麥克薩將軍怎麼處理?
    日本投降籤字時耍小聰明使投降書無效。麥克薩將軍怎麼處理?眾所周知,日本的投降籤字儀式在美國海軍的「史密斯三號」戰艦上舉行。
  • 日本投降!我們在密蘇裡號戰列艦上一雪前恥!
    1945年9月2日 8時30分:  同盟國代表入場  八時十分,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將軍和隨行人員從「南達科他」號乘坐專用小艇來到「密蘇裡」號,擴音機裡響起「海軍上將進行曲」,全艦哨聲大作,尼米茲的五星上將旗在桅杆上冉冉升起
  • 最後的五星上將——「大兵將軍」布萊德雷
    不過這種步兵戰車的名字「布萊德雷」論級別卻要比「艾布拉姆斯」高,因為它是以美國陸軍五星上將奧馬爾·布拉德利來命名的。正如這種步兵戰車很多時候會被人忽略一樣,這位穩重謹慎,貌不驚人的將軍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來,都不那麼引人注目,但是他在二戰中所起的作用卻很重要的——五星上將可不是一個閒人能擁有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