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二戰太平洋戰場兩位戰區司令官,尼米茲和麥克阿瑟誰的能力更強?

2021-02-16 老周的深度軍事

摘要:二戰期間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有兩大戰區,戰區司令分別是尼米茲和麥克阿瑟,這兩位都是二戰中的名將,那麼他們兩人誰的能力更強,更厲害?

    二戰期間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有兩大戰區,中太平洋戰區和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分別是尼米茲和麥克阿瑟,這兩位都是二戰中的名將,那麼他們兩人誰的能力更強,更厲害?

    這兩大戰區,中太平洋戰區的部隊以海軍為主,所以由海軍上將尼米茲來擔任司令,而西南太平洋戰區則是以陸軍為主,就由陸軍上將麥克阿瑟來當司令。後來兩人都晉升為五星上將,無論軍銜還是職務,都是一樣的,何況還分別代表著海軍和陸軍在太平洋戰場,到底誰才更勝一籌呢?

    麥克阿瑟基本的軍事理論和素養還是有的,好歹也是當過西點校長的人,在戰區司令的位置上,對於下級提出的「蛙跳」戰術,以及後來韓戰中的仁川登陸,他也都做出了正確的決斷,尤其是仁川登陸,做出這樣的選擇可非常不容易,當時的水文、氣象都對登陸相當不利,麥克阿瑟幾乎是一個人在堅持這個選擇,還始終保持著一種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從容,最終說服了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批准了這一行動。事後證明,仁川登陸很有天註定的感覺,既趕上難得合適的天氣,又趕上一個月一次的大潮。如果沒有大潮,

    仁川的地形高低潮落差又非常大,那麼登陸就根本無法實施,那麼即使人民軍對登陸沒什麼防備,美軍為登陸準備的大部隊也將面對根本不合適登陸的自然條件,恐怕就只能尷尬撤退了。麥克阿瑟堅持就要在仁川登陸,他所承受的壓力不是一般的大,也許就是這次登陸成功,讓承受了巨大壓力的麥克阿瑟開始迷信自己是「天選之子」,在之後對戰爭的一系列決策中,屢次出現重大誤判,仍堅持迷之自信的狀態,應該就是這時埋下的根。

    麥克阿瑟這個人,因為之前當過菲律賓總督,二戰結束後又成了日本的太上皇,被很多人誤認為他政治能力優於軍事能力,其實不然,麥克阿瑟政治能力幾乎為負,他的那種疑似政治能力的東西,只是美國所謂上流社會的社交圈內的人情交換和人脈資源利用,這本來確實也是一種可利用的政治資源和手段,但之所以說麥克阿瑟政治能力為負,因為他利用這種資源的手段,很少是政治運作,反而經常把可以政治運作的方式,改為利用私下個人運作,這其中最著名的,一是在美國高層已經決策亞洲戰場由尼米茲的中太平洋戰區為主導的情況下,他通過私人社交運作、動用陸軍屢次擅自擴大戰鬥範圍,綁架國內資源傾斜,最後造成亞洲戰場只得由他麥克阿瑟領導的西南太平洋戰區來主導。另一個情況,美國高層已經決定戰後的重建計劃是先歐後亞,馬歇爾都已經完成歐洲的物資分配計劃,麥克阿瑟又利用私人關係運作,硬生生從馬歇爾的援歐物資中,挖走一塊,投放到他治下的日本。

    這兩件事實際上在美國決策層和精英階層當中引起極大反感和警惕。尼米茲則完全不同,他就是好萊塢式主旋律中讚美的那種職業軍人,基本上不參與政治,到尼米茲這個級別,海軍五星上將,家世和社交資源絕不會比麥克阿瑟少到那裡去,而且他遵照美國職業軍人對政治敬而遠之的態度,並不能說他沒有政治能力,在麥克阿瑟作怪,爭搶亞洲主導權之後,尼米茲就高風亮節,非常講政治。

    要比較這兩位名將誰更有能力,其實很好評價,同樣在美國這樣國力強盛的國家支持下,尼米茲帶領的太平洋艦隊,在迎擊日本,取得太平洋戰場主動權時,美國太平洋方向的海軍硬體,其實對日本還沒有形成優勢,並不是後來滿大洋都是美國軍艦碾壓日本的狀態,而尼米茲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依然奪回了戰場主動,在軍事指揮上的能力絕對是要超過麥克阿瑟的。

    而麥克阿瑟,兩代經營菲律賓,他自己曾是西點校長,在菲律賓當土皇帝時,駐菲律賓美軍大概是美國有史以來自由度最大的一支軍隊,在他帶領下,面對日軍又是個什麼狀態?抗美援朝時同樣有二戰榮譽的美軍,在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兩個人帶領下,分別是什麼狀態?麥克阿瑟的表現明顯不如晚輩的李奇微。

    所以說,尼米茲和麥克阿瑟雖然各有千秋,但論及軍事作戰指揮能力,尼米茲確實要強於麥克阿瑟。

    尼米茲和麥克阿瑟,都是二戰時期的名將,都是五星上將,都有強大的人格魅力。美國的五星上將,相當於別的國家的元帥,能掛上五星上將軍銜,都是美國軍隊中的傳奇人物。尼米茲是1885年出生,一輩子服務於美國海軍,擔任過美國海軍的最高軍職——海軍作戰部長,於1966年去世。軍事歷史學家艾德溫對尼米茲的軍事才能極其推崇 以至於他這樣稱讚尼米茲:哈爾西可以在一場海戰之中取勝,斯普魯恩斯可以在一場戰役之中取勝,尼米茲可以在一場戰爭中贏得勝利。他把尼米茲當成了百戰百勝的戰爭之神了。實際上,尼米茲也確實沒有辜負他的名譽,尼米茲作為中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指揮了太平洋戰場上的所有重要戰役,包括中途島戰役、瓜達爾卡納爾戰役、馬裡亞納戰役、硫磺島戰役、衝繩戰役……,沉重打擊了日本,最後尼米茲在1945年9月2日代表美國參加了日本投降儀式。尼米茲對美國海軍的發展壯大至關重要,在尼米茲的努力下,美國海軍獲得實力的爆發式增長,也由於尼米茲的力爭,美國海軍避免和陸軍合併為一個部門。為了紀念尼米茲的貢獻,美國將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用他的名字命名。

    麥克阿瑟在中國名氣比尼米茲大,原因就是麥克阿瑟後來成了韓戰中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是1880年出生,比尼米茲大5歲,脾氣卻比尼米茲大5個級別。麥克阿瑟曾經擔任過美國西點軍校校長,這為他在政軍界積累了人脈資本。麥克阿瑟後來在二戰期間也組織和指揮過多次戰役,但大多都不太理想,反響平平。但也有仁川登陸這樣的神來之筆。如果比較軍事才能,假設尼米茲是100分,麥克阿瑟最多只有80分。

    麥克阿瑟最大的成就就是二戰結束後對日本的改造,他提高了日本婦女的地位,鼓勵成立勞工組織,大力興辦教育,頒布了和平憲法,改造了日本的社會政治體系。

    大家都知道整個太平洋戰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的聯合艦隊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這兩支實力驚人的艦隊在太平洋上展開了一場場激烈的海空戰,日本的山本五十六和美國的尼米茲兩位艦隊司令的對弈,可以說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看點。

    但是比起山本五十六,在戰爭一開始時的順風順水,尼米茲上任艦隊司令的時候,手裡實在是沒什麼牌可以打,這跟二戰後期,美國人一下子投入20艘航空母艦不同,尼米茲這個時候手裡一共只有三艘航空母艦,戰列艦全部擊沉了,手裡能夠用的兵力,著實少的可憐。在中途島戰役,雖然我們一直強調,美國人破譯了密碼,掌握著情報優勢,但是事實上日本人當時的兵力,只要平推過去,基本上美國人必輸無疑,在據對的實力面前,什麼花招都沒用。美國人能夠翻盤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尼米茲在資源戰術戰略上的正確應用,山本五十六則是把自己兵力分散了,以至於實際上在主要方向,日軍並不佔優勢,在最關鍵的作戰飛機方面,反而是美軍354架對日軍266架(另外有56架在航母上拆解打包作為佔領中途島後的岸基航空力量)佔據了優勢。

    尼米茲幹了什麼事情?首先確定了潛艇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自己手裡航空母艦少,戰列艦基本喪失的情況下,尼米茲使用自己手裡所有的潛艇實行海上破交任務,並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戰果之輝煌,就算是名聲大得多的德國「海狼」都無法相媲美,日本人7萬噸排水量的航空母艦「信濃」號,就是被美軍潛艇給擊沉了,從這一點上來講,尼米茲指揮太平洋艦隊在戰爭初期的不利局面下,能夠扛住日本聯合艦隊咄咄逼人的攻勢,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日本投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本土的海上運輸被美軍徹底切斷了,而對於日本這樣一個島國來說,這就是最致命的。

    第二,在美國海軍在戰爭中的轉型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世界上各個大國都在糾結和海軍將來究竟該圍繞著誰組建新的艦隊,站在後世角度的我們,當然可以用事後諸葛亮的眼光,來說肯定是小航空母艦,但是對於那個時代的大部分的普通人而言,當然是巨艦大炮來得更加有效。尼米茲力排眾議,決定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組建新的艦隊,一直影響到現在的美國海軍為了紀念尼米茲,著用尼米茲的名字來命名航母,而且還是同一級的首艦,而同級艦的另外9艘姊妹艦航母的名字,全是用國總統的名字命名的。

    這話在歷史的海戰裡面尼米茲海軍上將,對於整個戰爭的戰略部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至少來說,所有的作戰行動必須要有這位海軍上將籤署之後才能付諸實施,也就是說把太平洋戰場上面所有的戰功算在尼米茲的頭上,這一點都不算過分。

    與此同時,尼米茲在後來美國海軍和陸軍之間紛爭起到一個平衡人或者是中間人的作用,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我們都知道在太平洋戰場上面美國陸軍的代表人物是麥克阿瑟,他的資歷要比尼米茲老的多,而且個性更是鮮明,在戰爭後期,美國人掌握的絕對戰爭主動權之後,美國陸軍和海軍反而吵了起來,原因就在於最後的戰略方向上二者出現了分歧。

    事實上,這一件事情才是我一直覺得麥克阿瑟比不上尼米茲的原因。

    在這件事情上面,麥克阿瑟表示一切都要聽自己的,我們陸軍才是上去拼頭顱拼鮮血的,你們海軍必須得聽從我們的命令。當然,美國海軍也表示我們一開始就跟日本人拼得你死我活,你們陸軍反倒是節節敗退,你們更應該聽我們的,並且你們登陸作戰行動,所有的運送、掩護全是我們海軍,換一句話來說,只要沒了我們海軍,你們陸軍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

    最後,海軍做出了讓步,把太平洋艦隊一分為二,一支隸屬中太平洋戰區,而另一支則隸屬麥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戰區,當然劃撥給麥克阿瑟的第七艦隊,一開始實力並不大,但到了菲律賓戰役時,尼米茲更是調撥了數百艘各型戰艦給第七艦隊。因此可以說,尼米茲的大局觀很強,為了戰爭的勝利,不惜做出讓步。

    從尼米茲任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開始,他的命令就沒有任何戰略上的錯誤,這個可以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並且對於部下的功勞,尼米茲不爭也不搶,是誰的就是誰的,不會因為我職務比你高,所以我也有領導上的那份功勞,就這樣,代表著美國海軍的一批年輕將領,開始逐漸崛起,比如說米切爾、阿利伯克等人,這一些在二戰結束以後,赫赫有名的海軍將領都是在尼米茲的手下逐漸成長壯大。

    麥克阿瑟這一點做的就不如尼米茲,從道理上來講,麥克阿瑟一開始就有些灰頭土臉,最年輕的準將,最年輕的西點軍校的校長,這個人給人的感覺就是名氣大於實力,雖然有登陸仁川這樣的神來之筆,但是麥克阿瑟並沒有做到一個名帥的地步,我只能說這個人是一個將軍。

    所以無論對於宏觀戰局的把握還是不敗金身,尼米茲都比麥克阿瑟要強。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深度軍事】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長按二維碼關注本號,解讀軍事歷史,點評時事風雲,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都是打鬼子,太平洋戰爭中的麥克阿瑟和尼米茲,誰更偉大?
    (1945年9月2日「密蘇裡號」戰列艦,麥克阿瑟將軍在日本投降文書上簽字)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兩位五星將軍分別統帥了太平洋戰爭中的美國陸海軍,而且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在美國陸海軍中的位置也是一樣的,把美國五星將軍的任命日期排列一下就能看得更加清楚了
  • 燃燒的太平洋(一):「我會回來的」——麥克阿瑟與布裡斯班
    在這些閃亮的將星中,單論軍事能力,麥克阿瑟恐怕並不那麼突出。然而,如果說這些將領中誰的演藝天賦和對於知名度的追求最大,那麼沒人能出麥克阿瑟其右。他不僅是一個天生的軍人,更是一個天生的演員。在二戰中,麥克阿瑟總是以一副叼著玉米芯菸斗、戴著金色的菲律賓陸軍元帥帽的形象示人。他認真地利用手中「戰時新聞管制」的權力,使得新聞媒體完全成為了他個人的輿論機器。
  • 《燃燒的太平洋》我會回來的:麥克阿瑟在布裡斯班
    不過,也正是兩位統帥在兩個不同戰略方向上發起的凌厲反攻,共同摧垮了日本帝國在太平洋上的防波堤,鋪就了通往東京灣的勝利之路。筆者希望麥克阿瑟這位個性鮮明的陸軍將領能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將我們帶入燃燒的太平洋戰場。
  • 麥克阿瑟的光和影,其實陰影部分要大得多
    麥克阿瑟除了學霸之外還有軍中資歷。美國在二戰中和二戰後給5位陸軍軍官授了「五星上將」的軍銜,順序是戰時的喬治·馬歇爾、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德懷特·艾森豪、亨利·阿諾德和戰後的奧馬爾·布萊德雷。不用說1932年7月28日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少將佩戴著全副勳章帶著艾森豪和巴頓兩位少校用刺刀和步槍鎮壓一戰的老兵這個世人皆知的醜聞了,只說軍事方面的事情。麥克阿瑟打過的最漂亮的戰役就是1950年9月的仁川登陸戰。那是力排眾議,舌戰趕來阻止的陸海空三軍參謀長而堅持下來的作戰構思和方案。
  • 大國海戰:1944,美軍在太平洋上是如何籌劃團滅日本海軍的?
    在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看來,進攻菲律賓是理所當然的選擇,這既能切斷日本人的補給線,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這是解放曾經被他們拋棄的菲律賓人民的最好機會,同時也可以實現他回歸的諾言。中太平洋戰區司令,太平洋艦隊司令切斯特·尼米茲也同樣這樣認為。
  • 從零開始打敗日本——美國五星上將尼米茲傳奇
    回想起來,二戰各個戰場上的轉折,其實都是這樣發生的。正如《論持久戰》對戰爭進程的階段劃分一樣,在太平洋戰場上,尼米茲力挽狂瀾的壯舉也經歷了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最重要的轉折發生在1942-1943年。
  • 抗美援朝期間,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是怎樣被解職的?
    二戰時任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二戰後任駐日本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是美軍10名五星上將尚在任的4人之一,依陸軍部長佩斯的說法,「當麥克阿瑟是陸軍參謀長時我還在賓州一所預科學校裡呢」。佩斯當然認為給麥克阿瑟送解職令是非常觸黴頭的事,他設想這樣去送信:我到麥克阿瑟總部,把門鈴一按,把解職命令往門口一塞,然後拼命跑掉。
  • 瓜島美、日兩軍兵力相當,陣亡比80:3000,尼米茲臨陣換將是關鍵
    在「先歐後亞」戰略中,位於次要位置的太平洋戰場也是一樣,雙方圍繞著瓜納爾卡納爾島(簡稱瓜島)已經鏖戰了2個月,儘管主動權仍在美軍一方,但誰也不能保證獲得勝利。日本為儘快奪佔瓜島,暫緩了對紐幾內亞的進攻,而山本五十六的聯合艦隊更是全力以赴地協助。
  • 盤點二戰最傑出的軍事將領
    美軍五星上將:切斯特·威廉·尼米茲他是一位海軍將領,早期以研究潛艇為主,而後成為美軍中柴油引擎技術的專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尼米茲擔任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等職務,主導對日作戰,軍事歷史學家艾德溫
  • 麥克阿瑟
    他是美國榮獲獎章最多的一位軍官,也是唯一一個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的美國將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麥克阿瑟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戰後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等職。1880年1月26日,麥克阿瑟出生於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一個軍人家庭。
  • 太平洋海戰,哈爾西、斯普魯恩斯、弗萊徹三位美軍將領,誰最能打?
    深度摘要:二戰的太平洋海戰戰場上,在血與火的拼殺中,美國海軍湧現了不少著名的將領,其中的哈爾西、斯普魯恩斯、弗萊徹三位美軍將領誰最能打
  • 有個日本將軍以蹩腳的方式擊敗麥克阿瑟,戰後被麥克阿瑟殘忍報復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徵召回到軍中,擔任美國遠東軍總司令,指揮美國軍隊在西南太平洋戰場進行「跳島戰術」,有選擇地攻佔對美軍推進有重要意義的島嶼;出於戰爭的需要,美高層將菲律賓陸軍與駐菲美軍合併,麥克阿瑟轉服現役並晉升中將,任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下轄溫賴特指揮的第1軍和帕克指揮的第2軍。而日軍繼偷襲珍珠港之後,對菲律賓發動進攻。
  • 仁川登陸—麥克阿瑟贏在哪裡
    記得中途島大捷後,他曾向華盛頓提出一個大膽計劃,要求借用尼米茲的一個陸戰隊兩棲作戰師和一艘航空母艦直接對日軍佔領的拉包爾實施兩棲攻擊,他相信他能以一頓快餐似的短暫時間攻佔拉包爾。但這個出色的作戰計劃竟遭到海軍方面的蔑視,他們想自己露一手——尼米茲也提交了一份作戰計劃,建議由海軍和陸戰隊來攻佔拉包爾.媽的,他們總是要強調海軍的重要,一有機會就想指揮陸軍,甚至不惜要挾你,媽的.現在這個謝爾曼還是這副盛氣凌人的樣子,不過,如今我是聯合國軍總司令,再不象太平洋戰爭中那樣,將太平洋戰區分為兩個獨立戰區,由他和尼米茲分別指揮了,那真是可笑。
  • "雷伊泰灣海戰":太平洋戰場日本海軍的滅亡之戰
    美軍艦隊就在這一天晚間,二戰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在菲律賓雷伊泰灣周圍海域拉開了序幕,經過長達三天三夜的海上激戰,美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獲得了太平洋戰場的戰略控制權,而日本海軍則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其海上戰略防禦體系被完全打破,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徹底失去了原有的戰略優勢。本期就跟您聊一聊這場摧毀日本海軍有生力量的雷伊泰灣大海戰。
  • 從窮小子到五星上將——尼米茲的故事
    ,在缺乏護航的情況下孤身空襲吉爾柏特群島和馬紹爾群島,一舉擊毀日軍兩艘潛艇、一艘運輸船和部分岸上設施,是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第一次「得分」,令海軍士氣為之一振。美軍適時撤退,避免了在黑夜中以弱戰強,是非常明智的。這即顯示了斯普魯恩斯的智勇雙全,更反映了尼米茲的知人善任和過人的謀略。雖然約克城號後來被日軍潛艇偷襲擊沉,但美軍依然以劣勢兵力取得了一場完勝,日軍不僅損失了航母,許多熟練飛行員也一併葬身大海,這是比軍艦更難彌補的損失。尼米茲受命於危難,力挽狂瀾,贏得了中途島戰役的勝利,使同盟國看到了戰勝日本法西斯的希望,這也是他一生中最為輝煌的勝利。
  • 《燃燒的太平洋》海軍回來了:關島戰場遊記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陸海軍狂飆突進時,美國丟失了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所有殖民屬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麥克阿瑟矢志回歸的菲律賓,這也是美國陸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首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