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BTM-3高速挖壕車 專為凍土研製的神器 一小時挖溝超1000米

2021-02-10 hawk26講武堂

戰壕是各國軍隊最基礎的土工防禦工事,然而人力挖掘實在太辛苦,在冬季作戰中碰上凍土難度更大。


於是各國軍隊研製了專門用來挖掘壕溝的工程車輛,今天要介紹的就是蘇聯BTM-3高速挖壕車。1949年,哈爾科夫馬雷舍夫工廠(KhZTM)開始批量製造AT-T重型履帶式牽引車(1980年停產),當時主要作為重型火炮的配套車輛。1956年,德米特羅夫斯基挖掘機廠研製了一種特殊的旋轉挖壕機,安裝到AT-T牽引車上供蘇聯陸軍工程兵測試,當時稱之為「409U工程」。


這種軍用高速挖壕車專門用於在包括凍土在內的各種地形,挖掘壕溝或隱蔽工事,先後進行了多次修改,最終列裝的型號為BTM3。這是聖彼得堡博物館中收藏的BTM高速挖壕車,與最終列裝的型號有所不同。


德米特羅夫斯基挖掘機廠位於莫斯科地區的德米特羅夫,是蘇聯最古老的土方機械製造企業,1934年研製成功蘇聯第一種專用挖掘機MK-1。二戰爆發後,1941年德米特羅夫挖掘機廠被疏散到秋明市。1946年返回德米特羅夫後,對工廠進行了重建,再次開始研製挖掘機。


BTM-3車體後部有箱形框架,挖掘機所有的部件和機構都安裝在這個框架上。車身前部安裝一臺V-401G V形12缸水冷柴油機,汽缸容積39升,壓縮比15:1,1600轉/分鐘時最大功率415馬力,1000~1200轉/分鐘最大扭矩2000 Nm。據稱一小時可挖掘長度超過1000米的壕溝,比人工挖掘效率快N倍。

 


採用多盤式離合器,配備一個帶減速器的五檔變速箱和減速齒輪,9個前進檔,其中4個為工作狀態,1個後退檔。兩個行星式轉向機構和兩個最終傳動裝置。BTM-3戰鬥全重28噸,最高速度36千米/小時,一檔最低速度286米/小時。

 


底盤與T-54坦克有很多通用部件,採用單銷金屬履帶,對地壓力0.71千克/平方釐米,離地間隙425毫米。


BTM-3前部安裝發動機,之後是金屬駕駛室,可乘坐4人。座椅下方有備件箱,兩個風擋玻璃可以向前打開。駕駛員通過操縱杆和踏板駕駛車輛。

 


BTM-3挖掘機主體通過升降機構(轎車、牽引鏈條)自動運行,通過減速器和萬向軸將動力傳輸到挖掘機工作部分。


挖掘機採用直徑3.5米的圓盤,上面固定8個鏟鬥,並有相應的配套部件。BTM-3最大挖掘深度為1.5米,寬度1.1米。BTM-3高速挖壕車一直持續生產到1978年,隨後轉產以MTT重型牽引車為底盤的BTM-4挖掘車。


國內某模型廠推出過BTM-3高速挖掘車的1:35縮比模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

沉默的紀念碑:BAT-M戰鬥工程車 參與車諾比搶險而被遺棄

走進神秘的「猛獁之家」德國陸軍第467運輸營開放日見聞

德軍裝甲工兵營開放日活動 特種裝備稀奇古怪 體現漢斯機械怪癖

本人是原SC軍事貼圖區版主hawk26,為大家提供原創軍事內容,感謝大家收看。用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或搜索「hawk26講武堂」微信公眾號,可以關注收聽,謝謝!

相關焦點

  • 圖說:80年前首飛的拉格-3 主要用木材製造的戰鬥機 性能堪稱悲劇
    由於該機是拉沃契金、戈爾布諾夫、古德科夫聯合設計的,所以取三人姓名中的首字母,該機被命名為LaGG-3,中文稱為「拉格-3」。首先要說的是,二戰期間蘇聯是唯一使用大量木材而非硬鋁製造戰鬥機的航空大國,因為當時蘇聯有大量的廉價木材,拉格-3也許是蘇聯航空工業中「木製飛機」中的最傑出代表。
  • 美軍為何不愛挖戰壕,散兵坑只及膝蓋,而解放軍戰壕又大又深
    1946年毛主席《解放區工作方針》一文中提出解放軍步兵「五大技術」。其中土工作業是解放軍傳統的拿手好戲。土工作業曾經是解放軍最基本的看家本領,分為掩體構築,塹壕、交通壕構築,近迫作業,防步兵、防坦克障礙構築,連排班陣地設置,火力點修築、坑道聯通,前沿陣地鐵絲網拉設等等。步兵還好,挖掩體最累是炮兵和坦克兵,尤其是某些沒有推土鏟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這可是標準的體力苦活。
  • 當初蘇聯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了?50年後才真相大白
    當初蘇聯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了?
  • 蘇聯曾計劃將地球挖穿,為何挖到1.2萬米時停下?真挖到地獄了?
    其實蘇聯在瓦解之前,在國際上的地位還是非常高的,畢竟是和美國爭奪老大位置的選手,在各個領域都比較優秀,當時對太空的探索被美國搶先了一步,於是蘇聯改變了方向,既然上天已經落後,那不如就做第一個入地的人吧!於是他們啟動了挖地球的計劃,打算將地球挖穿。
  • 蘇聯「挖穿地球」項目,挖到12262米為何停了?真正原因沒人相信
    要說曾經強大的國家,那肯定少不了蘇聯,那時候只有蘇聯能跟美國抗衡,但最後蘇聯土崩瓦解,解體成多個國家,再也無法回到曾經的輝煌,在蘇聯強大的時候,有很多先進技術都是在世界前列的,而這些先進技術之所以誕生出來都是跟美國明裡暗裡較勁才催生的,而我們今天要說的蘇聯「挖地球」工程,是因為在航天方面被美國領先了一步
  • 中國步兵的鑽地火箭彈,60秒炸出2米深掩體,可隱蔽4名士兵!
    通常情況下,作戰兵器或單兵的掩體,都由作戰部隊自己動手挖掘,大型指揮所掩體或反坦克溝壕等土構工程,由工程兵負責施工,為此我軍的工程兵的兵種下屬專業,專門有一個野戰築城專業,一般步兵師下屬的工兵營裡面有一個築城連,或者道築連(道路和築城),主要任務就是開挖掩體、構築工事。但散兵坑這種最常見的掩體,卻需要步兵自己來挖,具體可分為臥姿射擊、跪姿射擊和立姿射擊用3種散兵坑。
  • 蘇聯當初挖穿地球,為什麼在12263米時停手,親歷者道出當年真相!
    二戰結束之後,這兩國作為超級大國,紛紛為各自的利益而戰。當然,這場冷戰以蘇聯解體而告終,之後,形成了一超多強的格局。不過,當時正處於巔峰時期的蘇聯,實力仍不容小覷,蘇聯甚至一度在軍事上趕超了美國,而在經濟上,蘇聯卻遠遠沒有美國富足,蘇聯最終也是因為錢而解體。
  • 少見的我軍挖坑神器,一臺能頂一個連,挖條反坦克壕只需20分鐘
    聲明:除《踢館》外,講武堂所刊登文章均為授權轉載,目的是提供多樣化看問題的視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
  • 挖通齊格菲防線的「小白兔」,二戰邱吉爾的巨型挖溝機
    大型挖溝機全重約130噸,總長度約23.6米,車頭有尖銳的犁和圓柱形掘土刀具,它們重約30噸,可以挖出一條寬2.2米,深3.2米的壕溝,完全可以供士兵、輕型卡車、布倫機槍車等設備通過。將軍們希望這種挖溝機能夠在100碼(約91米)的距離上完成一次直角轉彎,這樣才有助於建立Z字形的壕溝。
  • 蘇聯人20多年在地球上挖了個12262米的深坑,94年卻直接封存!
    自從有人類以來,挖洞就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而且「上天入地」在很多族群裡面都是最終極的夢想,當然,說是這麼說,任何「上天入地」的成就可以說都代表了整個人類的科技成就,也就是說在這些能力延伸的背後,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科技為依託的!
  • 挖!這款中國大神器竟如此厲害!!!
    為專門執行對中國的禁運,巴統設立有中國委員會,列有中國禁運清單,該禁單所包括的項目比蘇聯和東歐國家所適用的國際禁單項目還要多500餘種。    冷戰結束後,巴統於1994年解散,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禁運和技術封鎖並沒有隨之結束。後來的瓦納森協定作為巴統的繼承者,依然延續對中國的禁運政策。
  • 無駕駛員、1000公裡/小時...永清製造出高速飛行列車模擬器!
    公裡/小時的速度狂奔,這樣的車你敢坐嗎?這就是我國正在研製的「下一代交通工具」——高速飛行列車。高速飛行列車是利用磁懸浮技術與地面脫離接觸消除摩擦阻力,利用近真空管道線路大幅減小空氣阻力,並以強大的加速能力和高速巡航能力,實現超高速運行的。
  • 史上最搞笑的越獄,600人挖隧道一年,伸出腦袋時,發現短了3米
    在集中營當中,德國有一個較為出名的戰俘營——拉夫特3號,這裡並不是關押普通的戰俘,而是同盟國的飛行員,由於各國之間沒有單獨的戰俘營,英、法、美的戰俘都被關押在這裡。羅傑·布舍爾是在1942年墜機被俘,一開始被關押在拉夫特2號集中營,這裡條件相對簡陋,他就多次越獄,德國為了防止他越獄,就轉進了3號,但是布舍爾一心追求自由,根本無心「享樂」。
  • 地球上最大的移動機械,——長240米、高96米、重14210噸!
    它就是世界最大挖掘機——德國蒂森克虜伯產型號bagger293:長240米、寬49米、高96米(有30層樓那麼高!)重14210噸,佔地面積約為2.5個足球場那麼大!!bagger293於1995生產,是1978年288的升級版本。
  • 馬斯克挖的地下高速隧道即將完工,12月10日開放!
    當我們還在為通勤和交通苦惱時,馬斯克宣布——他在洛杉磯挖的地底隧道,馬上就要完工了,12月10日正式開放。
  • 史上最搞笑的越獄:600人偷挖隧道一年,爬出隧道時,發現少算3米
    雖然囚犯們成功的打通了越獄的通道,可是他們卻算錯了距離,通道口比預料的要短了三米,這可真的是要了囚犯們的命。最終他們的越獄僅僅只有三人逃脫,大部分的人又被抓了回來。一、德國戰俘營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一路發展,由於德國經濟面臨崩潰,希特勒在德國實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這些共產主義的改革方式,將國家機器的效用發揮到了最大,很多德國人民都通過希特勒的改革而受益。
  • 登裝甲戰車放炮+挖燴蕃薯+挖馬碲+打地鼠+滑草+磨豆漿米餅¥178
    登裝甲戰車放炮+挖燴蕃薯+挖馬碲+皮艇+打地鼠+滑草+磨豆漿米餅¥178農耕體驗~挖(燴)蕃薯、挖馬蹄、木薯採摘樂趣~採摘沙糖桔、砍甘蔗《挖馬蹄》馬蹄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既可做水果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
  • 超窄邊框+屏幕無挖孔 OPPO Reno更多外觀信息曝光
    最近,OPPO副總裁沈義人在微博上曝光了更多關於OPPO Reno外觀方面的信息,其中包括背面和屏幕無孔設計、超窄邊框、93.1%的屏佔比。至此,OPPO Reno的整體外觀設計已有了大體的輪廓。從OPPO副總裁沈義人的微博可以看到,OPPO Reno左右邊框寬度為1.63mm,上邊框寬度為1.8mm,下邊框寬度為3.5mm,帶來了高達93.1%的屏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