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代的情報機構,人們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東廠。在明朝時期,是情報機構的興盛時期,皇帝為了更好地監督臣子,以東廠、西廠和錦衣衛並行的情報機構,在明王朝肆意橫行。即便在明朝後期,東廠等情報機構,任然掌控著極大的權利,這也加速了明王朝的覆滅。而到了清朝,前朝的情報機構完全被取締,甚至一度沒有設立專門的情報機構。其意很明顯,清朝吸取了明朝的衰敗的教訓,加強中央集權,將帝王權力拿捏地死死的。直到康熙四十八年的時候,由愛新覺羅·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才建立了新的情報機構,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粘杆處」。
先說下粘杆處是如何產生的?粘杆處的產生,起初與權力並無關係。說來有趣,年少時期的胤禛,好安靜,不喜歡嘈雜之音。胤禛那時還是皇子,居住在多羅貝勒府中,府中多有大樹。每當到了炎炎夏日,必有蟬鳴。而胤禛又有睡午覺的習慣,如此嘈雜,他根本無法入睡。便出現了這樣一堆人,專門去樹上捕蟬,粘杆粘杆,顧名思義,就是用木桿來粘樹上的蟬,倒也生動形象。除了捕蟬,這些人也會陪著皇子撲蜻蜓,捕魚,從事一些娛樂活動。這是粘杆處,最初的雛形。
在康熙四十八年的時候,胤禛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轉折點。康熙皇帝不知出於怎樣的考慮,終於注意到這個兒子。將原本是多羅貝勒的胤禛提升為雍親王。當時的大環境是怎樣的呢?康熙皇帝整整在位60年,太子兩立兩廢,卻始終定不下來新太子的人選。最讓皇子們焦急的是,康熙皇帝竟然絲毫不著急,這樣底下的人可坐不住。
尤其是在這麼敏感的時期,康熙皇帝竟然給胤禛晉升,其意已經很明顯了。康熙此舉,讓本來就處於激烈鬥爭的皇子之爭,變得更加白熱化,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九子奪嫡」。胤禛是個聰明人,他知道自己現在暗處,有無數隻眼睛在盯著他的一舉一動,稍有馬虎,滿盤皆輸。於是,他想到了化被動為主動,創立了真正的「粘杆處」。
粘杆處明面上,還是陪著胤禛捕蟬,嬉戲玩鬧,在暗地裡卻積極搜尋各處情報,私密傳給胤禛。就這樣,胤禛雖然表面上風輕雲淡,其實背地裡早已具有殺伐決斷的帝王氣勢。在登基的路上,粘杆處不僅提供了情報,更是為胤禛掃除了很多障礙。粘杆處還有一個別名,叫做「血滴子」,暗語就是掃除一切,阻礙或者可能阻礙胤禛的人。可以說,胤禛能夠成為後來的雍正皇帝,粘杆處在這一時期,功勳卓著。
什麼樣的人,能夠進入粘杆處?《清史稿》裡,詳細記載了粘杆處的人員挑選措施,「選八旗大員子弟之獧(juàn)捷者為執事人」。這句話有兩個信息,想要成為粘杆處的一員,要滿足兩個要求。第一,必須是八旗子弟,在旗的人,是滿族人。第二,裡面提到的獧(juàn)捷者,就是機警過人之人,進入粘杆處的,必須是辦事有眼力見的人。
除了這些表麵條件,隱藏的像身體必須得好,潔身自好等等,這都是基本要求。粘杆處挑選人選的要求,並非單單是設立一個限制,而是為了:「蓋以少年血氣僨張,故令習諸勞勩,以備他日幹城侍衛之選」意思就是說,能進入粘杆處的成員,都是為了日後成為侍衛做預先準備。所以,在設立門檻的時候,加大難度。可以保證日後侍衛的能力優越,更好地為皇帝辦事。
根據《光緒會典》卷八記載:
粘杆處其管理大臣無定額,由宗室王公、蒙古王公、額駙及滿蒙大臣內特簡。管理大臣之下有協理事務頭等侍衛1人,粘竿長頭等侍衛1人、二等侍衛3人、三等侍衛21人、藍翎侍衛15人,並有筆帖式3人,掌章奏文移事務。另設粘竿拜唐阿40人、備網拜唐阿40人、魚鉤匠2人、庫拜唐阿10人。
粘杆處的成員並無規定數量,只要滿足要求,都可以進入。而根據官品等級排列,從上到下分別是協理事務頭等侍衛、粘杆處頭等侍衛、二等侍衛和三等侍衛、再下面就是藍翎侍衛等人。那麼這些人的權力有多大呢?
先說一下協理事務頭等侍衛,這個職位是正三品,「掌翊衛隨扈之事,併兼協理事務頭等侍衛,掌章奏文移。」是管理整個粘杆處的首領,相當於隊長。正三品是什麼概念呢?已經是清朝武人極高的品級,在往上爬就只剩下都統和將軍,可見雍正皇帝對這個粘杆處的權力發放,是有多大的傾向。剩下的二等、三等侍衛也是四、五品的官員,享受探花的待遇。
這裡我想提一個人,就是清朝第一大貪官和珅。和珅權傾朝野,但是對他的從前,很多人卻不知道。根據《清史稿》記載:和珅「少貧無籍,為文生員」,和珅弟弟出生的時候,母親就難產而死,他和弟弟相依為命,早年家境貧寒,參加順天府的鄉試,卻落選。最後承繼了祖上的輕車都尉的爵位,加上嶽父的幫助,自己又是滿族人,在乾隆37年的時候,才得以成為三等侍衛。同年又得到乾隆的賞識:
授三等侍衛,挑補黏杆處」。
就這樣,和珅成為了粘杆處的三等侍衛,當時的他已經官居五品。正是因為在粘杆處辦事得力,為人又極具才華,才漸漸得到乾隆的喜愛,平步青雲。
粘杆處的職責是什麼?一、陪同皇帝外出照應
在前面挑選人選的要求裡,《清史稿》有這樣一句:
選八旗大員子弟之獧(juàn)捷者為執事人」,負責皇帝巡狩之時扶輿、擎蓋、罟雀之事。
這句話道出了粘杆處的指責。所謂的扶輿、擎蓋、罟雀之事。通俗來講,就是陪在皇帝身邊,幫皇帝提籠子,保管燕雀之事。粘杆處經過了雍正王朝,變遷到了乾隆手上,其職責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早的收集各處情報,到為皇帝掃清障礙,保護皇帝安全,漸漸演變成為皇帝的另一種親信。無論是出去狩獵也好,還是其他娛樂活動也好,粘杆處更像是他的貼身護衛,來陪同皇帝娛樂。但是有一點沒變,就是粘杆處只聽命於一人,就是當今的皇帝,不受其他人指示。
再直接點說,當皇帝騎馬射箭的時候,粘杆處的百餘名侍衛也得騎馬陪著。但是他們可不是享受,得幫著皇帝拿弓箭、箭筒,得有眼力見,看皇帝什麼時候需要,立馬就遞過去。皇帝口渴還是餓了,得馬上通知備膳食。可以說,皇帝玩得不亦樂乎,粘杆處的侍衛的心卻一直都在懸著。他們是千挑萬選出來的侍衛,都是武功高強之人,一旦周圍有點風吹草動,他們要負責皇帝的安全。
二、在皇宮之中站崗、掌管並接受奏摺
粘杆處的官員,也是有品級的大內侍衛,除了照應皇帝出去遊玩。他們的主要職責,還是在宮中站崗,保護皇帝的安全。在《明清禁衛軍密檔》中記載:粘杆處每天會有6名領侍衛內大臣分成6班,和其他侍衛共同輪流值守。在這6班裡,每班分為兩翼。按輪值的門戶所在位置又分為內班、外班。在內廷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值班的為內班,在外廷太和門值班的為外班。而除了平常的看守地方,粘杆處還負責另一處的站崗。"據說在紫禁城中的御花園裡有一處「御景亭」。在門口擺上了四條黑漆大板凳,無論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衛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輪流看守,保護皇宮的安定。
除了站崗,粘杆處還負責接收並掌管外來的奏摺。負責接收奏摺的人,是粘杆處中專門挑選的人,一般受過嚴格培訓。每天清晨的時候,他們就會前往內奏事處,去接收新的奏摺,保管並傳遞給皇帝。但是在道光十四年的時候,出現了一件大事,就是韋陀保假冒都察院送奏摺,引起了龍顏大怒。道光開始下令:粘杆處侍衛每晨於奏事處接收折時,應派二員稽查,如奏事處查出某人形跡可疑,指令粘杆處侍衛立即拿獲」。自此以後,粘杆處對接收奏摺這塊把控地十分嚴格,在收奏摺的時候,還要看對方是否形跡可疑,如果是就要拿下等候處理,以此來降低出現差錯。
總結:粘杆處作為一個特殊的情報機構,在清朝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胤禛在四面埋伏的情況下,創立粘杆處,秘密培養高手和收集情報。除了雍正皇帝的智謀方略外,粘杆處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自從雍正之後,粘杆處的職責卻發生了改變,漸漸的,主要工作,從收集情報,變成了陪著皇帝外出,侍奉左右。到了道光年間,粘杆處慢慢只剩下了一個空盒子。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是歷史的必然,因為粘杆處如果擁有過多的權力,不僅對於臣子來說是一種負擔,也是對帝王權力的一種威脅。因此,粘杆處被取締並徹底消失,是符合歷史的發展潮流的。
本文內容轉自今日頭條:十點歷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