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發射計劃發布。2021年,我國計劃發射風雲四號B星和風雲三號E星2顆衛星,並在此基礎上,「十四五」時期還要再發射5顆風雲氣象衛星。
據了解,風雲氣象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研製。今年計劃發射的兩顆衛星已經完成研製,正在進行出廠前的檢查工作。這意味著今年我國即將擁有風雲四號系列衛星首顆業務星,世界也將迎來首顆晨昏軌道氣象衛星。
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系列衛星的第二顆衛星,也是該系列第一顆業務衛星。即將發射的風雲四號B星在風雲四號A星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
航天科技八院509所氣象與環境總體室副主任陳曉傑介紹,B星最大的不同是新增了一臺快速成像儀。該儀器使衛星的測量解析度達到250米,比A星提高了1倍。藉助該儀器,B星可以更快速地對地球掃描成像,進行優於1分鐘間隔的區域高解析度晝夜連續監測,將在短時天氣預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該儀器的成功應用將驗證一批前沿技術,為我國靜止氣象衛星實現更大跨越積累先期經驗。
風雲三號E星是風雲三號系列衛星的第五顆衛星。在保持高精度全球成像和大氣垂直觀測能力的基礎上,將有效提高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精度和時效,進一步提升風雲衛星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風雲三號E星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在晨昏軌道實現業務運行的極軌衛星,有效彌補當前全球氣象衛星觀測的不足,會對數值預報有極大的支撐作用。
在衛星研製方面,由於E星軌道不同,帶來了諸多新的設計約束和要求,增加了衛星的研製難度。「我們很重視E星的設計研製工作。由於我國風雲衛星數據全球共享,E星也將是世界首顆晨昏星,很多國際氣象學者在期待E星的數據。」陳曉傑說。
7顆衛星「十四五」亮相 降水星、光學星、微波星入列
我國現有7顆風雲氣象衛星在軌運行,「十四五」時期計劃再發射7顆風雲衛星。
今年,兩顆風雲衛星入列後,我國氣象衛星觀測能力將迎來大幅提升。風雲四號A、B兩顆衛星將實現更為靈活的雙星組網觀測,有望帶來高頻次天氣觀測能力的躍升。拿颱風天氣來說,颱風到來時,其中一顆衛星可以「專職」去觀測颱風,從而增加針對颱風的觀測頻次;藉助新增的快速成像儀,可以快速完成颱風影響區域的觀測,還可以用其他儀器觀測颱風周圍無雲區域,獲取大氣三維溫溼度分布情況。
受太陽東升西落的影響,早晨和黃昏往往是一天中天氣變化較為劇烈的時期,世界首顆晨昏星風雲三號E星的作用是把這兩個「臨界點」的大氣現象記錄下來,提供更加豐富準確的觀測數據,供氣象學者破解更多氣象密碼。
據了解,除了今年即將發射風雲四號B星和風雲三號E星,我國在「十四五」時期還計劃發射5顆風雲氣象衛星。其中3顆屬於風雲三號系列,包括1顆降水衛星。這顆衛星主要用於觀測低緯度的降水情況,由於軌道特殊,將面臨新的技術難題。另外2顆衛星屬於風雲四號系列,這一時期,風雲四號光學衛星將完成跨越式發展,風雲四號微波衛星也有望亮相。
伴隨著風雲氣象衛星研製的快速步伐,風雲衛星應用水平也在大步向前。在去年召開的國際氣象衛星協調組織(CGMS)第48屆組會上,針對二區協(亞洲)和五區協(西南太平洋)衛星用戶的數據服務調研報告指出,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在新一代靜止衛星用戶應用準備和支撐方面,中國未來即將發射的風雲四號B星處於第一位置;在極軌衛星關注度和獲取率及在天氣、水文監測和預報業務的應用方面,風雲衛星數據中心處於第一位置。
當前,我國航天、氣象等領域正努力助推氣象衛星應用能力最大化。去年,509所代表八院入股星地通公司,旨在實現星地通公司從用戶需求、衛星製造到地面應用的全產業鏈貫通。此前航天科技集團也提出,將「以氣象衛星研製和應用同步發展為目標,為進一步提升我國氣象和航天事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力作出更大貢獻」。
去年10月,許健民氣象衛星創新中心正式揭牌。該中心主要面向遙感衛星及應用系統關鍵技術、新方法和基礎理論,集應用研究與基礎理論於一體,匯聚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聯合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資源共享,為建設氣象強國和航天強國貢獻力量。
據悉,在衛星數據應用方面,未來要實施風雲衛星應用先行計劃,著力解決風雲衛星工程應用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要使更多與國計民生相關的部門和領域都能更好地使用風雲衛星資料,將風雲衛星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