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風雲,大國博弈

2021-02-20 劇Sir



作者 / 周燚

外交問題就是政治問題。外交本身就是政治鬥爭的一個部分,是為滿足政治鬥爭的需要而展開的活動。外交是政治鬥爭的初級;軍事是政治鬥爭的最高級。

 

軍事、外交都是服務於政治的,軍事是政治鬥爭對抗的最高表現形式,外交是政治鬥爭的和平解決手段,三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

 

電視劇《外交風雲》第13集中,韓戰爆發後中美兩國的談判,毛澤東就論述了「文武之道,相輔相成」的「兩條戰線」關係。

外交談判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期間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故。談判的心態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向來是愛好和平的文明型友好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和平的環境。周總理指出「停戰,不打打仗」是我們的願望。

總後勤部一級編劇、解放軍總後勤部電視藝術中心主任馬繼紅女士編劇的電視劇《外交風雲》採用紀實的風格,全方位展現了日內瓦會議、亞非會議、周恩來訪非、恢復聯合國席位等一系列波瀾壯闊的外交史實。

 

史達林、杜魯門、戴高樂、尼克森等世界歷史大人物也在劇中頻繁出現。為了達到逼真效果,《外交風雲》在北京的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華盛頓的白宮,以及法國的總統府、瑞士的萬國宮、聯合國的會議大廳等地方取景。

《外交風雲》編劇馬繼紅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中國外交也走過了70年的歷程。新中國外交從建國至今大致經歷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7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的三個歷史階段。外交大事件主要包括:

 

一、五六十年代:

 

新中國在建國的第一年裡,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1949年10月2日,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蘇兩國於1950年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係的原則。1955年,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1954年,4月至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

 

二、七十年代:

 

1971年7月,尼克森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1972年2月,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籤署《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對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尼亞等二十三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三、改革開放後:

 

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相關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同年,中、俄、哈、吉、塔五國加上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籤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

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2001年,中國加入WTO。

 

截至2019年9月,中國一共與179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亞洲建交國家和建交時間

非洲建交國家和建交時間

美洲建交國家和建交時間

歐洲建交國家和建交時間

大洋洲建交國家和建交時間

 

 

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前期,中國一直從美國、蘇聯、國民黨反動派幾方力量的博弈中掌握主動權。

 

中美關係:1948年10月,遼瀋戰役結束,瀋陽解放。駐紮在瀋陽的美國總領事館卻拒絕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管會的接收。毛澤東接到軍管會主任伍修權打來的電報,明確回覆:我解放區政府與美國政府無外交關係,舊領事館在國民黨政府取得的一切權力,我們均不承認。伍修權根據中央的電報,收繳了美國駐瀋陽總領事館的十一部電臺,並查獲了一個特務組織。這件事引起了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關注和擔憂,自從他擔任駐華大使以來,親眼目睹了國民黨政權的腐敗,由此流露出與中共領導人接觸的意願。1949年4月20日渡江戰役打響,23日解放南京,艾奇遜向杜魯門匯報了這個消息,杜魯門電告司徒雷登務必和中共取得聯繫。毛澤東提出如果美國想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就必須停止對國民黨的支持,斷絕和國民黨殘餘力量的聯繫,而且永遠不要幹涉中國內政。

 

進展:

 

1.1949年3月,中共中央遷往北平,蔣介石聞知道毛澤東要在北平建都,國民黨已經是風濁殘年不堪一擊。美國不再對國民黨軍隊進行援助。

2.第一次談判:傅涇波代表司徒雷登來見中方代表凌玥和黃華,傅涇波極力為司徒雷登辯解,可黃華卻一針見血指出司徒雷登一直在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傅涇波連連解釋司徒雷登已經看清了國民黨的真面目,所以沒有和蔣介石一起南遷,司徒雷登提出只要中美建立外交關係,和國民黨政府籤訂的中美商約的條款是可以修改的,黃華當面指出美國做了很多損害中國利益的事,如果想和中國建交,就要做對中國人民有益的事,而且中共不承認司徒雷登大使的身份,會見的事以後再說。

 

 

3.第二次談判:黃華和凌玥來見司徒雷登,凌玥當面指出司徒雷登和美國政府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導致中國無數無辜百姓流血犧牲,司徒雷登代表政府向中國人民認錯,希望儘快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可中國必須按照國際慣例尊重國家間籤訂的條約,新政權必須得到人民無條件的擁護,黃華當場指出那是在美國的炮火和強權之下產生的不平等條約,不可能繼續遵守,而且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取得節節勝利,就足以證明是受人民群眾擁護的,黃華還提出美國政府必須把青島的海軍陸戰隊和軍艦全部撤走,以免發生衝突,司徒雷登反覆聲明不會參與中國內政,只是為了保護在中國僑民的安全,黃華當面揭穿青島的美軍幫國民黨運送物資。司徒雷登答應把撤軍的要求轉告美國政府。

4.第三次談判:黃華敦促美國斷絕和國民黨逃亡政府的一切聯繫,司徒雷登也提出可以利用美國自由貿易和經濟上的援助,讓中國走上現代化道路,還要多吸納一些開明人士參加新政府,黃華堅決反對,中國內政不許外人幹涉,傅涇波想知道新政府先共產化還是先工業化,黃華一再強調現在實行的是新民主主義,而且不許外人幹涉,可司徒雷登覺得中國的問題關係到世界和平。毛澤東看出司徒雷登這是想給中國上緊箍咒,真實目的就是以經濟為誘餌,然後幹涉中國的內政。

 


5.杜魯門擔心國際社會把美國當成出爾反爾的小人,這樣反而助長毛澤東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如果其他國家都和中國建交,美國將完全喪失對盟國的控制,杜魯門權衡再三,只好暫緩司徒雷登北上和毛澤東見面。


6.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離開大使館返回美國,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題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艾奇遜在白皮書立揭露了大量國民黨政府腐敗,墮落,無能的材料,聲明中共的勝利是蔣介石自招失敗。周恩來早就看出美國政府的真面目,顯然是把所有的罪責都推在蔣介石身上,這恰恰說明美國的懦弱與無能,毛澤東也有同感,當即決定寫一篇文章回應艾奇遜,就叫《別了,司徒雷登》。

 

中蘇關係:蔣介石擔心史達林和毛澤東搞在一起,蔣經國憑藉在蘇聯多年對史達林的了解,他覺得史達林不是毛澤東最理想的人選。毛澤東想訪問蘇聯,可史達林卻藉口中國革命在決定性關頭,毛澤東作為最高統帥不宜離開,毛澤東才意識到史達林不信任他,並沒有把他當真正的共產黨人,毛澤東得知國民黨給史達林寫信要求和平,停止內戰,毛澤東決定戳穿國民黨和平騙局,致電史達林。

 

進展:

 

1.史達林派米高揚代替他訪華。毛澤東幽默比喻「把屋子打掃得乾淨,再把客人請進來」,把蘇聯當成老朋友。米高揚一回到蘇聯,立刻來向史達林匯報這次中國之行,他覺得毛澤東很坦誠,而且對建立中蘇關係的態度也是真誠的。

 

2.中國人民解放軍對紫石英號發動攻擊,其後長江口岸的炮聲震驚了英倫三島,也震驚了全世界,米高揚向史達林匯報了英國軍艦的傷亡情況,史達林不禁對毛澤東刮目相看。


3.1949年劉少奇秘密訪問蘇聯,史達林和他進行了友好會談,劉少奇還帶來毛澤東的親筆信,史達林承諾會全力以赴幫助中國,劉少奇提出新中國建立以後,要和各國進行貿易往來,並且轉達了毛澤東的想法,中國不急於得到西方帝國主義的承認,可對蘇聯卻是一邊倒的政策,史達林很開心,承諾會第一個支持新政府的成立,史達林還提出不必等華南問題全部解決再成立新政權,劉少奇答應會認真考慮,史達林主動要給中國叄億美元貸款,按照百分之一收取利息,劉少奇還希望得到蘇聯軍事方面的幫助,讓中國儘快建立自己的海軍和空軍,史達林滿口答應,要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幫助,不但提供最先進的武器,還要為中國培養軍事人才。


4.民主人士張治中和毛澤東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他建議既要親蘇也要親美,不能單靠其中一方,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不但要靠美蘇兩大世界強國幫忙,還要和其他國家做生意,絕不能再像清政府那樣閉關鎖國,毛澤東直言不諱指出美國根本沒有誠意和新中國合作,把和新中國的關係建立在保護既得利益和殖民利益的基礎之上。

 

 

5.「一邊倒」外交政策:新中國成立後實行的「一邊倒」外交方針是指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鬥爭中,將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其實質就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嚴正立場。它既不意味著中國政府絕不同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來往,也不意味著中國政府放棄獨立自主,無原則地倒向蘇聯一邊。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毛澤東在文中明確提出了新中國外交「一邊倒」的方針。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了,同時宣布中國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是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願意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領土主權等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中央人民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第二天凌晨,終於收到了蘇聯外交部發來的賀電,蘇聯外交部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訪問。

 

蘇聯成為第一個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

 

 

649778177/claudia1212(微信ID)


相關焦點

  • 克裡米亞戰爭中的外交博弈
    但實際情況僅允許人為的非穩固的平衡存在,唯有若干大國秉持中庸及公正之精神,此一平衡始得以持續。——(法)塔列朗戰爭的起因克裡米亞戰爭在近代歐洲外交史上具有轉折性的意義。因此,對其起因的分析也應立足於19世紀歐洲外交格局的演變。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歐洲形成了以奧地利、普魯士、俄國、英國及隨後被接納的法國為核心的「歐洲協調機制」。
  • 簡單讀懂:吉爾吉斯斯坦為何淪為大國博弈場?
    中亞地區各民族的國家觀念大多是在依附於地區大國的基礎上形成的。蘇聯解體後,整個中亞面臨著新的地緣政治環境,成為了大國地緣政治博弈的場所,特別是俄羅斯與美國在中亞地區的較量不斷升溫。同時,由於吉爾吉斯斯坦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在獨立國家的建設過程中,不得不採取積極主動的多元平衡外交政策獲得大國的援助與支持。在其政治發展的過程中,對其影響最大的國家主要是美國和俄羅斯。
  • 當前大國網絡博弈的態勢及應對(2019)
    當前大國圍繞網絡空間的博弈日益激烈,競相爭奪戰略、技術和道義制高點,以期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勝出。網絡空間的博弈呈現出新的態勢,即網絡戰備向實戰化聚焦、科技競爭向新技術及其新應用聚焦、國際規則制定向集團化聚焦、博弈手段向複合化聚焦。今後,我國應直面這些趨勢,勇於順勢,敢於用勢, 善於造勢,更好維護我國在網絡空間的發展、安全和主權利益。
  • 大航海時代以來最驚心動魄的大國博弈
    如果從1939年德蘇兩國密謀瓜分波蘭,揭開大戰序幕算起,這些大國之間長達六年的博弈,充分顯示了戰爭的複雜與曲折。青年學者王鼎傑新著《二戰大牌局——七強國的戰略博弈》(以下簡稱《牌局》)指出:大國博弈史,其實並非單一導演主導下的單一劇情模式,而是存在很多個導演,很多劇本和很多種結局,最終究竟走向哪一種,是多邊競合的結果。
  • 大國博弈的重要方式
    二戰結束至今,大國為實現特定政治目標,將戰爭「外包」的「代理人戰爭」已成為大國博弈和獲取戰略利益的重要方式,局部戰爭「代理化」正不斷加劇。代理人並非新概念。縱觀歷史,代理人層出不窮,他們在某一階段同幕後大國的利益構成契合,形成相互利用的關係:一方面,代理人藉助大國為自身謀求地區局部利益;另一方面,代理人為大國的利益提供政治保證,減少大國戰略投資風險和人員傷亡。根據主體不同,代理人戰爭大體可分為反政府代理人戰爭和國家代理人戰爭。反政府代理人戰爭,主要表現為內戰外打。當前的敘利亞內戰就呈現出這樣的特點。
  • 外交風雲七十年:柳暗花明
    本系列分三篇、六個小章節來回憶新中國七十年外交的風雲往事:1、你好,莫斯科2、別了,司徒雷登3
  • 佔豪:2014年的大國博弈脈絡
    與對俄態度不同的是,西方在對華態度上則明顯趨於分化。美國領導下的西方對俄羅斯,恨不得置於死地而後快;對中國,美國是一邊打壓、一邊拉攏、一邊妥協;歐盟的主要國家則是不斷深化與中國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我們先從美俄博弈的脈絡理一下2014年的大事件。美俄博弈脈絡:2014年,大國博弈對抗最激烈的就是美國和俄羅斯,對抗區域從中東的敘利亞被美國強力推到了烏克蘭。
  • 講武堂|《密碼風雲》(二)偷天密碼
    情報戰是戰爭智慧的博弈。密碼安全被視為軍隊的最高機密。各國為了通信安全,千方百計提高自己的密碼安全程度,想方設法對敵方的密碼系統進行破譯。圍繞密碼的防與破,古今中外留下許多經典戰例。CCTV-7《講武堂》欄目特別策劃四期系列節目《密碼風雲》講述情報戰中關於密碼的精彩故事。        本周播出《密碼風雲》(二)「偷天密碼」。
  • 南奧塞梯大國博弈為何在這兒?
    地緣政治本文圖片資源來自:維基百科地緣政治學實際上是國際政治大國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科恩南奧塞梯,位於高加索,曾為蘇聯時期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管轄下的一個自治州。[惡化源自:喬治亞拒絕俄羅斯在高加索的戰略存在,採取了向美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並自覺不自覺地扮演了美國對俄羅斯進行戰略遏制和擠壓的前沿角色。]2006年7月喬治亞議會要求俄羅斯從南奧塞梯撤出維和部隊。
  • 大國新博弈之艱難的東亞聯合之路(二)
    在訪問越南的時候,菅義偉又老調重彈,呼籲大家把供應鏈向東南亞轉移。除了上次介紹的在中南半島上幾個在地緣政治和大國博弈當中有著比較重要地位的國家以外,這次密集訪華的幾個東南亞國家都曾是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成員國,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是反共、反蘇和反華的。可現在作為美國忠實走狗與亞洲戰略橋頭堡的日本,在美日兩國先後政權更迭以後,甘當馬前卒,成為「亞太小北約」的牽線人和前臺操盤手。
  • 王曉笛:蔡英文會重啟「烽火外交」嗎?
    不久前,甘比亞和中國大陸恢復邦交關係,雖然在此之前甘比亞已經同臺灣斷絕所謂的「外交關係」多年,但其毫無徵兆地突然倒向中國大陸,還是讓臺灣當局大感意外,影響了即將卸任的「馬總統」「晨練的心情」,也給其即將開始的中南美洲之行帶來了陰影。隨著蔡英文主政日期的臨近,這樣的「外交危機」也給未來的兩岸關係帶來了頗多意味。
  • 大國外交:從拿破崙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國、法國、俄國、奧匈帝國、德國等主要大國在歷次戰爭前後,如何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應對國際局勢的危機,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美國著名國際關係大師諾曼•裡奇在其代表作《大國外交》中,進行了詳盡分析。下文是他為該書撰寫的序言。這本有關歷史上大國對外關係的通史實際上是一部純粹的外交史:一種為描述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政治家們怎樣實施對外政策、怎樣應對危機局面以及怎樣成功或失敗地解決危機而進行的嘗試。
  • 「戰狼式外交」?王毅這樣回應
    中國國家媒體將此稱之為「戰狼外交」,但在中國之外卻引發一些爭議和批評的聲音。有人覺得中國外交變得越來越咄咄逼人,越來越強硬。中國外交是否已經放棄了韜光養晦的原則,變得更加強硬?王毅:我尊重你提問題的權利,但你提問題的角度值得商榷。
  • 弱國無外交嗎
    而強弱的定義我們通常會想到的是軍事能力,比如像俄羅斯,它的作戰能力很強,所以大家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它具備強勢外交能力。也就是在談判桌上它說了算。 強國當然具備外交籌碼,但是弱國就一定沒有外交籌碼嗎,就一定會被欺負嗎。你比如說像新加坡,幾百萬人口,還沒有香港的人口多,又比如像瑞士、瑞典、以色列這些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幾百萬人口,面積也不大。但是它們的江湖地位是很牢固的。
  • 就這幾天,一場史詩性大博弈正在上演!
    就在這幾天,一場新的史詩性大博弈正在上演。範圍也不僅僅局限在中亞,主導者也不是只有英俄兩國。伴隨著博弈,一場接一場的危機正在襲來。最新的一個,戈蘭高地再起風雲。很突然地,川普突然在推特上宣布:美國承認戈蘭高地是以色列主權。
  • 大國博弈:美國在聯合國污衊中國犯屠殺罪,話音未落美國內槍響了
    大國博弈大國博弈大國博弈大國博弈大國博弈
  • 吳懷中:安倍很忙,但日本外交很涼
    情急之下,安倍破例急赴紐約「覲見」候任美國總統,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出日本外交虛弱的真實面貌,凸顯日本作為大國缺乏戰略地位和應變資源的現實。問題還是出在對華關係思路決定出路,高度決定態度。正是思路出錯、高度偏低導致了安倍忙而無效、越忙越亂,使日本陷入戰略地位越是下沉、所處地緣政治及安全環境越令其覺得險惡的尷尬境地。
  • 2020國際風雲「氣象預報」
    回首2019,國際風雲變幻莫測。展望2020,世界又將經歷哪些風霜雨雪的洗禮,迎來哪些雨過天晴的希望?英國「脫歐」:霧霾減輕2020年,英國「脫歐」道路上瀰漫了數年的霧霾有望暫時減輕。首相詹森帶領保守黨在議會下院選舉中大勝後,英國議會下院已原則通過「脫歐」協議相關法案。這增加了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歐」的概率。
  • 戰爭風雲 || 萊茵蘭 || 蘇臺德 || 慕尼黑
    《戰爭風雲》講述了自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41年蘇德戰爭正式打響那段時間之間,維克多•亨利在德國和歐洲以及美國所耳聞目睹到的一些故事。這些故事涉及到了二戰初期的大多數重要事件和主要戰場。《戰爭風雲》是一本小說。雖然,書中所描繪的亨利一家人的故事是虛構的,但其所涉及到的有關戰爭史實卻是真實可靠的;一些重要人物的言行也是具有史實記載的。
  • 【海灣政治與社會】沙特與伊朗在地區博弈中的代理人戰略
    、扶植代理人進行權力競爭、利用代理人進行外交角力等。這裡的「代理方」可以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政府,也可以是國內反對派或者準軍事化組織等,它們充當大國權力博弈的槓桿。代理行為是代理方的一種自願行動,不是單純被施動方利用,而應是雙方共同獲益。代理人戰略的重要方式包括間接軍事幹涉其他國家的內部衝突(叛亂、內戰、革命等),提供培訓、輸送軍事、經濟、情報、後勤等方面的資助,或是給予政治支持與外交聲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