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燚
外交問題就是政治問題。外交本身就是政治鬥爭的一個部分,是為滿足政治鬥爭的需要而展開的活動。外交是政治鬥爭的初級;軍事是政治鬥爭的最高級。
軍事、外交都是服務於政治的,軍事是政治鬥爭對抗的最高表現形式,外交是政治鬥爭的和平解決手段,三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
電視劇《外交風雲》第13集中,韓戰爆發後中美兩國的談判,毛澤東就論述了「文武之道,相輔相成」的「兩條戰線」關係。
外交談判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期間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故。談判的心態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向來是愛好和平的文明型友好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和平的環境。周總理指出「停戰,不打打仗」是我們的願望。
總後勤部一級編劇、解放軍總後勤部電視藝術中心主任馬繼紅女士編劇的電視劇《外交風雲》採用紀實的風格,全方位展現了日內瓦會議、亞非會議、周恩來訪非、恢復聯合國席位等一系列波瀾壯闊的外交史實。
史達林、杜魯門、戴高樂、尼克森等世界歷史大人物也在劇中頻繁出現。為了達到逼真效果,《外交風雲》在北京的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華盛頓的白宮,以及法國的總統府、瑞士的萬國宮、聯合國的會議大廳等地方取景。
《外交風雲》編劇馬繼紅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中國外交也走過了70年的歷程。新中國外交從建國至今大致經歷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7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的三個歷史階段。外交大事件主要包括:
一、五六十年代:
新中國在建國的第一年裡,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1949年10月2日,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蘇兩國於1950年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係的原則。1955年,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1954年,4月至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
二、七十年代:
1971年7月,尼克森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1972年2月,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籤署《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對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尼亞等二十三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三、改革開放後:
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相關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同年,中、俄、哈、吉、塔五國加上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籤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
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2001年,中國加入WTO。
截至2019年9月,中國一共與179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亞洲建交國家和建交時間
非洲建交國家和建交時間
美洲建交國家和建交時間
歐洲建交國家和建交時間
大洋洲建交國家和建交時間
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前期,中國一直從美國、蘇聯、國民黨反動派幾方力量的博弈中掌握主動權。
中美關係:1948年10月,遼瀋戰役結束,瀋陽解放。駐紮在瀋陽的美國總領事館卻拒絕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管會的接收。毛澤東接到軍管會主任伍修權打來的電報,明確回覆:我解放區政府與美國政府無外交關係,舊領事館在國民黨政府取得的一切權力,我們均不承認。伍修權根據中央的電報,收繳了美國駐瀋陽總領事館的十一部電臺,並查獲了一個特務組織。這件事引起了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關注和擔憂,自從他擔任駐華大使以來,親眼目睹了國民黨政權的腐敗,由此流露出與中共領導人接觸的意願。1949年4月20日渡江戰役打響,23日解放南京,艾奇遜向杜魯門匯報了這個消息,杜魯門電告司徒雷登務必和中共取得聯繫。毛澤東提出如果美國想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就必須停止對國民黨的支持,斷絕和國民黨殘餘力量的聯繫,而且永遠不要幹涉中國內政。
進展:
1.1949年3月,中共中央遷往北平,蔣介石聞知道毛澤東要在北平建都,國民黨已經是風濁殘年不堪一擊。美國不再對國民黨軍隊進行援助。
2.第一次談判:傅涇波代表司徒雷登來見中方代表凌玥和黃華,傅涇波極力為司徒雷登辯解,可黃華卻一針見血指出司徒雷登一直在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傅涇波連連解釋司徒雷登已經看清了國民黨的真面目,所以沒有和蔣介石一起南遷,司徒雷登提出只要中美建立外交關係,和國民黨政府籤訂的中美商約的條款是可以修改的,黃華當面指出美國做了很多損害中國利益的事,如果想和中國建交,就要做對中國人民有益的事,而且中共不承認司徒雷登大使的身份,會見的事以後再說。
3.第二次談判:黃華和凌玥來見司徒雷登,凌玥當面指出司徒雷登和美國政府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導致中國無數無辜百姓流血犧牲,司徒雷登代表政府向中國人民認錯,希望儘快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可中國必須按照國際慣例尊重國家間籤訂的條約,新政權必須得到人民無條件的擁護,黃華當場指出那是在美國的炮火和強權之下產生的不平等條約,不可能繼續遵守,而且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取得節節勝利,就足以證明是受人民群眾擁護的,黃華還提出美國政府必須把青島的海軍陸戰隊和軍艦全部撤走,以免發生衝突,司徒雷登反覆聲明不會參與中國內政,只是為了保護在中國僑民的安全,黃華當面揭穿青島的美軍幫國民黨運送物資。司徒雷登答應把撤軍的要求轉告美國政府。
4.第三次談判:黃華敦促美國斷絕和國民黨逃亡政府的一切聯繫,司徒雷登也提出可以利用美國自由貿易和經濟上的援助,讓中國走上現代化道路,還要多吸納一些開明人士參加新政府,黃華堅決反對,中國內政不許外人幹涉,傅涇波想知道新政府先共產化還是先工業化,黃華一再強調現在實行的是新民主主義,而且不許外人幹涉,可司徒雷登覺得中國的問題關係到世界和平。毛澤東看出司徒雷登這是想給中國上緊箍咒,真實目的就是以經濟為誘餌,然後幹涉中國的內政。
5.杜魯門擔心國際社會把美國當成出爾反爾的小人,這樣反而助長毛澤東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如果其他國家都和中國建交,美國將完全喪失對盟國的控制,杜魯門權衡再三,只好暫緩司徒雷登北上和毛澤東見面。
6.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離開大使館返回美國,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題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艾奇遜在白皮書立揭露了大量國民黨政府腐敗,墮落,無能的材料,聲明中共的勝利是蔣介石自招失敗。周恩來早就看出美國政府的真面目,顯然是把所有的罪責都推在蔣介石身上,這恰恰說明美國的懦弱與無能,毛澤東也有同感,當即決定寫一篇文章回應艾奇遜,就叫《別了,司徒雷登》。
中蘇關係:蔣介石擔心史達林和毛澤東搞在一起,蔣經國憑藉在蘇聯多年對史達林的了解,他覺得史達林不是毛澤東最理想的人選。毛澤東想訪問蘇聯,可史達林卻藉口中國革命在決定性關頭,毛澤東作為最高統帥不宜離開,毛澤東才意識到史達林不信任他,並沒有把他當真正的共產黨人,毛澤東得知國民黨給史達林寫信要求和平,停止內戰,毛澤東決定戳穿國民黨和平騙局,致電史達林。
進展:
1.史達林派米高揚代替他訪華。毛澤東幽默比喻「把屋子打掃得乾淨,再把客人請進來」,把蘇聯當成老朋友。米高揚一回到蘇聯,立刻來向史達林匯報這次中國之行,他覺得毛澤東很坦誠,而且對建立中蘇關係的態度也是真誠的。
2.中國人民解放軍對紫石英號發動攻擊,其後長江口岸的炮聲震驚了英倫三島,也震驚了全世界,米高揚向史達林匯報了英國軍艦的傷亡情況,史達林不禁對毛澤東刮目相看。
3.1949年劉少奇秘密訪問蘇聯,史達林和他進行了友好會談,劉少奇還帶來毛澤東的親筆信,史達林承諾會全力以赴幫助中國,劉少奇提出新中國建立以後,要和各國進行貿易往來,並且轉達了毛澤東的想法,中國不急於得到西方帝國主義的承認,可對蘇聯卻是一邊倒的政策,史達林很開心,承諾會第一個支持新政府的成立,史達林還提出不必等華南問題全部解決再成立新政權,劉少奇答應會認真考慮,史達林主動要給中國叄億美元貸款,按照百分之一收取利息,劉少奇還希望得到蘇聯軍事方面的幫助,讓中國儘快建立自己的海軍和空軍,史達林滿口答應,要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幫助,不但提供最先進的武器,還要為中國培養軍事人才。
4.民主人士張治中和毛澤東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他建議既要親蘇也要親美,不能單靠其中一方,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不但要靠美蘇兩大世界強國幫忙,還要和其他國家做生意,絕不能再像清政府那樣閉關鎖國,毛澤東直言不諱指出美國根本沒有誠意和新中國合作,把和新中國的關係建立在保護既得利益和殖民利益的基礎之上。
5.「一邊倒」外交政策:新中國成立後實行的「一邊倒」外交方針是指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鬥爭中,將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其實質就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嚴正立場。它既不意味著中國政府絕不同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來往,也不意味著中國政府放棄獨立自主,無原則地倒向蘇聯一邊。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毛澤東在文中明確提出了新中國外交「一邊倒」的方針。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了,同時宣布中國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是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願意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領土主權等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中央人民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第二天凌晨,終於收到了蘇聯外交部發來的賀電,蘇聯外交部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訪問。
蘇聯成為第一個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
649778177/claudia1212(微信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