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外交:從拿破崙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2021-02-13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814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這100年間,大國關係與世界格局發生著深刻的演變。拿破崙戰爭、1848年革命、克裡米亞戰爭、美國內戰、義大利和德意志的統一、兩次鴉片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等,都是這期間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英國、法國、俄國、奧匈帝國、德國等主要大國在歷次戰爭前後,如何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應對國際局勢的危機,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美國著名國際關係大師諾曼•裡奇在其代表作《大國外交》中,進行了詳盡分析。下文是他為該書撰寫的序言。

這本有關歷史上大國對外關係的通史實際上是一部純粹的外交史:一種為描述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政治家們怎樣實施對外政策、怎樣應對危機局面以及怎樣成功或失敗地解決危機而進行的嘗試。本書主要關注大國的對外關係,因為在本書考察的歷史時期中,大國的政策不僅決定了本國人民的福祉與不幸,同時也常常會影響到,而且一般是非常嚴重地影響到,世界上其他地區大多數人民的命運。
對大國外交的研究必然要以歐洲為中心,因為在整個19世紀及20世紀相當長的時間內,歐洲一直是世界的權力中心,世界上的大國也就是歐洲的大國:英國、法國、俄國、奧地利(1867年改稱奧匈帝國)和普魯士(1871年改稱德國);在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跨入了大國行列,但徒有其表,並不具備一流強國的實力。
歐洲大國是通過使它們能夠比其他國家更有效地利用本國的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發展從而取得優勢地位的。它們的實力非常強大,到19世紀末,它們已經將自身的權威和影響直接或間接地擴張到世界大部分地區。在歐洲以外,只有兩個主要國家逃脫了被歐洲奴役的命運,即美國和日本,而它們都是以採取歐洲做法的方式來擺脫控制的。在美國,一波接一波的歐洲移民毫不留情地將土著居民驅趕到一邊,美國的歐洲化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移植。更具革命性的則是日本,在這裡,一群非常傑出的政治家認識到,擺脫被歐洲奴役的命運的唯一方式是歐洲化。這些人在按照歐洲方式重建日本的各項制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日本不僅保持了自身獨立,而且到20世紀初期已經憑自身力量成為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大國地位基於實力,而實力的最明顯表現則是其陸海軍的規模和質量、經濟生產力以及為戰爭動員軍事資源和經濟資源的能力。然而,除一國的軍事設施和經濟設施外,實力還取決於士氣、意識形態、國民教育水平以及諸如氣候和地理之類的非人格化因素。除這些條件外,我們還能夠加上其他許多要素,但即使是最全面的衡量標準也可能產生致命的誤導作用,美國在越南的經歷可謂是一個突出例證。
當考慮到一國實力的另一個內在而且常常是決定性的因素——領導人才能——時,衡量標準則更為撲朔迷離。因為權力的真正有效性,與其他任何工具一樣,都要取決於怎樣明智和良好地使用它們,因而也就取決於那些行使這些權力的領導人的自身素質。這一點非常明顯,即政治領導人從來都不是絕對自由的主體。即使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摧毀這些結構,他們也必須在自身所處的社會及政治體制的結構內採取行動,他們還不得不應對各種各樣現存和未知的問題及競爭者和對手們採取的各種各樣的行動和反制措施。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即某個領導人如何在既定的結構性限制內採取行動)應該是同樣明顯的。在對外政策領域中,情況尤其是如此,因為在這個領域中,一國的安全與核心利益常常會處在危險之中,因此在這個領域,有缺陷的領導人可能將非常嚴重地削弱即使是最強大的國家,或是使國家陷入徹底的災難中。
本書的開頭部分主要是討論拿破崙戰爭結束時的大國外交——拿破崙戰爭,若從其涉及那個時代所有大國(包括新生的美國)的意義上說,乃是一場真正的世界大戰。那些在1814—1815年期間締造了和平的政治家為一個將持續整整一個世紀的國際秩序奠定了基礎。這個秩序中雖然曾經發生過許多變化,有些是通過談判,更多的則是通過革命和戰爭,但1814年和平的締造者及其繼任者們,都設法竭力防止這些衝突發展成為一場全面戰爭,而且成功地通過外交手段解決了許多嚴重的危機。本書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正是對這些危機的記錄,本書中雖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這個歷史時期中的革命與戰爭,但更著重於考察那些為維持和平而採取的策略。
1814年以後,和平總是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威脅,而且常常被那些強勁並且在塑造歐洲的全球主導地位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打破。然而,引發了這個時期中的許多最嚴重的國際危機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都驚人地似曾相識,這似乎也印證了塔列朗對人類經驗做過的一句刻薄評價:事物的變化越多,變化就越是老生常談。當時與現在一樣,和平受到宗教與種族的狂熱及民族主義引發的革命熱情的威脅。與現在一樣,當時也有對國家安全的病態關切,也有被捍衛國家安全之必要性證明為合理的軍備擴張,也有為反擊或破壞對手的同盟從而與其他大國建立起的同盟。還存在是否需要對那些被認為威脅到本國的安全與利益的外國革命進行幹涉的問題,但在這方面,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則根本算不上是一件大事,英國政府和法國政府不幹涉美國內戰的決定即是如此。還有東方問題,這個時期的東方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圍繞一個即將崩潰的奧斯曼帝國的遺產而展開的爭奪,在19世紀早期,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包括了巴爾幹、北非和中近東的大部分,這些地區迄今仍然是國際衝突和國際危機的中心。還有龐大的俄國巨人,它始終威脅著那些沿著其漫長邊界線分布的眾多鄰國的生存,它同時是那些大國競爭對手的一個潛在威脅——除美國外,其他大國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資源上(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都要比俄國小得多。
除19世紀經濟革命和社會革命導致的變化外,還出現了許多政治發展,這些發展對未來產生了深刻影響:美國成長為最強大的經濟強國;德意志諸邦國實現統一以及隨後蛻變為最強大的軍事強國;日本的歐洲化及其進入全球政治的舞臺。
還有帝國主義:美國與俄國的領土擴張。美國對西半球主導地位的覬覦及美國利益拓展到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歐洲人對非洲的強佔與瓜分,這些行為塑造了當今非洲絕大多數的政治結構;布爾人和英國人為爭奪南非及建立白人主導地位而展開的鬥爭;歐洲人與美國人對東亞的滲透;法國對印度支那(越南和柬埔寨)的佔領;俄國以中國為代價獲得的領土擴張及列強為瓜分曾經非常龐大的中華帝國的其餘部分而展開的爭奪。其中最重要的還有:歐洲的文化帝國主義;歐洲式意識形態(民族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出口;歐洲的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的構造——實際上,歐洲的文化帝國主義包括了現在被統稱為現代主義的所有文化現象,即使在擺脫了歐洲的政治統治後,世界上的其他地區仍然要麼是主動採用要麼是被迫採用了所有這一切。
這也是歷史的諷刺之一:德國在19世紀的最後十年間開始走上的全球政治道路及其為支持這種政策建立的龐大艦隊,竟然使德國的大國競爭對手們逐漸開始將注意力轉回到歐洲。因為英國人從德國艦隊中看到了對他們本土島嶼的威脅,而大英帝國所有的關切都要服從於本土安全的需要。為對抗德國艦隊的威脅,英國人不僅加強了艦隊建設,而且與昔日在殖民領域中的主要對手(法國與俄國)締結了同盟。這些同盟及德國對這些同盟的看法(德國人認為它們的建立乃是為包圍和摧毀自己剛剛建立的帝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準備了舞臺,這場戰爭可以更準確地稱為一場歐洲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上加速了歐洲的全球性主導地位的終結。
本書中探討的這些及其他議題構成了所有那些仍然困擾著現代世界的問題的背景。對這種背景及以往的政治家們怎樣處理危局的研究,並不一定會有助於解決當代的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並且在當代情境中加以處理——但對這些問題是怎樣發展起來的以及以往處理經驗的了解,應該有助於提高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的確,背景知識的缺乏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我們在處理當代危機時存在的一個顯著弱點。然而,除這些知識可能具有的實用價值外,國際關係史本身也極為引人入勝。我所能夠希望的就是,我已經設法成功地將這種魅力傳達給了讀者。
本書的結尾部分討論了大國外交的失敗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來臨,這場戰爭加速了世界政治權力格局的轉變,並且為新的全球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礎。《大國外交:從1914年到當代》將探討之後的這些變化,並且將故事一直講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直至最終可能證明是歐洲的最後一個「殖民大帝國」(蘇聯)的瓦解。

相關焦點

  • 諾曼•裡奇:從拿破崙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本書主要關注大國的對外關係,因為在本書考察的歷史時期中,大國的政策不僅決定了本國人民的福祉與不幸,同時也常常會影響到,而且一般是非常嚴重地影響到,世界上其他地區大多數人民的命運。拿破崙本書的開頭部分主要是討論拿破崙戰爭結束時的大國外交——拿破崙戰爭,若從其涉及那個時代所有大國(包括新生的美國)的意義上說,乃是一場真正的世界大戰。
  • 資本主義列強互相爭奪資源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拿破崙戰爭後期,反法同盟的主要成員開始認真考慮,萬一打敗拿破崙,如何重建歐洲秩序。所謂的「新秩序」主要得到奧地利和英國的支持。而均勢原則成為關鍵,幾個國家會結盟,共同對抗一個想建立霸權的國家。於是,在歐洲大陸,極地系統應運而生。然而,力量平衡並不意味著兩國之間由於大小和實力不平等而絕對和永久的平衡。而這種不平衡會導致不穩定。
  • 方連慶《國際關係史》讀書筆記福利分享:從三十年戰爭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1814年3月30日,反法同盟軍隊攻入巴黎,拿破崙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復闢。1814年5月30日,第一次巴黎和約。保留法國1792年疆界。1815年第二次巴黎和約,法國退回到1790年疆界。三、拿破崙外交政策評價失敗原因:拿破崙的霸權戰爭破壞歐洲主要民族感情,必遭頑強反抗;革命的法國與傳統歐洲君主國在意識形態上有著根本分歧,受到集體抵制;法國推行霸權主義,違反歐洲傳統均勢必然失敗。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宏觀原因:巴爾幹問題與大國聯盟體系
    在我們的教科書裡,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書中只會寥寥無幾地提到「塞拉耶佛事件」與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兩個原因。但是對於其他宏觀方面的原因,則少有提及。本文希望從巴爾幹問題與大國聯盟體系這兩方面入手,讓讀者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產生更為深入的認識。
  • 克裡米亞戰爭中的外交博弈
    但實際情況僅允許人為的非穩固的平衡存在,唯有若干大國秉持中庸及公正之精神,此一平衡始得以持續。——(法)塔列朗戰爭的起因克裡米亞戰爭在近代歐洲外交史上具有轉折性的意義。因此,對其起因的分析也應立足於19世紀歐洲外交格局的演變。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歐洲形成了以奧地利、普魯士、俄國、英國及隨後被接納的法國為核心的「歐洲協調機制」。
  • 鐵路與戰爭:大國軍事戰略、戰術的轉型和兩次世界大戰
    如果一個大國的鐵路網絡足夠發達、鐵路運輸效率足夠高,它就不僅可以快速地把軍隊從一個省份調集到另一個省份,還能進行更大地理範圍內的快速調動。例如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頻繁地使用鐵路將德軍從歐洲大陸的東西兩端來回調動。
  • 爆發在歐洲大陸上三次世界大戰;拿破崙戰爭、一戰及二戰
    但回顧歷史,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三次戰爭確實都首先爆發在歐洲大陸,而戰爭的結束跟以英美為代表的英語系國家有著巨大的聯繫。a,拿破崙戰爭(1803.5.13-1815.11.20),戰火遍及歐洲、北美洲、非洲、亞洲等地;死亡人數大約 6,500,000人。(拿破崙戰爭時期的世界地圖;法國對反法同盟。)
  • 倪樂雄:在毀滅與和平之間——大國興衰中的戰爭宿命
    ①在與外部世界矛盾衝突難以妥協,在運用經濟、外交等和平手段之後仍無法達成妥協時,許多國家便直接訴諸武力,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押上了戰爭的「輪盤賭」。考察歷史上大國與戰爭的關係,大致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通過戰爭崛起;二是戰爭使之衰弱;三是經過戰爭維持權勢現狀。雖然結果類型很簡單,但每一種類型都有其自身特點和規律。即使是同種類型,每場戰爭也各有其獨特的經驗和教訓,並且會給後人不同的啟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大國是如何站隊的?
    人類社會在1914年之前,從未有過世界大戰(所有大國都捲入戰爭),儘管幾千年來各國為了爭奪生存資源,總是在不斷廝殺,還有那些莫名其妙的宗教戰爭。
  • 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在這些方面提供了新的經驗。仔細分析這次戰爭中某些會戰的勝負原因,可以看出幾十年後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中臻於完善的決戰戰略和疏開隊形的端倪。戰前形勢:七年戰爭前夕,歐洲各大國之間的關係正醞釀著新的大變動,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其中對全局起決定作用的首先是英法矛盾。
  • 20181111唐師曾: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日」(100年)
    Wong、美國芝加哥大學David Pickus教授……組成聯合國軍,悄然重返佛蘭德斯,試圖客觀公正地回顧偉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拳亂後,慈禧割地賠款,派光緒弟弟載灃到德國賠禮道歉,在東單協和醫院面對外交部街處,豎「克林德碑」,上掛光緒皇帝檢討。       1918年11月11日,大炮101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趁機拆毀克林德碑、鑿掉光緒檢查改為「公理戰勝」。新中國將「克林德碑」搬到在天安門廣場西北角中山公園進門處,,改為郭沫若「保衛和平」四個大字。
  • 為什麼拿破崙戰爭對歐洲那麼重要?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一場影響世界歷史走向的歐洲戰爭——拿破崙戰爭——對歐洲秩序的影響。        對於拿破崙的研究已經很多了,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對拿破崙以及威靈頓等軍事家的軍事才能的研究。二是對耶拿戰役、滑鐵盧戰役、遠徵俄羅斯、特拉法加戰役等具體戰役的研究。
  • 日本為何選擇了戰爭(3)——第一次世界大戰
    日本通過甲午戰爭,獲得了中國的臺灣和澎湖列島;通過日俄戰爭,獲得了關東州(旅順、大連的租借地)、東清鐵路的南部支線(長春到旅順)和其他附屬的煤礦及鐵路沿線的土地,並在日俄戰爭結束5年後的1910年吞併了韓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獲得了德國在山東半島的權益以及赤道以北的德屬南洋諸島。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的反日運動——文化外衣下的外交爭奪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伴隨著英、法、德、俄等歐洲傳統強國的衰弱,美國崛起為世界性大國,開始具備爭奪全球霸主的實力;日本也一躍成為東亞強國,並具備了在東亞地區爭奪主導權的實力;中國則並未因戰勝國的身份而提升自身國家地位,因南北之爭、派系之爭而導致的國內政局愈發動蕩。
  • 三分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間表,了解戰爭經過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致命和最具破壞性的戰爭之一。
  • 照片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多圖)
    最近歐美各國領導人聚集在法國巴黎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這天正好是11月11日。在我們的教科書裡,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狗咬狗的一場戰爭,後來把中國也卷進去了。雖然中國成了戰勝國,但弱國無外交,在巴黎和會上遭受屈辱,戰勝國猶如戰敗國。國內爆發了五四運動後中國拒絕在《凡爾賽合約》上簽字。由於這重因素,中國人一般紀念五四運動,順道把一戰給紀念了。
  • 拿破崙戰爭
    在之後的俄法戰爭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拿破崙撤退時非常痛苦,因感到目前處境的危險,他深知帶走這些財寶無望,臨危命令下屬,將這些珍貴的物品全部沉入湖裡」 。2. 拿破崙戰爭簡介拿破崙戰爭時期法國實施全民徵兵制,戰爭規模空前的龐大,幾乎涉及了所有歐洲國家,並波及到了埃及、美國和南美洲。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無可避免的嗎?
    俾斯麥、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弗朗茨、德皇威廉二世(左起)  「一戰」的深層次原因  正如所有的歷史重大事件都是由綜合因素所導致的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絕非只歸咎於一個原因。一系列的歷史發展因素構成了「一戰」爆發的深層次原因。但究竟是哪些因素對戰爭爆發要負更多的責任,歷史學家們至今仍然意見相左。
  • 《拿破崙:全面戰爭》
    本作將以拿破崙時代的軍事英雄為核心,具有三個戰役,分別是拿破崙的義大利戰役,埃及戰役,歐洲戰役,同時還包括經典會戰--特拉法加海戰,奧茨特裡茨戰役,滑鐵盧戰役等等。本作的一個凸顯的特點是外交系統的加強,畫質增強,細節加強,另外多人模式以及成就系統也有革新。
  • 拿破崙戰爭意義深遠!
    民族主義的崛起,改變傳統歐洲勢力板塊啟蒙運動思想催生了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在對外徵伐期間一直以法國大革命的代表和啟蒙運動的化身自居。因此在其徵伐期間,各國民族主義萌芽誕生,到了拿破崙戰爭後期甚至出現了支持革命思想的民族主義者反抗法軍入侵的行為。幾個世紀以來一直相互混居的不同民族,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統治者,開始將其作為「異族」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