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裡奇:從拿破崙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2021-02-13 觀點中國

今天觀點君跟你分享一本十分高大上的書,《大國外交》是美國著名國際關係大師諾曼•裡奇的代表作,是當代美國最權威、最詳盡的國際關係史著作之一,在西方國際關係學界具有標杆意義,被歐美各名校廣泛用作教材。暢銷多年,不僅為國際政治等專業師生所喜愛,也廣受非專業讀者歡迎。

大國外交

文/諾曼•裡奇

這本有關歷史上大國對外關係的通史實際上是一部純粹的外交史:一種為描述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政治家們怎樣實施對外政策、怎樣應對危機局面以及怎樣成功或失敗地解決危機而進行的嘗試。本書主要關注大國的對外關係,因為在本書考察的歷史時期中,大國的政策不僅決定了本國人民的福祉與不幸,同時也常常會影響到,而且一般是非常嚴重地影響到,世界上其他地區大多數人民的命運。

對大國外交的研究必然要以歐洲為中心,因為在整個19世紀及20世紀相當長的時間內,歐洲一直是世界的權力中心,世界上的大國也就是歐洲的大國:英國、法國、俄國、奧地利(1867年改稱奧匈帝國)和普魯士(1871年改稱德國);在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跨入了大國行列,但徒有其表,並不具備一流強國的實力。

歐洲大國是通過使它們能夠比其他國家更有效地利用本國的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發展從而取得優勢地位的。它們的實力非常強大,到19世紀末,它們已經將自身的權威和影響直接或間接地擴張到世界大部分地區。在歐洲以外,只有兩個主要國家逃脫了被歐洲奴役的命運,即美國和日本,而它們都是以採取歐洲做法的方式來擺脫控制的。在美國,一波接一波的歐洲移民毫不留情地將土著居民驅趕到一邊,美國的歐洲化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移植。更具革命性的則是日本,在這裡,一群非常傑出的政治家認識到,擺脫被歐洲奴役的命運的唯一方式是歐洲化。這些人在按照歐洲方式重建日本的各項制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日本不僅保持了自身獨立,而且到20世紀初期已經憑自身力量成為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歐洲皇室

大國地位基於實力,而實力的最明顯表現則是其陸海軍的規模和質量、經濟生產力以及為戰爭動員軍事資源和經濟資源的能力。然而,除一國的軍事設施和經濟設施外,實力還取決於士氣、意識形態、國民教育水平以及諸如氣候和地理之類的非人格化因素。除這些條件外,我們還能夠加上其他許多要素,但即使是最全面的衡量標準也可能產生致命的誤導作用,美國在越南的經歷可謂是一個突出例證。

當考慮到一國實力的另一個內在而且常常是決定性的因素——領導人才能——時,衡量標準則更為撲朔迷離。因為權力的真正有效性,與其他任何工具一樣,都要取決於怎樣明智和良好地使用它們,因而也就取決於那些行使這些權力的領導人的自身素質。這一點非常明顯,即政治領導人從來都不是絕對自由的主體。即使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摧毀這些結構,他們也必須在自身所處的社會及政治體制的結構內採取行動,他們還不得不應對各種各樣現存和未知的問題及競爭者和對手們採取的各種各樣的行動和反制措施。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即某個領導人如何在既定的結構性限制內採取行動)應該是同樣明顯的。在對外政策領域中,情況尤其是如此,因為在這個領域中,一國的安全與核心利益常常會處在危險之中,因此在這個領域,有缺陷的領導人可能將非常嚴重地削弱即使是最強大的國家,或是使國家陷入徹底的災難中。


拿破崙

本書的開頭部分主要是討論拿破崙戰爭結束時的大國外交——拿破崙戰爭,若從其涉及那個時代所有大國(包括新生的美國)的意義上說,乃是一場真正的世界大戰。那些在1814—1815年期間締造了和平的政治家為一個將持續整整一個世紀的國際秩序奠定了基礎。這個秩序中雖然曾經發生過許多變化,有些是通過談判,更多的則是通過革命和戰爭,但1814年和平的締造者及其繼任者們,都設法竭力防止這些衝突發展成為一場全面戰爭,而且成功地通過外交手段解決了許多嚴重的危機。本書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正是對這些危機的記錄,本書中雖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這個歷史時期中的革命與戰爭,但更著重於考察那些為維持和平而採取的策略。

1814年以後,和平總是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威脅,而且常常被那些強勁並且在塑造歐洲的全球主導地位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打破。然而,引發了這個時期中的許多最嚴重的國際危機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都驚人地似曾相識,這似乎也印證了塔列朗對人類經驗做過的一句刻薄評價:事物的變化越多,變化就越是老生常談。當時與現在一樣,和平受到宗教與種族的狂熱及民族主義引發的革命熱情的威脅。與現在一樣,當時也有對國家安全的病態關切,也有被捍衛國家安全之必要性證明為合理的軍備擴張,也有為反擊或破壞對手的同盟從而與其他大國建立起的同盟。還存在是否需要對那些被認為威脅到本國的安全與利益的外國革命進行幹涉的問題,但在這方面,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則根本算不上是一件大事,英國政府和法國政府不幹涉美國內戰的決定即是如此。還有東方問題,這個時期的東方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圍繞一個即將崩潰的奧斯曼帝國的遺產而展開的爭奪,在19世紀早期,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包括了巴爾幹、北非和中近東的大部分,這些地區迄今仍然是國際衝突和國際危機的中心。還有龐大的俄國巨人,它始終威脅著那些沿著其漫長邊界線分布的眾多鄰國的生存,它同時是那些大國競爭對手的一個潛在威脅——除美國外,其他大國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資源上(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都要比俄國小得多。

除19世紀經濟革命和社會革命導致的變化外,還出現了許多政治發展,這些發展對未來產生了深刻影響:美國成長為最強大的經濟強國;德意志諸邦國實現統一以及隨後蛻變為最強大的軍事強國;日本的歐洲化及其進入全球政治的舞臺。


二戰期間的美國

還有帝國主義:美國與俄國的領土擴張。美國對西半球主導地位的覬覦及美國利益拓展到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歐洲人對非洲的強佔與瓜分,這些行為塑造了當今非洲絕大多數的政治結構;布爾人和英國人為爭奪南非及建立白人主導地位而展開的鬥爭;歐洲人與美國人對東亞的滲透;法國對印度支那(越南和柬埔寨)的佔領;俄國以中國為代價獲得的領土擴張及列強為瓜分曾經非常龐大的中華帝國的其餘部分而展開的爭奪。其中最重要的還有:歐洲的文化帝國主義;歐洲式意識形態(民族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出口;歐洲的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的構造——實際上,歐洲的文化帝國主義包括了現在被統稱為現代主義的所有文化現象,即使在擺脫了歐洲的政治統治後,世界上的其他地區仍然要麼是主動採用要麼是被迫採用了所有這一切。

這也是歷史的諷刺之一:德國在19世紀的最後十年間開始走上的全球政治道路及其為支持這種政策建立的龐大艦隊,竟然使德國的大國競爭對手們逐漸開始將注意力轉回到歐洲。因為英國人從德國艦隊中看到了對他們本土島嶼的威脅,而大英帝國所有的關切都要服從於本土安全的需要。為對抗德國艦隊的威脅,英國人不僅加強了艦隊建設,而且與昔日在殖民領域中的主要對手(法國與俄國)締結了同盟。這些同盟及德國對這些同盟的看法(德國人認為它們的建立乃是為包圍和摧毀自己剛剛建立的帝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準備了舞臺,這場戰爭可以更準確地稱為一場歐洲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上加速了歐洲的全球性主導地位的終結。

本書中探討的這些及其他議題構成了所有那些仍然困擾著現代世界的問題的背景。對這種背景及以往的政治家們怎樣處理危局的研究,並不一定會有助於解決當代的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並且在當代情境中加以處理——但對這些問題是怎樣發展起來的以及以往處理經驗的了解,應該有助於提高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的確,背景知識的缺乏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我們在處理當代危機時存在的一個顯著弱點。然而,除這些知識可能具有的實用價值外,國際關係史本身也極為引人入勝。我所能夠希望的就是,我已經設法成功地將這種魅力傳達給了讀者。

本書的結尾部分討論了大國外交的失敗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來臨,這場戰爭加速了世界政治權力格局的轉變,並且為新的全球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礎。《大國外交:從1914年到當代》將探討之後的這些變化,並且將故事一直講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直至最終可能證明是歐洲的最後一個「殖民大帝國」(蘇聯)的瓦解。

——摘自《大國外交》

長按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大國外交:從拿破崙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1814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這100年間,大國關係與世界格局發生著深刻的演變。
  • 爆發在歐洲大陸上三次世界大戰;拿破崙戰爭、一戰及二戰
    但回顧歷史,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三次戰爭確實都首先爆發在歐洲大陸,而戰爭的結束跟以英美為代表的英語系國家有著巨大的聯繫。a,拿破崙戰爭(1803.5.13-1815.11.20),戰火遍及歐洲、北美洲、非洲、亞洲等地;死亡人數大約 6,500,000人。(拿破崙戰爭時期的世界地圖;法國對反法同盟。)
  • 資本主義列強互相爭奪資源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均勢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古代中國、印度和希臘發生戰爭的時候。十六世紀以後,它成為歐洲列強處理彼此政治關係的一種手段。
  • 三分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間表,了解戰爭經過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致命和最具破壞性的戰爭之一。
  • 拿破崙戰爭
    在之後的俄法戰爭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拿破崙撤退時非常痛苦,因感到目前處境的危險,他深知帶走這些財寶無望,臨危命令下屬,將這些珍貴的物品全部沉入湖裡」 。2. 拿破崙戰爭簡介拿破崙戰爭時期法國實施全民徵兵制,戰爭規模空前的龐大,幾乎涉及了所有歐洲國家,並波及到了埃及、美國和南美洲。
  • 20181111唐師曾: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日」(100年)
    Wong、美國芝加哥大學David Pickus教授……組成聯合國軍,悄然重返佛蘭德斯,試圖客觀公正地回顧偉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拳亂後,慈禧割地賠款,派光緒弟弟載灃到德國賠禮道歉,在東單協和醫院面對外交部街處,豎「克林德碑」,上掛光緒皇帝檢討。       1918年11月11日,大炮101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趁機拆毀克林德碑、鑿掉光緒檢查改為「公理戰勝」。新中國將「克林德碑」搬到在天安門廣場西北角中山公園進門處,,改為郭沫若「保衛和平」四個大字。
  • 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七年戰爭
    在遠東,俄國為了保證後方安全,於1755年唆使準格爾汗王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一系列戰爭直到1760年才結束,牽制了乾隆帝的大部分兵力,因此中國清朝也間接地參與了戰爭。這次戰爭最大的贏家是英國。這是多種因素決定的。首先,英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經歷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比較徹底地摧毀了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封建勢力。七年戰爭前夕,它正處於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的世界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
  • 方連慶《國際關係史》讀書筆記福利分享:從三十年戰爭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七年戰爭後,英國在歐洲和世界的勢力引發許多國家嫉恨,英國在戰時對中立國的粗魯做法使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站到其對立面。美國獨立使英國失去重要的殖民地,但英國掌握著直布羅陀。實力損失不大。法國的勝利則是虛幻的,戰爭中耗資巨大,加劇了財政危機。北美獨立戰爭是國際關係史上第一次殖民地脫離宗主國獲得民族獨立的戰爭,激發了世界各地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浪潮的興起。這在西屬、葡屬拉美殖民地,英屬殖民地尤為明顯。
  • 諾曼徵服者徵服英格蘭是否真的成功?
    第一次戰爭結束後,其餘三塊地區由王國與黑暗帝國徵服者之間的戰爭以及俄裡索斯帝國與皮西西爾徵服者之間的戰爭繼續維持。威爾斯王國衰落了,黑暗帝國入侵威爾斯,實施了對哥德式分封制的改革。加上威爾斯一些本地居民,威爾斯領土擴大到了1253-1259英畝。從1068年至1307年,德國東南部仍控制與英格蘭統治下。威爾斯被德國封建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丹麥人、法蘭克人與諾曼人逐步侵佔。
  • 照片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多圖)
    最近歐美各國領導人聚集在法國巴黎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這天正好是11月11日。在我們的教科書裡,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狗咬狗的一場戰爭,後來把中國也卷進去了。雖然中國成了戰勝國,但弱國無外交,在巴黎和會上遭受屈辱,戰勝國猶如戰敗國。國內爆發了五四運動後中國拒絕在《凡爾賽合約》上簽字。由於這重因素,中國人一般紀念五四運動,順道把一戰給紀念了。
  • 焦土悍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精銳步兵
    始於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犯下的一個可怕錯誤,並對自身造成了永遠無法估量的損失。這場戰爭由一系列各國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的誤判所引發,最終以各國政權和民眾的巨大悲劇而收尾。只看需要幾個數字便可知曉這場戰爭的殘酷:歐洲小國保加利亞的女性總數有242萬6187名,戰爭結束後的1919年竟然增加了20萬8641名寡婦!在法國動員到前線的男性中,也有高達73%的人出現傷亡。
  •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四國德、奧、保、土,最慘的不是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列強為重新劃分殖民地,及歐洲利益而爆發的戰爭,共30多個國家和地區捲入其中,遠在亞洲的中國與日本也加入協約國
  •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人間煉獄
    按理說,社會程度發展越高,武器越先進發動戰爭的慘烈程度也會高,可實際上一戰要比二戰更加慘烈,這是為何?說實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多少還有點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帶有侵略性質的非正義的戰爭,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之間的戰爭。
  • 日本為何選擇了戰爭(3)——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的開戰時間是1914年7月28日,德國最終接受停戰協議、結束戰爭的時間則是1918年11月11日。
  • 《拿破崙:全面戰爭》
    這部《拿破崙:全面戰爭》是獨立資料片,無需原作支持。
  • 第一次世界大戰——二十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度時產生的廣泛不可調和矛盾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正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這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我們想像的瘋狂的多了!
    接下來你將會看到幾個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事實,這一切將讓你對於世界戰爭的想法有所不一樣。1.)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個全球性的大規模戰爭。戰火幾乎遍及了全世界所有的土地,其戰爭地點涵蓋了全世界所有的大洋。3.)芥氣(毒氣)也是首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因為它的效果非常不穩定,所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沒有再使用了。
  •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表
    1912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它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1913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4.6.28塞拉耶佛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1914.7.28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1914.8德軍攻入法國,直逼巴黎。1914.8俄軍進攻東普魯士,德軍開始被迫兩線作戰。
  • World War I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二十世紀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