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7日星期五,今年穆斯林齋月的最後一個聚禮日,以色列警察與巴勒斯坦民眾發生衝突。因為在大批巴勒斯坦民眾前往阿克薩清真寺時,其中有部分民眾藉機舉行抗議活動,反對以色列政府強行遷出居住在東耶路撒謝赫傑拉地區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警察則罕見地直接進入了阿克薩清真寺,與抗議民眾發生了衝突,最終導致20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至少17名以色列警察受傷。從5月8日起,哈馬斯開始從加薩走廊不斷向以色列各大城市發射火箭彈。隨後,以色列進一步展開軍事報復行動。
開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猶太人,從其流落的世界各個角落向巴勒斯坦地區大量移民,最終猶太人成功建立了以色列國,在阿拉伯世界建立了一個以色列國家這一事實,極大地激發了猶太人同整個阿拉伯民族的矛盾,也成為以後中東局勢長期動蕩不寧的重要根源。
至於更深遠的歷史原因:兩個民族都曾是這塊土地的主人。《舊約·創世紀》明確記載以色列人祖先亞伯拉罕由於虔敬上帝,上帝與之立約,其後裔將擁有流牛奶與蜜之地——迦南(一般指西起地中海沿岸平原,東至約旦河谷,南至內格夫,北至加利利地區的一片區域。包括今日以色列、約旦及埃及北部的一部分)。不過根據聖經的說法,以色列人祖先亞伯拉罕是受上帝之命西遷到迦南(Canaan),即「應許之地」、「希望之鄉」。據說是一個到處「流淌著奶和蜜」的富饒之地。其中很有意思的一點是,《舊約全書》是猶太教的經典,卻也為基督教所全盤接受。因此關於應許之地,每個基督徒也都耳熟能詳。尤其幾千年如此,從心裡暗示上來說,似乎是上帝保證了以色列人佔有這塊土地的合法性。實際上,關於巴勒斯坦這塊土地,原意是「腓力斯丁人的土地」。此外,巴勒斯坦早期還有阿穆爾人和亞蘭人等部落居民。巴勒斯坦位於地中海岸邊,是亞、非、歐三大洲的交通要道。這裡最早的居民是迦南人,之後再來了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然後是以色列人,而且以色列人還把巴勒斯坦稱為「流著牛奶和蜂蜜的土地」。現代猶太人的祖先是希伯來人,屬於古代北閃米特分支。歷史家們使用「希伯來人」一詞來指稱《舊約全書》中那些族長們(如: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人的後裔。以後這些人就被稱作以色列人。而希伯來人的祖先約起源於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原住兩河流域南部的烏爾城,後來因躲避自然災害,尋找水草,尋找更加富饒的土地,在大沙漠的北方,發現了一塊特別富饒的「新月形沃土」,即巴勒斯坦。為了爭奪這塊土地,希伯來人於是同當時佔據這塊土地的迦南人進行了多年的戰爭。但是希伯來人失敗了,於是他們遷徙至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因而得名「希伯來人」(意為「渡來之人」)。希伯來人在這裡安定地生活了幾百年。大約在公元前1445年左右,因為新的埃及當權者的壓迫,希伯來人在摩西的帶領下逃離埃及,在西奈半島上停留了大概一代人的時間,隨後進入巴勒斯坦。這一次,他們成功了。希伯來人約於公元前1230年佔領了迦南,趕跑了腓力斯人,徵服了當地閃米特人的分支迦南人。約公元前1020年,希伯來人又在首領掃羅領導下,率領以色列部落聯盟抗擊外族入侵並取得勝利,隨後以色列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即以色列聯合王國。不過隨後以色列聯合王國分裂為北部以色列和南部猶大兩個國家,以色列於約前722年被新亞述帝國滅亡,猶大王國於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倫王國覆滅。
至此,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立國的歷史結束了,但是他們的大流放才剛剛開始。國家滅亡後,大多數猶太人被俘虜到兩河流域地區,史稱猶太人第一次大流散。這一次大疏散之後,巴勒斯坦先後被波斯、希臘、羅馬、土耳其等外族輪番佔領。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徵服,之後,許多猶太人得以返回巴勒斯坦,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公元前332年,因為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崛起,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依多瑙河和黑海,橫跨亞非歐的龐大帝國。亞歷山大的統治,打破了各民族和各國之間的隔絕狀態,大量猶太人也逐漸疏散到南歐、北非、和中亞等地區,史稱猶太人第二次大流散。公元前二世紀初,羅馬帝國崛起,於公元前63年先後攻佔了耶路撒冷和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對猶太人進行壓榨和奴役。繁重的苛捐雜稅和官吏的暴戾無道,先後猶太人三次武裝起義,史稱「猶太戰爭」。特別是公元115年的最後一次起義,曾把羅馬駐軍趕出了巴勒斯坦南部,並佔領耶路撒冷。但起義於公元135年失敗。在三次起義以及羅馬人的三次大屠殺中,猶太人死亡150多萬人,倖存者幾乎全部逃離和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史稱猶太人第三次大流散這一次大疏散,也結束了猶太民族主體在巴勒斯坦生存的歷史。猶太人從此流離失所,散落到世界各個地方。也就是說,
兩千多年前,猶太人確實在這片土地上建國,並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千餘年之久,可是這是一部驚心動魄的血淚史。公元7世紀,隨著阿拉伯半島的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並統一了分散在阿拉伯半島上的各民族和部落,阿拉伯帝國崛起,很快就建立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帝國,極盛疆域達1340萬平方公裡。公元637年,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穆斯林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從1518年起又被納入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在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帝國統治400多年間,由於奧斯曼帝國鼓勵傳播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因此,這裡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族特徵始終沒有改變。幾百年間,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以及少量的猶太人居住,直到20世紀初。也可以說,
自公元637年,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開始此,1300多年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作為主體民族一直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區。換句話說,他們在這一地區勞動生活繁衍生息,一直到現在。猶太人認為:
「巴勒斯坦是神賜予我們猶太人的,我們的祖先曾經在這裡生活過,所以,巴勒斯坦屬於我們!」而阿拉伯方面認為:
「我們同情猶太人,可是他們建國要在我們的土地上割讓領土?歷史上誰在迫害猶太人?穆斯林嗎?既然德國人殺害猶太人就在德國劃出一塊土地給他們好了,為什麼要損害與猶太人的苦難毫無干係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以上,就是從歷史角度予以梳理的巴以衝突全面複雜而深刻的根源所在,然而這問題的解在哪裡呢? 結果或許我們想不到,就是不可調和。
(END)
為防失聯,歡迎關注。
我在這裡等你,歡迎長按關注(或搜公號yufannuo關注)。
如喜歡,請順手轉發、推薦或者讚賞⋯ 其他推薦:
2020年10篇真相文章
十大最佳真相醒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