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俄國十月革命的三個真相!這才是真正的列寧與史達林!

2021-02-13 貴人講歷史

十月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勝利,但是蘇聯在這個問題上卻陷入了盲目崇拜的怪圈。特別是在史達林個人崇拜巔峰的那幾年,為了適應造神運動,蘇聯對十月革命進行了很多篡改,以營造領袖的光輝形象。以下這三件事可能就與我們固有的認知大不相同!

十月革命宣傳中的列寧與身後的史達林

No. 1 火車站的列寧

二月革命勝利後,列寧乘坐著專列火車,攜帶著大量的黃金返回蘇聯,剛到芬蘭邊界,列寧就受到布爾什維克代表團的熱烈歡迎,而這一幅感人的畫卷也成為後來蘇聯宣傳十月革命的重要題材。到了史達林時期,更是以列寧與史達林兩位傑出領袖興高採烈的會見為主要內容,並創作了近百幅油畫。但是事情的真相是怎樣呢?

當時史達林並不在迎接的人群中。二月革命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史達林對列寧是失望的,他無私的為革命奉獻,但卻被列寧毫無憐憫的犧牲,無數次這樣的情況後,革命卻毫無進展,年近40的他有些心灰意冷,對列寧的信任也逐漸降低。二月革命給史達林打了雞血,他認為革命成功了,當時掌控了《真理報》的他發表了很多與列寧意識相違背的文章,並且和加米涅夫走的很近。

一次,列寧給了史達林他們兩篇文章,但他與加米涅夫商議後只發表了一篇。顯然這種違背領袖意識的做法將會受到嚴厲的批評。所以圓滑的史達林,在當時隱藏了自己,他選擇讓加米涅夫一個人去當出氣筒,自己則繼續待在首都的編輯部裡。事情的發展也果如史達林所料,那一天的火車站裡,沒有太多的熱烈氣氛,反而是列寧對加米涅夫的痛罵!

宣傳中歡迎列寧的場景

No. 2 編輯部裡面的史達林

十月革命當天,史達林並不在斯莫爾尼宮,而是待在《真理報》的編輯部裡。顯然這也和後來的很多宣傳是大相逕庭的。

了解俄國革命的人其實都知道,與列寧、託洛茨基相比,史達林是真正的實幹派,年輕的他不善於演講,也不會鼓動人心,但正如他給自己起的名字一樣,他有鋼鐵的意志。此外,史達林也有狐狸一般的狡猾。

在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史達林始終都讓自己處於一個可進可退的位置,他喜歡在人面前鼓吹「和平革命」,儘管他本身就是很多流血的製造者。而他一方面作為列寧的代理人,讓自己永不會被革命遺忘,另一方面又永遠使自己躲在陰影裡,不顯山不露水,即便革命失敗,他也不會有太大的危險。

十月革命也是如此,他待在編輯部,執行的是一項只有列寧、託洛茨基等少數人知道的秘密任務(下一點會解釋),而不出現在斯莫爾尼宮,也讓他可以在革命失敗的情況下也保自身無虞。

十月革命史達林不在現場

No. 3 斯莫爾尼宮裡的託洛茨基

沒錯,讀到這裡您或許已經猜到了,十月革命那天,除了史達林,列寧也不在現場。所以,在斯莫爾尼宮這個前敵指揮所裡,坐鎮的是託洛茨基,因此,這也讓託洛茨基這個曾經的孟什維克(少數派)成為了後來可與列寧並列的偉大革命者,至少他本人是這麼認為的。

那麼列寧為何不在斯莫爾尼宮呢?顯然,當年的史達林如果還是只小狐狸,那列寧可絕對是千年九尾狐了。他不會讓自己置身於險地,而他也很害怕肉體的摧殘,因此他絕對不能讓自己被捕。此外,當時的革命者們也認同這一點,為了防止失敗,他們在斯莫爾尼宮以外的很多地方也都設了臨時指揮所,同樣,他們的偉大領袖列寧同志也必須被保護起來,只要領袖在,革命就永遠不會失敗!

因此,實際上列寧是在一個小「窩棚」裡面,發表著他的思想,並由編輯部裡的史達林傳達給斯莫爾尼宮,這也是我們前文所提到的史達林的秘密任務!

在十月革命的第二天,也就是俄歷的10月26日(公曆11月8日),列寧得知革命形勢大好,前途一片光明時,他便在凌晨喬裝趕到了斯莫爾尼宮,而史達林也隨後趕到,但領袖的模樣卻不偉岸,據託洛茨基的回憶「我跟列寧坐在一起,他戴著一副很大的眼鏡,下巴上系了條手帕,像是牙疼病人,樣子相當怪。」

列寧在窩棚裡指揮十月革命

蘇聯解體後,原蘇共成員都哪裡去了?大部分都失業困頓終生

中國為什麼沒有成為第二個蘇聯?

當年蘇聯潛艇隱身性能突然大增,美國為何憤怒地懲罰日本東芝

相關焦點

  • 「十月革命」後蘇維埃俄國國家體制的建構
    1918年11月德國戰敗後,「公國」分立為三個獨立的共和國。不久,這三個國家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宣布自己為蘇維埃共和國。1918年12月25日,蘇俄承認波羅的海三國獨立。1919年,三國的蘇維埃政權先後被推翻,恢復了原來性質的共和國政府。儘管如此,蘇俄仍於1920年分別與三國籤訂和平條約,再次承認它們的獨立地位。       外高加索地區在1917年11月也開始了走向獨立的進程。
  • 餘偉民 ‖ 「十月革命」後蘇維埃俄國國家體制的建構
    1918年11月德國戰敗後,「公國」分立為三個獨立的共和國。不久,這三個國家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宣布自己為蘇維埃共和國。1918年12月25日,蘇俄承認波羅的海三國獨立。1919年,三國的蘇維埃政權先後被推翻,恢復了原來性質的共和國政府。儘管如此,蘇俄仍於1920年分別與三國籤訂和平條約,再次承認它們的獨立地位。外高加索地區在1917年11月也開始了走向獨立的進程。
  • 俄國的1917年 | 從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這已經距離沙俄參加一戰有兩年半了,連年的戰爭動員讓俄國農業損失了五分之二強的精壯人口,相應地,生產工具和牲畜也在大量損失,這讓土地制度和農業技術本來就相當落後的俄國農業近乎破產,抗租抗稅、燒毀莊園的事件頻頻發生,斯託雷平的土改利好終成了笑話。 對應到城市的是不斷的罷工,雖然不斷有政治激進分子提出打倒沙皇或者反戰民主之類的口號,但麵包才是最迫切的訴求。
  • 張盛發:從「十月革命」到「俄國大革命」——俄羅斯修改十月革命名稱和定義
    看來,這與其說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產物莫不如說是它的俄國變種——由列寧創建的列寧主義。構成列寧主義基礎的就是列寧有關新型政黨.有關黨不僅要為經濟改革而且更要為工人階級政權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而鬥爭的理論學說」。
  • 11 俄國十月革命
    材料認為,雖然十月革命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的,但是,十月革命發生的原因等都是俄國的自身的矛盾造成的,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分析選項,A項明顯錯誤,材料並非只是說明十月革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B項排除,材料未體現;C項錯誤,十月革命是在一戰的影響之下發生的。所以應選D。 2.「從前我在法國接觸了社會主義各種思想流派,深深為社會主義理想所吸引。
  • 十問「十月革命」
    看似人盡皆知的「十月革命」,經不起詳細自問,一度還有革命缺乏周密組織,倉促偶然的錯誤印象。本文解答十個問題,幫助大家了解「十月革命」。可事實確是如此,兩人都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列寧大克倫斯基11歲,中學時期是克倫斯基父親的學生。列寧曾稱克倫斯基是「小拿破崙」,兩個好朋友長大以後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卻都走到了權利的最頂端,成為了最直接的政敵與對手。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後的第七個年頭,也就是1924年逝世,享年54歲。而克倫斯基輾轉流亡在美國,1970年以89歲高齡去世,一生都在從事反蘇維埃政權的活動。
  • 俄國革命史: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託洛茨基親身參與了革命,同時還是十月革命主要領導者,這可以算是人類歷史第一次,有重大歷史事件的當事人,專門為事件的過程寫下一本記錄史。如果要打個比喻,這就好像,拿破崙記錄了法國大革命,華盛頓和林肯記錄了美國獨立戰爭與內戰,成吉思汗記錄歐洲徵服記錄。這些類比,當然不可能完全貼切,只是想說,託洛茨基寫的俄國革命史,真是歷史一大幸事。下面從如下幾點,簡要介紹俄國革命史。
  • 1918年,對列寧連開三槍的女刺客卡普蘭,被抓後下場如何?
    列寧的壽命不長,一方面跟他領導十月革命、擔任蘇聯首任最高領導人十分勞心費力有關;而另一方面,恐怕不得不說一件對他的身體和壽命起到了重要作用的案件,而且是一件謎案:1918年的列寧遇刺案。列寧關於這件謎案的疑點很多,被普遍認為執行此次刺殺行動的,是一位28歲的蘇聯年輕女性芬妮·卡普蘭。
  •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締造者列寧
    1918年在1920年,列寧稱蘇維埃政權無法離開巴庫的石油而生存,蘇維埃俄國遂支持亞塞拜然的布爾什維克勢力,1922年3月,這三個國家組成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外高加索聯邦。列寧在第一次中風以後,完成了一份遺囑並交給了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評論了六位蘇共的高級領導人,包括:託洛茨基、史達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達可夫。其中對史達林的看法是「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由於同期列寧和史達林在關於外貿壟斷和喬治亞事件問題上發生嚴重爭執。
  • 列寧死後,繼承人是託洛斯基,最後掌權的卻是史達林,為何?
    在列寧還是蘇聯的掌舵人之時,他就明白自己不可能永存於世,為了蘇聯這艘大船能平穩的前行,列寧早早就指定了接班人事宜。
  • 餘偉民 | 1917年俄國革命的兩次轉型【十月革命百年紀念專題】
    在這方面,列寧是最具理想色彩的「世界革命」理論的信仰者和實踐者。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時始終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理論目標,這就是他在革命前夜提出的關於「世界革命」的條件已經在帝國主義戰爭的環境中成熟的論斷。正是把俄國革命放到世界革命的大背景下,列寧才充滿信心地在遠未具備社會主義物質前提的俄國,發動一場以社會主義為取向的革命,即不間斷地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引向社會主義革命,決定性地改變了俄國革命的性質。
  • 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寧
    ​俄國十月革命(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或布爾什維克革命)內戰獲勝的紅軍一方稱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又稱布爾什維克革命,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因發生在俄歷(儒略曆)1917年10月25日(公曆11月7日),故稱為「十月革命」。
  • 俄國十月革命發生在11月,為何不叫十一月革命,而叫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之前,俄國更多的是沙皇專制下實行的資本農奴主義,上層剝削中層,中層打壓欺詐底層。這一系列的剝削措施,使得底層的勞動人民受到不平等待遇,繼而引發了社會大面積不滿。政策與經濟的相互打壓下,出現人民罷工遊行,生產力滯後,經濟下跌等等問題。繼而需要新的思想力量,來改變現今的社會風貌,這便是十月革命爆發的緣由。
  • 19.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1)二月革命:1917年3月,武裝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結束統治俄國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統治,革命後出現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臨時政府掌握實權。
  • 論十月革命發生的合理性
    此前,病重在床的列寧在翻閱了孟什維克著作家蘇漢諾夫關於俄國革命的札記後,發現這些自稱的「馬克思主義者」,即實際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由於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死抱住「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民主在西歐的發展這條固定道路」不放,而不能理解俄國十月革命並反對這場革命。列
  • 列寧與克倫斯基: 勝利者與失敗者(上)
    列寧和克倫斯基這兩個不同陣營的領導人,他們的個人生活有著非常多的交集。1917年11月7日( 俄歷10月2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向當時的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發射了炮彈,拉開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總攻的序幕,伴隨著赤衛隊員們衝向冬宮的吶喊聲,俄國十月革命宣告勝利,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的蘇維埃政權誕生,從此揭開了人類歷史的新篇章。
  • 列寧離世前,強烈反對史達林接班,為何史達林還能接替他的位置?
    列寧曾說:「史達林太粗暴,更不可容忍的是在總書記這個職位上…」革命之初,史達林是列寧的左膀右臂,隨著取得十月革命和一系列的革命戰果,需要管理的事務越來越多
  • 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創造性探索
    十月革命勝利後,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條件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蘇維埃俄國面臨的最根本的任務。1921年3月列寧主持召開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正式宣布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改行新經濟政策,對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創造性探索。用列寧的話來說,這一探索,意味著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
  • 差點動拳頭:中國訪蘇代表團讚揚史達林,蘇方人員情緒完全失控
    這不,2008年的時候,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曾面向全國,舉行了一次「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的評選活動,讓俄羅斯人選出所有俄國人心中最喜歡的6位俄羅斯人,也就是歷史上最偉大的6位俄羅斯人。  沒想到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偉大的革命導師、蘇維埃俄國的締造者列寧僅僅排在了第六位,也就是「倒數第一」。這個名詞也太不符合人們想像中的排名了,連一位詩人普希金都排在他的前面。
  • 九下歷史第9課《列寧與十月革命》知識點
    >1.原因:(1)俄國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比,依然很落後。(2)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接連失利,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2.二月革命:①經過: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②結果: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與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臨時政府掌握著主要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