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俄國「十月革命」,第一個闖入腦海的就是毛澤東主席那句「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其次會浮現「一艘軍艦炮打一座皇宮」的模擬畫面,說「模擬」是因為即沒去過聖彼得堡的冬宮,更沒見過「阿芙樂爾號」本尊。看似人盡皆知的「十月革命」,經不起詳細自問,一度還有革命缺乏周密組織,倉促偶然的錯誤印象。本文解答十個問題,幫助大家了解「十月革命」。
· 現今停泊在聖彼得堡涅瓦河畔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相信有些人仍認為「十月革命」推翻了俄羅斯帝國沙皇的獨裁統治,實則不然。這個錯誤認識也許是源自一個深刻的印象,即沙皇一家是被布爾什維克秘密警察,使用機關槍殘忍地集體處決的。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腐敗統治,加之俄羅斯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內「要和平、要麵包,不要戰爭」的呼聲越來越大,革命鬥爭愈演愈烈。1917年2月,聖彼得堡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並取得勝利,史稱「二月革命」。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而其弟米哈伊爾大公拒絕接受王位,這就徹底結束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可見,「二月革命」的目的更多地是要推翻尼古拉二世的腐敗統治,並沒有想推翻君主制度。隨後,沙皇一家被轉移到西伯利亞的託博爾斯克,「十月革命」後又被轉往葉卡捷琳堡,次年7月在那裡遇害。
此時的俄羅斯有兩股主要力量爭奪統治權,一是原政府國家杜馬中的資產階級聯合地主成立的國家杜馬委員會;二是彼得格勒的工兵代表蘇維埃。最終國家杜馬委員會聯合孟什維克與社會革命黨成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但工兵代表蘇維埃日漸強大,實際上形成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十月革命」就是蘇維埃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一場變革,與其說「革命」,不如說是「政變」,因此「十月革命」最初也稱「十月政變」。
「蘇維埃」在俄語中本就是「會議」的意思,是個通用名詞,沙俄時期的國務會議就叫做「國務蘇維埃」,這個詞最初傳入中國的時候也將「工兵代表蘇維埃」直譯成「勞兵會」。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尤其是「蘇聯」國家的成立,「蘇維埃」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無產階級政權組織形式的專有名詞,在中國也採用了音譯的方式。1905年俄國革命時期,烏拉爾的阿拉帕耶夫斯克工廠的工人首先建立了「工人代表蘇維埃」,作為領導工人罷工、起義的組織機構,隨著革命的失敗該蘇維埃即被解散。
· 俄國1905-1907年革命宣傳畫,上方正中書寫著「蘇維埃」到了1917年「二月革命」時期,各地又重新組織建立了「蘇維埃」,並在當年6月召開了全俄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十月革命」中「蘇維埃」起到了組織和領導的作用,並在之後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
1917年11月到1918年1月,蘇維埃的名稱為「工兵農代表蘇維埃」,之後改稱「工農和紅軍代表蘇維埃」,1936年又改為「勞動者代表蘇維埃」。
有人說「布爾什維克」就是「多數」的意思,說得對,但是缺少了特定範圍。「布爾什維克」應是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中的「多數派」,與其對應的是「少數派」孟什維克。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成立於1898年,是馬克思主義工人政黨。當年的3月13日到15日莫斯科、基輔等地的鬥爭協會和俄羅斯猶太工人總同盟等在明斯克秘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告黨的成立。
1903年7、8月間先後在布魯塞爾和倫敦召開了第二次代表大會,正是這次會議上黨內產生了分裂,擁護列寧的得了多數票,稱為「布爾什維克」;支持馬爾託夫等人的得了少數票,稱為「孟什維克」。
1912年社會民主工黨在布拉格召開的第六次代表大會將孟什維克驅逐出黨,黨名變為「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
1918年全俄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列寧提議將黨名改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布)」。1925年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又將黨名改為「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聯共(布)」。1953年聯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會,最終將黨名改為「蘇聯共產黨」。想必是莫斯科給國人的印象太過深刻,以至於部分國人認為它一直是俄國的首都,而莫斯科克裡姆林宮的名氣又遠大於聖彼得堡的冬宮,顯得冬宮似乎僅是一座沙皇冬日的行宮。為什麼一場推翻政權的革命沒有發生在首都,卻發生在了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
實則不然,莫斯科早在13世紀成為莫斯科公國的首都。從1240年到1480年的兩百餘年,俄羅斯始終在蒙古的統治之下,屬於金帳汗國,一度也應該算是元朝的一部分。莫斯科公國在蒙古統治下逐漸聯合周邊領地,1480年從金帳汗國分離出來,50餘年後瓦西裡三世時期,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基本形成,首都就在莫斯科。1712年沙皇彼得一世,也就是後世尊稱為彼得大帝的俄羅斯帝國首位皇帝,一心發展海上貿易,同時也為了強大海軍,建立並遷都于波羅的海沿岸的聖彼得堡。
此後的兩百年間,聖彼得堡始終作為俄國的首都,始建於18世紀中葉的冬宮一直是沙皇的正牌皇宮,「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統治建立的臨時政府,也以此地為政府辦公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為聖彼得堡的「堡」字是源於德語的發音,與德國交戰的俄國將「聖彼得堡」改名為俄語發音的「彼得格勒」(「格勒」在俄語中是「城市」的意思)。
「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後的次年3月,新政權綜合考慮莫斯科雄厚的工業基礎,將首都遷回莫斯科。1924年列寧去世後,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領導者,彼得格勒被改名為「列寧格勒」,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城市恢復了「聖彼得堡」的舊名。蘇維埃這邊的領袖舉世皆知了,弗拉基米爾·伊裡奇·列寧。而臨時政府一邊鮮有人知,時任總理的亞歷山大·弗多洛維奇·克倫斯基。
如果我告訴你這兩個人在小時候是朋友,有誰會相信呢?可事實確是如此,兩人都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列寧大克倫斯基11歲,中學時期是克倫斯基父親的學生。
列寧曾稱克倫斯基是「小拿破崙」,兩個好朋友長大以後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卻都走到了權利的最頂端,成為了最直接的政敵與對手。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後的第七個年頭,也就是1924年逝世,享年54歲。而克倫斯基輾轉流亡在美國,1970年以89歲高齡去世,一生都在從事反蘇維埃政權的活動。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從凌晨開始二十餘萬革命士兵和起義工人先後佔領了郵政局、電話局、火車站等各個戰略要地。早上6時左右,列寧領導赤衛隊員、士兵和民眾佔領了皇宮大橋,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乘坐美國大使館的汽車倉皇逃跑。
上午10時,革命軍事委員會散發了列寧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宣告臨時政府已經被推翻,政權掌握在蘇維埃手裡。但臨時政府的殘餘勢力仍然盤踞在冬宮。晚上9點45分,阿芙樂爾號開炮宣告總攻開始,赤衛隊員和革命士兵衝進冬宮,與駐守的士官營發生激烈衝突,至次日凌晨1點50分,除克倫斯基外的臨時政府首腦全部被擒。
在革命當晚召開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的第一次會議上,列寧發表講話,宣布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並且頒布了共和國最初的兩個法令,即「和平法令」(停止參加一戰)和「土地法令」(把土地無償分給勞動者)。根據我國早期的一些文獻記載,革命當晚在冬宮爆發了激烈的武裝衝突,並且阿芙樂爾巡洋艦上起義的士兵用炮彈轟炸了冬宮。
隨著蘇聯解體,一些資料的陸續曝光,部分研究表明革命爆發當晚並沒有發生激烈的武裝衝突,阿芙樂爾號當時正在大修,僅僅是向冬宮打了幾發空炮彈。而守衛冬宮的只有一個婦女營和一個士官營,在人群的衝擊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宮的大門也是守衛冬宮的防衛長官親自打開的,並且帶領革命者到臨時政府首腦們開會的地方。
此外,在革命爆發當晚,彼得格勒的軍事革命委員會發布了《關於臨時政府被推翻的通告》,文中寫到「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革命勝利」。
提到這個說法,就不能不提安東尼奧·葛蘭西,他是義大利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他最早提出「十月革命」是違背資本論的,並且寫了一篇文章《反「資本論」的革命》。
他指出《資本論》中提出在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得到充分地發展以後,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無可調和之後,才會導致社會主義革命的發生。因此,葛蘭西認為:「布爾什維克否定了卡爾·馬克思。」
持有相同觀點的人基本集中在三個方面的論據:一是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革命會發生在資本主義充分發展後,會率先在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爆發,而俄國資本主義的臨時政府才幾個月的時間;二是革命不能只在單一國家,要很多國家同時爆發,而俄國在一個國家就取得了勝利;三是社會變革要由少數社會精英階層發起,而俄國則是社會群眾取得了勝利。
顯然這些觀點是片面的,《資本論》揭示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真理,「資本積累」帶來「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而彼時的俄國雖然沒有高度的「資本積累」,但「貧困積累」卻達到了爆發革命的頂點,「剝奪者就要被剝奪」,這一點是完全符合《資本論》的。「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者,除列寧和史達林以外,其餘在未來的日子裡,基本都沒有好下場。
託洛茨基——時任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在組織武裝起義的軍事革命委員會中起領導作用。後因反對史達林的政策,於1927年開除出中央委員會,同年底開除出黨,後被剝奪蘇聯國籍,驅逐出境。1940年被蘇聯特工用冰斧襲擊致死。
斯維爾德洛夫——時任中央委員,負責團結布爾什維克及十月革命的準備工作,革命勝利後當選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1919年因患感冒病逝,時年34歲。
季諾維也夫——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參與領導十月革命,起義當天出席彼得格勒蘇維埃會議,號召繼續進行鬥爭。後因反對史達林,1927先後被開除出中央委員會、開除出黨,1936年被判處死刑並槍決。
加米涅夫——時任中央委員,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主席,後任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十月革命的主要參與者,因反對史達林,於1934年被開除出黨,1936年被判死刑並槍決。
蘇聯在1967年10月31日,也就是在紀念「十月革命」勝利50周年之際,創立了「十月革命勳章」。勳章可獎勵蘇聯公民,平民、軍隊或團體。也可獎勵外國公民或組織。勳章獎勵給為蘇聯做出主要貢獻的、戰鬥中勇敢的,或者與其他政府和人民建立友誼紐帶的人,等等。
1967年11月4日,編號為1和2的十月革命勳章分別給予了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市旗。1968年2月22日,阿芙樂爾號被授予了一枚勳章。最初的一些勳章主要授予了蘇聯的領導人和元帥們,少量授予了外國領導人,比如東德的昂納克和南斯拉夫的狄托。
勳章是三片式結構,整體由金、銀和琺瑯製成,配以蘇式五邊形上掛。勳章最底層是銀質紅色琺瑯的五角星,角與角之間是銀質的類似由中心向外發散的光芒;中間層是一個五邊形的視窗,內部浮雕阿芙樂爾號,視窗上部是一面展開的紅旗,旗上用俄文分兩行書寫「十月革命」,中間層與底層由三顆鉚釘固定;最上層是處在勳章底部的,銀質鍍金的鐮刀、錘子組成的黨徽,由一顆或者兩顆鉚釘固定在中間層與底層,這也形成了勳章的兩個版本,即四釘版與五釘版。勳章背面正中刻有造幣廠名稱,以及手工刻印的編號。
在1977年與1987年,也就是「十月革命」勝利60周年與70周年的時候,蘇聯分別發行了一枚紀念證章,章體整體是一面紅旗,上方浮雕列寧的側面頭像,左下角寫著60或70,代表周年紀念。
此外,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十月革命」90周年、100周年也發行過非官方的紀念獎章。
往期精彩
勳章與戰爭
世界勳章介紹與收藏交流
▍聲明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部分圖片內容源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