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日本那艘「吉野號」軍艦怎麼樣了?結局讓人解氣

2021-02-13 蝌蚪看歷史

公元1894年7月25日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正式開始,由於日本已經蓄謀已久,而清朝則是倉皇應戰,因此在這場戰爭的最後以清廷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結束。

在這一戰過後,日本已然成為了亞洲的暴發戶,僅戰爭賠款就高達兩億三千兩白銀,其收穫的戰利品更是多達上億日元。要知道,當時的日本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只有八千萬日元而已。由此可見日本在此戰中收穫頗豐。

而關於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我們就不做過多贅述了,我們本文只來看一下在中日甲午海戰中,中日兩國的軍艦實力對比。

在清廷的北洋水師中,三千噸以上的軍艦隻有兩艘,三千噸以下的則有十艘。而日軍三千噸以上的軍艦就有八艘,三千噸以下的則有四艘。如果僅從軍艦的排量規模來看,北洋水師的實力確實要遜色很多。

此外,由於技術條件的原因,當時北洋軍艦的有效射擊距離不超過三千米,而當時日軍裝備了新式測距儀的「吉野艦」,有效射程可達到8600米,還有配有多門新式的速射炮。因此在北洋艦隊與日本艦隊開戰的時候,北洋艦隊便很難佔到甜頭,最後被逐個擊破。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洋水師沉沒的致遠、經遠、超勇、揚威4艦軍艦,幾乎都是被日軍的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艦組成的日方第一遊擊隊擊沉或重創沉沒的。而在日軍的這四艘新式戰艦中,當屬「吉野號」表現最為突出。

那麼問題來了,這「吉野號」究竟有多厲害呢?我們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吉野號」快速巡洋艦

關於「吉野艦」,坊間流傳這原本是李鴻章所訂製的,但是因為慈禧太后將軍費給挪用去給自己過生日,致使資金不足,最終被日本人購得。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其實李鴻章購買失敗的戰艦,是智利海軍購買的「白朗古·恩卡拉達號」。

「吉野艦」作為當時的新式戰艦,以噸位大、火力猛、航速快著稱。據記載,吉野艦的噸位高達4150噸,艦身總長109.73米,軍艦的甲板寬度為14.17米,吃水5.18米,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兵工廠製造,1892年1月3日開始建造,到次年9月30日建成。

吉野艦的最大載煤量為一千噸,其動力系統運用了兩臺立式4汽缸往復式蒸汽機,並配合12座高式燃煤鍋爐,其動力可高達1.5萬匹馬力,驅動2個螺旋槳,航速高達驚人的23節,被譽為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水面軍艦。

此外,其主炮選用的是四門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6寸40倍口徑的速射炮,火炮膛總長6096毫米,彈頭重45.4公斤,初速為671米每秒,有效射程更是高達8600米。

所以在海戰開始之後,北洋艦隊即刻便陷入了「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掉」的尷尬處境。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失敗則是必然的。當然了,即便如此,北洋艦隊還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戰後「吉野號」去哪兒了?

「吉野號」快速巡洋艦是中日甲午海戰中日本海軍的主力艦,在海戰中表現出了驚人之威力。在甲午海戰過後,吉野號又參加了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4年的日俄戰爭。

在1904年5月14日(日俄戰爭期間),「吉野號」在旅順水域躲避雷區時與「春日號」裝甲巡洋艦相撞,吉野號當即被撞沉。這艘曾經在甲午海戰中耀武揚威的「吉野號」,沒想到結局竟然是被自己家的軍艦給撞沉了。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報應吧!看完它的結局,真是讓人「解氣」!

小結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日軍「吉野號」軍艦的簡單概述了。僅從戰爭角度來說的話,從甲午海戰到後來的日俄戰爭,吉野號軍艦皆立下了不小的戰功。按理來說,這樣的一艘「功臣」戰艦,應該會「完美退役」才對,但沒想到卻落得如此下場,並非是被敵人擊沉的,而是被自己家的軍艦給撞沉了!實乃可悲也!你們覺得呢?

參考文獻:《甲午戰時日艦船》、《中國近代史剛要》;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吉野號:北洋海軍的「夢魘」魂歸何方?
    它先是在豐島海戰中追擊大清的運兵船濟遠號,後來又在黃海海戰中擊沉致遠號,也就是鄧世昌的那艘船。北洋海軍上下,對它是既怕又恨啊。(圖為甲午海戰。圖片來源於網絡)那這艘戰艦,是怎麼來到日本的呢?參加完甲午海戰之後,它又參加了哪些戰役呢?它最後的結局又是什麼呢?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吉野號的那些事。
  • 曾重創北洋艦隊的日本軍艦「吉野號」,後來怎樣?結局沒想到
    23日上午,日本佔領威海港,鎮遠、濟遠、平遠、廣丙、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等十艘戰艦全部被日本俘虜。下午四點,康濟載著丁汝昌等人的靈柩,在綿綿細雨中離開了威海港,北洋水師就此覆滅。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議和,李鴻章親自前往日本籤訂馬關條約。這次戰爭的後果就是國際地位直線下降,也掀起了變法運動,那當初在甲午海戰中成為主力的日軍旗艦吉野號的下場如何了呢?
  • 讓大清蒙羞的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下場如何?註定要被撞沉
    而北洋艦隊就是洋務運動的產物,但是不幸的是北洋艦隊在甲午海戰中卻被消耗殆盡,而這一場戰爭中日本艦隊中的「吉野號」是本次海戰中的最大的受利者,擊沉清朝艦艇最多。但是我們的關注點都集中在了甲午海戰中的中國的北洋艦隊的損失,但是卻沒有注意日本旗艦「吉野號」的結局。
  •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為何下令撞擊吉野號?
    鄧世昌是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艦長),激烈的海戰中,致遠艦身負重傷,在炮彈打光的情況下,下令全艦稱「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命令致遠號全速撞向日本吉野號軍艦,儘管最終被魚雷擊沉,壯志未酬,但致遠艦的壯烈精神卻震撼了所有人。光緒皇帝聽說鄧世昌的英勇事跡後,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 鄧世昌沒能撞沉的吉野號,最終被友軍撞沉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肯定學過一篇課文,那就是甲午海戰中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巡洋艦,在身中數彈,戰力喪失的情況下,奮勇的撞向日本海軍的旗艦吉野號,結果最終在撞擊前未能如願
  • 態度偏差:決定了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的潰敗
    兩年後,隨著從英國訂購的致遠、靖遠以及在德國訂購的來遠、經遠四艦回國,新的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清朝為前後7艘軍艦花費800萬兩白銀,並最終將艦隊規模擴大到艦船25艘,官兵4000多人。至於用來維持軍艦機器運轉的車油、煤炭經費,也常常被負責的管帶剋扣。由於機器擦拭不勤,致使零件損壞和大炮生鏽。負責買煤的管帶,帳上記100噸煤炭,實則只買了20-30噸。在分給店裡兩成好處後,其餘回扣的都進了自己腰包。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趕走琅威理的那一刻就註定了北洋艦隊的慘澹結局。
  • 漲點知識丨當年鄧世昌沒有彈盡糧絕,為何撞向吉野號?125年後專家揭開謎團
    —光緒帝黃海之戰是中日甲午戰爭第二個重要的戰役,結果北洋水師慘敗,海軍將領鄧世昌殉國。如今回顧這段歷史還是會被鄧世昌視死如歸駕駛致遠衝向吉野號的氣魄所震撼,但是也留了一個疑問,那就為何鄧世昌要駕駛致遠去撞吉野號呢,直到黃海之戰一百年以後從海中打撈的致遠號殘片中,似乎找到了答案。年少好學渴望加入海軍1849年在廣東一家小富家庭裡出生了一個男孩,他就是鄧世昌。
  • 中國人最痛恨的日本軍艦:出雲號的前世今生
    圖1:2015年3月服役的出雲號和遼寧號叫板的出雲號2015年3月25日,日本海上自衛隊最大的軍艦出雲級的第一艘出雲號(同級艦共2艘)正式服役。而且更奇怪的是,以日本海上自衛隊一貫的傳統,艦艇的艦名都是在下水之日才公布,但是出雲號這個艦名在其2013年8月6日下水前的三個星期,也就是7月17日就提前公布了,按照日本方面的解釋,是因為工作程序上的疏忽,但是一聯繫到這艘軍艦的外型特徵,以及具有特別意義的艦名,提前公布很容易讓人覺得遠不是工作疏忽那麼簡單,一切的一切,都說明這艘出雲號絕對是來者不善!
  • 甲午戰爭看中日旗艦裝備,就知道定遠艦為什麼不能擊沉吉野號了
    作為北洋水師旗艦的定遠號,為什麼不能擊沉吉野號呢,是真的實力不行嗎?近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研究甲午海戰為什麼會失敗,清廷的腐敗,北洋艦隊管理無能,指揮失策等等各式原因,層出不窮。一場戰鬥的失敗是綜合的,但是我們回歸戰爭本身,海戰拼的根本是裝備,其次是指揮,戰鬥素養等。北洋艦隊自成立開始,10年未添一艘新艦,還能抗衡日本聯合艦隊嗎?
  • 致遠號並未彈盡糧絕,鄧世昌為何撞向吉野號?百年後專家解開疑團
    我們國家的近現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歷史,在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路途上灑下了無數人的血和淚。有人投筆從戎,有人冒死力諫,有人以血報國,有人扛起革命的旗幟……他們只為挽救國家於危難,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我們國家從被列強欺侮侵略到在國際中掌有重要的話語權,正是數不清的仁人志士撐起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1984年,甲午戰爭,黃海海戰。
  • 【近代史·甲午戰爭】10、了解一下東學黨起義
    北洋水師的旗艦是七千噸級的定遠號,而日本海軍的旗艦四千噸級的松島號。北洋水師有兩艘七千噸級的戰列艦,而日本有松島、嚴島、橋立、吉野、西京丸五艘四千噸級的巡洋艦。除了這兩艘七千噸級的巨艦之外,北洋水師的其他軍艦跟日本比就顯得落後了。北洋水師第二梯隊是經遠、來遠兩艘2900噸級的巡洋艦。而日本的第二梯隊是浪速、扶桑、秋津洲、高千穗四艘三千噸級的巡洋艦,這個差距就很大了。
  • 中日百年戰爭之甲午戰爭(一)—黃海海戰
    北洋艦隊四艦稍做追擊後返回。戰果:這場歷時五個小時,被西人稱為"近數十年歐洲各國所未有"的黃海大海戰,不論其兵力之多,時間之長,以及戰鬥的激烈,的確都是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所罕見的。海戰的結果,北洋艦隊共損失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廣甲五艦。死傷兵員約八百餘人。日本聯合艦隊官兵死傷約三百人。
  • 鄧世昌撞向吉野號前,戰艦上為何還有一顆魚雷?百年後專家解謎
    致遠艦艦長鄧世昌以身殉國,駕駛船艦撞向吉野號。這首黃海大戰為窮途末路的清政府壯出最後的聲勢。可是至今仍有許多人不明白,致遠艦還沒有達到彈盡糧絕的地步,鄧世昌為何下令撞向吉野號?直到125年後的今天,我們發掘出當年沉落海底的致遠艦,才能一窺真相。少年勤學入海軍1849年鄧世昌出生在廣東,他家裡頗有財力。他的父親也很有前瞻目光,兒時鄧世昌就被送入上海,學習洋文。
  • 吉野號:明治天皇寧可每天只吃一餐,也要購買的戰艦
    但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卻吃了大虧,而其中一艘重創它們的敵艦,竟是清朝訂製的!今天讓我們來看看這艘"吉野號"的故事。 在"長崎事件"發生後,日本雖然選擇低調處理,但這件事也讓日本擴建海軍的決心更為堅定。
  • 方伯謙是甲午戰爭唯一被處決的高級官員,犯了什麼罪行
    可甲午戰爭結束後,清廷沒有認真追究他們的責任,大部分都是象徵性地處罰一下。只有一名高級官員,在戰爭還在進行之際,就被清廷處決了。他叫方伯謙。方伯謙,字益堂,生於1854年1月14日,福建侯官縣人,與晚清名臣林則徐是老鄉。方伯謙長大後,在左宗棠創建的福建船政學堂第一期學習船舶駕駛技術。
  • 「吉野號」戰艦或又將出現在日本艦隊中
    原名:日本又將把甲午戰爭中的最強軍艦吉野的名字使用到新軍艦上
  • 【近代史·甲午戰爭】13、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大型海戰始末
    在我們印象中的甲午戰爭,仿佛黃海大戰就是戰爭的全部。作為甲午戰爭最重要的一場海戰,到底真的是北洋水師年久失修被日本海軍火力壓制,鄧世昌帶領致遠號撞擊吉野號失敗,戰鬥結束嗎?事情沒那麼簡單。從大的戰略意圖看,日本的戰鬥意圖非常明確:陸上佔領朝鮮、揮兵遼東半島,直搗京師。
  • 讓大清蒙羞的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下場如何?看蒼天能饒過誰
    但是洋務運動的一切成果都在甲午中日戰爭之中消失殆盡,北洋海軍更是在山東威海衛軍港被日軍全部殲滅,而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正是日本海軍的旗艦「吉野號」,那麼可能大家就會問了,這樣一條臭名昭著的日本軍艦,它的下場究竟如何呢?要想了解「吉野號」最後的歸宿,我們就不得不從他建造的歷史說起了。
  • 二戰期間日本那25艘航空母艦,後來怎麼樣了?
    到二戰結束時為止,日本海軍先後擁有過25艘各種類型的航空母艦。經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兩次勝利,日本海軍逐漸壯大。花費了三十年窮兵黷武的時光,日本終於在太平洋戰爭前夕將自己的海軍發展到了當時美國海軍力量的70%。這個「七成兵力」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感到有了和美國開戰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