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丁永寧和同行的攝影記者許必華商量,合作寫一篇內參。題目單刀直入,就叫《海軍某部隊在劉公島經商形象不好》。
山東劉公島甲午戰爭博物館
多年前,由於國家財力有限,軍隊也大力經商搞創收,以商養軍:辦工廠、建礦山、開公司,儘管這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軍費的不足,但它對軍隊戰鬥力帶來的損害、對軍隊風氣帶來的腐蝕、引發的軍政和軍民矛盾,遠大於經濟上賺到的幾個錢。
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就說:軍隊經商,無異於自毀長城!是飲鴆止渴!「這樣搞下去,將來發生戰爭,是要殺我們的頭的!殺了頭,還要留下罵名!」
經過中央一屆屆領導集體的持續整頓,現在軍、商已脫鉤。而在這艱難整治的過程中,新華社一名女記者和同事不負良知力挺,功不可沒。
她就是現年已九十歲的丁永寧,她與1927年建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幾乎同齡。
丁永寧(左三)和新華社駐蘇聯、東歐國家的同事們
丁永寧是新華社國際部記者。按新聞單位不成文的規定: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她只須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報導好自己被派駐的那個國家的事情就可,其他領域,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這個潛規則在她和她的同事身上失靈了。丁永寧是個眼睛裡容不下沙子的人,即便是出門在外休假旅遊,丁永寧也愛跨界「管閒事」。
這一管,管出了件大事。
她結束駐羅馬尼亞記者的任期回國後,在山東省劉公島遇到一件令她心情沉重的事。
那一年(1988年),她和同事們到山東威海休假,那裡的劉公島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是甲午戰爭時清朝的北洋海軍基地,北洋海軍則是甲午海戰的主力,海戰中壯烈殉國的鄧世昌就是北洋海軍將領。
民族英雄鄧世昌位於劉公島的雕像
多年來這裡遊人如織,既是欣賞風景,更是景仰英雄、憑弔壯懷激烈的歷史:同時這裡也是中國重要的對外開放地,國際遊客也不少。
丁永寧與同事們上島後,大吃一驚!遊興全無。
她回憶——
在北洋海軍當年的司令部「海軍公所」門口,幾名「攝影師」向人們高喊:「照相啦!」「攝影留念吶!」每攤兩人,一人照相,一人開票,四五個攤位相連,爭相攬客。而他們都是身穿軍服、頭戴軍帽的海軍戰士!
再往前走,六名海軍戰士守著一個小方桌賣茶!軍帽是歪著的,軍裝是敞著的。
再不遠,幾名海軍戰士面前擺著望遠鏡、汽水、膠捲,高聲叫賣。見遊人走過,便高喊:「照相啦!每張兩元五角!順帶免費看望遠鏡!彩色膠捲,富士的!」
再往前是位於懸崖邊的「所後炮臺」,遊客自己在此照相,必須向守候在一旁的海軍戰士付費。新舊炮臺之間有一個「海軍攝影點」,幾名戰士忙著為遊人照相,還把軍用高倍望遠鏡租給遊人觀看海景。
從「所後炮臺」返回旅遊碼頭,經過海軍營房,丁永寧和同事們也打聽到:設在營房這一側的商店、旅館,也是海軍開辦的。
丁永寧說:「我們在這個海軍基地基本見不到軍容整齊的海軍士兵。給人的感覺是:海軍不是劉公島的守衛者,而是島上的商人、穿軍裝的小販。」
丁永寧問他們:
「同志,你們是軍人,怎麼做起了買賣?」
「現在不是全民經商嗎?為什麼軍人就不能經商?」
「你們的主要職責是保衛祖國呀!」
「現在又不打仗!」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啊!」
「我們是執行上級命令,每個連隊都有定額,能不完成嗎?」
丁永寧痛心疾首!她說:「當年民族英雄鄧世昌率領中華兒女浴血抗敵的歷史勝地,如今卻變成了一個混亂不堪的叫賣場。解放軍戰士的經商活動嚴重損害了我人民軍隊以至國家的形象。」
丁永寧和同行的攝影記者許必華商量,合作寫一篇內參,她負責文字,老許負責攝影。題目單刀直入,就叫《海軍某部隊在劉公島經商形象不好》。
稿件先送新華社解放軍分社,被委婉退回,又送國內部,丁永寧再三陳述利害,公私關係都用上,國內部終於同意採用,但刪去了記者的議論和感慨,軍容不整的照片還是沒敢配發。但總算是發了稿。
過了半年,老許高興地告訴丁永寧,說:「我們那篇內參起作用了!」
「何以見得?」
老許說:自己在部隊的一位老友對他發牢騷說:「收入不行啦,聽說,有兩個記者寫了個東西,捅到楊尚昆那裡,現在不讓經商了。」
在武警部隊前政委的幫助下,丁永寧找到了海軍黨委呈送中央軍委的報告。報告說:「我們接到楊副主席和軍委、總部其他首長在新華社文《海軍某部隊在劉公島經商形象不好》一文的批示後,即責成北海艦隊、青島基地對該文反映的問題進行了認真查處。」
報告隨後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一、已將劉公島部隊派戰士穿著軍裝進行經營活動查處情況通報到全海軍,要求各部隊認真從中接受教訓。同時,要求各級幹部認真學習軍委、總部、海軍關於生產經宮的有關規定,明確政策界限,增強紀律觀念。
二、團以上單位立即按照軍委某某號文件要求和三總部關於少數單位擅派士兵外出經商問題的通報要求,對軍隊生產經營進行一次徹底清查,發現問題堅決糾正。
三、結合軍風整頓,深入對部隊進行一次我軍宗旨和光榮傳統的教育,要求部隊自尊、自重、自愛、自覺地維護軍隊聲譽。
四、向部隊重申,今後凡發現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違反上級規定的經商活動,要嚴肅追究單位領導的責任。
在中央艱難整頓軍隊經商的大背景下,這篇內參發揮了作用,丁永寧和許必華很欣慰。
與老同事們在一起
今天,全國範圍內,軍隊、武警部隊和政法機關與所屬的經濟營性公司已徹底脫鉤,一律不再從事經商活動。國家財政對軍隊和武警部隊履行職能給予經費保障。軍隊只吃「皇糧」。
當時的最高領導人2002年卸任退休後,在某次場合回顧往事,非常謙虛地說:自己任職十三年,「一共只做了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其中一件事就是治理軍隊經商,軍、商脫鉤。足見此事的艱巨性和事關重大。
作者與90歲的丁永寧在一起(攝於2017年八一建軍節前夕)
丁永寧簡介:肄業於上海震旦大學,曾任新華社駐羅馬尼亞首席記者、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獲作者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風來無聲(id:cfq461682)
作者 操風琴
軍人後代,現供職於新華社,曾任新華社駐中東記者。想看她的更多文章,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她的公眾號:有風來無聲。
小院歡迎您投稿,可以是知青時代的流金歲月、逐漸泛黃卻依舊溫暖的年代故事、「80」後與父母的共同記憶、閒情偶寄談天說地等。小院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尋找·重逢"
人世間的相聚與分離,有時隨著時代的漩渦讓人無法回頭,望盡天涯路,有時卻在驀然回首時,找到當初的痕跡。
我們近期特別策「尋找·重逢」徵稿啟示,您可以給我們投稿,講述你們當年的故事,尋找當年的夥伴;您也可以把您與朋友重逢的故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30號院願成為老知青相聚的平臺。
投稿地址:sanshihaoyua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