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當時,已經與中國大陸建立外交關係的馬其頓突然與臺灣當局「建交」。不過,臺灣地區顯然沒有能力幫助馬其頓渡過正面臨的難關,導致這場外交鬧劇歷時僅兩年就落下帷幕……前文連結:內外交困中,這個國家選擇了「棄臺就陸」(上)
馬其頓要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蕭條的經濟,還有南斯拉夫解體後巴爾幹地區的戰亂。南斯拉夫解體後,其加盟共和國之一——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獨立也提上了日程,但是獨立後的波赫何去何從,塞爾維亞族、克羅埃西亞族和穆斯林之間產生了分歧:塞族反對獨立,克族和穆族(此稱呼存在爭議,本文暫時忽視爭議,採用「穆族」的說法)都贊成獨立,但克族要求建立鬆散的邦聯制國家,穆族卻主張中央集權。1992年3月,波赫議會不顧塞族反對宣布從南斯拉夫獨立,塞族隨後成立波赫塞族共和國,從波赫獨立,隨後與穆族、克族同盟開戰,波赫內戰爆發。波赫內戰持續時間長,破壞大,而且隨著穆族和克族同盟關係的破裂,三族混戰加劇了波赫局勢的緊張性和複雜性,聯合國和歐共體多次幹預也未能制止戰爭。內戰給波赫平民帶去了深重的災難。總人口不到500萬的波赫,就有200多萬人成為難民,其中數十萬人越過南斯拉夫邊境,逃向西歐的瑞士、奧地利、德國、荷蘭、瑞典和東歐的匈牙利等國,還有100多萬人滯留在波赫或南斯拉夫其他加盟共和國境內,其中就包括馬其頓。本來,有南聯盟(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組成)橫在馬其頓和波赫之間作為緩衝,馬其頓接納難民的壓力還不是很大。但當緩衝國也淪為戰場後,局勢就非馬其頓能控制的了。1999年3月,也就是馬其頓與臺灣當局「建交」僅僅一個多月之後,戰爭就降臨到了鄰國南聯盟身上。南聯盟的民族矛盾主要圍繞主體民族塞爾維亞族和少數民族阿爾巴尼亞族。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和馬其頓相繼從南斯拉夫獨立後,塞爾維亞拉上黑山成立了南斯拉夫聯盟。但是,塞爾維亞南部阿族人口佔多數的科索沃地區卻拒絕留在南聯盟並要求獨立,從而引發了南聯盟(主要是塞爾維亞)和科索沃地區的武裝衝突。1999年3月24日,北約藉口人權問題對南聯盟採取軍事行動,以美軍為主的北約聯軍開始實施空襲,但是主要打擊目標是塞爾維亞。南聯盟和阿族獨立武裝的戰爭、北約對南聯盟的轟炸導致大量阿族難民或向西逃亡阿爾巴尼亞,或向南逃往馬其頓。據學者估計,北約轟炸後,淪為難民的阿族人可能高達100萬,而整個南聯盟的阿族人口也不過180萬左右而已。於是,馬其頓的邊境湧入大量波赫難民和南聯盟阿族難民,即便是科索沃戰爭結束後也沒有消停:一部分科索沃武裝分子混在難民中間進入馬其頓,馬其頓軍警同難民武裝也不斷發生小規模衝突。為了維持社會秩序,馬其頓又對難民多加限制,卻又激化了二者的矛盾。2001年初,以難民為主的、要求取得更多權利甚至主張分裂馬其頓的武裝同馬其頓政府軍爆發戰爭,這場內戰持續了數月的時間,最終在聯合國的調停下才結束。從時間線上可以看出,波赫內戰、科索沃戰爭均發生於20世紀90年代,難民以及一些武裝分子也是從此時起才大量湧入馬其頓等國,那麼,為什麼直到2001年,馬其頓的安全局勢才突然惡化呢?原因就在於——聯合國駐馬其頓預防性部署部隊(下文簡稱「聯預部隊」)撤走了!其實,早在1992年3月,聯合國就通過了743號決議,決定向馬其頓派遣維和部隊以協助馬其頓政府控制當地局勢。這支部隊由美國、瑞典、挪威、丹麥、芬蘭、印尼的軍人和數十個國家的軍事觀察員組成,總部駐在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裡。1995年3月,聯預部隊正式成立,之後就前往馬其頓接替聯合國保護部隊執行任務。聯預部隊主要負責監測馬其頓與南聯盟、阿爾巴尼亞的邊境局勢以及馬其頓境內威脅活動,它的存在既是協助馬其頓政府控制國內和邊境局勢的重要幫手,也是有保證難民和馬其頓政府雙方不會採取過激行動的作用。聯預部隊作為一支由域外國家士兵組成的武裝力量,有效震懾了難民中的激進分子;作為國際社會的態度和幹預手段,又可以彌補馬其頓政府在維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不足,遏制政府或政府軍內部個別有心人,可以說是聯合國就馬其頓安全形勢給馬其頓政府吃的定心丸。正因如此,聯合國多次延長聯預部隊的任務期限。但是,1999年2月25日,也就是馬其頓和臺灣地區「復交」的那一個月,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再次延長聯預部隊六個月任務期限的草案卻被中國否決,原因是中國代表認為該任務「有始也應當有終」。實際上,即便中國不否決,該草案也不能通過,因為俄羅斯投了棄權票。不過相比起同樣可以使草案無法通過的棄權票,中國投的反對票態度更加鮮明,也更為堅決。由於俄羅斯的棄權,更重要的是由於中國因眾所周知的原因否決,延長聯預部隊的草案沒有通過。1999年3月1日,聯預部隊停止一切行動,準備撤離馬其頓。二十多天後,北約空襲南聯盟,湧入馬其頓的難民數量激增,最終導致了2001年那場短暫的馬其頓內戰。與此同時,臺灣地區允諾的經濟援助僅僅到位了一小部分,也導致馬其頓徹底意識到當初的外交失敗。2001年6月18日,中國外交部長唐家璇和馬其頓格奧爾基耶夫斯基內閣外交部長米特雷娃籤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馬其頓共和國關於實現關係正常化的聯合公報》,正式宣布中馬恢復中斷了兩年的外交關係。同時馬其頓自動終止同臺灣地區的「外交關係」。在次年11月的馬其頓大選中,前總理茨爾文科夫斯基領導的社會民主聯盟大獲全勝,格奧爾基耶夫斯基則黯然下臺。《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徵訂代碼:28-474)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長按識別二維碼,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