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內外交困,前首相布萊爾要趁勢東山再起?

2021-02-13 鳳凰歐洲

英國自脫歐公投以來,可謂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世紀大動蕩。政壇方面,首相卡梅倫辭職,梅姨特蕾莎上臺,政壇大換血(2萬鎊送走卡梅倫, 現在又拿BBC總裁開刀|梅姨繼續「換血」, 一朝天子一朝臣!)。最大反對黨工黨也好不到那裡,黨內內鬥,經歷了新一輪的黨魁爭奪戰,傑米叔(Jeremy Corbyn)毫不容易險保黨魁位置,但輿論還是一面倒不看好。而前兩天(10月5日),獨立黨的新黨魁戴安(Diane James) 也在剛走馬上任18天之後突然請辭,引發外界無限猜測。


除了幾大政黨各有各的內院失火,梅姨領導下的英國保守黨政府在政策方面也是驚呆了吃瓜群眾!在剛剛落幕的保守黨年度黨代會上,梅姨目標明確地宣布要縮緊移民政策,把注意力轉向國內,把精力集中在改善英國普通百姓的生活,被懷疑將要「閉關鎖國」(梅姨要搞閉關鎖國?英史上最不友好移民新政驚呆吃瓜群眾!);經濟方面,梅姨剛鏗鏘有力地宣布不惜一切代價限制移民,要來「硬脫歐」,市場馬上反應,10月7日凌晨僅僅兩分鐘內,英鎊便跳崖式下挫逾10%,降到31年新低位!(梅姨宣布2019年完成「脫歐」  英鎊應聲而跌!)

就在國家貌似面臨一個分崩離析的混亂狀態時,有一個人看不下去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0月7日的最新報導,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採訪中委婉表示,在很認真的觀察英國的政治形勢後,他正在考慮未來英國的政治是否有他的立足之地。63歲的布萊爾在接受雜誌《時尚先生》(Esquire)的採訪中說,現在的英國正走向「一黨之國」;人民的選擇只有已經過時的「極左」工黨,以及執政保守黨的「硬脫歐」。


作為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工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三次贏得大選的首相,從1997年至2007年,布萊爾執政10年,任內進行了不少成功的改革:其堅持權力下放,給北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斯更多的獨立自主權,並在北愛問題上取得歷史性的進展,但因支持及參與美國主導的伊拉克戰爭而備受爭議,各方評價可謂千差萬別。


而2007年退位後,布萊爾快速建立起收入不菲的商業帝國,靠著公司諮詢業務和為客戶公司演講等等,僅布萊爾旗下一個公司的帳目,去年(2015)利潤就高達260萬英鎊,營業額1940萬英鎊。然而,布萊爾表示打算縮減自己的業務,甚至關閉自己的公司。有評論就指,這很有可能是布萊爾在為重回英國政壇做準備。


但是,布萊爾真的能借著英國目前的政壇震蕩,內憂外患的混亂形勢下東山再起,殺回政壇嗎?就算布萊爾進入政壇,英國真的就可以被他拯救嗎?一切似乎並沒有那麼樂觀。

BBC在報導布萊爾準備重出江湖的文章下面,就意味深長地給出了另一個標題為「布萊爾為何越來越不受歡迎」的文章連結,把他在位後期的大失民心,以及退位後也深陷醜聞的境況一一回顧,似乎在映射布萊爾是有雄心但廉頗老矣的窘境。



賣官醜聞

2006年3月13日,《每日郵報》爆出布萊爾授意執政工黨私下遊說支持者「曲線買官」,讓布萊爾顏面掃地,聲望跌到了最低值。


《每日郵報》稱工黨曾遊說數名支持者,希望他們以貸款的形式向工黨提供「財政援助」。作為回報,工黨答應幫助提名這些捐獻者進入上議院。報導稱,有14名富豪在上一年大選前向工黨提供了1400萬英鎊貸款。而根據英國法律,任何政黨接受超過5000英鎊捐贈,都必須公開,但如果是貸款,則無需公開。

為平息「賣官」風波,工黨在3月20日公布了12位曾經向布萊爾秘密捐款的富豪名單;布萊爾個人也堅稱說提名這些富豪,是因為這些富豪為社會所做的貢獻,而不是因為貸款。4月份布萊爾公布23名英國上議院終身議員的最終名單中,有爭議的幾位首相提名的富豪也沒有上榜。


然而,這事後的努力似乎無濟於事,布萊爾無論在黨內還是在英國選民中的形象大跌。當年4月初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英國選民認為布萊爾大勢已去,應該在年內下臺。工黨內部3月28日舉行的會議上也提出,讓布萊爾辭職。2007年6月27日,布萊爾最終被逼宮退位,辭去首相和工黨黨魁。

偷情緋聞



另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在2013年末2014年初。多年的親密盟友默克爾和鄧文迪離婚,卻把布萊爾重新捲入了風波當中。

《星期天郵報》爆出,默克爾因為布萊爾和前妻鄧文迪交往過甚而終止與布萊爾的友誼。2014年默多克在接受媒體《財富》採訪時說,當時他聽到鄧文迪和布萊爾在加州牧場秘密度過周末時,雖然身在澳大利亞,但他立馬飛回美國詢問牧場工作人員,並且與律師取得聯繫。


據了解,多年來默克爾都對布萊爾的政治事業非常支持。有傳言稱,布萊爾是默克爾第五個孩子的教父,可見布萊爾和默克爾之間的親密程度。人們甚至認為,布萊爾能領導工黨連續贏得三屆英國的大選,部分原因是默克爾一直在背後助力。

因此,當默克爾方面傳出消息,說離婚的原因是布萊爾和鄧文迪有染時,雖然布萊爾和鄧文迪都沒有承認。但是,BBC新聞用了「瞠目咋舌」來報導了這一事件。《衛報》則表示布萊爾的好友已經證實,布萊爾是一個輕浮的男人,喜歡身邊圍著一群女人。不少人對這一爆炸新聞表示震驚,也有人對布萊爾的為人品格表示懷疑。



伊拉克戰爭報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6年7月份一項研究了7年的關於伊拉克戰爭的260萬字的調查報告《齊爾考特報告》,再一次把布萊爾推到了輿論的風口。該報告指出,布萊爾當任首相期間,虛報軍情,讓國家和人民無辜蒙受生命和財富的極大損失。這報告一出,無疑再次重重地打擊了布萊爾的誠信和威信。(這260萬字的報告, 讓布萊爾在13年後終於說出了真相.)


伊拉克戰爭導致將近200名英國士兵死亡,超過15萬人伊拉克人陣亡,100多萬伊拉克人無家可歸(數據至2009年)。一些陣亡的英國士兵家屬稱布萊爾為「恐怖分子」;一個英國陣亡者的母親甚至稱布萊爾為「兇手」。而這次報告的公布,則讓布萊爾在英國民眾中的形象變得越來越難以挽回。

報告對布萊爾提出了嚴厲地批評,指出13年前以英美為首的聯軍攻打伊拉克是不必要的。布萊爾不僅誇大了戰爭的必要性,還在獲得法律支持的大約八個月前,就已經承諾要入侵伊拉克。布萊爾在和小布希的私信中,曾對小布希表示,毫無條件地和布希站在一起。在還沒有窮盡外交手段的情況下,就貿然採取軍事行動。

據了解,在伊拉克戰爭之前,布萊爾就一直是布希的堅定支持者。作為主戰派的代表,布萊爾在戰爭爆發前發表了很多演說,意在說明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必要性。此事引起很多歐洲國家的不滿。堅決反戰的法國總統席哈克還因此和布萊爾有過多次摩擦。


布萊爾在報告出爐後隨即召開記者會,稱自己對決定發動伊拉克戰爭承擔全部責任。他說,這是他任期內最痛苦和艱難的決定,他對伊拉克戰爭所造成的後果表示難過、歉意和遺憾。而早在2015年,《金融時報》就已經報導,布萊爾對自己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所扮演的角色做有保留的道歉。他不僅承認在伊拉克戰爭之前,沒有充分預見戰爭將帶來後果。他甚至認為,「伊拉克戰爭是讓伊斯蘭國組織ISIS崛起的主要因素」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相關焦點

  •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與小布希密信首次曝光,伊戰爆發的內幕是這個!
    英國伊拉克戰爭調查委員會自2009年開始對英國當年介入伊拉克戰爭的諸多疑團展開調查,歷時7年之後,報告終於出爐。根據調查報告,美英對伊拉克開戰的原因——「伊拉克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的說法「站不住腳」,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對伊戰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其早在伊戰開打前就已經「站隊」——他曾向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承諾,無論發生什麼,都會站在小布希一邊。
  • 基情布萊爾要為伊戰負責,小布希贊英國好兄弟
    報告認定,英國捲入伊戰的決定是錯誤的,時任首相布萊爾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布萊爾隨機表示願意為報告陳述的錯誤承擔全責,但他辯護稱,這場戰爭使世界「更加安全」,並表示,他當時的選擇符合英國最大利益。同時,美國前總統小布希重申,沒有薩達姆·海珊,世界「更美好」。
  • 這260萬字的報告, 讓布萊爾在13年後終於說出了真相......
    爆炸事發點之一的倫敦地鐵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站 事發前一天,恰逢倫敦成功申辦2012年奧運會。本來舉國歡慶的時刻,因為爆炸案的發生,所有慶祝申奧成功的活動被宣布全部取消。英國政府關閉了整個地鐵系統並向倫敦城民發出警告,要求市民儘量不要上街。而倫敦城外的民眾如無必要則不要前往倫敦,英國醫院系統也進入全面緊急狀態。
  • 內外交困中,這個國家選擇了「棄臺就陸」(下)
    不過,臺灣地區顯然沒有能力幫助馬其頓渡過正面臨的難關,導致這場外交鬧劇歷時僅兩年就落下帷幕……前文連結:內外交困中,這個國家選擇了「棄臺就陸」(上)馬其頓要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蕭條的經濟,還有南斯拉夫解體後巴爾幹地區的戰亂。
  • 英國兩個新首相?德蕾莎·梅伊 & 德蕾莎·梅伊,傻傻分不清楚,真相竟然是...
    英國新任首相即將上任啦,今兒早上小編和同事們分享這個消息的時候,小編是這樣說的:「造嗎,德蕾莎·梅伊馬上就要上任了」。沒想到聽到我那逗比同事的回答:「我覺得德蕾莎·梅伊長得還挺好看呢」。納尼,德蕾莎·梅伊是什麼鬼? 當小編帶著滿腦子的問號「引(qing)經(wen)據(du)典(niang)」之後,這才是明白了那麼一丟丟,英國的新任首相Theresa May的名字在內地譯為「德蕾莎·梅伊」,在臺灣譯做「德蕾莎·梅伊」,而逗比同事口中的「德蕾莎·梅伊」出自香港的翻譯。大概是因為Theresa-翠珊,May-文,然後再考慮到中西文化姓和名的前後順序,然後倒過來就成德蕾莎·梅伊了吧。
  • 英國外相終於承認......
    上周末,塔利班從美國支持的阿富汗政府手中奪取權力,成千上萬的外國人和阿富汗人為此要離開該國,其中也包括英國人。路透社稱,根據英國國防部的消息,自 8 月 13 日以來,英國軍隊已從喀布爾撤離了 3821 人,其中 1323 人已抵達英國。被撤離的人員包括英國大使館工作人員、英國公民以及符合英國「阿富汗重新安置和援助政策」(ARAP)條件的人員。
  • 評論丨這場基於謊言的戰爭 英國犯下大錯!
    英國當年參戰是否具有正當性?時任首相布萊爾是否利用有關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虛假信息誤導了國會議員和公眾?這些焦點問題被披露。公布真相:報告多次使用「入侵」一詞來描述美國和英國對伊拉克採取的軍事行動。英國在窮盡和平手段之前,就參與到了入侵伊拉克的戰爭當中,軍事行動並不是最後的解決手段。
  • 日本史上最年輕總裁VS在任最長首相
    據《朝日新聞》8月28日報導,連續執政長達7年半之久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突然宣布辭職。據悉,由於舊病復發,為了不影響國家正常運轉,避免在應對國政方面出現差池,安倍決定辭去首相職務。本月24日,安倍晉三連續在任時間超過前首相佐藤榮作,成為日本歷史上任期時間最長的首相。在這樣的背景下,突然宣布辭職令日本國內及全球輿論備感意外。
  •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開啟訪華之旅,中英要幹這些大事!
    早上8:07分專機抵達,特雷莎·梅乘專機飛抵湖北武漢,開啟她就任首相以來的首次訪華之旅。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湖北省副省長童道馳和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到機場迎接。此外,就連鮮少出現在公眾面前的首相丈夫菲利普也將一起前往中國,足見英國政府對此次訪華行程的重視。出發前,特雷莎·梅向媒體表示,此訪將進一步密切兩國關係,把握兩國關係的『黃金期』。中國商機無限,英方希望可以幫助英國企業從中分得一杯羹。這是特雷莎·梅出任英國首相18個月來首次正式訪華。
  • SIS(英國秘密情報局)淺析
    1909年1月,神秘的暗殺機構「索佩昂斯」迫於英國政府的憤怒譴責而關閉,結束了7年的暗殺生涯。1909年,為解決德國間諜在英國活動日益頻繁的情況,英國情報機關根據首相阿斯奎思的建議進行改組,英國陸軍情報六局(MI6=Military Intelligence 6)的稱號由此誕生。
  • 143名外交官被驅逐要開戰?俄羅斯「死亡之手」末日武器震懾西方
    29日英國《每日星報》報導,一位美國前核武器發射軍官、核裁軍專家布萊爾教授認為,前蘇聯的「死亡之手」自動核武器發射系統現在仍然存在,而且在不斷升級。布萊爾教授早在20多年前就得知「死亡之手」的存在,這一信息來自一名叫瓦拉裡·雅爾尼奇的前蘇聯上校,這二人從1993年開始,就寫了很多本有關「死亡之手」的書。
  • 從牛津高材生、名記到政壇高層,英國新首相鮑裡斯的開掛人生
    英國前外交大臣鮑裡斯·詹森以66.4%對33.6%的高得票率,在全體保守黨黨員的投票中擊敗英國現任外交大臣傑裡米·亨特,成為保守黨的新一任黨魁。由於保守黨是目前英國的執政黨,詹森也就將在前往白金漢宮拜會女王之後,獲邀作為英國首相組閣,並正式接替一個多月前已確定辭職的「看守首相」特雷莎·梅,入主唐寧街10號。
  • 韓戰期間,杜魯門聲稱要使用原子彈,英國首相為何極力阻撓?
    麥克阿瑟的說法對中國雖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但是他想擴大戰局,甚至投放原子彈的說法,卻將英國首相急壞了,當即便派遣駐美大使前往詢問杜魯門,結果杜魯門的說法閃爍其詞,為了得到準確的信息,英國首相,艾德禮急忙親自前往美國,會見杜魯門
  • 英國與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分道揚鑣,一點兒也不奇怪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封楚誠)就在美國還為習近平訪英,中英關係處在「黃金時代」酸氣未消之時,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又給這位老朋友添堵了
  • 局座眼中被「困」在波斯灣的英國皇家海軍
    一向強硬的伊朗很快做出回應,先是放出狠話要英國立即放船,不然「後果自負」。 7月11日,英國聲稱一艘本國油輪在荷姆茲海峽遭遇武裝小船攔截,在場的英國護衛艦蒙特羅斯號以武力逼退對方。
  • 英國首相「狂熱親華」,中英關係風向又變了?
    據衛報(2021年2月21日)報導,英國首相鮑裡斯在中國企業家圓桌會議上表示:「即便偶爾出現政治困難,我也要致力於改善中英關係。」「因為我是狂熱的親華派(fervently Sinophile)。」2月12日,鮑裡斯在唐寧街首相官邸與中國企業代表舉行圓桌視頻會議,以慶祝中國農曆新年。除了自稱狂熱親華派,鮑裡斯還在會上表示正尋求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貿易聯繫。換句話說,鮑裡斯想儘快恢復中英自由貿易協議談判。
  • 英國單飛?你以為你還是日不落帝國啊!(國曆獨家)
    這頭一年多前,蘇格蘭想通過全民公投脫離英國,如今英國又想通過全民公投脫離歐盟……如此裂土封疆,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國朝六十七年正月十三(西曆2016年2月20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宣布,本年五月十九日(西曆6月23日)將舉行決定英國是否脫離歐盟的全民公投。卡梅倫你想過嗎?如今的英國與當年的大英帝國,完全不是一個物種了。繼續嘚瑟真的好嗎?
  • 俞力工:談凱利之死與英國的"惹火"情報
    2003年9月,攻打伊拉克行動箭在弦上,英國首相布萊爾召集會議,下令把已收集的有關伊拉克
  • 英國首相詹森:萬一我死了,政府準備了應急預案
    當地時間5月3日,已出院且「復工」的詹森在專訪中回憶自己病情的嚴重程度:最壞時刻,醫生們認為有50%的機率要為他插管,英國政府甚至制定了萬一出現不測時的應急預案。「他們有一個應對『史達林式』突然去世情況的策略。那是一個艱難又漫長的時刻,我不會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