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脫歐公投以來,可謂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世紀大動蕩。政壇方面,首相卡梅倫辭職,梅姨特蕾莎上臺,政壇大換血(2萬鎊送走卡梅倫, 現在又拿BBC總裁開刀|梅姨繼續「換血」, 一朝天子一朝臣!)。最大反對黨工黨也好不到那裡,黨內內鬥,經歷了新一輪的黨魁爭奪戰,傑米叔(Jeremy Corbyn)毫不容易險保黨魁位置,但輿論還是一面倒不看好。而前兩天(10月5日),獨立黨的新黨魁戴安(Diane James) 也在剛走馬上任18天之後突然請辭,引發外界無限猜測。
除了幾大政黨各有各的內院失火,梅姨領導下的英國保守黨政府在政策方面也是驚呆了吃瓜群眾!在剛剛落幕的保守黨年度黨代會上,梅姨目標明確地宣布要縮緊移民政策,把注意力轉向國內,把精力集中在改善英國普通百姓的生活,被懷疑將要「閉關鎖國」(梅姨要搞閉關鎖國?英史上最不友好移民新政驚呆吃瓜群眾!);經濟方面,梅姨剛鏗鏘有力地宣布不惜一切代價限制移民,要來「硬脫歐」,市場馬上反應,10月7日凌晨僅僅兩分鐘內,英鎊便跳崖式下挫逾10%,降到31年新低位!(梅姨宣布2019年完成「脫歐」 英鎊應聲而跌!)
就在國家貌似面臨一個分崩離析的混亂狀態時,有一個人看不下去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0月7日的最新報導,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採訪中委婉表示,在很認真的觀察英國的政治形勢後,他正在考慮未來英國的政治是否有他的立足之地。63歲的布萊爾在接受雜誌《時尚先生》(Esquire)的採訪中說,現在的英國正走向「一黨之國」;人民的選擇只有已經過時的「極左」工黨,以及執政保守黨的「硬脫歐」。
作為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工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三次贏得大選的首相,從1997年至2007年,布萊爾執政10年,任內進行了不少成功的改革:其堅持權力下放,給北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斯更多的獨立自主權,並在北愛問題上取得歷史性的進展,但因支持及參與美國主導的伊拉克戰爭而備受爭議,各方評價可謂千差萬別。
而2007年退位後,布萊爾快速建立起收入不菲的商業帝國,靠著公司諮詢業務和為客戶公司演講等等,僅布萊爾旗下一個公司的帳目,去年(2015)利潤就高達260萬英鎊,營業額1940萬英鎊。然而,布萊爾表示打算縮減自己的業務,甚至關閉自己的公司。有評論就指,這很有可能是布萊爾在為重回英國政壇做準備。
但是,布萊爾真的能借著英國目前的政壇震蕩,內憂外患的混亂形勢下東山再起,殺回政壇嗎?就算布萊爾進入政壇,英國真的就可以被他拯救嗎?一切似乎並沒有那麼樂觀。
BBC在報導布萊爾準備重出江湖的文章下面,就意味深長地給出了另一個標題為「布萊爾為何越來越不受歡迎」的文章連結,把他在位後期的大失民心,以及退位後也深陷醜聞的境況一一回顧,似乎在映射布萊爾是有雄心但廉頗老矣的窘境。
賣官醜聞
2006年3月13日,《每日郵報》爆出布萊爾授意執政工黨私下遊說支持者「曲線買官」,讓布萊爾顏面掃地,聲望跌到了最低值。
《每日郵報》稱工黨曾遊說數名支持者,希望他們以貸款的形式向工黨提供「財政援助」。作為回報,工黨答應幫助提名這些捐獻者進入上議院。報導稱,有14名富豪在上一年大選前向工黨提供了1400萬英鎊貸款。而根據英國法律,任何政黨接受超過5000英鎊捐贈,都必須公開,但如果是貸款,則無需公開。
為平息「賣官」風波,工黨在3月20日公布了12位曾經向布萊爾秘密捐款的富豪名單;布萊爾個人也堅稱說提名這些富豪,是因為這些富豪為社會所做的貢獻,而不是因為貸款。4月份布萊爾公布23名英國上議院終身議員的最終名單中,有爭議的幾位首相提名的富豪也沒有上榜。
然而,這事後的努力似乎無濟於事,布萊爾無論在黨內還是在英國選民中的形象大跌。當年4月初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英國選民認為布萊爾大勢已去,應該在年內下臺。工黨內部3月28日舉行的會議上也提出,讓布萊爾辭職。2007年6月27日,布萊爾最終被逼宮退位,辭去首相和工黨黨魁。
偷情緋聞
另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在2013年末2014年初。多年的親密盟友默克爾和鄧文迪離婚,卻把布萊爾重新捲入了風波當中。
《星期天郵報》爆出,默克爾因為布萊爾和前妻鄧文迪交往過甚而終止與布萊爾的友誼。2014年默多克在接受媒體《財富》採訪時說,當時他聽到鄧文迪和布萊爾在加州牧場秘密度過周末時,雖然身在澳大利亞,但他立馬飛回美國詢問牧場工作人員,並且與律師取得聯繫。
據了解,多年來默克爾都對布萊爾的政治事業非常支持。有傳言稱,布萊爾是默克爾第五個孩子的教父,可見布萊爾和默克爾之間的親密程度。人們甚至認為,布萊爾能領導工黨連續贏得三屆英國的大選,部分原因是默克爾一直在背後助力。
因此,當默克爾方面傳出消息,說離婚的原因是布萊爾和鄧文迪有染時,雖然布萊爾和鄧文迪都沒有承認。但是,BBC新聞用了「瞠目咋舌」來報導了這一事件。《衛報》則表示布萊爾的好友已經證實,布萊爾是一個輕浮的男人,喜歡身邊圍著一群女人。不少人對這一爆炸新聞表示震驚,也有人對布萊爾的為人品格表示懷疑。
伊拉克戰爭報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6年7月份一項研究了7年的關於伊拉克戰爭的260萬字的調查報告《齊爾考特報告》,再一次把布萊爾推到了輿論的風口。該報告指出,布萊爾當任首相期間,虛報軍情,讓國家和人民無辜蒙受生命和財富的極大損失。這報告一出,無疑再次重重地打擊了布萊爾的誠信和威信。(這260萬字的報告, 讓布萊爾在13年後終於說出了真相.)
伊拉克戰爭導致將近200名英國士兵死亡,超過15萬人伊拉克人陣亡,100多萬伊拉克人無家可歸(數據至2009年)。一些陣亡的英國士兵家屬稱布萊爾為「恐怖分子」;一個英國陣亡者的母親甚至稱布萊爾為「兇手」。而這次報告的公布,則讓布萊爾在英國民眾中的形象變得越來越難以挽回。
報告對布萊爾提出了嚴厲地批評,指出13年前以英美為首的聯軍攻打伊拉克是不必要的。布萊爾不僅誇大了戰爭的必要性,還在獲得法律支持的大約八個月前,就已經承諾要入侵伊拉克。布萊爾在和小布希的私信中,曾對小布希表示,毫無條件地和布希站在一起。在還沒有窮盡外交手段的情況下,就貿然採取軍事行動。
據了解,在伊拉克戰爭之前,布萊爾就一直是布希的堅定支持者。作為主戰派的代表,布萊爾在戰爭爆發前發表了很多演說,意在說明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必要性。此事引起很多歐洲國家的不滿。堅決反戰的法國總統席哈克還因此和布萊爾有過多次摩擦。
布萊爾在報告出爐後隨即召開記者會,稱自己對決定發動伊拉克戰爭承擔全部責任。他說,這是他任期內最痛苦和艱難的決定,他對伊拉克戰爭所造成的後果表示難過、歉意和遺憾。而早在2015年,《金融時報》就已經報導,布萊爾對自己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所扮演的角色做有保留的道歉。他不僅承認在伊拉克戰爭之前,沒有充分預見戰爭將帶來後果。他甚至認為,「伊拉克戰爭是讓伊斯蘭國組織ISIS崛起的主要因素」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