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今天,7月7日早尖峰時間,4名與蓋達組織有牽連的英國人,在倫敦3條最繁忙的地鐵線上和一輛公交車上引爆自製炸彈,製造了英國本土上迄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這場被稱為「倫敦七七爆炸案」共造成了52位無辜民眾身亡,700多人受傷,許多人留下了終身殘疾。
爆炸事發點之一的倫敦地鐵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站
事發前一天,恰逢倫敦成功申辦2012年奧運會。本來舉國歡慶的時刻,因為爆炸案的發生,所有慶祝申奧成功的活動被宣布全部取消。英國政府關閉了整個地鐵系統並向倫敦城民發出警告,要求市民儘量不要上街。而倫敦城外的民眾如無必要則不要前往倫敦,英國醫院系統也進入全面緊急狀態。
一輛由Stagecoach營運的30路巴士發生爆炸
事後,一個自稱是「歐洲聖戰組織基地秘密小組」組織宣稱對這起連環爆炸案負責。據當時路透社援引義大利安莎通訊社的報導,這個組織在網站上發布聲明稱,這是為報復英國參與對阿富汗及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並警告義大利和丹麥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
時任英國首相託尼·布萊爾(TonyBlair)當時正在蘇格蘭參加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他立刻對此次恐襲發表簡短聲明譴責恐怖分子的行為,並對遇難者表示哀悼。
布萊爾在峰會現場發表聲明,身後是參加峰會的世界大國領袖,對布萊爾表示支持(圖片來自:grttyimages)
這場「蓋達組織」針對英國出兵伊拉克的報復行為發生後,出徵伊拉克的相關國家紛紛採取措施,加強本國國內安保,提高防恐安全警戒。時任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甚至宣布,從9月開始從伊拉克撤出300名士兵。
在各國作出快速反應的同時,爆炸案似乎讓英國民眾最後一道心理防線崩潰。英國國內要求儘快從伊撤軍的呼聲再次升溫,對英軍參加伊拉克戰爭的支持度也持續下降。
反戰遊行
一眨眼,這已經過去了11年光陰。原以為公眾已經逐漸走出對伊戰爭的陰影,然而,昨天,隨著一部報告的公布,又將公眾拉回到13年前的那場戰爭中。
7月6日,一部耗時7年,關於伊拉克戰爭中英國責任的報告—齊爾考特報告(Chilcot report)公布於眾。主導報告制定的調查委員會主席約翰·齊爾考特(John Chilcot),在審閱了數千份文檔並採訪了上百名目擊者後,最終整理出了這篇幅超過了兩百萬字的長篇巨製。
齊爾考特報告
該報告調查了英國政府從2001到2009年之間對伊拉克戰爭的決策,以及後續的一些問題,包括當時伊戰的背景、軍隊的裝備,是否準備就緒等問題、以及伊戰是如何展開的、戰後的計劃等。
圖片來源BBC中文網
英國沒有認真考慮過戰爭手段是否是最後萬不得已的選擇。英國做出對伊拉克採取軍事打擊行動的法律依據不能令人信服。伊戰決定作出後,在伊拉克部署軍隊的時間「很少」,導致「伊拉克英軍裝備的嚴重不足」。2002年7月28日,布萊爾安撫當時美國總統小布希,他將毫無條件地與布希堅定站在一起。但之後布萊爾在給布希的信中說,軍事行動需要美國領導的聯軍支持。對伊戰爭的後果被低估。伊戰導致了英軍近200名官兵的犧牲。伊拉克人民的苦難更多,到2009年至少15萬伊拉克人死亡,100多萬人無家可歸。布萊爾高估了自己對美國伊戰的影響力。在未來對於戰爭的選擇需要採取更謹慎的態度。
儘管是巨製報告,但也難免存在一些漏洞。據了解,齊爾考特報告雖然揭露了不少政府的真實面目及其失敗之處,但似乎忽略了一個最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伊拉克民眾遭受的巨大苦難與損失,而且文中也沒有要清點死者人數的意圖。
約翰·齊爾考特(John Chilcot)
報告一出,馬上在英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而主要矛頭似乎都指向了當時決定發動對伊戰爭的英國首相:託尼·布萊爾。布萊爾在昨天下午馬上召開了新聞發布會,並表示:「我為伊拉克戰爭決定負全權責任,但我不後悔。」
布萊爾發表講話
截圖來自DailyStar 新聞網
一時間,這個已經卸任快十年的前英國首相成為眾矢之的,名譽受損。一些在伊拉克陣亡的士兵家屬稱布萊爾為「恐怖分子」和「殺害親人的兇手」。
反戰人士認為布萊爾需要面臨軍事審判
據報導,有179名陣亡軍人正在尋求一個叫「伊戰家屬行動團體」的組織,希望能支持他們可以通過這份報告對布萊爾、前政府部長、軍方將領等在伊戰中起主導作用的人士提起訴訟。其中一位代表29名陣亡軍人家屬的律師Matthew Jury表示,目前有幾種訴訟方案,包括向海牙國際刑事法庭提起訴訟,控告伊戰主要決策者犯有「侵略罪」;還可以提起民事訴訟,指控政治和軍事領導人「行為失當」以及「失職」。
有分析人士認為,齊爾考特報告公布的時刻,正是英美關係的敏感時期:英國剛剛公投脫歐,以及馬上要舉行的美國大選。
此外,據美聯社的報導: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約翰·川普(Donald John Trump)在得知報告結果後表示:「人們都說薩達姆是壞人,對嗎?但你們知道他當年所做的嗎?只要剷除的對象是恐怖分子,大家就應該鼓掌。」目前尚不知道這種對戰爭表示肯定的言論,會為他的競選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當年選擇發動戰爭,到底是出於何種政治較量?有什麼真實目的?又有哪些被忽略的細節?如果布萊爾和他的政府團隊當年沒有決定出徵伊拉克,是不是就能避免11年前的倫敦爆炸案?那52個生命在今天又會各自活出何樣的人生?然而,所有的這一切我們都將不得而知。
戰爭,帶給全人類的,從來都是無法挽回的終極傷害。戰後再嚴的審判,再多的補償,也喚不回親人和家園。整個世界的命運都交付給幾個人來決定,結果卻要無數的無辜平民來承擔。
其實我們只是希望世界和平。
【鳳凰衛視歐洲臺 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