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與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分道揚鑣,一點兒也不奇怪

2021-02-23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封楚誠)

就在美國還為習近平訪英,中英關係處在「黃金時代」酸氣未消之時,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又給這位老朋友添堵了:日前在接受美國CNN專訪時,布萊爾首次為12年前的伊拉克戰爭道歉,同時間接承認戰爭令IS坐大,造成中東亂局。

這也不奇怪,從2008年經濟危機算起,英美之間早有裂痕。直至今年3月英國不顧美國臉色,率先加入由中國主導的亞投行,英美矛盾成了不言自明的「秘密」。這也讓美國怨氣難忍,歐巴馬政府一位不願具名的前顧問甚至對《金融時報》表示,英國為了經濟利益而向中國提供各種好處是非常危險的,並會在將來引發更多問題。

英國不顧傳統盟友尤其是美國這個最重要的盟友的態度,不僅歡迎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甚至主動加強與中國的合作,歸根結底是英國自身的經濟利益使然。英國現在的經濟狀況雖有回暖但尚不穩定,而首相卡梅倫所在的保守黨於今年5月7日剛剛贏下大選,新任內閣的首要工作就是保持英國經濟復甦勢頭、穩步提升本國貿易水平。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國無疑是卡梅倫政府的最佳選擇:中國龐大的商品市場和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將為英國帶來巨大的出口增長和潛在的大規模投資,毫無疑問可以成為英國經濟復甦和穩定的一針藥效持久的強心劑。

然而在具體的經貿關係上,英國與中國近年來的關係卻要落後於歐洲其他主要國家: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僅在對華出口一項數據上,英國不僅落後於德國,甚至落後於法國,只能屈居歐洲第三。

習近平2014年初訪問法國期間,法國總統奧朗德以最高禮遇接待,不僅在巴黎榮軍院舉行歡迎儀式,更採用共和國衛隊的146名騎兵全程護送車隊。在這次訪問中,中法雙方一次性籤署了價值180億歐元的經貿合作項目,其中包括空客集團向中國銷售近百架客機和生產一千架直升機的項目和東風汽車對深陷困境的法國標緻汽車的股份收購。

相比於中法日益增長的經貿合作,中德貿易水平更是遙遙領先。德國對華出口在2014年超過了750億美元,是法國的三倍,而德國有近百萬就業崗位依賴對華出口,中國是德國眾多轎車品牌最主要的出口市場之一。這些以百億計的大合同毫無疑問足以讓英國垂涎三尺。

英美關係早不似從前那般牢不可破

經濟利益讓英國逐漸疏遠美國

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國在對華貿易上落後於歐洲的「小夥伴」,根本原因是其之前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外交政策。英美關係在戰後一直是全世界範圍內最牢不可破的雙邊關係。英國是戰後美國主導的經濟和政治秩序最強有力的支持者,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英國都派出了軍隊支持美國的軍事行動。同樣在意識形態領域,卡梅倫政府早期和美國站在統一戰線,不僅支持以達賴喇嘛為首的「藏獨」勢力,也不斷對香港問題指手畫腳,並對中國的人權問題提出批評。在2012年卡梅倫訪美期間,美國總統歐巴馬稱美英雙邊關係「堅如磐石」,是全世界範圍內最「閃耀」的同盟。然而,與美國一致的對華政策讓英國吃到了苦頭,中英關係一度跌入冰點,這才給了德國和法國品嘗對華貿易「蛋糕」的可乘之機。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卡梅倫內閣意識到英美同盟已經讓英國錯失了對華的合作機遇,如果再不奮起直追、改變與美國完全一致的外交口徑,英國將更不可能享受到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紅利。正因如此,英國在近年來改頭換面,處處力挺中英合作。英國財相奧斯本更是多次公開表示英國是最歡迎中國投資的西方經濟體——當美國因為國家安全將華為拒之門外時,奧斯本則奉華為為英國的座上賓。同樣,英國也第一個站出來支持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在中國崛起這一必然趨勢面前,亞投行將是未來數十年進入亞洲市場的敲門磚。英國如此高姿態加入亞投行,等於為自己在將來中國主導的亞太經濟中保留了一席之地,雖然這一舉措必然招致美國的反對。而正是在英國的支持下,亞投行在域外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中國的期待——緊隨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等歐洲國家以及韓國、澳大利亞等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盟友相繼申請成為意向創始成員國。相比較其中許多國家之前猶豫不決,這些國家在英國加入亞投行後變得積極主動了很多。

可以說,英國的加入徹底打消了很多國家的顧慮。而作為回報,國家主席習近平此次訪問英國並在核電、高科技製造業、教育、旅遊、文化等多領域籤下投資大單,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英國對華籤證政策的放鬆也將對英國的旅遊業和商品零售業帶來巨大刺激。而在眾多合作達成一致的同時,英國曾經關心的人權問題和涉藏問題已經悄然從談判桌上消失了。作為英國迎接中國崛起的另一個回報是,習近平單獨訪英突出了英國在中國外交政策中的地位。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14年初習近平一次出訪完成了對歐洲四國(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的訪問。與中國關係的回暖對於卡梅倫內閣而言,不僅是可以向歐盟其他成員國討價還價的資本,也是穩定國內金融市場、獲取民眾支持的重要籌碼。

簡而言之,英國在對華政策是與美國分道揚鑣是一種必然,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雖然英國做出這樣的選擇晚於德國、法國,但是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不完全和美國「穿一條褲子」,是卡梅倫內閣的理性選擇。只要中國的經濟增長勢頭和前景繼續保持,英國的對華政策也一定會進一步向好發展。

戰後英國自身定位不斷變化

英國與美國的分道揚鑣不僅體現在對華政策上;事實上,英國近年來在其他領域的政策都開始與美國產生分歧,尤其是在軍費開支面前,英美兩國的同盟或許並不像歐巴馬所說的「堅如磐石」,而是「同床異夢」。

北約曾作出明確規定要求成員國將GDP的2%作為軍費開支。在近年來日益嚴峻的歐洲經濟形勢面前,只有英國和希臘還在堅持這一基準:法國未來五年的軍費開支將僅佔GDP的1.3%,德國也已宣布大幅度削減軍費開支。而作為美國大西洋戰略的主要支柱,英國在卡梅倫政府的領導下也開始了削減軍費開支的進程。據估計,英國的軍費開支在2016-2017財年將削減到GDP的1.85%;哪怕是最樂觀的估計,即英國政府每年增加40億英鎊的軍費投入,總開支在2019年也將削減到GDP的1.75%。

英國不斷削減的軍費開支與美國對其的期待背道而馳——歐巴馬不止一次強調英國的國防和軍隊維持高水平對於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秩序的意義:一方面,英國在歐洲可以有效遏制俄羅斯的擴張意圖,這在後烏克蘭危機時代的歐洲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美國希望英國可以參與其主導的針對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例如對利比亞、敘利亞的軍事行動),為其他盟友帶來示範效應。如果英國的軍費開支繼續保持削減勢頭,歐巴馬的算盤恐怕是要落空了。事實上,英國已經不再採取積極的對外政策:2013年英國下議院否決了空襲敘利亞的提案,英國在利比亞也並沒有積極的軍事參與。在烏克蘭危機面前,英國並沒有像德國、法國一樣積極地從中斡旋。

軍費開支的削減和對外政策的變化實際反映了戰後英國自身定位的不斷變化。1948年,英國首相邱吉爾以「三環外交」定義了英國的戰後外交關係:第一環是包括英國在內的大英國協國家,第二環是以美國為首的英語世界,第三環包括聯合起來的歐洲諸國。在這其中,英國與美國承擔「軸」的作用,是戰後世界秩序的兩大支點。邱吉爾期待利用美國實現歐洲均勢,恢復英國的大國地位。然而這樣的外交政策或多或少有些「一廂情願」——雖然英國在一個世紀以前還是「日不落帝國」、世界的中心,但在兩次世界大戰後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英國已經退居二線,是歐洲這個整體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全球性的大國。因此,布萊爾繼承「三環外交」提出的「橋梁外交」,即英國作為美國和歐洲的橋梁,在伊拉克戰爭遇到了滑鐵盧:當歐洲其他主要國家反對出兵伊拉克時,英國難以協調自身與美國和歐洲的關係。

後布萊爾時代,英國開始了外交政策的轉型,外相米利班德提出了「全球中心」的外交政策,將英國塑造成一個全球思想的領袖、各國共同利益的追求者,不再唯意識形態論,而是關注切實的利益。在卡梅倫時代,這一政策被升華為「關聯世界」——新時代的英國領導人不再有邱吉爾那一代人的大國責任感和使命感,相較於飄渺的國際影響力,他們更加關注的是本國經濟發展、控制政府開支。因而在外交政策層面,他們更加注重商業與貿易在外交政策中的地位,以擴大對外貿易推動英國經濟的增長,更注重通過外交政策維持英國的繁榮與穩定,為人民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醫療、養老服務,為英國的人民塑造一個繁榮的未來。

基於這樣的視角和外交政策,英國在未來可能不再是美國處處可以依靠的、絕對值得信賴的全天候盟友——雖然英美仍然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但是在選民和選票面前,英國的領袖恐怕也只能和美國「同床異夢」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觀察者網系華語地區首屈一指的政經資訊新媒體。

www.guancha.cn 24小時滾動更新,每日獨家熱點評論,私人定製外媒內參,政治波普情趣閱讀,不同凡響資訊體驗!

觀察者網微信ID:guanchacn

網站轉載合作請洽客服微信ID:guosijiaaa

小編工資已與此掛鈎,一贊一分錢,求!打!賞!↓↓↓


中國關懷,全球視野

觀察者網

「點擊閱讀原文->訪問www.guancha.cn感受超凡資訊體驗

回覆:招聘 了解如何加入觀察者網

相關焦點

  • 1899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提出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的照會.
    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在英國支持下,宣布門戶開放政策,聲稱保持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各列強利益均沾,表面上避免了瓜分中國。
  • 王緝思:美國對華政策的質變已成定局,難以出現逆轉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一直奉行對中國的兩手政策:一手是交往與合作,另一手是防範與牽制。在經貿關係和人文交流領域,合作的一面比較明顯;在國際安全和人權等問題上,防範與牽制則更為突出。總體來看,兩手並重,相對平衡。但是,2017年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
  • 劉曉原:「蒙古問題」和冷戰初期的美國對華政策
    但是本文對美國「內蒙古外交」的研究表明,冷戰初期的美國對華政策對當時在內蒙出現的自治和分離運動並沒有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從消極意義上講,美國政府的態度是抑制戰後內蒙古對中國離心的國際條件之一。與從西、北方向同中國接壤的英、俄帝國不同,在歷史上美國向來是自太平洋方向從東向西與中國接觸。儘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在東亞的影響急劇上升,對美國外交政策來說中國的內陸邊疆地區依然遙遠而神秘莫測。以往美國政府經常可以藉助英帝國長期的殖民經驗了解中國和亞洲的種種問題,可是內蒙古則例外。儘管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延續了一個世紀之久,內蒙地區一直是英國勢力的一個盲點。
  • 美國的臺灣政策,已經轉入「以臺毀華」的新階段
    隨著中美關係的變化,特別是中美對抗的日益激烈和美國大選的不斷逼近,川普政府在臺灣問題上,對中國的挑釁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激烈。中美目前在臺海、南海緊張的軍事對峙行動,會不會擦槍走火引爆中美之間的戰爭?美國的臺灣政策是仍在沿續大陸不武、臺灣不獨的「以臺制華」戰略,還是有什麼新的變化?美國越來越明顯支持臺獨的惡劣行徑,僅僅是川普為贏得大選連任的短期行為,還是有什麼新的戰略考量?
  • 【0702】周方舟:為什麼美國對華政策發生顛覆性逆轉?(歡迎入群)
    今天這篇文章還是來自於在「周說」最早拋出「美俄聯手絞殺中國」觀點的周方舟,在這邊文章中,他分析了美國對華政策講發生顛覆性逆轉的兩大理論依據,分別來自於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這兩位確實是國際秩序構建過程中的風雲人物。那麼,他的觀點是不是真有道理,是不是能夠被現實印證,相信不久我們就能看到。
  • 捷克與斯洛伐克分道揚鑣後,對華戰略走了兩條不同的路
    捷克斯洛伐克對華保持某種程度上的政治親和力,部分原因出於對中國歷史經驗的陌生感。從地緣角度看,雙方長期以來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利益糾葛,二戰之前兩國有著以工業產品進出口貿易為基礎的外交傳統,催生了捷克斯洛伐克對華的政治浪漫主義情緒。1955年至1957年,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量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對外貿易統計中暫時排名第三(緊隨蘇聯和東德)。
  • 英格蘭和蘇格蘭在這件事上分道揚鑣……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7月25日報導稱,英格蘭和蘇格蘭在新冠疫情處理方式上分道揚鑣,這可能導致全面分裂。
  • 關於拜登,他的對華政策你了解多少?
    拜登政府的對外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的變化備受關注。日前受訪的美國學者普遍認為,與川普政府相比,拜登在對華經貿、外交和安全政策上都會更強調盟友、規則和價值觀因素,並且將解決國內問題、重塑美國聲譽和實力作為對華政策的基石。
  • 這位製鞋大亨的「美國夢」,因為川普的對華政策,泡湯了!
    前兩天,近百位來自美國各界的重磅人物近日向白宮和國會提交的一封題為《美國與中國為敵——事與願違》的公開信在《華盛頓郵報》發表,公開批評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陷於失敗」,不僅直接導致中美關係螺旋式下降,而且效果事與願違。
  • 拜登對華政策這幾句話,該怎麼理解?
    美國總統拜登4日在國務院首次就新政府的對外政策發表演講。他強調「美國回來了」,大篇幅描述了美國與盟國關係的重要性,並經常用「全世界」這個詞含混地代替盟友。他將中國稱為美國「最嚴峻的競爭對手」,延續了上屆政府對中國的基本態度,但也表達了美國在一些領域與中國合作的意願。
  • 日本計劃實施南進政策,英國找美國幫忙,羅斯福為何顧慮重重?
    美國從十九世紀末期,在對華問題——甚至對待亞洲問題,一直實施「門戶開放」政策。十九世紀末期,美國為了能夠在瓜分中國的「餐桌」上分得一杯羹,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所謂的「門戶開放」,指的是美國在承認列強在華"勢力範圍"和已經獲得的特權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 一封駐美記者朋友的來信:美國對華政策,連常識都守不住了?
    如今,從白宮、國會山到每天都在舉行的各類政策研討會、智庫交流會,這架機器上生產的中國主題產品正日漸增多,它對現實的扭曲也在不斷加劇。有評論解讀,彭斯的演講不像是一場政策演講,而是一場潑髒水的輿論攻勢。VOX的報導稱,就像昔日冷戰時期一樣,彭斯演講主要是為了塑造美國正在對抗一個大國的強硬形象。《華爾街日報》華盛頓分社社長傑拉德·賽博則在文章中提醒人們,今天的美國可能正在誇大中國威脅,就像上世紀80年代這個國家曾經誇大日本帶來的經濟威脅一樣。
  • 新刊首發 張維縝 中國內戰背景下的美國青島駐軍政策(上)
    美軍登陸青島等地,是美國戰時對華總體戰略構想在戰後的延續。早在二戰末期,美國政府就已經對戰後的對華政策有了一個總體的構想,簡而言之,就是使中國(國民政府主導)成為強大、統一而親美的國家,以取代日本成為遠東穩定的基礎。
  • 【中美研究】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與中國應對之道
    拜登政府雖然在有些議題上(如:氣候變化、重返WHO、WTO總幹事人選等)表現出與川普政府完全不同,但整體上基本上延續了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有些議題上還有些加碼。  川普政府曾經把中國界定為「修正主義國家」「規則和秩序破壞者」「一種長期和全面的挑戰」「經濟侵略者」等。拜登政府對中國的界定也很不友好。
  • 200名英國學者幫助中國製造大殺器?英國怕不是失了智
    這還不算英國一些政治力量和媒體在疫情、華為等相關問題上的主動發聲,主張對華示強。最近的一次是在當地時間6日。在下議院辯論中,兩名被英媒稱為「高級政治人士」的議員,自民黨領袖艾德·戴維和工黨議員克裡斯·布萊恩特,聯合敦促英國政府和英國奧運協會抵制2022年北京冬奧會,聲稱「正在中國西部發生的種族滅絕證據確鑿」。
  • 快訊 | 美國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發布:「更長的電報:走向新的美國對華政策」
    說說「更長的電報」給中國設置的「紅線」1月28日,美國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發布了題為「更長的電報:走向新的美國對華政策(The Longer Telegram:Toward A New American China Policy)」的報告。
  • 黃三思同學的美國外交政策簡史
    但是除了門羅主義之外,本文並不會過多的討論美西戰爭之前的美國外交政策,原因很簡單:在美西戰爭之前,除了英國確認十三州獨立的巴黎條約之外,美國作為一個新大陸上的邊緣國家,缺乏對於世界秩序的影響,同時在外交上的行動與成果也很匱乏,關心這個時期之前的美國外交政策就好象從馬達加斯加的視角對於中美長期關係進行解讀一樣:相關的政策與看法肯定存在,但是否有意義就很難說了。
  •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家,後來為何會分道揚鑣成為冤家的?
    不太了解這兩個國家歷史的人可能會奇怪為什麼他們會如此敵對。他們互相鬥爭的根源是什麼?杜和本來是一家人,為什麼後來分道揚鑣,反目成仇?今天,邊肖將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種關係。1947年之前,整個印次大陸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不久
  • 認同拜登對華「合縱連橫」政策?德法領導人這麼說
    ,發表了上任後的首份外交政策演講,在近20分鐘時間裡,拜登首先強調:「美國回來了」。表示美國將著力重新修復與北約盟友以及日韓等國的關係,在保證美國經濟利益以及智慧財產權等受到充分保護的前提下,美國已經準備好與中國加強合作。那麼在美國新總統拜登重拾歐洲盟友、試圖「拉幫結派」對付中國之際,德國與法國領導人是如何表態的呢?德法兩國領導人均表示,歐盟應該保持其戰略自主權,對中國有自己的政策。
  • 競選期間的中美關係報導:模糊的拜登對華政策 | 趙一橫
    美國總統任期只有4-8年,而美國大部分的戰略性政策,並不是一兩屆總統選舉就能左右的。北京時間8月7日,觀察者網發布了一則題為《拜登:若我當選,將取消川普的對華關稅》的文章,是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在美國時間8月5日接受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採訪時,關於川普對華貿易政策的評論。這則新聞被各大媒體廣泛轉載,引起了輿論的關注和討論。事實上,觀察者網援引的這次採訪中,拜登只有三句話提到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