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 美國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發布:「更長的電報:走向新的美國對華政策」

2021-02-10 風雲大外交

說說「更長的電報」給中國設置的「紅線」

1月28日,美國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發布了題為「更長的電報:走向新的美國對華政策(The Longer Telegram:Toward A New American China Policy)」的報告。媒體報導說,報告的作者是前美國政府高官,把報告稱為「更長的電報」是要跟當年美國冷戰策略的設計師喬治·凱南1946年從莫斯科發回的長電報相提並論。

中國駐美使館發言人29日說,「這份報告再一次暴露了美方一些人策動「新冷戰」和意識形態對抗,企圖搞政權更迭、遏制中國的圖謀。作者以匿名方式發表報告,可見其心懷鬼胎,見不得陽光。」美國對華政策圈對這個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報告基本持否定態度,認為它的政策建議只會帶來災難。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月1日在例行記者招待會上說,「這個所謂的報告以匿名方式發表,充分暴露了一些人的陰暗心理和懦弱心態。當今世界,搞『新冷戰』和意識形態對抗是逆時代潮流而動,不得人心。叫囂對中國搞政權更迭,企圖遏制中國,更是痴心妄想!」

「更長的電報」有三點特別值得關注,一是它對美國核心利益的描述,二是它提到的美國保護自己核心利益的工具,三是它為中國設置的紅線。

報告是這樣描述美國的核心利益的:

1)在常規軍事打擊力量方面對中共保持絕對優勢,絕不允許中國在戰略核武器均衡方面有任何優勢

2)防止中國的領土擴張,特別是武統臺灣

3)鞏固和擴大美國的盟國和友邦體系

4)與盟國一道保持經濟和技術的優勢

5)維護美元的世界地位

6)捍衛(並在必要的時候改革)以規則為基礎的自由的國際秩序和它的包括民主價值在內的意識形態基礎

7)防止對人類構成巨大威脅的氣候變化

在談到保衛美國核心利益的工具時,報告說,美國的實力建立在四個柱石之上:軍事威力、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和國際金融體系支柱的美元、經久不衰的全球技術領導力和以個人自由、公正和法治為核心的普世價值(儘管美國國內的政治分裂和黨爭使這一價值遭遇威脅)。

報告對中國設置的紅線如下:

1)任何對美國及其盟國使用核武器、生化武器的攻擊,包括縱容平壤採取這樣的攻擊

2)任何對臺灣及其周邊島嶼的攻擊,包括對臺灣的經濟封鎖及對臺灣公共設施和機構的網絡攻擊

3)任何對日本捍衛自己的領土完整(包括尖閣列島和在東海的專屬經濟區)的武裝部隊的攻擊

4)任何在南海的主要敵對行動,包括繼續造島和對人造島的軍事化和對美國及其盟國海軍自由航行巡邏的幹擾

5)任何對美國條約盟國的領土主權和軍事設施的攻擊

報告對美國的核心利益的描述十分詳細,也無可厚非。但是,這些核心利益可以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的核心利益。在各國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的時與美國發生不和,可以通過協商或談判去解決。如果美國只允許自己捍衛本國核心利益,而不允許他國有同樣的核心利益,更不允許他國去保護自己的核心利益,那人們只能說這是「霸凌主義」,是「只需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報告提到的美國賴以維護自己超級大國地位的「四個法寶」也無可非議,只是各國的實力此消彼長,保證國際秩序的穩定和久長需要公正和平等,如果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而拒絕對任何對國際機構實施改革,那就不能對他國家另起灶爐指手畫腳。其次,美國最近發生的國會山暴亂已經讓自己工具箱裡的第四個法寶黯然失色。不把自己家裡的事搞定,美國在國際舞臺呼風喚雨的時代終會煙消雲散。

報告最離譜的地方是對中國設置的五條紅線,儼然中國是全球最具侵略性的國家。其實,除了根據《反分裂法》中國可能採取武力避免臺灣走向獨立,其他四條紅線作者不知道是根據什麼考慮或證據設置的。從1949年建國到2021年的72年,中國與鄰國發生一共發生過四次衝突,而美國幾乎是年年都在徵戰。美國的海外「武裝執法」有些無疑是維護了全球秩序,有些可能完全是為了一己私利,它們對美國國力的消耗也是有目共睹,這也是為什麼川普2016年能當選美國總統的原因之一:美國需要一個把資源投入到完善自身的領導人。

中國從來沒有這樣轟轟烈烈地給美國或任何一個國家設置「紅線」,但明眼人都清楚,中國的確有一條紅線,那就是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在與中國籤署的三個公報裡也對中國的立場表示認同,並在過去40年基本未越雷池一步。過去兩年,美國頻繁逾越這條紅線,並試圖單方面改變臺海局勢。一個不尊重別國紅線的國家能理所當然要求他國不逾越自己設置的紅線嗎?

一些在美國的華人學者最近提出,中美關係要進入永久和諧,美國應該考慮放棄再打臺灣牌。

崔天凱大使在最近由美國卡特中心和中國人民和平與裁軍促進會共同舉辦的線上對話上說,美方以所謂「臺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來處理臺灣問題「很危險」;他在講話中指出,在事關中國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中方沒有任何妥協退讓餘地」,希望美方尊重中方核心利益,不要挑戰中方的紅線。

不知是不是對自以為可以扮演凱南的人的報告的回應,《紐約時報》記者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今天(1月31日)發表了一個題為「拜登的噩夢也許是中國」的時評。他說,「我們美國人慣於誇大威脅。我們多次陷入所謂納賽爾主義、東南亞國家多米諾骨牌理論和『日本第一』的威脅陷阱而不可自拔。回顧過去,這些恐懼有一定的依據,但過於簡單化;對於中國,我們不要重蹈覆轍。」他還說,「我們應該在討論中國問題時謙虛一些……中國是一個複雜而矛盾的地方,不像諷刺漫畫那麼簡單」,「我們應避免冒犯整個國家」。

如果說民族和民粹主義是美國走下坡路和中國有了「東升西降」心態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去幾年,川普不僅讓這兩個主義在美國變得更加不可收拾,他還通過一系列的脫鉤、甩包和妖魔化讓這兩個主義在中國更加深入人心,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廣大精英對美國的好感。

這個自以為是21世紀的凱南在他「更長的電報」中開出的對華政策的處方只能讓這兩個攜手可以創造和平與繁榮、分手會讓東亞和全球進入經濟發展與應對全球挑戰的寒冬的國家漸行漸遠。(作者系喬橋)

相關焦點

  • 嘖嘖,比遏制蘇聯"更長的電報"來了
    Kennan)發「更長的電報」,火速翻車。上周,一名美國「前政府高官」模仿起了「遏制」蘇聯政策的關鍵人物,炮製、發表一份報告,大談中美關係。結果,另一家美國智庫研究人員先看不下去了,接連指出報告的4個「根本性缺陷」,在對中國和美國的認知上都有問題。 但就是這樣據稱擁有「與中國打交道的深厚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士,在向美國政府提供對華政策建議。
  • 美國鷹派新冷戰的宣言-評一封「更長的電報」
    1、 1946年2月,當美國國務院要求美國駐蘇聯大使館對蘇聯的外交政策進行「解釋性分析」時,喬治·凱南(George F. Kennan)對此做出了回應,即所謂的「長電報」(Long Telegram)。
  • 美智庫突然為中國說好話,很大部分是它起了作用?
    近來,美國多家智庫對中國和中美關係的研究,以及發表的相關報告變得異常繁多,有的「反思」美國過去的對華政策是否出現了錯誤,有的已經開始設計新的對華戰略。對中國來說,如果美國的主要智庫都把中國政府看成是一個違背常理出牌和決策難以預測的政府,那雙邊關係中肯定是缺少讓這種關係變得更加牢固和穩定的因素。
  • 【0702】周方舟:為什麼美國對華政策發生顛覆性逆轉?(歡迎入群)
    今天這篇文章還是來自於在「周說」最早拋出「美俄聯手絞殺中國」觀點的周方舟,在這邊文章中,他分析了美國對華政策講發生顛覆性逆轉的兩大理論依據,分別來自於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這兩位確實是國際秩序構建過程中的風雲人物。那麼,他的觀點是不是真有道理,是不是能夠被現實印證,相信不久我們就能看到。
  • 「銳實力」論與美國對華戰略環境的轉變
    具體來講,美國對華戰略環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在美國戰略界及建制派看來,伴隨著中國的崛起和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作為,中美關係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需要重新思考美國的對華大戰略和中美關係。  儘管美國智庫界及政界對未來的美國對華大戰略及美中關係走向並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總體趨於悲觀。
  • 【美國研究】楊松霖:美國智庫對「冰上絲綢之路」倡議的認知及啟示
    在美國政治決策中處於權力、知識、人才、輿論樞紐地位的智庫對「冰上絲綢之路」倡議給予了高度關注和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作為影響美國內外政策走向的一支重要力量,智庫對「冰上絲綢之路」倡議的定位和解讀以及對中美北極關係的總體看法,集中代表了美國政治精英階層的基本認知。
  • 美國政策洞察 | 拜登上任一月,「電話外交」顯露出哪些外交意圖?【走出去智庫】
    走出去智庫(CGGT)觀察到,美國總統拜登入主白宮近一個月來,已與多國領導人進行通話,這些通話的記錄和先後順序反映出拜登的外交態度。在外交方面,拜登曾多次表示將聯合盟國制衡中國,歐洲會是他們的首選,這也可從其電話外交中「一窺究竟」。拜登政府「電話外交」情況如何?
  • 歐洲態度鮮明的喊出了,重塑跨大西洋兩岸關係,而不是恢復
    德法在如此重要的會議上,公然拒絕了美國的提議,發表了對自己有利的聲明,將美國晾在一邊。這應該是二戰後的首次,歐洲國家態度鮮明的喊出了,要重塑跨大西洋兩岸關係,而不是恢復跨大西洋兩岸關係。英國智庫皇家研究院,今年1月份的一篇報告《重新聯合美國盟友的對華戰略》指出,歐盟決定與中國籤署投資協議這件事清楚地表明,中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在擴張,而貿易和投資也具有誘人的吸引力。
  • 一封駐美記者朋友的來信:美國對華政策,連常識都守不住了?
    將近一個月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從紐約南下華盛頓參加一場智庫活動。面對眼下中美關係的種種喧譁與騷動,95歲高齡的基辛格給出了自己的忠告——這對雙邊關係的真正命題不是彼此勝負,而是延續性,是世界秩序和世界正義。在今天的華盛頓聽到這樣的觀點,不免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畢竟,過去幾個月來,美國對華政策的問題,已不僅僅是缺乏大格局,而是幾乎連常識都守不住了。
  • 美國智庫影響力為何那麼大
    ——————————————————作者:陳如為(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來源:《秘書工作》2015年1月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研究項目發布的《2013年全球智庫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共有智庫6826個,其中美國智庫最多
  • 美國國土安全部發布《應對中國威脅的戰略行動計劃》
    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官網1月11日消息,布魯金斯學會發布《新冠疫情揭示變化的世界:更新美國全球夥伴關係的方法》報告。報告概述了美國安全與繁榮面臨的重大挑戰;分析了美國參與全球發展過程中的價值觀、領導力和地緣政治問題;評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美國例外主義的有效性以及國際援助的問題。
  • 理察·哈斯:美國外交政策走向何方?
    、無黨派的會員制組織、出版商和智庫。它被認為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外交政策智庫。  拜登剛剛就任美國總統幾周,但他對待世界的方式的核心要素已經很清楚:國內重建、與盟友合作、擁抱外交、參與國際機構和倡導民主。所有這些都讓他完全融入了他的前任唐納·川普所拋棄的、二戰後基本成功的美國外交政策傳統。2月4日,拜登在國務院就外交政策發表了首次講話,他宣布「美國回來了」。
  • 【專家訪談】「裂變」的大西洋聯盟與歐洲對外政策調整——專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張健
    5月16日,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就美歐關係表示:「看看川普總統最近的一系列決策,有人甚至會想到,有這樣的朋友,還要敵人幹嘛?!」5月31日,美國宣布將從6月1日起對產自包括歐盟在內的主要盟友的鋼鋁加徵關稅,歐盟隨即宣布對美採取反制措施。
  • 【海圖問答】美對華鷹派智庫: 中國的「經濟強迫」和美國的對策
    本期答主:Dan Blumenthal, 美國企業研究所 (AEI)亞洲研究項目主任。Ely Ratner,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Security)副主席和研究主任,曾任前副總統拜登副國家安全顧問。
  • 歐洲智庫分析美國大選後的歐洲經濟戰略
    文章認為,儘管拜登上臺將為重塑跨大西洋關係帶來機會,但漸生嫌隙的美歐關係並不會輕易被修復。由於美國國會很可能仍將由共和黨掌控,美或將繼續採取部分損害歐洲利益的經濟措施。拜登政府或將終止前任政府對歐洲採取的大部分直接懲罰措施,同時也會權衡此類行動的國內政治代價。文章稱,歐洲應儘快與美協調,以維護自身利益,並就此提出五點建議。
  • 【中美研究】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與中國應對之道
    座談會由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主持,與會者圍繞當前美國對華政策,中國應該如何應對?以及中美關係未來走勢、中國應如何主動塑造中美關係等問題,各自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8月號以《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與中國應對之道》為題,詳細刊登了與會者的發言,文章內容如下。
  • 美國的臺灣政策,已經轉入「以臺毀華」的新階段
    隨著中美關係的變化,特別是中美對抗的日益激烈和美國大選的不斷逼近,川普政府在臺灣問題上,對中國的挑釁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激烈。中美目前在臺海、南海緊張的軍事對峙行動,會不會擦槍走火引爆中美之間的戰爭?美國的臺灣政策是仍在沿續大陸不武、臺灣不獨的「以臺制華」戰略,還是有什麼新的變化?美國越來越明顯支持臺獨的惡劣行徑,僅僅是川普為贏得大選連任的短期行為,還是有什麼新的戰略考量?
  • 美國對中(對臺)政策基調驟變 中國被騙40年
    但是,現在美國不認帳了!昨天即8月31日,美國在臺協會(AIT)公布兩份剛解密電報,強調「六項保證」始終是美國對臺及對中政策的根本要素。但是,美國的六項保證卻留有「後門」,為現在的對華(對臺)政策巨變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