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智庫分析美國大選後的歐洲經濟戰略

2021-02-15 參考消息智庫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近日發表題為《保護歐洲免受經濟脅迫:2020年美國大選後的戰略》的文章,作者為該委員會政策研究員喬納森·哈肯布羅赫和塔拉·瓦爾馬。文章稱,地緣政治經濟競爭將繼續對歐洲造成附帶損害,未來歐洲極易受到各種形式的經濟脅迫。為此,歐洲需要制定更有效的經濟戰略,充實政策工具箱,以抵制經濟脅迫。

文章稱,隨著地緣格局「東升西降」,印太地區日益成為國際關注的「戰略焦點」,歐洲則逐漸淪為「邊緣」地帶。但作為多種供應鏈的核心,歐洲擁有巨大市場,是部分重要國際組織所在地。對大型科技公司來說,這是巨大的數據來源與不可忽視的市場,而這些都是大國激烈角逐的領域。可見,歐洲仍是大國競逐的「角鬥場」。

文章指出,近年來,歐洲不僅面臨著來自域外的出口管制、懲罰性關稅、貿易限制等經濟脅迫,美歐經貿關係也在川普執政時期嚴重惡化。

文章認為,儘管拜登上臺將為重塑跨大西洋關係帶來機會,但漸生嫌隙的美歐關係並不會輕易被修復。由於美國國會很可能仍將由共和黨掌控,美或將繼續採取部分損害歐洲利益的經濟措施。拜登政府或將終止前任政府對歐洲採取的大部分直接懲罰措施,同時也會權衡此類行動的國內政治代價。文章稱,歐洲應儘快與美協調,以維護自身利益,並就此提出五點建議。

文章最後提出,即使美歐經貿關係可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未來歐洲仍可能面臨各種形式的經濟脅迫。為此,歐洲需要充實其政策工具箱,在「多邊主義及其局限性」「不作為與應對的代價」「恢復與反擊」「威懾與自由貿易」「歐盟團結與有效性」等五方面謹慎平衡其經濟戰略。總體而言,歐洲應加倍重視多邊主義,並以更強勢的立場推動多邊合作,提升「戰略自主」。

編輯 | 李賽

審校 | 楊斯涵 馮靈逸

終審 | 劉華

法國智庫解讀歐洲「戰略自主」議題


近年來,在國際局勢深刻變化和內部危機的推動下,歐盟提出了「戰略自主」願景。經歷多重衝擊後,歐洲國家是否更加團結?拜登勝選是否會改變歐洲「戰略自主」的局面?近日,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網站發布對該所研究主管愛德華·西蒙的訪談文章,就相關問題進行具體解讀。點擊查看更多>>


卡內基研究院:「Z世代」為美國外交政策帶來新視角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近日發布題為《「Z世代」將如何改變外交政策》的文章認為,「Z世代」將承受美國領導力衰落的後果,但也擁有塑造未來的能力,其關注點超越傳統戰略維度,將幫助美國政策制定者從全新視角思考未來全球挑戰。點擊查看更多>>


CSIS提出關於強化美菲同盟的建議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近日發表題為《美菲同盟》的文章稱,東南亞地區對美國國家利益及「美中競爭」至關重要,美菲同盟是美重返該地區的重要抓手。歐巴馬執政時期美菲同盟取得重要進展,但自2016年杜特爾特就任菲律賓總統以來,美方認為雙邊關係一直承受著巨大壓力。針對美菲同盟現狀,文章為拜登政府提出兩項方案。點擊查看更多>>

相關焦點

  • 美國大選後,歐洲經濟戰略是什麼?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近日發表題為《保護歐洲免受經濟脅迫:2020年美國大選後的戰略》的文章,作者為該委員會政策研究員喬納森·哈肯布羅赫和塔拉·瓦爾馬。文章稱,地緣政治經濟競爭將繼續對歐洲造成附帶損害,未來歐洲極易受到各種形式的經濟脅迫。為此,歐洲需要制定更有效的經濟戰略,充實政策工具箱,以抵制經濟脅迫。文章稱,隨著地緣格局「東升西降」,印太地區日益成為國際關注的「戰略焦點」,歐洲則逐漸淪為「邊緣」地帶。但作為多種供應鏈的核心,歐洲擁有巨大市場,是部分重要國際組織所在地。
  • 中美「新冷戰」下的臺灣:美國大選後臺灣的三條路
    臺灣民眾其實更擔憂的是:美國大選後,臺灣何去何從?在此之前,陸美臺各方的軍事演習,則是與日俱增:解放軍實彈演習一場接一場,轟炸機則不斷在臺灣西南海域穿梭進出;美日澳洲聯合軍演如火如荼;蔡當局在臺灣本島一再舉辦反登陸演習,不敢停歇;美國政府則在最近幾周內,趕在大選前將大筆舊軍火用高價賣給蔡當局。
  • 【觀點】胡黌:後默克爾時代,德國與歐洲將何去何從?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特約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胡黌,文章來源於「中國網」。由於德國將於今年9月份迎來新一輪大選,在已連任總理16年的默克爾多次明確表態不再謀求連任的背景下,再考慮到當前基民盟在民調中支持率在疫情助推下一片利好,此番勝選的拉舍特已經成為下一任德國總理競爭者中的領頭羊。
  • 【美國研究】楊松霖:美國智庫對「冰上絲綢之路」倡議的認知及啟示
    準確研判美國智庫對我國「冰上絲綢之路」倡議的認知,是分析美國對「冰上絲綢之路」倡議的輿論走向、戰略認知及應對策略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研判美國對華北極政策的重要指標和參考變量。因此,對美國智庫關注「冰上絲綢之路」倡議的研究成果、關注重點進行追蹤分析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 這個「鐵娘子」要走了,歐洲會失落嗎?
    從歐債危機到英國脫歐,從平衡美俄到應對貿易戰,歐洲這幾年的大事小情面前,默克爾一直以務實、堅定的作風扮演著「錨定」歐洲的角色。如今,「鐵娘子」要走了,歐洲會失落嗎?默克爾在執政至今的十餘年中,在歐盟層面奉行保守經濟政策,努力推進各國政治融合,鼓勵文化開放多元。一些政治學者稱之為「經典的自由主義」。
  • 頭條 美國智庫:中國軍事智庫迎來發展「黃金期」
    ,全文編譯如下:自2014年10月27日中國領導人呼籲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智庫以來,很多人關注這番講話對中國外交和經濟領域的智庫的影響。然而,沒多少人分析這一講話將如何對其他領域的智庫(尤其中國的軍事智庫)有何影響。在國防和安全領域,存在各種不同智庫來支持中國政府和軍方在重要問題上的思考和戰略。這些智庫通常會通過閉門會議和內部報告等形式同高層領導人互動。此外,由於非常接近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核心領導層,這些智庫同中共官員的非正式談話也很常見。軍事智庫在複雜和多層次的中國決策體系中有著自己的「特殊生態」。
  • 盧森堡:60萬人口的小國,有整個歐洲最強的太空經濟
    由於國小人少,完整的產業鏈想都不要想了,20世紀後半葉盧森堡開始將自己往歐洲銀行及金融中心方向去走,雖然成效顯著,但歐洲的競爭者眾多。還是得做幾手準備,太空產業就是盧森堡認定的未來經濟發展與繁榮的引擎之一。
  • 英國選舉:歐洲主流政治的回歸
    帶著一種「勝利」後的喜悅,科爾賓表示,由於本次大選結果沒有明顯贏家,英國可能在今年稍晚或2018年初再次舉行大選。他宣稱工黨已準備好迎接新的選戰。值得注意的是,就像美國的川普、法國的勒龐等人是右翼內部的「反建制派」一樣,科爾賓是英國左翼內部的「反建制派」。科爾賓在選舉前並不被看好,甚至有分析認為,他的「激進立場」可能讓梅輕而易舉地實現一場勝利,但選舉結果卻證明了科爾賓的影響力。科爾賓在很多問題上持有被指責為「社會主義」的立場,尤其是強烈主張全民醫療和平等教育,他也反對財政緊縮政策。
  • 歐洲態度鮮明的喊出了,重塑跨大西洋兩岸關係,而不是恢復
    G7峰會後發表的七國聯合聲明,並沒有提到對抗中國的表述,而是表明要與中國等大型經濟體加強合作應對疫情和經濟復甦。這顯然不是美國要表達的意思。會後發言的不是G7會議主持人英國首相詹森,而是默克爾。聲明表述是7國中多數國家的態度,至少要有4個國家支持這一聲明才是多數。
  • 「犯二」的華盛頓不入亞投行,美國智庫很不爽 瞭望智庫
    但將這些國家逼上梁山的正是美國自己。上世紀90年代前,以美國為首的工業七國的市場拉動著亞洲國家的出口。但90年代後,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形勢出現了反轉,亞洲成為西方國家的消費市場,甚至投資來源地。與之不相適應的是,在IMF、世行中,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地位卻未隨之改變,一直以來,中印都努力推動改變,但卻屢屢受挫。
  • 【機構看點】聽聽美國智庫怎麼說: 一帶一路大有可為
    日前,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部分成員拜訪了十餘家美國一流智庫及政府機構,就世界經濟、中國經濟、一帶一路戰略、TPP等問題同這些機構的知名學者進行了交流。  美國專家認為,2015美國經濟前景較好,但不能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唯一驅動力。歐洲和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將不利於美國經濟的堅挺。中國的改革進展良好,中國經濟從投資向消費的再平衡中已經顯現諸多良好跡象。
  • 黃靖:美國國內政治及對華戰略
    作者認為,這不僅是因為要遏制中國,更是因為美國需要通過製造一個「危及美國根本安全」的強敵,來整合由於推行全球主義戰略失敗而導致的國內分裂,以實現其重塑美國認同、重建世界經濟結構、重寫世界遊規則的戰略目標。本文根據作者在大國策智庫舉辦的「全球視野下的中美關係調整與評估」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
  • 洛伊研究所分析歐洲國家印太政策
    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近日發表題為
  • 馬歇爾計劃 復興歐洲還是控制歐洲?
    作為二戰後「美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最成功的計劃」,馬歇爾計劃從推出到結束僅4年時間,美國從中獲得的則遠超其所付出。伴隨著計劃的實施和蘇聯犟化對東歐的控制,尚未復甦的西歐各國也要求按照馬歇爾計劃的自助與他助方式在軍事上獲得美國援助。美國終於取代了歐洲,成為西方世界領導者,並在蘇聯解體後成為世界霸主。
  • 美國戰區與軍種都有相應研究機構和智庫力量輔助支持
    僅就各軍種總部所屬研究機構來看:1.陸軍所屬研究機構。包括陸軍能力集成中心,合成兵種中心,外軍研究辦公室,合成兵種支援司令部,陸軍行為與社會科學研究所,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分析中心,陸軍訓練支援中心,陸軍分析中心,作戰實驗室,諸卓越中心和陸軍各兵種中心等。
  • CSBA報告為後冷戰時代的美國宏觀戰略規劃提出建議
    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在其網站發表了題為《關鍵假設與美國的宏觀戰略》的研究報告,全文共72頁。報告審查了美國建立後冷戰時代宏觀戰略的思想基礎,對全球性假設和地區性假設受到的挑戰展開分析,最後針對美國的宏觀戰略和戰略規劃提出六項建議。所有國家的宏觀戰略都建立在由關鍵假設組成的思想基礎之上。
  • 「銳實力」論與美國對華戰略環境的轉變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美國的「銳實力」論已經進行了一定的研究,現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領域:對全國民主基金會的「銳實力」研究報告文本的解讀;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銳實力」論出臺後的傳播情況與話語權問題;「銳實力」論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營造的「中國威脅」論以及中國如何應對。
  • 蘭德公司報告建議美國「放棄臺灣」?實際情況是——
    《克制戰略》關於具體地區的內容共有四個章節,依次分別是歐洲、亞太、中東和南亞。該報告並未將亞太和南亞合併為「印太地區」進行分析。從篇幅來看,亞太章節佔全報告篇幅的不足四分之一。    在亞太章節中,報告認為,美國的克制戰略者在亞太政策方面的分歧最大,「一些克制戰略者認為,亞太政策應該與歐洲政策大體相似——亦即美國應在該地區尋求最低限度的軍事介入;然而,另一些克制戰略者認為,歐洲和亞太地區存在重要差異,必須有不同政策;還有一些克制戰略者認為,美國的繼續存在是防止中國主導該地區的一種保險政策」。
  • 美國大選選情分析(十五)——如果川普翻盤成功
    美國大選結果正在明朗化。按照慣例,選舉結束後美國主要媒體,譬如說美聯社,發布選舉結果,誰是總統也就大局已定。但今年不同,川普一直不認輸,支持者們也理直氣壯地說,「什麼時候美國總統的認定是由媒體完成的?」。
  • 美國智庫對中美融合還是脫鉤的深度分析
    近日,美國科技智庫信息科技和創新基金會(ITIF)發布報告《與中國競爭:戰略框架》,系統分析了中美爭端的複雜性。 ITIF是美國最權威的科技智庫。其創始人兼總裁羅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D. Atkinson)參與該報告的撰寫。此人曾供職於小布希和歐巴馬兩任政府,在本屆美國政府也頻繁參加國會聽證會,其觀點在政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