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對華軍事戰略分析及中國對策推演
就此而言,美軍具有遠遠大於中國的軍事行動自由度,南海臺海是熱點但不局限於此。大敵當前,兵臨城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面對美國政府和美軍的咄咄逼人攻勢,我們的政治軍事經濟對策會如何演繹?研究美國對華戰略,是解放軍長期以來的學術和戰訓主攻方向,為此付出巨大努力。
-
我眼中的美國鷹派代表白邦瑞
而今天,距離川普正式上任美國總統不到一周的日子,盤古智庫(一家中國知名的社會智庫)發起這場美國知名鷹派代表白邦瑞與中國頂尖智庫專家對「川普時期中美關係前瞻」的對話,吸引眼球無數,北京基本所有主流媒體的記者都到了現場。 讓我吃驚的是,白邦瑞全程用中文演講,似乎要證明他是真正的中國通。
-
美國鷹派人物竟稱:美國將成中國殖民地
本文轉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原文首發於2019年7月29日,原標題為《美國鷹派人物竟稱:美國將成中國殖民地》,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美國對華政策鷹派人物白邦瑞最近稱,美國不把中國視為敵人,但力求阻止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袖。他以一些經濟學家估計「中國到2049年經濟總量將是美國三倍多」為例,危言聳聽地說「在某種意義上,在這些條件下,中國會控制我們,我們將成為中國的殖民地。」從白邦瑞的最新言論來看,他的「被害妄想症」更加嚴重了。
-
美國鷹派新冷戰的宣言-評一封「更長的電報」
2021年1月28日,一位匿名的,據稱擁有「與中國打交道的深厚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前任高級政府官員」,試圖複製凱南的成功,通過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發表了《更長的電報:邁向新的美國對華戰略》。 這份80頁,又臭又長的報告的摘要(Executive Summary)部分的篇幅就超過了當年凱南的5000字報告,確實是一份「更長的電報」。
-
冷眼 | 美國將對華「開戰」?外媒:北京手裡的這些牌將令美後悔莫及——
>總統川普的顧問正在緊急制訂一攬子對華制裁方案,即包括貿易限制在內的經濟措施。中國是可以自給自足的國家。北京的確視華盛頓為重要的貿易夥伴。然而,這並不足以令中國完全受制於美。一言以蔽之,北京如今對華盛頓並無仰視之心。倘若美國人試圖打響貿易戰,其後果只能令自己失望。
-
中國面對美國戰爭挑釁的對策分析與趨勢展望!
深刻學習領會領導人講話精神,中國對策就是高擎反霸大旗,堅定意志並機動靈活的反擊。中國的指導思想,濃縮為一句話,就是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也是中國領導人反覆強調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裡解讀為:依據三個世界理論推進全球版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引領團結一切苦美久矣的國家人民,針鋒相對的挫敗美國分割世界的戰爭圖謀。現階段的軍事目標:一是以武止戈,制止生熱戰;二是得道多助,戰勝新冷戰。國家和軍隊會如何做?
-
美國的鴿派和鷹派,你了解多少?
在國家利益面前,「鷹派」與「鴿派」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爭鬥,他們都是為美國的全球戰略服務的。 其實,美國鴿派和鷹派並不是陣線分明的兩大派。並不是一旦加入哪個黨和派,就要與其領導核心保持一致。美國的黨派成員,大都依據個人對局勢的觀察,有獨立的思想見解,而不是盲從黨派領導人意見。 美國的鴿派和鷹派力量隨國際局勢變化而變化。
-
深度 空軍女大校赴美智庫訪學見聞與思考:中美戰略博弈新觀察
期間按美方要求,以獨立學者身份參加其所組織的各類座談、對話和研討,通過與美、日、澳等國的政客、軍人、防務學者直接交流和直面交鋒,得以深入美國社會、智庫和軍隊,對中美戰略博弈問題進行了近距離、新視角的觀察,簡述三點見聞與思考。
-
又在打臺灣牌:美國「超級鷹派」即將坐鎮亞太,釋放危險信號
由於大衛史迪威被外界普遍認為是美國對華「超級鷹派」,川普此舉釋放危險信號。對於他的任命,有專家認為是美國延續川普政府把臺灣當「棋子」的策略,加大打「臺海牌」的力度,此舉將給兩岸關係甚至中美關係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大衛史迪威於2015年以準將軍銜從空軍退役,之前擔任過美國駐日本三澤空軍基地第35戰鬥機聯隊的指揮官,曾參與制定了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方案。
-
【島讀】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鷹派?
鷹派就是堅定的國家利益派。但堅定不等於無條件甚至沒來由的強硬。因為當強硬有可能損害國家利益時,鷹派的立場是選擇理性,而不是堅持選擇強硬。所以,鷹派的堅定和強硬,必須以國家利益為指歸。那些以為只有強硬才是捍衛國家利益的不二法門的人,也許根本就不知國家利益為何物。離開了有利還是有損於國家利益這個標準,一切強硬都毫無意義。
-
歐洲智庫分析美國大選後的歐洲經濟戰略
》的文章,作者為該委員會政策研究員喬納森·哈肯布羅赫和塔拉·瓦爾馬。文章指出,近年來,歐洲不僅面臨著來自域外的出口管制、懲罰性關稅、貿易限制等經濟脅迫,美歐經貿關係也在川普執政時期嚴重惡化。文章認為,儘管拜登上臺將為重塑跨大西洋關係帶來機會,但漸生嫌隙的美歐關係並不會輕易被修復。由於美國國會很可能仍將由共和黨掌控,美或將繼續採取部分損害歐洲利益的經濟措施。
-
【海圖獨家】美退役空軍準將史迪威或將接替董雲裳
她曾稱,在馬英九政府任內,「美臺關係從未如此之好」,因為雙方密切合作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於「對兩岸關係的穩定管理(stable management)」。如此強調「穩定管理」的董氏與鷹派的國會議員以及國務卿的格格不入從被提名之初便得以窺見。在其提名聽證會中,當兩度被問及是否支持《臺灣旅行法》下的高層互訪,她只稱支持美國與臺灣強勁的非官方關係,與持續已有的美國各類人士訪臺。
-
張望:安倍對華外交的政治玄機
高村透露,他在5月訪華期間曾向中方表示,只要中日關係能夠改善,首相安倍晉三在任期間不會再參拜靖國神社。高村訪問北京是兩個月前的事情。身為靠近安倍的自民黨要員之一,為何又在現在這個時候釋出日方的讓步信號呢?解讀這一新動向,必須挖掘安倍過去和中國交往的歷史規律。
-
曾多次炒作「中國間諜」,聲稱中國對美滲透,這個反華強硬派為何突然間變了臉?
面對國會議員長達5個小時的狂轟亂炸,國務卿提名人蓬佩奧卻透露出一些關於中國和中美關係的不同看法,與當前美國國內激烈的反華論調和蓬佩奧本人先前的對華強硬立場有顯著差異。文 | 李崢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
新加坡學者:中國鴿派不輸鷹派
-
美學者告誡美國決策者:對華石油禁運,是對全球經濟"核打擊"
今年7月,美國悍然發動了對華貿易戰。一直以來,不少美國專家學者鼓吹對華石油禁運。伴隨中美貿易關係的緊張,人們不禁又想起這一話題。美國能否採用這一措施扼住中國的咽喉,逼迫中國就範?中國有哪些對策? 中國的非軍事對策 面對美國的遠程海上石油封鎖.除了軍事行動.中國可以採取多種方式應對,保證軍事活動和經濟發展所需的燃料供應。 在控制需求方面,中國可以實施油料定量配給制。這種方法成本最低,見效最快。二戰時期,美國曾通過一系列自願和強制措施,使私人和商業性公路汽油消費量減少了32%。
-
反華鷹派捲土重來 西方再上演狼群圍攻中國戲碼
前國務卿蓬佩奧成為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的傑出會士(distinguished fellow)。他頻頻發聲抨擊拜登政府鬆綁中國的政策,現在又聯手奧布萊恩主持反中論壇。 蓬佩奧和奧布萊恩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說,目前的情況下這樣的論壇至關重要。「我們每個月的討論將推動美國利益,並為美國培養下一代現實主義決策者」。 參與蓬佩奧這個圓桌論壇的成員,還包括前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前國務院發言人奧特加斯、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加拉格爾等反華鷹派人物。
-
馬來西亞學者許慶琦:中國正在積極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 | 新京智庫高端訪談
,外界普遍認為,拜登政府將是不同於川普政府的一屆政府;但同時,多數人又都認為,美國對華政策似乎很難發生轉折性改變。 坎貝爾1月14日在亞洲協會主辦的研討會上放話:「中美雙方應暫停針鋒相對,各自後退一步,再各自前進一步,發出建立可行的美中關係」。並認為「亞洲國家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美國應該理解這一點」。然而,遏制中國的崛起是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兩黨的共識,維護美國全球霸主的地位是二戰後美國國家不變的政策。
-
「72小時內擊沉所有中國船隻!」說這狠話的人將成美國新防長?
過去四年美方對華極端強硬,類似聲音並不罕見。但美國大選投票後這十多天,這篇文章忽又引起各大美媒的轉載和解讀:因為這個弗盧努瓦,突然成了拜登政府國防部長最熱人選。弗盧努瓦引發的關注,只是美媒對於拜登政府中國政策猜測的一個縮影。經貿、外交、國家安全等各個職位的可能人選,都成為外界預測下屆政府對華政策的依據。
-
快訊 | 美國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發布:「更長的電報:走向新的美國對華政策」
說說「更長的電報」給中國設置的「紅線」1月28日,美國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發布了題為「更長的電報:走向新的美國對華政策(The Longer Telegram:Toward A New American China Policy)」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