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瞭望智庫綜合自國防時空等。
6月1日至3日,第十七屆香格裡拉對話會在新加坡召開,來自40多個國家的400餘名代表圍繞地區安全問題進行了激烈的交流交鋒。會上,美國公開叫囂南海軍事化,並宣稱繼續加強與臺灣合作,還企圖拉攏印度搞結盟俱樂部等等,這將會給地區安全局勢帶來哪些影響?
第17屆香格裡拉對話會在新加坡正式開幕
文︱金一南、周宇婷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資料圖)
問:在香格裡拉對話會上,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發言時,無端指責中國將南海島礁「軍事化」,宣稱中國在南海島礁上部署武器的目的是恐嚇與脅迫周邊國家。
這幾年的香會,美國總要提到南海問題,但是這一次,響應的國家寥寥無幾,美國有點孤掌難鳴的感覺。一南教授,您怎麼解讀這個現象?
金一南:2015年和2016年是香格裡拉會議兩次高峰時期,是對所謂中國南海行動質疑最厲害的兩期,在2017、2018相對緩和了一些,緩和很大的理由是中國和南海周邊各國的關係,包括與菲律賓的關係、越南的關係,都出現很大的改善,南海議題本身就已經不太熱了。
美國人強行炒南海問題,這其中新加坡的角色不可或缺。熱炒南海問題就是從新加坡開始的,2015、2016年達到高峰。現在新加坡變得略為低調了,因為自從川普上臺以後,廢棄了TPP,對新加坡有很大的衝擊,而且新加坡方面一直認為美國現在對亞太的關注度、投入力量不夠,所以說新加坡也不敢太明顯地選邊站了,新加坡對自己的姿態做出調整,現在只剩下美國的聲音在香格裡拉會議上。
講到南海問題軍事化,最早在南海擁有機場的按理說是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強佔了中國原來在南海所擁有的領土,他們建了機場,最早的軍事化。中國是後續的,中國是被迫的,中國自從小平同志1978年提出來,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我們等了對方34年時間,一直等到2013年,中國才開發的。2013年以前都沒有,他們片面開發,單方面的軍事化。那時候單方面開發,單方面軍事化沒人提。我們等了30多年想要合作,沒人與我們合作,那我們就單獨開發了。我們一單獨開發,美國人連續質疑。
到今天為止,在南海周邊各國,不管是協定還是宣言,都已經明顯日益取得進展的情況下,美國的聲音是與南海的現實是完全不相符的。包括美國不斷派軍艦來,派軍艦進入南海諸島12海裡範圍之內,最近又派軍艦進入西沙群島12海裡範圍之內。那麼廣大的南海偏偏到西沙群島來,幹什麼來了?炫耀他的軍事化,而且還在我們領海內進行他的演習,美國的軍力對中國強行地挑釁。
在新加坡樟宜港停靠的美海軍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
真正在南海大力推行軍事化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是大聲疾呼所謂反對南海軍事化的美國,是南海極具軍事化的作派。
在新加坡樟宜基地,四艘美國的伯克級飛彈驅逐艦,兩艘大黃蜂攻擊艦,還停有一艘隱形瀕海戰鬥艦,七八艘軍艦,這些深灰色的軍艦非常的明顯的停在新加坡樟宜基地裡,這是標準的美軍基地。當然新加坡現在講,這是美國人租用的,各國都可以租用。那中國海軍租用行嗎?新加坡方面不做任何的回應。美國在南海部署了最強大的軍力,而美國還在聲討中國的軍事化,有一種賊喊捉賊的感覺,我覺得這非常的可笑。
問:到底是誰在南海推動「軍事化」,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除了南海問題之外,美國老生常談的另一個話題就是臺灣問題。不久前,美國通過了《與臺灣交往法案》,這一次,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又在香會上表示,美國要按照《與臺灣關係法》幫助臺灣建立所謂「適當的防禦能力」。
美國通過了《與臺灣交往法案》,這麼做居心何在?
金一南: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在新加坡的香格裡拉對話會上講,五角大樓要加強與臺灣的合作,並且提供必要的防衛武器服務,確保臺灣有足夠的自衛防衛能力。
這是對中國內政公然地挑釁。
在亞洲安全會議上,美國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給中國的一部分出售武器,而且讓這部分的土地能夠防禦大陸,未來爭取獨立有這樣的空間,是完全對一個主權國家地挑釁,而且是公然地挑釁。美國這種做法完全違背「一個中國的原則」。我們可以想像,你說中國能對美國的一部分出售武器嗎?而且支撐這個地方,讓這個地方從美國獨立出來?比如說阿拉斯加,比如說夏威夷,完全不可能!美國就出現這樣的可能。
現在一些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都已經看不下去了。前段時間美國的頭號中國問題專家蘭普頓,我們認為他是右翼的,很少說對中國友好的話,把中國威脅論抬得很高。蘭普頓最近講,由於川普政府的無知,終將傷害臺灣。蘭普頓這話什麼意思?蘭普頓實際要維持現狀,把臺灣從中國割裂出來這樣的現狀。蘭普頓覺得川普政府,包括五角大樓現在正在幹一個蠢事,他們表面上在美中關係緊張的情況下,不由自主把臺灣作為一個牌來打,不斷地給臺灣售武,而且加強臺灣的防務,最終會把臺灣推入火坑,迫使大陸最後不得不打破現狀,最後完成統一。而且按照路透社透露的消息,美國有可能派軍艦穿越臺灣海峽,而且美國有可能會把穿越臺灣海峽作為一個定期的行動。
蘭普頓現在對美國提出這樣的警告:好吧,那就這麼做下去,越做下去,給臺灣帶來的危險性越大,迫使對方沒有選擇,最後不得不使出最後的力量完成統一,這個武力統一是被美國逼出來的。
我覺得我們在對方的挑釁面前,第一充分表現自己的定力,第二積極做好應變的準備,打消原來我們對他們所抱有的幻想。我們以前以為簡單地通過中美合作,中美之間交好,能夠完成我們國家統一,能實現我們的目的。但從今天看來,他們的言行只能使我們更加清醒地、準確地認識到我們自己的定位,要加強我們自身。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就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金一南:當美國人在下盤大棋的時候,會把所有的力量當成棋子,而有些人是甘願做棋子的。比如說日本安倍政府,比如說臺灣地區的蔡英文,他們都是甘願做棋子,任美國布施。有些人不甘願做棋子,比如說印度莫迪。
莫迪這次在新加坡香格裡拉會議,是唯一的政府總理首席發言,莫迪的發言讓美國人很失望,讓日本也感到失望,讓澳大利亞和所謂印太司令部主要成員們都感到失望。為什麼?莫迪說了,印太司令部組織對印度洋更重視。但是莫迪講了兩點很重要,首先這個組織不應該是個敵對組織,不應該針對某個特定的國家和地區。
第二,不應該是充滿了美國的戰略考量,你把我們拉來做棋子,不應該是個俱樂部。印太司令部的核心成員,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印度,不應該是這樣,應該是開放的,不應該是有主要假想敵的。而且莫迪在這回香格裡拉會議上還專門講到了中印關係,中印的合作將給整個亞洲,乃至整個世界帶來最充分的和平發展的希望,充分肯定了中印關係的改善,對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的重大作用。
6月1日開幕的第17屆香格裡拉對話會開幕式上,印度總理莫迪發表主旨演講
莫迪在會上做了非常清醒的發言,這個發言,讓美國人、日本人、澳大利亞人,包括新加坡人都感覺到有所失落,因為沒有達到他們預期的目的。當然他們以後還要做印度的工作,還要盡力把印度拉進來,至於能不能拉進來,我覺得將來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美國人在布這個棋的時候,犯了大忌。原來叫太平洋司令部,現在叫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實際上是什麼?防止印度在印度洋稱霸。而印度洋變成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變成了美國的管轄範圍,而我印度成了你俱樂部中的一個成員,得按照你的要求行動,這令印度人非常不爽,印度人應該在印度洋獲得充分的自由,行動自由。
印度從國家成立以來,主張不結盟,由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這一點在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說,未來所謂四國聯盟難以形成,印太司令部真正的使命難以達成,印度的態度不會像美國人所想像的那樣,甘願去做別人的棋子,印太司令部,實際上已經間接地威脅到了印度的地區利益。
問:所以印度是很難跟著美國的指揮棒來起舞的?
金一南:對。印度網絡上網友評論,網友說,我們為什麼要成為美國一個棋子?這是美國人來傾銷他們武器來了,要賺我們錢來了,我們成了美國的小嘍囉等等,負面的評價非常多。從這點看,美國所謂的印太司令部,或是四國聯盟遏制中國,本身在印度很難得到充分的民意的支持。
我覺得,國家掌握自己的命運是世界健康發展的前提,而不能像有些人一樣拼命要依附,依附到一個大國,加入一個集團,在對方的羽翼之下才能獲得這樣一個生存空間,這需要付出代價。
問:所以從這一屆的香格裡拉對話會上也反映出了美國的盟友已經越來越少了。
金一南:是的,盟友越來越少,並不是因為別人挖他牆角,而是美國自己的政策導致他今天形成這樣的困境。
延伸閱讀:
「中國好像一個八百磅的大猩猩」?美國這次的恐嚇失敗了
文 | 千裡巖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最近很忙。
在5月30日美國太平洋司令部(位於夏威夷)改名印太司令部的儀式上,以及6月2日新加坡第17屆香格裡拉會議上,他分別作了演講。
兩次講話內容所透露出的,不僅僅是川普政府未來戰略重心的布局,更反映出美國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給其安全政策造成的影響。
回顧歐巴馬時期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雖然沒有明著說與中俄存在「競爭關係」,甚至還強調了一下「合作」,但是在實際操作當中,歐巴馬政府不斷從中東中亞「撤退」,並出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
很顯然,這是將主要精力用在了遏制中俄、尤其是中國的崛起之上。
2016年,歐巴馬說:「中國好像一個八百磅的大猩猩,想睡在哪裡就睡在那裡」。
在經貿領域,他試圖建立一個獨立於WTO的貿易體系TPP。
名義上是「不能再容得中國掌握貿易主導權」,其實不外乎是想把中國跟美國及其盟友從經濟聯繫上切割開來,便於自己日後對中國下手——少了「投鼠忌器」之憂。
在軍事上,要把40%的海軍兵力部署到亞太,「平衡」掉中國崛起的既有效果。
打個比方,他試圖製造一個「籠子」來困住他眼中這個「大猩猩」。然而,中國崛起的速度超過了歐巴馬政府決策者們的想像力,原先規劃的「籠子」不僅無法真的困住中國,成本還高昂到成了美國「不能承受之重」。
為之奈何!
今天,美國將「亞太再平衡」戰略變成「印太戰略」,無非就是拉上印度,把印度當做一根更粗的「鐵條」來使,目的就是造一個更大的「籠子」,繼續試圖圍困中國。
在上述兩次講話中,馬蒂斯大談太平洋地區對於美國來說多麼重要——當美國領土擴張到太平洋沿岸,它就註定是一個太平洋國家。
在香格裡拉會議上,他絕口不談美國軍艦在南海的所作所為,只是忙著指責中國在南海搞「軍事化」,然後放話說:美國容不得哪個國家挑戰美國營造「自由和開放政策」之努力的可能性,並且,揚言將幫助臺灣建立防禦能力。
由此可見,這屆美國政府仍然把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優勢作為其未來的戰略重點,與前政府的以遏制中國為目的的「亞太再平衡」如出一轍,並無本質性的變化。
具體到字面上,馬蒂斯強調:
「隨著美國向西聚焦,印太地區對於美國的持久穩定、安全和繁榮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美國打算依照自己的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構想,依靠盟友們的合作將這一地區建成一個對投資及自由、公平和互惠的貿易都開放的區域。」
瞧瞧,就連戰略目標是「建成一個對投資及自由、公平和互惠的貿易都開放的區域」和實現這一戰略的基礎是「依靠盟友們的合作」,這些都與「亞太再平衡」的說辭別無二致。
這與川普上臺以來「逢歐巴馬必反」的慣常作風背道而馳。
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兩點:
其一,中國的發展確實讓美國感到了戰略焦慮。
不論是美國政壇內部「建制派」,還是川普這個「反建制派」,在這一點上是能達成共識的,在這個大前提下,川普不得不稍稍收斂起自己濃重的個人色彩;
其二,馬蒂斯作為國防部長,在制定美國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上有著相對獨立的地位,並且發揮了主導性作用。
馬蒂斯雖然是軍人出身,但他是在「建制派」主導的政治氣氛當中成長起來的,其政治觀念和思維方式顯然是深受「建制派」影響。
由他「掌舵」的相關戰略,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回歸到「建制派」的既定軌道上,也就必然與川普路線風格迥異。
當然,馬蒂斯的政治遠見不僅體現在其獨立性上,同樣還體現在前瞻性和策略性上。
在兩次講話中,馬蒂斯都刻意強調了美國這個戰略並非一個對抗性的戰略,也不強求這一地區的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即便是中國,也可以在尊重美國這個目標的前提下成為合作夥伴。
看上去很美。
不過,這事能成嗎?
上臺一年多時間以來,川普花樣百出,一邊高喊著「美國第一」的口號,一邊毫不手軟地「薅盟友們的羊毛」,並且還在各種場合公然宣稱對於各種多邊機制缺少興趣。
如此這般性格的「帶頭大哥」,自然讓身後的一眾「兄弟」忐忑不安。
不過,美國人應該慶幸,川普儘管是個「政治門外漢」,但是其經商履歷帶來的管理經驗,使其在「用人之道」上並非毫無可取之處。這在他啟用馬蒂斯的決策上可見一斑。
或許是由於深知軍事戰略問題的特殊性、複雜性以及可能導致後果的直接嚴重性,在經貿方面自信滿滿、把外交手段視為「圈錢大法」川普表現出了少有的謹慎態度。
應當說,曾經被冠以「瘋狗」綽號的馬蒂斯,確實是一個頗具政治頭腦和遠見的將軍,遠非只懂得撂狠話的哈裡斯之輩可比。
他清楚地認識到:目前,單憑美國一家的實力,即便是在亞太地區勉強湊齊40%的海軍兵力,也很可能無法有效阻止中國的進一步崛起。更何況,如果沒有足夠的盟友支持,這些海軍兵力部署本身就會成為一個難題。
因此,馬蒂斯一邊給「老闆」面子、堅稱自己與川普沒有政治分歧( 「亞太再平衡」變成了「印太戰略」,不管有心還是無意,也算是順便給總統先生「下了個臺階」——畢竟,字面上的名字變了),一邊仍然充滿「建制派」味道地堅持強化同盟關係,努力維繫各種多邊機制來推行美國的「印太戰略」。
正如馬蒂斯在兩次講話中所強調的:
「但我們的國防戰略並不是對抗戰略。相反,它是一個理想主義、務實主義與合作的平衡。在符合我們的國際利益和盟友、夥伴的利益及穩定的情況下,我們將繼續尋求機會與競爭對手展開合作與公開的對話。我們將永遠從實力出發去尋求和平。」
馬蒂斯的用心良苦,我們都看到了。
然而,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不管多麼重要,也從來都只能是作為國家政策的一部分。因此,馬蒂斯規劃的「印太戰略」與川普路線很有些「冰炭不同爐」的意味。
惜呼哉?
如此顯著的分歧,在當前的美國政治環境下,必然會給其戰略日後的推進帶來無數的麻煩。
當下,由於中國以實際行動展現出自己奉行和平發展路線的誠意,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相對緩和,不僅遠未達到緊張得不可調和的程度,反而存在許多合作共榮的空間。
在這個前提下,美國若想要想鞏固同盟關係、甚至將這些盟友拉上遏制中國的軌道,必然要在政治和軍事上為之提供安全保障,在經濟上給予對方可觀的利益。
可惜,TPP的失敗證明了美國在經濟上自顧不暇,不但沒法給小夥伴分一杯羹,反而要指望盟友給自己輸血。
因此,馬蒂斯的「對投資及自由、公平和互惠的貿易都開放的區域」目標所面臨第一個挑戰並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自美國自己……
現在,在印太地區著力追求「自由、公平和互惠貿易」的國家是中國,而不是美國。最近,歐盟、加拿大、日本和墨西哥等美國盟友們對其貿易政策的評價似乎就可以驗證這一事實。
或許,美國對於這個概念有著與眾不同的解釋——只有完全被納入美國規劃的軌道之中,才有資格被認為是不需要美國費心「從實力出發去尋求和平」的國家。
這跟美國前段時間告誡非洲國家要警惕的「霸權」,又有什麼差異呢?
失道寡助,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發出了這個警告。
另外,儘管美國已經把「太平洋司令部」改為「印太司令部」,可是,在實際軍事部署上,迄今尚未作出相應調整。
究其原因,英雄氣短,還是短在了一個「錢」字上。
向盟友提供軍事保護這種花費更加巨大的措施,可實施性顯然微乎其微。
馬蒂斯提議的那些「軍事交流合作和培訓」,對於「大哥」身後的一票「兄弟」而言,誘惑力遠遠不夠;至於放寬軍貿等措施,似乎更有點讓盟友「自備乾糧搞革命」的味道。
一點「甜頭」都沒有,誰會冒著讓自己家變成戰場的風險讓美軍進駐呢?
今後,美國除了繼續把中國描繪成「八百磅的大猩猩」去嚇唬盟友之外,還有什麼法子能夠推動盟友們更加積極地為其賣力呢?
鞏固盟友尚且是個難題,培育新夥伴關係,前途恐怕更加坎坷。
在香格裡拉會議講話中,馬蒂斯「熱捧」印度總理莫迪,這也應該算是他推行自己所積極主張的「培育新夥伴關係」的一部分實踐。
被美國選上的印度,一直在「做大國夢」不假,藉助美國的扶助提升自己國際地位的動力也客觀存在,但是,印美合作能走多遠呢?
目前,美印之間在軍事技術上互動頻頻,美國同意與印度建立合資公司,生產先進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但是,如果仔細看一下雙方合作程度,就會發現,事情比我們看到的表象複雜許多。
阿帕奇
6現在,印度塔塔公司與美國波音公司的合資企業只能生產技術含量較低的機體結構部分,美國仍然獨自嚴密控制著最為關鍵的火控、動力等核心技術。
這種合作能給印度帶來多少好處?恐怕也乏善可陳。如若不信,敬請回顧一個類似的範例——當年麥道公司在上海合資企業生產機頭和尾翼等部件,對於中國自主大飛機計劃的影響究竟如何……
印度人不是傻子,等到初期合作紅利用盡、又無法繼續推進,他們必將能夠在更深層次地領會這些「合作」的實質意涵。
另外,對於可能發生的美軍部署變動,印度未必會完全放心。
一直以來,印度的海洋戰略目標是在阿拉伯海到馬六甲海峽之間的範圍內取得制海權。
現在,「印太司令部」還只是空有其名,沒能做到統一指揮管轄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大區域的美軍兵力。但是,如果未來美軍軍事戰略調整真的推行到了這一步,毫無疑問,印度一直追求的「制海權」必將面臨來自美軍的直接挑戰。
中國是一個海陸複合國家,歐亞大陸的廣袤性決定了我們仍然還有相當的空間可供經貿線路發展。可是,對於兩面面海、一面高山阻隔的印度來說,「制海權」一旦有失,後果是承受不起的。
因此,單從這一點來看,印度真的會對美國心無芥蒂麼?
並且,從印度的經濟形態來看,難免將成為美國當前盛行的「貿易保護主義」的下一個受害者。
美國政局形勢也是個問題。
上文提到,在遏制中國方面,美國的國內「建制派」政治精英們和川普及其「鷹派」支持者們達成了共識。
但是,這個「共識」不足以拉動雙方「冰釋前嫌」、進而完全走到一起——政治鬥爭已經使得川普政府的決策團隊難以真正穩定下來:
一方面,由於缺少黨派機器的支持,川普無法募集足夠具有政治經驗的高級官員加入其政府;
另一方面,即便是身在政府內,也有許多官員無法認同川普的政見,衝突也難以彌合。顯而易見,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由於激烈的政治鬥爭,川普團隊裡諸多外交、經貿和政治等領域的政策精英,或是揚長而去,或是黯然離場。
誠然,馬蒂斯是一位值得尊重的將軍和政治家,但是在這樣一種與自身理念充滿矛盾的政治環境中,他的獨立性和遠見能夠保持多久?並且,是否能夠落到實處呢?在這樣的政治局勢下,相關戰略或政策能善始善終嗎?
這些有趣的問題也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次得到解答。
但是,馬蒂斯將軍的講話中有一個問題無須等待時間給出答案——他試圖通過擴大對臺灣的軍售來牽制中國這一招,註定不會成功。
事情很簡單,依照目前的形勢,如果美增加對臺灣軍售,恐怕照樣沒法改變臺海兩岸的力量對比,只會鼓勵那些「臺獨」分子幹出來更多的蠢事,始速禍焉罷了;
如果自己急赤白臉地親自跑來「幫忙」,無異於是「踩紅線」,坊間流傳的「美國軍艦停泊高雄之日就是武力統一之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關注公眾號,看更多好文章,記得轉發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