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伊論「薩伊定律」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提出,一個被冷落了多年的經濟學概念——「薩伊定律」突然火了起來。有不少專家指出,要理解「供給側」,就必須回到「薩伊定律」。那麼,這個在很久前就被凱恩斯「批倒批臭」的定律究竟說了什麼?它和「供給側」又有什麼關係?與其聽別人的不靠譜解讀,不如看看薩伊本人怎麼說吧。
一個人通過勞動創造某種效用,從而把價值授於某些東西。但除非別人掌握有購買這價值的手段,便不會有人賞鑑有人出價購買這價值。上述手段由什麼東西組成呢?由其他價值組成,即由同樣是勞動、資本和土地的果實的其他產品組成。這個事實使我們得到一個乍看起來似乎是很離奇的結論,就是生產給產品創造需求。
假使一個商人說,我要把我的呢絨賣錢,我不把它賣別的東西。我們不難使他相信,除非他的顧客先把他們的產品賣了錢,否則他們拿不出錢來買他的呢絨。我們可以告訴他說,那邊的農民如果獲得豐收,就將買他的呢絨。至於要買多少,將看他們收成的好壞以為定。。。你說你需要錢,但我說你所需要的不是錢而是其他貨物。你要錢幹什麼呢?不是要買原料嗎?不是要買你所經營的貨物嗎?不是要買維持生活的食物嗎?因此,你所需要的產品而不是錢。你從出售貨物所收進的銀幣和為著購買別人貨物所付出的錢幣,過了一會兒又將在別的買賣者之間執行同樣的職務。。。錢畢竟只是移轉價值的手段。錢的全部效用,在於把你的顧客想買你的貨物而賣出的貨物的價值轉移到你的手中。到你下次購買東西時,錢又把你所賣給別人的貨物的價值移給第三者……
把銷路疲滯歸因於缺乏貨幣的說法,是錯誤地把手段看作原因。這種錯誤的產生,是由於差不多一切產品在最終變為其他產品之前,總首先變成貨幣……但其實貨幣只不過是媒介而已。銷路呆滯不是因為缺少貨幣,而是因為缺少其他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一種產物一經產出,從那時刻起就給價值與它相等的其他產品開闢了銷路。一般地說,生產者在完成他的產品的最後一道加工後,總是急於把產品賣出。因為他害怕產品在自己手中會喪失價值。此外他同樣急於把出賣產品所得的貨幣花去,因為貨幣的價值也易於毀滅。但想要擺脫手中的貨幣,唯一可用的方法就是拿它買東西。所以,單單一種產品的生產,就給其他產品開闢了銷路。
由於這個原因……一個商業部門如果生產興隆,它便提供更多購買手段,給其他部門的產品開闢更大的銷路。。。
……某一種貨物所以過剩,是由於它的供給超過需求。他的供給所以超過需求,則因為它的生產太多,或因為別的產品生產過少。
正由於某些貨物生產過少,別的貨物才形成過剩。。。
……一種產品供給不足而另一種產品充斥過剩的現象,決不會永久繼續存在。這些政治毛病一旦消除,生產手段自然會受上述刺激流向空虛的方面去。。。如果對生產不加幹涉,一種生產很少會超過其他生產,一種產品也很少會便宜到與其他產品價值不相稱的程度。
……
從這個重要真理可演繹出幾個重要結論。
(一)在一切社會,生產者越眾多產品越多樣化,產品便銷得越快、越多和越廣泛,而生產者所得的利潤也越大,因為價格總是跟著需求增長。。。
(二)每一個都和全體的共同繁榮有利害關係。一個企業辦得成功,就可幫助別的企業也達到成功。事實上,無論一個人從事哪一種職業或哪一門生意,他的周圍的人越發達,他就能夠得到越豐厚的報酬,能夠越容易找到工作……
一個國家和它鄰國的關係,與一國的一省和鄰省或城市和鄉村的關係相近。鄰國的繁榮決不是與它痛癢無關的,而一定會使它從中得到好處……
徹底的世界公民,不會希望自己國家擴張領土,因為這可能危及它的安全,但他會希望它變得更加富裕,因為如果它更加繁榮,就會促進其他國家的繁榮。
(三)我們還可以從這個有益的原理引申出另一個結論,即購買和輸入外國貨物決不至損害國內或本國產業和生產。理由是,購買外國人的東西,不以本國產品付價,就買不成,而以本國產品付價,就顯然在對外貿易過程中給本國產品開闢了銷路……不管是用現金或本國產品償付外國貨物價款,對外貿易同樣地給本國產業的產品開闢了銷路。
(四)這原理又導致另一結論:僅僅鼓勵消費並無益於商業,因為困難不在於刺激消費的欲望,而在於供給消費的手段,我們已經看到,只有生產能供給這些手段。所以,激勵生產是賢明的政策,鼓勵消費是拙劣的政策。
……如果由於國家或它的政府的錯誤,生產沒有進展,或生產直不上消費;那末,需求就逐漸減少……資本將逐漸被消費掉……工人將找不到工作。本來生活還過得去的家庭,現在將感到生活的壓迫……
這些就是伴隨著生產衰頹而產生的情況,只有節約、智慧和各級活動才能糾正這些情況。
摘自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第十五章《商品的出賣和需求》。
本號是張維迎教授《經濟學原理》及《博弈與社會》兩門課程的指定公眾號,也是兩部同名教材的移動端配套資源。想跟張維迎學經濟學嗎?快點擊文章右上方的藍字、搜索jingjixue_yuanli或搜索以下二維碼關注本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