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嚇人技術」的30年往事

2021-12-24 新華網思客

5月末,餘承東微博引爆榮耀Play「很嚇人的技術」,引發網友風起雲湧般的討論和猜測:有人拍磚說這是老餘的硬廣,也有人認為這種表達已經「含蓄而低調」,一時間成為科技圈熱議的話題。

華為提出的「嚇人技術」叫做GPU Turbo,實際上就是「圖形處理能力突破」,簡單說就是:通過學習汽車的渦輪增壓原理做軟體創新,讓遊戲等視頻應用的圖像處理能力極大提升,軟體驅動硬體,也被認為是在核心體驗方面趕超蘋果IOS的殺手鐧。

那麼,「嚇人技術」是突發奇想,還是純粹的媒體噱頭?雖然這個「嚇人技術」到底嚇到多少人還無從考證,但「嚇人」的背後,註定不會僅僅是一個傳播提法那麼簡單。

「嚇人技術」在華為的企業發展史上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思客君請你來讀一讀這篇文章。

「削足適履」換上「美國鞋」

▲華為當年的初創團隊 

如果要把這個故事講清楚,或許應該從30年前談起。

華為從1987年創立到今天,已經30年了,一直在通訊行業的風口浪尖,遭遇世界最頂尖公司的圍追堵截。很多技術老人都說:「嚇人」之前,「被嚇」了30年,也養成了自己「嚇」自己的好習慣。

準確的說:華為早期大部分恐懼來自於處理不好技術和商用的關係,曾周期性的被逼到懸崖邊上。

1998年是在華為的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華為開始從「遊擊隊」向「正規軍」跨越,核心的事件就是任正非親自啟動IT策略與規劃(IT S&P)項目。這個項目之前華為的業務可謂跌宕起伏,在JK1000局用機產品上虧了1000多萬,公司差點倒閉。但由於後面開發的交換機獲得成功,恢復了一點元氣,不過之後的設備又虧了很多錢。

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刻,已經是華為1987年開始創業的第10個年頭,公司上下都很著急,就是為公司沒有走上正軌很焦慮。感覺研發加產品的不確定性太強,向前看難免缺少自信。

但也正是因為公司創立早期的市場殘酷性,逼迫華為把技術創新當成「救命稻草」。在華為2000年左右度過了生存危險期之後,多次豪賭技術創新。據說,任正非因為在2002年豪賭3G,投資60億做研發卻遲遲無法商用,患上嚴重的抑鬱症。

當時還在運營商業務的餘承東,對於錯過小靈通和CDMA的華為,曾經「夜裡睡不著覺,猛掉頭髮」。這些苦難記憶不得不說都是和產品開發聯繫在一起的。可以很確定的說,華為的苦難歷史成就了對產品和技術的執著追求。


通信行業的產品大部分都是複雜集成的,不是像網際網路公司搭個班子就可以開發APP那樣簡單。20年前困擾華為的問題主要是產品管理,這個挑戰至今困擾很多製造業企業。

當時華為的研發部門是獨立的,採購部、質量部和製造部各個部門都「個人顧個人」。研發只管研發,對於製造難度、生產難度、成本控制、競爭力評估、市場定價統統不管。當時任正非和孫亞芳都在努力尋找華為可以學習的方向,據說在學習思科和IBM之間非常猶豫徘徊。華為高層為解決產品研發體系頑疾全世界「尋醫問藥」,心情焦急。

其中IBM提供給華為的方法論叫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全稱叫:集成產品開發流程管理模,思科也同樣給華為講述了一套科學管理研發的方法論,這讓華為高層認識到必須向美國先進企業學習。於是,在華為高層的充分討論和溝通後決定向IBM學習科學的技術開發管理流程。這意味著,華為上萬人的公司必須「削足適履」穿上「美國鞋」。

從華為當初的「遊擊隊」開發,到現在的「正規軍」流程創新,IPD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居功至偉,應用層面大體經歷了「先僵化」、「再優化」、「後簡化」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1999年至2001年的「僵化吸收階段」。

在這個階段,華為基本上是消化、理解、細化IPD流程過程,初步構建華為自己的產品開發流程和管理體系。據華為老員工分享,當時推行新型管理制度的時候難度無比之大,以至於任正非下死命令說:「這個我推定了,講的很清楚就是推定了,就是要穿美國鞋,你的腳不對把它卸了、砍了!」此處可見當初的戰略決心。

也就是在這樣的決心之下,按照新的管理模式組建了第一個產品線,成立了第一個用「集成產品開發模式」指導的產品開發團隊。

第二個階段是從2002年開始到2010年左右的「優化應用階段」。在實際產品開發中不斷摸索和市場對接的方式,解決了需求驅動不夠,客戶響應慢的問題。從2005年開始華為在之前IPD推行成果的基礎上,適應自身需要結合CMMI和敏捷思想,做一些結合本地化項目管理的創新,就是加入項目經理個人判斷的靈活性讓研發系統更有彈性的服務。

實際上這個時候華為用了10年已經充分的吸收了IPD的精髓,開始做一些結合本地化項目管理的創新,就是加入項目經理個人判斷的靈活性讓研發系統更有彈性。IPD模式在十多年的時間內讓華為制度化的推出高質量的產品,推動技術決策更加準確,也深深的融入了手機等業務的技術研發基因;

第三個階段從2010年之後的「簡化創新階段」,華為自己總結了不同領域IPD管理模式,這時候也是餘承東進入華為終端重整手機業務的新時期。

這個時候華為從B2B的市場轉向B2C需要有更靈活的戰略思維,傳統的IPD的流程開發非常繁複,也很難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由余承東和以無線業務核心骨幹為主的一批少壯派力主對華為的研發體系做深度的變革,之後才有了後來「黑科技矩陣」式的華為終端新型業務開發模式。

餘承東這樣概括IPD的核心精髓:「IPD的核心精神就是平行開發和異步開發」,基於此必須做深度適應手機業務的變革。在2017年餘承東曾經明確提出要對IPD流程動手術,大幅刪減不符合手機創新研發的流程標準,變革決心巨大。

從華為開始了師從IBM的腳步,直到今天IBM的影子仍然在華為整個公司體系中隨處可見,IBM也在華為體系內被尊稱為「華為的第一位老師」。據田濤所著《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書中披露:「師從IBM和國家多家諮詢公司進行科學管理提升,華為付了天價學費,累計投入超過60多億美金。」

以上十多年的學習和摸索,實質上是向西方先進公司學習技術管理的一個過程,才讓華為手機在技術研發上佔據了一個世界級的管理水準之上。

而IPD的回憶,是中國製造歷史性崛起的真實案例,有了產品管理 「嚇人」 才有「嚇人技術」。這是一種世界性的規則和趨勢。

技術「Ready」是一個死命令

 

而產品管理制度,必須有技術創新平臺的助力。華為手機和榮耀手機背後真正的技術「BOSS」其實是2012實驗室。

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是最早推動2012實驗室的管理層之一,他為華為技術研發體系設計了兩條線:

一條線是應用線,比如華為手機的應用級別技術創新,需要圍繞用戶的需求快速形成功能,這一條線是前沿業務部門主導的。

另一條線就是2012實驗室對技術的前沿性投資,他為此設定了一個叫做「Ready」的重要戰略思想。Ready的意思就是「準備好」,華為要求2012實驗室必須在業務有技術需求的時候準備好一切前沿創新。而這個創新的目標其實是沒有指示的,唯一的對標就是手機應用部門的吐槽,如果需要的時候沒有這個技術,2012實驗室就要被念上「緊箍咒」,說明沒有Ready,不能造假,需要問責!

在2016年周掌柜團隊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的《華為手機的光榮與夢想》和《榮耀手機的戰爭與和平》中曾經系統介紹了華為終端手機業務的「黑科技矩陣」,其實就是對業務層面研發體系和2012實驗室研發體系的統稱,這個研發矩陣裡有超過1萬名工程師協作研發。

回顧一下「黑科技矩陣」主要包括兩個層次的技術研發,一個是「底層顛覆式技術」,一個是「黑科技小組創新」,具體而言:

這次榮耀手機首先發布的「很嚇人的技術」 ——GPU加速/GPU Turbo技術就是屬於「底層顛覆式技術」研發範疇。這個技術的本質是「軟體定義硬體」,其實和當初做分布式基站的思維很像。華為終端用軟體的創新能力提高硬體能力。顛覆工程的定位也包括「安卓手術」這樣長時間、大手筆、高強度戰略性技術投資。粗略統計,過去3年,華為終端累計投入1500多名工程師對安卓系統底層進行系統化改寫,以做到抽屜式的文件讀取。這一動作的目標就是超越蘋果IOS系統的速度。

「黑科技小組創新」則是針對用戶需求設定的黑科技持續研究小組,是華為終端研發的應用部分。「黑科技矩陣」顧名思義就是持續跟進某項黑科技的研究和商業化,比如石墨烯電池研發,比如把金融級晶片解決方案做手機裡了,晶片有安全能力之後:替代U盾、車鑰匙、門禁、電子身份證等就可以實現了。「黑科技應用」是華為體系對標外部「黑科技」的主要形態,都是用戶容易感知的功能,比如:「安全支付」、「手機找回」、「多角度錄音」等,每一個功能在華為手機都有一個20-30人的小組來承擔,這樣的小組一共130多個。

由此,前面講述清楚了「產品管理平臺和技術」的關係,也有「管理制度」和「領導者」的關係,也介紹了目前華為手機的「黑科技矩陣」的前世今生。應該說華為終端手機業務今天的「嚇人」水準,也和幾代華為終端人振興華為手機業務的創業者長期追求分不開的。

「嚇人技術」也是被用戶「嚇大的」

 

最後我們再回到榮耀Play首發的「嚇人的技術」,看看「嚇人」和「用戶需求」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榮耀總裁趙明也有這樣的表態:「榮耀手機一直是被用戶嚇大的,我們總怕技術落後被用戶拋棄」。


眾所周知,智慧型手機的競爭可以用「殘酷」和「慘烈」來形容,向後看是中國和世界主要市場總量停止增長的懸崖,向前看就是全世界所有頂尖高科技公司的血海拼殺。

榮耀所處的戰略環境有兩點特別值得關注:

第一就是智慧型手機的競爭完全進入了技術引領時代。華為手機已經獲得了很強的技術制高點,但擁有同樣技術引領能力且銷量爆發式增長的榮耀手機,技術驅動的標籤並不明顯。這次在榮耀Play上首發新技術恰恰是一種技術品牌躍進。

第二點,我們可以看到手機行業的本質屬性正在潛移默化的發生改變。之前手機被強調的主要是通訊、運算層面,現在由於整體技術水準的提高,這種技術突破更多的體現在了匹配智能應用的整體解決方案能力。榮耀手機是華為終端在遊戲、視頻、音樂等領域試水創新形態的最好突破口。

而華為提出的「用戶技術需求驅動」的背後實際上還有另外兩個非常重要的支撐系統:

其一,VOC(消費者聲音)用戶需求「嚇人」系統。

這一點聽起來有點奇怪,用戶有什麼可怕的?這是華為內部有一個叫VOC(voice of customer)的用戶需求抓取平臺,歷時2年投資幾千萬開發的。這個平臺會從電商網站、論壇討論區、微博留言等多個公開渠道抓取對華為和榮耀手機以及其他競爭對手所有的各種批評、謾罵、吐槽和抱怨的數據,然後進行分析總結提煉。說白了就是罵的最多的就是華為底層技術部門考慮優先解決的。而且華為的IPD系統會把很多標註的問題解決的進展在系統裡進行標註,以確保根除所有已知問題。

其二,TCO技術價值觀。

華為很早就提出過TCO(Total cost ownership)概念,簡單說就是:你買我的設備,但省下的錢遠遠高於設備。當初做運營商業務就有這樣的理念,把電費的節省,基站的安裝、租賃費用節省都計算到技術解決方案本身,而華為手機和榮耀手機也有這樣的理念來一站式的解決用戶問題,和TCO類似。今天華為的「嚇人技術」多少有TCO的影子,華為通過技術創新給用戶帶來整體用戶體驗的提升實際上就是變相提升性價比。

類似這樣的「技術價值觀」在華為還有很多,這個看起來很虛的點實際上反應了華為技術團隊長期圍繞客戶需求進行研發,用技術創新解決問題。這也和核心團隊領導者的技術背景有關,華為終端所有高管也有一種熱衷解決技術問題的風氣,餘承東經常「浪費」一個半天的時間解決朋友的技術問題,翻來覆去在微信上進行協調溝通,但他對此非常痴迷,自己稱自己是華為「超級客服」

過去的30年裡,華為人包括華為終端人一直堅信 「技術解決問題」「技術改變世界」兩個最樸實的理念。幾千人,上萬人,十幾萬人,30年如一日的耕耘。技術管理變革對於所有企業都很難,但是華為咬牙堅持了下來。

一朝技術「嚇人」後,十載奮鬥無人知,百戰歸來無故人。


來源:周掌柜(ID:zhouzhanggui525)

監製:唐心怡

編輯:馬宇聰

校對:郭建偉

戳原文,發現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美國為什麼對華為下黑手?美國怕華為什麼?「暴君」任正非和他的華為帝國
    自從諾基亞隕落後,歐洲消費者再不能像諾基亞時代一樣享受全世界最低的手機價格,他們只能看著蘋果三星華為在歐洲輪番標出幾乎是全球最高的價格,中國人幫歐洲人代購華為手機幾乎成了一景。這一幕場景很熟悉,不就是十年前國外手機廠商在國內肆無忌憚定高價的往事,角色互換,重演一遍麼。突然之間,有點感慨,有點唏噓。
  • 中國的華為,世界的華為!!!!
    華為的絕地大反擊,終於來了!今天,外交部宣布大消息:截至6月6日,華為已經在全球30個國家獲得了46份5G商用合同,這其中就包括美方一段時間以來苦口婆心勸說的一些盟友和一些歐洲國家。是的,你沒看錯:在這場美國對華為沒有硝煙的「絞殺戰」中,華為不僅沒有屈服,反而越戰越勇。
  • 國際 | 美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禁用中興、華為技術
    2018
  • 華為WiFi 6+技術發布:凌霄650與麒麟W650協同,峰值速率2400Mbps!
    相比之下,去年下半年華為推出的旗艦機Mate 30系列仍只支持WiFi 5。不過,華為終端CEO餘承東表示,一直以來華為在WiFi技術上都是出於全球領先地位,雖然華為並不是最先推出基於WiFi 6產品的廠商,但是華為是WiFi 6標準的第二大貢獻者,到目前為止已經為WiFi 6提交了240個提案。
  • 被封殺的華為,暴亂的美國:任正非下了一招險棋!
    2003年1月30日,農曆除夕夜,一架從深圳飛來的波音客機,在美國平穩降落。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沒有人知道他在辦公室裡對著電腦鼓搗什麼。不知有多少次,公司高管建議開掉他,任正非卻總說再看看。突然有一天,他找到任正非說:「我們2G向3G的技術突破了。」正是這個俄羅斯數學家,正是這款革命性的創新產品,讓華為幾乎橫掃歐洲市場,也一舉將華為送到全球第二大通信設備生產商的位置。
  • 美媒:美國正說服盟友不要使用華為5G技術
    美國告誡其他國家不要使用華為5G技術據報導,官員們正極力說服設有美軍基地的國家避免使用華為的電信美國國會2012年的一份報告稱,華為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就在今年中期選舉之前,美國甚至禁止政府人員使用華為和中興的設備。
  • 無線通信技術之華為吹響6G衝鋒號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為《6G無線通信新徵程》一書作序中表示,預計6G將在2030年左右投向市場。到那時,究竟市場將會迎來什麼樣的6G,這是整個產業界要用未來十年時間共同回答的問題。華為在持續推動5G商用的同時,也在2017年開始了對6G研究的投資。華為也願意與產業界以及未來可能需要6G的行業、企業開展廣泛的討論,共同憧憬6G,共同定義6G。對此,不少網友表示:「還是先把5G完善了再說」。甚至有人直言:5G是一個徹底失敗的通信技術。對於此,你怎麼看?今天,筆者就基於此展開討論,聊聊無線通信那些事。
  • 偉大的華為:2019年手機出貨量將超越蘋果,三年前吹的牛實現了
    來源:Trendforce預測提到,憑藉多樣的產品類型以及自主研發的晶片產品,2018年華為手機產量增加30%。而憑藉出色的技術實力,華為因此也獲得了30多個5G合同,發貨25,000個基站,相比之下,競爭對手愛立信、諾基亞的5G合同還不到10個,即使屢遭西方打壓,華為的5G合同數仍穩居全球第一。我們有理由相信,將來那些用華為5G的國家,獲得的好處會高於不用華為5G的國家。自信的背後,是華為強大的實力。
  • 與美國的期望背道而馳,英國為華為 5G 技術開放綠燈
    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華為的技術與設備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 20年的傳感器老司機這樣評價IBM和華為!
    2017年6月1號,當我來到號稱耗資30億美元打造的位於德國慕尼黑的IBM全球物聯網總部--Watson IoT Center 時。一個感覺,一個反映同時直擊我的眼睛和腦海。2016年上海,華為公司的4萬人connect大會上,參加NB-IoT閉門會議及各種大小論壇更進一步了解到他們在物聯網技術及應用方面的動向。2016年4月和10月,我兩次分別到訪深圳華為公司總部。第一次,我參觀了華為公司的智能家居演示廳。不客氣的講,看不到我們偉大的中國華為公司的高技術和靚應用。幾個溫溼度傳感器,幾個人體紅外傳感器,再加幾個CCD攝像頭。
  • 乾頤堂華為技術定向委培班3班新增:深信服防火牆技術
    乾頤堂華為技術定向委培班3班新增:深信服防火牆技術包含但不限於如下項目實操內容講師:安德(周亞軍)開班時間
  • 華為Mate30系列是2019年「機皇」嗎? | 邦眼
    作者:YY欄目編輯:尹茗「誰是2019年安卓機皇?」,華為Mate 30發布之前,知乎上發起了一個關於誰是2019年手機屆真旗艦機皇的討論,候選名單包括三星Galaxy Note10系列,華為mate30系列。三星被吐槽的點在於「自燃機不在機皇討論範圍之內」,華為Mate 30被diss的點則在於不超2k的屏幕,屏幕直接決定能否問鼎機皇。
  • 華為P40Pro和Mate30Pro,應該怎麼選?
    華為Mate40系列發布以來,其高昂的售價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於是就將目光瞄向了上代Mate旗艦和新款P系列旗艦機,雖說P40Pro和Mate30Pro
  • 華為 Mate 30 Pro 5G 續航簡評:縱橫 5G 只求一敗
    華為 Mate 30 Pro 5G 搭載了一塊 4500mAh 的電池,以及 40W 的 SuperCharge 快充。華為 Mate 30 Pro 5G 搭載和 P30 Pro 同款的 40W SuperCharge 快充,華為 Mate 30 Pro 5G 將電池容量提升到了 4500mAh,充電時間也加長到了約一個半小時。
  • 6 個【 嚇人 】的 Linux 命令
    是時候稍微關注一下 Linux 那嚇人的一面了~
  • 潮汕人並不是只會做生意,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人間蒸發30年立赫赫之功!
    功勳赫赫隱姓埋名30年2014年1月,黃旭華當選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在接受央視「面對面」欄目採訪時,談起往事,他說:「為祖國的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我無怨無悔。」這意味著什麼?為保守國家最高機密,「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在研製核潛艇的30多年間,淡化了和家人之間的關係。
  • 華為Mate30 Pro就長這樣了?前後六攝,屏佔比極高
    按照往常習慣,蘋果9月份將會推出新的iPhone11系列,三星應戰的機型自然也是一年一度的新Note10,而華為的Mate30系列也不可小覷。外媒Phone Industry現在公布了Mate 30 Pro的一組渲染圖和部分規格參數。
  • 華為5G技術的運用,將使解放軍戰力在不久的將來超越美軍 !
    美國軍力世界第一,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已經保持了80年。但是,華為5G技術的運用,將使解放軍戰力在不久的將來超越美軍。但隨著華為世界上最先進的5G技術誕生和運用,美軍的世界軍事霸主地位將被終結,美中兩軍的戰力將會倒置。為何美國要全力以赴幹掉華為?一個重大的原因就在這裡。也就是說,華為可抵百萬大軍,華為是戰勝美國的主力軍。誇張嗎?這是為何?且聽富強慢慢道來。
  • 方舟編譯器破空而來,安卓無限接近iOS,華為這次的技術大招牛在哪?
    這本來是一個針對開發者的產品,沒想到卻引發了用戶的高度關注,華為發布這款編譯器並且開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這個編譯器到底厲害在哪裡?25日下午的一場「華為有技術」的媒體分享會,為我們揭開了這個謎底。這也是值得華為人驕傲的地方。事實上,華為在編譯器方面的布局已經非常久遠,差不多從10年前就開始進行投入開發,而在2014年Fred Chow加入後,開始有了巨大突破。
  • 華為官宣2·24發布WiFi 6+技術 P40系列或將率先搭載
    WiFi 6是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相比傳統的WiFi 5技術,它的最高網速可達9.6Gbps,擁有更快、終端更省電和擁堵區域性能更佳三大優勢。去年的三星S10系列、Note10系列和iPhone 11均搭載了這項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