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其實旋翼機垂直起降並沒有那麼容易

2021-12-22 四代重殲

在萊特兄弟發明可以受控、持續飛行的固定翼飛機後,人們就一直在嘗試開發製造直升機。在固定翼飛機出現後30年,才出現首架可正常操作的直升機。直升機開發出來之後,其概念迅速被人們所接受,10年之內直升機就投入了軍事和商業服務。

直升機可以在較小的空間內起飛和著陸,

並以低速盤旋和移動,

在現代生活中已經不可或缺。

但之前的開創者

可能會對直升機有限的使用範圍感到失望,

因為直升機存在速度和航程限制

以及安全和噪聲問題。

幾十年來,人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無數的研究,

最近已經取得了真正的進展。

自20世紀第一個十年起,歐洲一直是旋翼機發明地。1907年,法國實現了兩次標誌性的飛行,9月,由Jacques和Louis Breguet兄弟製造的「旋翼機1號」四旋翼直升機使飛行員飛上2英尺(約61釐米)的空中,並停留了一分鐘。但該飛機飛行不穩定,而且不受控制,是由地面上的四個人將飛機穩定住,因此,此次飛行被視為直升機的首次載人吊飛。11月,Paul Cornus的縱列雙旋翼直升機使飛行員在1英尺(約30.5釐米)的空中停留了20秒。


Cornus 1907直升機

不是所有的飛行嘗試都發生在歐洲

美國的一名俄羅斯移民George de Bothezat

為美國軍隊建造了一架試驗性四旋翼直升機。

這架H1直升機於1922年12月首飛,

而且還搭載了乘客,

但它的設計很複雜,難以控制,之後被廢棄。

同年,德國移民同時也是黑膠唱片的發明者

Emile Berliner用雙旋翼改造了一架

Nieuport復翼飛機,

使飛機可以稍微傾斜以控制偏航。

這架飛機可以盤旋和前飛,

但側傾控制和整體性能都很差。

歐洲一直在進行技術突破。

在法國工作的阿根廷發明家Raul Pateras Pescara

開發出共軸式雙旋翼直升機,

其雙旋翼上有四個配置翹曲機翼的雙翼片,

用於循環控制。

「2型」直升機於1922年首飛,

而於1924年首飛的改進後「3型」飛機

創下738米的飛行距離記錄。

法國人Etienne Oehmichen的直升機

有四個提供升力的旋翼,

六個用於穩定和控制飛機的推進器,

以及另外兩個提供推力的推進器。

該機於1922年首飛,

並於1924年完成了首次1千米的循環飛行。


Pescara「3型」直升機

在萊特兄弟首次飛行其 「飛行者二號」飛機,

展示穩定和控制技術20年後,

直升機還遠未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快了直升機的發展;

1924年,航空郵政和航空客運服務開始形成,

道格拉斯製造的「全球巡遊者」開始統治天空。


直升機研發人員一直在努力地研發,

以為垂直飛行提供足夠的升力,

並提供長時間飛行所需的穩定性和控制性。

Breguet Gyroplane配有四個旋翼,

Cornu使用了縱列雙旋翼,

Berliner採用了橫向雙螺旋槳,

而Pescara則採用了共軸式雙旋翼。

1925年,荷蘭人Albert Gillis Von Baumhauer

開發的直升機配有一個主旋轉翼,

兩個空氣動力控制片,

通過傾斜盤和抗扭螺旋槳進行集中循環控制。

該飛機飛行過很多次,

但在1930年該飛機報廢。


義大利航空工程師 Corradino d'Ascanio 

於1930年建造了D』AT3共軸雙旋轉翼直升機。

它使用了三個小型螺旋槳用於旋轉、

傾轉和偏航控制,

而控制片上的伺服調整片可以進行旋翼控制,

後來的Charles Kaman也使用了這一技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D』Ascanio在為阿古斯塔設計直升機之前,

還為比亞喬設計了Vespa小型摩託車。


另一個早期嘗試是

前蘇聯的中央空氣流體動力研究院

所建造的1-EA。

該飛機於1932年首飛,

配有一個主旋轉翼,

在機頭和機尾都有小型的推進器用於抗扭距控制。

1-EA配有兩個性能良好的轉子發動機,

在1932年創下了非官方飛行高度紀錄,

但該飛機的控制性能依然很差。

在比利時工作的喬治亞工程師Nicolas Florine

設計了首架成功飛行的縱列雙旋翼直升機。

在他的設計中,兩個旋翼向同一個方向旋轉,

扭矩反作用通過反方向的旋翼槳盤抵消。

Florine的第二架直升機於1933年首飛,

創下飛行續航能力和飛行高度紀錄。

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直升機的發展已經非常接近可正常操作的直升機了,但當時另一種旋翼飛機——自轉旋翼機已經服役了將近10年。自轉旋翼機利用流過自轉旋翼的空氣來使槳片旋轉,從而產生飛機向上的升力。

自轉旋翼機可以在短距離內起飛和著陸,

但無法在空中盤旋。

然而,這依然引發了一系列的技術突破,

最終使可正常操作的直升機面世。

自轉旋翼機是西班牙工程師胡安·德·拉·席爾瓦開發的

其第四次設計的飛機C.4於1923年首飛,

而基於阿芙羅504K機身的C.4改造機在1924年首飛,

其成功致使英國機器開發和製造公司

席爾瓦旋翼機公司創立。


Pitcairn PCA-2

胡安·德·拉·席爾瓦的技術突破是開發了揮舞鉸。

揮舞鉸解決了前飛時旋翼面臨的基本問題:

前進側的槳葉需要承擔旋翼速度、

氣流速度並產生較大的升力,

而迴轉側的槳葉的旋翼速度和氣流速度慢,

產生的升力較小。

在早期的設計中,

這種升力的不對稱會導致旋翼飛機

開始前飛的一瞬間飛機不穩定。

席爾瓦在旋翼轂設計了一個揮舞鉸,

從而使前進槳葉可以向上揮舞,

減小其迎角和升力角,

而迴轉槳葉向下揮舞,

以增大升力。

揮舞鉸可以平衡旋翼,

是正常操作的直升機出現的關鍵要素。

哈羅德·皮特凱恩獲得了席爾瓦的旋翼機生產專利權,並收購了皮特凱恩-席爾瓦旋翼機公司(後成為美國旋翼機公司),開始在美國開發和生產自轉旋翼機。

在正常操作的直升機首飛的第一年,席爾瓦在一場飛機墜毀事故中喪生。

直升機的到來基本結束了自轉旋翼機的統治時期。

        儘管後來的自轉旋翼機增加了使旋翼在地面上自旋向上的能力,以使飛機能「跳躍」起飛,但是,奧地利Raoul Hafner的AR.III無法盤旋,那就註定了在可正常操作直升機出現後他們的失敗。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大多數飛機都可以盤旋。Hafner的AR.III於1935年實現首飛,該飛機設計了現代斜盤——將固定框架內的控制輸入信號轉為旋轉框架內的槳距指示的設備。

Louis Breguet設計的共軸式雙旋翼Gyroplane Laboratoire

首飛,但當德國工程師Heinrich Focke設計的F.61在1936年6月首飛後,前者的光彩很快被後者奪去。

這架橫向雙旋翼F.61穩定性、控制性和操作性都很好,被視為首架實用型直升機。


Focke F.61

福克·艾徹格裡斯公司隨後生產了較大的橫向旋翼機Fa.223 Drache,但首個系列直升機的榮譽歸德國的Anton Flettner於1942年生產的Fl.282 Kolibri所有。該飛機的配置完全不同,被稱為同步雙旋翼直升機,配備了交叉式雙旋翼,Fl.265於1939年首飛,後被凱利特和卡曼使用。


Flettner Fl.282

雖然德國領先,但現代直升機的起源被視為是伊戈爾·西科斯基的VS-300。

西科斯基試驗過共軸式雙旋翼直升機但沒有成功,後轉而設計大型固定翼飛機,先是在俄羅斯。

12月開始以最終配置飛行:配備周期變距操縱杆的主旋轉翼和水平尾螺旋槳。

現代直升機由此誕生。


西科斯基 VS-300

之後直升機實現了快速的發展。

VS-300之後西科斯基很快製造了R-4,

這是首架大量生產的直升機(建造了131架),

首架R-4於1942年開始在美國軍方服役。

1943年,Arthur Young建造了一架兩槳旋翼機,

並配備用作機械陀螺儀的穩定杆,

可以控制旋翼並穩定直升機。

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貝爾47,

該飛機於1946年成為通過民航認證的首架飛機。

第二架在美國飛行的直升機是皮亞塞茨基於1942年製造的單一旋轉翼直升機PV-2,但他是因為建造了雙旋翼縱列式運輸直升機而聲名鵲起,包括HRP Rescuer運輸直升機以及隨後的波音CH-47「支努幹」(Chinook) 運輸直升機 ,後者在55年後仍在生產。卡曼於1947年製造出交叉式雙旋翼直升機K-125,該飛機是如今的K-MAX的先驅。Stanley Hiller開發了一個控制系統,以使直升機便於飛行,由此產生了1948年的UH-12。


皮亞塞茨基 HRP

前蘇聯卡裡莫夫的首架直升機卡-8於1947年首飛,

它採用了設計局標誌性的共軸式旋翼。

1948年首飛。

如今,相關的兩個設計局已經納入俄羅斯直升機公司。

在戰後的歐洲,

法國的飛機製造商開始進行直升機開發,

法國國營西南飛機製造公司。

飛行了SO1100 Ariel I,該機的旋翼採用了翼尖噴氣技術。

這兩個公司後合併形成南方飛機製造公司 (Sud Aviation),後又發展成法國宇航公司 (Aerospatiale)。

併入德國的MBB組建的歐洲直升機公司 (Eurocopter),現為空客直升機公司 (Airbus Helicopters)。

在英國,席爾瓦和哈夫納開始發展戰後旋翼飛機產業,

涵蓋了布裡斯託、費爾雷、

Saunders-Roe和韋斯特蘭多家公司,

後這些公司於1960年合併成為韋斯特蘭公司,

不久後英國建立了獲得政府許可的

西科斯基直升機公司。

(2000年,韋斯特蘭與義大利的阿古斯塔公司

該公司於1952年製造貝爾直升機進入直升機行業)

合併成立了阿古斯塔·韋斯特蘭公司,

現為萊昂納多-芬梅卡尼卡

 (Leonardo-Finmeccanica) 的直升機部門。

直升機的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得到快速提升,這主要得益於渦輪發動機的功率質量比高於活塞發動機。

首架渦輪發動機驅動的直升機為

1951年首飛的卡曼XHTK-1,

該直升機配備了波音502渦輪軸發動機。

經過改裝的HTK-1是首架雙渦輪發動機直升機,

該飛機於1954年首飛。

(HTK-1還是首架電驅動無人直升機)。

但首架投入生產的渦輪發動機直升機是法國南方飛機航空公司的 「雲雀」 II直升機,該飛機採用了透博梅卡「阿都斯特」發動機,於1955年首飛,它快速打破了直升機以往的高度紀錄,並完成了兩次高空救援。美國首架投入生產的渦輪發動機直升機為貝爾204,該飛機一般被稱為UH-1「休伊」(Huey)。


隨著直升機的性能不斷提高,直升機的尺寸也在擴大。1961年首飛的縱列雙旋翼直升機CH-47A 「支努幹」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15噸,有效載荷4.5噸。


如今的CH-47F 的起飛重量達到22.68噸,

有效載荷10.8噸。

西科斯基的單旋翼直升機CH-53A起飛重量15.8噸,

但在1968年以23.5噸的起飛重量

創下了當時的歷史紀錄,

包括12.9噸的有效載荷紀錄。


米裡製造的最大的直升機

橫向雙旋翼機V-12於1968年首飛,

其最大起飛重量為100噸,

有效載荷40噸。

這架四發直升機具有

與安-22運輸機同等尺寸的貨艙,

可以快速地部署戰略彈道飛彈。

V-12從未投入生產,

因此相比而言,

米裡的米-26是投入量產的最大的直升機,

該飛機於1977年首飛,

起飛重量56噸,

有效載荷20噸。

雖然自西科斯基推出現代直升機後75年內直升機的大部分性能已經得到提升,但速度並沒有發生很大的改變。傳統直升機的速度是300千米/時。由於迴轉槳葉失速,而前進槳葉超聲速,旋翼無法促使直升機以更快的速度飛行。

        但當時,人們為提高直升機的速度進行了很多嘗試,其中一些大大提高了直升機的速度,其中一個方法是增加提供升力的機翼以及提供推力的推進器。這使得旋翼無需同時提供升力和推力,並延遲迴轉槳葉失速,以使飛機的飛行速度更快。


貝爾533

貝爾533高性能直升機是較早的「休伊」原型機,

該飛機配置了一個機翼及兩個噴氣式發動機。

該飛機受安裝在短翼翼尖的

一對1500千克推力的普惠J60發動機驅動,

在1962年速度達到了508.6千米/時。

同年為測試剛接式無鉸旋翼而設計的

洛克希德XH-51速度為487.1千米/,

該飛機配備了一個機翼

和一個1134千克推力的J60發動機。


XH-51

XH-51發展出了美國空軍的

洛克希德AH-56 Cheyenne武裝直升機。

該飛機於1967年首飛,速度為392.6千米/時,

配備了一個機翼以及一個3935軸馬力的

通用電氣T64渦輪軸發動機,

為剛接式旋翼和尾翼上的推式螺旋槳提供動力。

Cheyenne後被取消,

並被傳統的AH-64 「阿帕奇」取代。


Lockheed AH-56

空客在2013年在其試驗性的X3達到487千米/時後重新開始了混合直升機的開發。該改造飛機將依據歐洲潔淨天空研究項目的LifeRCraft技術驗證機計劃於2019年首飛。LifeRCraft預計將在21世紀20年代中期實現高速直升機的生產。


XH-59A

另外兩個高速旋翼直升機的研究項目已經成熟。

一個是西科斯基 XH-59A的先進槳葉概念。

該飛機在1973年速度已經達到了487千米/時。

它雖然很快,但噪聲很大,不穩定,飛行操作複雜,

需要兩名飛行員控制四個發動機:

兩個渦輪軸發動機為共軸剛接式旋翼提供動力,

兩個渦輪噴氣發動機提供推力。

西科斯基重新使用了該概念,將其用於最新的槳葉和機身結構上,並彌補XH-51的飛行控制和穩定性缺陷。

其小型X2技術驗證機速度達到481.5千米/時。西科斯基現正對444.5千米/時的S-97 Raider輕型戰術直升機進行飛行測試,其與波音為美國軍方建造的463千米/時SB-1 Defiant中等升力驗證機。


西科斯基 S-97

另一個研究項目是傾轉旋翼機。

首架傾轉旋翼機是1954年的

Transcendental 1-G,

但它並沒有進行翼載飛行。

相反,1955年首飛的貝爾XV-3

首次成功進行了直升機和飛機模式的切換,

這使得1977年首飛的

貝爾XV-15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該飛機達到了555.6千米/時的速度,

也為500千米/時的貝爾波音V-22 「魚鷹」提供了基礎。

V-22於2007年首飛,

是首架服役的傾轉旋翼機。


貝爾XV-15

貝爾於1998年開始了民用傾轉旋翼機的開發,

後於2011年被阿古斯塔取代。

在經歷開發延遲及面臨的重重困難後,

 AW609計劃將於2018年獲得認證。

同時,貝爾還在建造其下一代傾轉旋翼機,

即為美國軍方開發的518.56千米/時的

V-280 Valor中等升力驗證機,

該飛機計劃於2017年首飛。

雖然無法輕易決定購買一架高速旋翼直升機

包括複合直升機、傾轉旋翼機或一些其他的配置

但自從西科斯基飛行其VS-300起,

人們已經看到直升機在過去75年的性能、

技術發展情況,

未來直升機也將會在速度和航程上有大幅度提升。

版權資訊 | 看航空,推薦關注

相關焦點

  • 漲姿勢 旋翼機垂直起降並沒有那麼容易
    直升機研發人員一直在努力地研發,以為垂直飛行提供足夠的升力,並提供長時間飛行所需的穩定性和控制性。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直升機的發展已經非常接近可正常操作的直升機了,但當時另一種旋翼飛機——自轉旋翼機已經服役了將近10年。自轉旋翼機利用流過自轉旋翼的空氣來使槳片旋轉,從而產生飛機向上的升力。自轉旋翼機可以在短距離內起飛和著陸,但無法在空中盤旋。
  • 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你了解多少呢!
    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顧名思義,就是固定翼無人機可以不用藉助跑道,在原地就可以進行垂直起飛和垂直降落。
  • 那些年世界各國的垂直起降戰鬥機
    有分析認為,該部件很可能是類似美國F-35B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上F135-PW-600發動機所採用的升力風扇部件,也標誌著中國可能已經重新啟動了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研發計劃。垂直起降技術是指飛機不需要滑跑就可以起飛和著陸的技術。除了常見的直升飛機和旋翼機外,目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垂直起降飛機主要有兩類——偏轉旋翼飛機和噴氣式垂直起降飛機。
  • 飛行員報告:被誤解的MV-22「魚鷹」傾轉旋翼機
    「魚鷹」比傳統直升飛機飛得更快更遠,在具有渦槳固定翼飛機性能的同時卻和直升機一樣能夠垂直起降。有批評者認為該機非常脆弱,並且昂貴而危險,那麼那些駕駛該機參加過戰鬥的飛行員持什麼意見呢?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MV-22B「魚鷹」飛行員卡萊頓•福斯林在本文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 【翼族·固定翼】固定翼飛機和旋翼機安全對比
    一:有人些人說旋翼機安全,發動機停機了也可以安全著地,不像直升機,但是旋翼機發動機停了能滑翔嗎?固定翼就可以滑翔。至少比它更遠。旋翼有一定的壽命,都知道金屬會疲勞。萬一哪天**.面固定翼可以用的時間更長。二:有人談到了經濟,真的是嗎?旋翼機的馬力都在幾十上百。我想油耗不會比二三十幾馬力的固定翼低吧!
  • 一項很頂尖的技術,戰鬥機垂直起降,你了解多少?
    垂直起降技術是從5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的一項航空技術。雖然起步相對較早,但是受制於飛控、發動機動力、材料等多種因素導致成功服役的戰機相對較少。目前性能比較好的垂直起降戰鬥機是美國的F-35當中的F-35B型號,但尚未裝備部隊。下面這個視頻是F-35B垂直起降設計原理演示。↓↓友情提示,建議在wifi下欣賞,留著流量學知識!
  • 夭折的垂直起降之夢——西德VAK 191垂直起降戰鬥機
    和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許多垂直起降飛機概念一樣,西德在這一時期研製的三種垂直起降噴氣式飛機都是為了防範在未來的戰爭中,蘇軍會對北約機場實施的大規模攻擊
  • V280傾轉旋翼機一架頂4架!
    從根本技術原理來說,殲20和萊特兄弟的飛機沒有兩樣,發動機推動,機翼提供升力當然萊特兄弟的飛機有個最大的問題,需要跑道,而自然界的鳥類幾乎是不需要跑道的,能不能發明一種原地垂直起飛的飛機就變成科學家探索的方向,1939年,移民美國的俄羅斯人西科斯基發明了直升機,這就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 揭秘美國魚鷹傾轉旋翼機的結構
    貝爾-波音 V-22 綽號:魚鷹,是由美國貝爾直升機公司和波音公司聯合設計製造的具備垂直起降和短距起降能力的傾轉旋翼機。
  • 代號殲18,中國垂直起降戰機真的來了嗎?美:從此不再是唯一
    ,代號為殲18,從此前曝光的網友設計的CG圖來看,很多軍迷都認為中國的第3款隱身戰機或將會問世,那麼這款代號殲18的中國垂直起降戰機真的來了嗎?有美專家表示,中國不公開這一戰機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還沒能完全掌握垂直起降的技術,如果中國的垂直起降隱身戰機真實存在,那麼這款戰機或將暗藏一個神秘用途,那就是在兩棲攻擊艦上擔任支援力量,實行近距離支援工作,並且F35B將不再是唯一一種具有隱身能力的垂直起降戰機。
  • 一文讀懂旋翼機
    這樣可以縮短起飛滑跑距離,幾乎以陡直地向上爬升,但還不能垂直上升,也不能在空中不動(即「懸停」)。等升空後再鬆開離合器隨旋翼在空中自由旋轉。旋翼機飛行時,舉力主要由旋翼產生,固定機翼僅提供部分舉力。有的旋翼機甚至沒有固定機翼,全部舉力都靠旋翼產生。
  • 飛行員報告,在「鷂」垂直起降戰鬥機中飛行和戰鬥
    全副武裝的「鷂」GR.9  但是在你大展拳腳之前,必須先學會學習如何起飛(常規起飛、短距起飛、野地起飛、低速滑跑垂直起飛、垂直起飛)與降落(常規降落、固定油門可變噴管降落、低速降落、滑跑垂直降落、低速滑跑垂直降落、垂直降落)。在起降中你還要學會使用自動襟翼或短距起降(STOL)襟翼,並通過噴水來增加發動機推力。
  • 旋翼機飛行原理
    萬一發動機在空中停車螺旋槳不轉了,此時旋翼機據慣性繼續維持前飛,並逐漸減低速度和高度,就在這高度下降的同時,也就 有了自下而上的相對氣流,旋翼就能可自轉提供升力。這樣,旋冀機便可憑飛行員的操縱安全地滑翔降路。即使在行員不能操縱,旋翼機失去控制的特殊情況下,也會像降落傘-樣的降落,雖然也是粗暴著陸,但不會出現類似秤陀落地的情況。  當然,直升機也是具備自轉下沿安全著陸能力的。
  • 揭秘V-280「英勇」傾轉旋翼機
    據媒體報導,近日,由美國貝爾直升機公司和洛·馬公司聯合研製的V-280「英勇」傾轉旋翼機進行了300米高度和時速150公裡的飛行測試,以驗證該機的飛行性能。美國陸軍為了在本世紀30年代逐步淘汰日益老化的UH-60「黑鷹」直升機,推動投送能力提升,2009年啟動了「未來垂直起降飛機」計劃。
  • 《超級戰艦》連載2:落在操場上的旋翼機
    米多的媽媽表情嚴肅,聲音微弱地說:「難道這是天意嗎?」「媽媽,你在說什麼?」米多聽不懂媽媽的話。媽媽的神色有些慌張,「沒什麼,你快睡覺吧,別再胡思亂想。」說完,媽媽離開了米多的房間。米多躺在床上思量著媽媽剛才說的話,總覺得有些奇怪。「鋼牙,你說我為什麼總會夢見自己穿上軍裝,成為了一名戰士呢?你知道,我的膽子小,根本不適合當兵的。
  • 盤點各國垂直起降戰鬥機蹚過的大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的固定翼戰機研發歷史中,短距起飛垂直起降戰機始終是一個非常「非主流」的機型,各主要軍事強國開展的研發計劃多,造出的原型機不少,但真正批產的不多,基本算是成功的機型更是鳳毛麟角。那麼怎樣評價這種起降方式非常特殊的飛機?此類型的飛機未來還會繼續發展嗎?
  • 中國輕型航母年底將亮相,搭載殲18垂直起降戰機,看外國人如何說
    中國2012年在阿布達比防務展上展出了一艘排水量2.5萬噸的兩棲攻擊艦,軍事觀察者們詫異,這個時候中國海軍還沒有裝備兩棲攻擊艦,卻出現了外銷型號
  • 詳談自轉旋翼機在國內的發展、問題及前景
    它是直升機機與固定翼飛機的結合體,能夠在很短的跑道上起降,它在美國國會大廈及白宮門前的草坪上完成過起降,也在美國第一艘航母上完成過起降實驗,差一點就成了艦載機.在經歷過自己的巔峰時刻後,它逐漸能夠垂直起降的直升機的光芒掩蓋,近三十年來又獲得新的發展,重新被許多人士注意並喜愛。筆者整理了多項資料,為大家詳解自轉旋翼機的歷史、結構、機型、培訓、職業、問題及前景。
  • 轉載文章《Rotorvox—來自德國的高端多功能自轉旋翼機》
    項目聚焦:德國商用型自轉旋翼機Rotorvox項目整體出售現在,在監控和緊急救援等許多領域,許多人都在關注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來以較低的成本替換直升機,但是可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開發和認證eVTOL飛行器,然後還需要一段時間,直到電池具備足夠的能量密度來支持此類任務。「與此同時,已經存在另一種選擇,而且這樣的飛行器已經存在多年了。」
  • 漲姿勢:旋翼機飛行原理
    即使在行員不能操縱,旋翼機失去控制的特殊情況下,也會像降落傘-樣的降落,雖然也是粗暴著陸,但不會出現類似秤陀落地的情況。當然,直升機也是具備自轉下沿安全著陸能力的。但它的旋冀需要從有動力狀態過渡到自轉狀態,這個過渡要損失一定高度。如果飛行高度不夠,那麼直升機就可能來不及過渡而觸地。旋翼機本身就是在自轉狀態下飛行的,不需要進行過渡,所以也就沒行這種為安全轉換所需的高度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