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先生指出,解決臺灣問題可用「北平模式」。那麼,什麼是「北平模式」?歷史上解放北平時的「北平模式」又是怎樣一個過程呢?
北京故宮的莊嚴石獅
1948年11月,解放戰爭平津戰役打響,只要拿下北平和天津兩大重鎮,我人民解放軍就能取得華北地區會戰的徹底勝利,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立國之基,所以,此戰意義十分重大。
但是,北平和天津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兩大著名城市,尤其是北平,明清兩代均定都於此,人口密集、古蹟眾多,實不宜爆發大戰。
而此時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所率國民黨軍,在平津地區尚有數十萬重兵,為此,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前指決定「以打促和」,盡力爭取傅作義先生戰場起義,以和平方式統一平津地區。
平津戰役
在毛主席的指示和前指指揮下,我人民解放軍很快就對平津地區實施戰略合圍,並相繼解放天津、張家口地區,北平城亦被我人民解放軍包圍。
在這種情況下,傅作義先生深明大義,為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最終選擇了和平道路,將北平城完整地交到了人民手中,城內約25萬國民黨軍就地進行整編,成為了光榮的人民解放軍。
以上,便是「北平模式」的來龍去脈。
人民解放軍接收北平
「北平模式」有幾個顯著特點。
首先,「北平模式」的本質是「以打促和」。
局部小打只是手段,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促進和平統一,這也是「北平模式」最為關鍵之處。
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
其次,「北平模式」有利於保存和平統一地區的元氣。
由於戰鬥範圍不涉及人口密集地區,和平統一地區的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能得到完全的保障,這是「以人為本」觀念的充分體現,臺灣同胞切不可辜負此等心意。
其三,需要有深明大義的民族志士,首先站出來響應號召。
能促使國家和民族統一之人,便是人民的功臣,對於這樣的英雄,人民也絕不會忘記他所做出巨大貢獻。
臺灣日月潭全景
臺灣地區的某些人,切不可忽視大陸人民對祖國統一的堅強意志與萬般決心,也不要辜負了人民政府這一番好意,連我等普通人都能明白,你們不可能不清楚文章背後的深意。
回歸祖國的大門已經敞開,是青史留名還是遺臭萬年,這並不難選擇。
北京天安門廣場華表特寫圖
最後,奉勸一句,美國不足為憑,新冠和大選二事已讓其焦頭爛額,值此兩岸關鍵時期,臺灣的某些人千萬莫要行差踏錯,否則,雷霆萬鈞,正是為爾等而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