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建立新的拉曼散射理論

2021-02-15 中科院之聲

超高靈敏度探測和超高空間解析度成像是所有光學探測和成像工具的終極奮鬥目標,將二者結合起來將成為揭示微觀世界物理和化學現象及其本源機理的強大武器。拉曼光譜通過光與分子的非彈性散射光譜信息揭示分子內部的轉動和振動形態,是識別分子化學結構的有效手段,也是研究分子結構變化的重要工具,已經廣泛應用於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探索和開發各種方法,提高拉曼光譜探測的信號靈敏度和成像的空間解析度,以實現更小基團乃至單個分子的化學識別成像這一宏偉的目標。

2013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董振超和侯建國研究團隊利用基於STM技術的針尖增強拉曼光譜(TERS),成功實現了分子尺度上亞納米空間解析度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Nature 498, 82-86, 2013),該研究成果入選201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然而傳統的拉曼增強原理(Rev. Mod. Phys. 57, 783-826, 1985)難以解釋實驗上觀察到的亞納米空間解析度的物理根源,因而對該實驗的物理解釋成了困惑學術界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光物理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志遠帶領博士生張超和陳寶琴,基於分子在TERS系統的納米間隙(nanogap)中的自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種對傳統的拉曼增強原理進行修正的方法,成功解釋了利用TERS得到亞納米空間解析度拉曼成像的物理機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套普遍適用於微納光學結構的新拉曼散射理論。

實驗中所用的TERS系統結構如圖1a所示,尖端半徑為25 nm的銀探針距離銀襯底2 nm。研究小組經過嚴格電磁場計算發現局域場強半高全寬為11 nm,也就是說,納米間隙的電磁場「熱點」(hot spot)的光斑尺寸為10 nm左右。從物理直覺上來說,這麼大的光斑是不可能揭示分子內部的化學結構的(要求解析度小於1 nm)。根據傳統的拉曼增強理論,基於納米間隙表面等離激元(SPP)共振增強導致的拉曼信號增強因子為G=GEGR≈(E/E0)4,其中GE和GR分別是分子拉曼激發過程和輻射過程的增強因子(圖2a和2c)。也就是說,實驗中觀察到的拉曼信號增強因子接近於局域場振幅增強E/E0的四次方,對應的拉曼信號成像的空間解析度在10 nm左右,無法解釋實驗中觀察到的亞納米空間解析度的現象。傳統理論和實驗觀測結果存在巨大的鴻溝,意味著某些不為人知的物理機制在後面起關鍵的作用。

在解決這個疑難問題中,研究小組注意到在光和分子的相互作用中,除了拉曼散射(非彈性散射),還普遍存在著瑞利散射(彈性散射)。但是自拉曼效應發現以來,在傳統的拉曼散射理論,包括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和TERS理論中,瑞利散射均被認為對拉曼散射沒有貢獻,因而完全被忽略。在真空中或者其他普通環境的拉曼光譜測量中,這種想法是合理的。但是在如圖1a所示的金屬納米間隙中,分子對入射光在拉曼激發過程產生的瑞利散射光,將與納米間隙的SPP發生共振耦合,形成多重散射作用,使得電場的幅度明顯提高,同時,空間局域化效應顯著增強。另一方面,分子拉曼輻射過程所產生的拉曼信號,也將通過納米間隙SPP與分子自身產生多重瑞利散射作用。考慮到分子在納米尺度間隙中的這種多重瑞利散射的自相互作用,局域場與分子有很強的近場相互作用(圖2b和2d),因而需要對局域場做進一步的修正。在這一嶄新的物理理解的基礎上,基於嚴格的理論推導,研究小組獲得了考慮分子自相互作用下修正的拉曼增強因子GS=GEGRGE,SGR,S≈g4(E/E0)4,其中GE,S≈g2和GR,S≈g2分別是在分子激發過程和輻射過程增強因子的修正因子,它與分子的大小、位置、指向,以及針尖與襯底的間隙等有密切關係。根據該理論對上述TERS系統進行了數值模擬,發現其局域場強半高全寬為1.3 nm(圖1b),對應拉曼信號成像空間解析度到達1 nm,從而成功解釋了TERS系統中亞納米解析度的物理機制。從物理上說,通過分子與納米間隙的自相互作用(體現在g4因子上),探針和分子的相對位置與分子拉曼信號的空間關聯程度顯著提高,入射光在納米間隙中形成的「熱點」將變成「超級熱點」(super-hot spot),其光斑尺寸將從原始的10 nm量級縮小到1 nm量級。利用這樣的光斑做拉曼光譜掃描成像,完全能夠獲得亞納米的空間解析度。

新的拉曼散射理論通過引進長期被學術界忽略的一個重要物理因素,即分子的瑞利散射,簡單而有效地解釋了單分子光學成像領域的一個非常重要,然而又令人十分困惑的實驗觀測結果。雖然在普通的環境中瑞利散射可以忽略,但是在當今以及歷史上許許多多在微納米尺度上開展的拉曼光譜探測實驗,如SERS和TERS,該因素必須予以高度的重視。該理論及其在SERS和TERS上的應用,將有助於加深人們對納米尺度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理解,同時對於實現更高解析度的拉曼成像技術以及更高靈敏度的拉曼光譜探測提供十分有益的思路。相關的理論工作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Vol. 119, pp. 11858-11871 (2015)】上。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項目的支持。

圖1 未考慮和考慮分子自相互作用的納米間隙中局域場強分布圖

圖2 未考慮和考慮分子自相互作用的納米間隙中分子的拉曼散射原理示意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材料課堂】一文讀懂拉曼光譜
    拉曼光譜不是觀察光的吸收, 而是觀察光的非彈性散射。非彈性散射光很弱,過去較難觀測。雷射拉曼光譜的出現使靈敏度和分辨力大大提高,應用日益廣泛。1928年,印度物理學家拉曼(C.V.Raman)首次發現曼散射效應,榮獲193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28-1940年,拉曼光譜成為研究分子結構的主要手段。
  • 拉曼光譜、紅外光譜、XPS的原理及應用
    含義光照射到物質上發生彈性散射和非彈性散射,彈性散射的散射光是與激發光波長相同的成分,非彈性散射的散射光有比激發光波長長的和短的成分,統稱為拉曼效應。當用波長比試樣粒徑小得多的單色光照射氣體、液體或透明試樣時,大部分的光會按原來的方向透射,而一小部分則按不同的角度散射開來,產生散射光。
  • 相當有用的拉曼光譜83個問答總結(上)
    十二、我想請問一下這裡的高手測定過渡金屬絡合物水溶液中金屬與有機物中的某個原子是否成鍵可以用拉曼光譜分析嗎?如果鍵能對應的波數在100cm-1以上,估計是可以的,現在比較新的拉曼光譜儀就可以十三、金紅石和銳鈦礦對紫外Raman的響應差別大不大?
  • 定量解釋黑磷角分辨偏振拉曼光譜的物理模型
    由於各向異性層狀或二維材料的雙折射和線性二向色性效應,入射雷射和散射拉曼信號的偏振狀態和強度在其內部依賴於傳輸深度,因此從群論方法得到的角分辨拉曼光譜選擇定則無法直接應用於各向異性二維材料和各向異性層狀體材料
  • 基於ZIF-8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傳感器用於活細胞釋放的過氧化氫的原位監測
    該文構建了一種快速、高選擇性的基於沸石咪唑酸鹽框架-8(ZIF-8)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1min內快速檢測過氧化氫,檢測限為0.357nM。由於基於ZIF-8的SERS傳感器對過氧化氫的高效富集和選擇性響應,它在過氧化氫分泌相關的生物傳感和早期疾病診斷領域顯示出了廣闊的治療潛力。
  • 科學家提出宇宙起源新理論-「大彈簧」理論
    然而,據英國《每日郵報》在線版日前報導,中國和加拿大的一批科學家卻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宇宙並不源自一個爆炸的奇點,而是從自身上一個舊形態中「反彈」出來。宇宙起源不是「大爆炸」而是「大彈簧」(概念圖)嗎?      這一研究結果,現已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驗證實驗和理論模擬的結合 可以用這三種模擬手段
    一個好的理論與實驗結合的工作,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證明理論模型和實驗結果的相關性。那麼有什麼方法能夠直接證明計算的模型和實驗的相關性呢?當然就是直接根據計算模型的參數去模擬出實驗表徵的圖像。如果模擬出來的表徵圖像和實驗相匹配,那麼理論模型的合理性也就毋庸置疑。
  • 【物理大神】1901年-195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他們都有哪些傑出貢獻?
    1901諾貝爾物理學獎----倫琴 發現倫琴射線(X射線)1902諾貝爾物理學獎——洛倫茲——磁場對輻射現象的影響的理論研究1918諾貝爾物理學獎——普朗克——研究輻射的量子理論,發現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設
  • 中子散射 | 研究複雜結構物質的特殊光線
    20世紀初,建立光的粒子性概念是物理學觀念上的革命性突破,奠定了微觀物理學的基礎。通過對熱輻射的理論、光在金屬表面打出光電子現象的深入研究,普朗克與愛因斯坦分別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光的能量是不連續地一份一份發射出來的,其能量與光的強度無關,而與頻率有關。以ν表示光的頻率,與之對應的能量份額為hν,稱為光子。光的強度由光子的數目多寡而定。
  • 散射成像
    大量的與高解析度特徵(例如小斷層、地層尖滅以及油藏非均質性特徵等),都是以散射能量的方式被記錄並保存的。這些隱藏在散射能量中的大量信息可以極大地幫助解釋油藏的邊界、滲透率以及開發生產效能。然而,這種信息被佔主導地位的鏡像能量所壓制,並在後續地震資料處理和成像算法中的求和疊加過程中被永遠的丟失了。
  • 雷達散射截面積(RCS)基礎知識
    當電磁波垂直射入局部光滑目標表面時,在其後向方向上產生很強的散射回波,這種散射稱為鏡面反射,它是強散射源。當電磁波入射到目標邊緣稜線時,散射回波主要來自於目標邊緣對入射電磁波的繞射,它與反射不同之處在於一束入射波可以在邊緣上產生無數條繞射線,是重要的散射源。
  • 過程哲學是一種新的系統理論
    過程哲學是一種新的系統理論[美]菲利普·克萊頓(美國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院長)
  • 非彈性X射線散射:探測氣相原子分子電子結構的新工具
    該綜述首先簡述了IXS的歷史發展脈絡和分類,隨後給出了NRIXS散射的理論基礎,主要介紹了由NRIXS方法所測原子分子的微分散射截面與其基態和激發態形狀因子平方、康普頓輪廓和光學振子強度之間的關係。緊接著詳細介紹了NRIXS實驗方法,重點介紹了如何絕對測量微分散射截面及其與相關物理量之間的轉換關係。
  • 空中及地面雷達目標,電磁波散射特性
    在對空搜索軍事雷達中,民用客機和軍事目標的散射特性分析同樣重要。一種主流的新型武器裝備設計理念是降低巡航飛彈、飛機、地面目標(裝甲車輛)等的RCS。空中及地面目標降低雷達可見度的通常做法是外形的流線化設計及在強散射部位塗覆RAM。局部強散射通常由幾何光學鏡面反射和表面縫隙散射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