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提出宇宙起源新理論-「大彈簧」理論

2021-02-19 宇宙解碼
    在關於宇宙起源的研究中,大爆炸理論一直都佔據著權威的主導地位。然而,據英國《每日郵報》在線版日前報導,中國和加拿大的一批科學家卻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宇宙並不源自一個爆炸的奇點,而是從自身上一個舊形態中「反彈」出來。

宇宙起源不是「大爆炸」而是「大彈簧」(概念圖)嗎?

  

    這一研究結果,現已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這支由中國和加拿大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結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馬丁·波喬瓦爾德等科學家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我們的宇宙並不需要全新發端於一個奇點,它只需從上一個「自己」坍塌後的廢墟中跳躍出來,便可獲得新生。就像一根彈簧反覆地被壓扁,再重新爆發彈力一樣。

    此項研究的淵源是14年3月「BICEP2」望遠鏡的重大發現。當時,天文學家們利用一架設在南極、名為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二代(縮寫為BICEP2)的望遠鏡,成功探測到了宇宙原初引力波——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中產生的痕跡。

  

    該發現一度被認為是物理學界的一個裡程碑,甚至有評論認為其有望摘取下一個諾貝爾獎,因為它為標準宇宙學中的「暴漲理論」夯實了基礎。該理論指出,宇宙在誕生之初曾經歷了短暫的劇烈膨脹,而大爆炸引力波正是時空在這一暴漲時期量子效應產生的漣漪。14年3月份公布的發現可謂是讓科學家第一次「看到」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從而揭開宇宙誕生之謎。

  不過,圍繞本次結果,亦有不少學者持不同意見。爭執持續到輕化年6月,甚至最初發現宇宙暴漲證據的團隊也開始承認,不能排除偏振模式是部分或完全由銀河系塵埃造成的可能性,即他們有關宇宙原初引力波的發現有可能是錯的。而另有一部分研究學者,他們對那次「BICEP2」望遠鏡成果的正確性及其對於整個科學界產生的影響,都持質疑甚至否定的態度。有意思的是,他們的證據,恰恰也來自於「BICEP2」項目的試驗結果。

    美國知名科技博客媒體「阿爾斯科技」(ArsTechnica)指出,在光如何在宇宙中散射的問題上,「BICEP2」觀測到的結果與之前的科學界所進行的實驗並不一致。而這意味著在以往實驗的結論與我們所秉持的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之間,有一個是錯的。在中加聯合小組看來,答案更可能是後者。在其所發表的這篇《「BICEP2」試驗後關於暴漲前「反彈進化」的證據》文章中,他們認為,「大反彈」理論的成立,顯然將否定「大爆炸」。

  

    與大爆炸等經典理論相比,「大反彈」理論對於大眾而言,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該理論以圈量子引力理論(LQG)為基礎。作為一種將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圈量子引力本身就體現了引力如何作用於宇宙。它從基本層面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即宇宙可以被看做許多纏繞相連的圈環,空間由此被賦予了以物質為代表的原子結構。

  

    在圈量子引力理論看來,隨著宇宙密度的增加,引力將變為一種反彈力,就像彈簧在擠壓之下會逐漸變硬一樣。而按照這種機理,如果宇宙確實發生了塌縮,那麼當它達到某一臨界標準時,就會如鬆開的彈簧一樣,發生反彈。這一擴張過程才是所謂「暴漲」,也才能夠與「BICEP2」望遠鏡的試驗結果達成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描述了與「大爆炸」不同的場景,但圈量子引力理論也承認宇宙曾在某一時刻,在非常微小的水平上發生過類似大爆炸的擴張。

    

    「大反彈」理論將可以解決大爆炸之前宇宙自身狀態等重要問題。不過,該理論本身的正確性,依然需要通過「BICEP2」望遠鏡以及其他天文設備的後續觀測,最終加以證實。

相關焦點

  • 「宇宙大爆炸」理論正面臨破產?
    過去幾十年間,各種新型精密觀測手段的問世,讓科學家有機會更加認真地審視和修正對宇宙的看法,還原宇宙的歷史。在對比了各種不同的觀測結果之後,我們發現它們之間的吻合度令人吃驚。所有的證據都指向宇宙正如理論預測那樣,源自「大爆炸」,並在加速膨脹。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宇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宇宙學家也很矛盾,因為他們在認識宇宙的基本事實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煩。
  • 這竟是宇宙測量的理論基礎
    宇宙膨脹的方式對於我們來說很重要,它是科研結果的同時,也是一些重要宇宙理論的基礎,下面我們就來好好說說~從初中開始,老師就告訴我們: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這也是我們解幾何題的重要理論基礎,然而,三角形的內角和一定是180°嗎?答案當然是不一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僅僅在平面幾何上成立,一旦有了弧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 科學家提出雷射推進理論:飛船到火星僅需30分鐘
    去年10月份,在美國宇航局創新先進理念研討會上,盧濱教授首次提出了他的"直接能量推進"理論。  近日,盧濱又在《英國星際學會志》上發表長達52頁的學術論文詳細闡述他的理論。他認為,利用雷射發射飛船完全可以在太空中實現無摩擦加速,從而使飛船在數分鐘內達到甚至超過光速的四分之一。
  • 「大爆炸理論」,你真的用對了嗎?
    ,便無法避開一個重要的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膨脹的理論由此誕生。自從這個觀點提出以來,人類已經了解了很多關於宇宙的知識。特別是,我們已經知道,除了物質和輻射之外,宇宙還包含大量的、空間本身固有的能量,也叫暗能量,或宇宙常數,或空間能量(皆為同義詞)。宇宙現在的包含的能量相對較少,但早期包含了大量的能量。可以說,在被物質和輻射主宰之前,宇宙被這種空間固有的能量主宰。
  • 科學家建立新的拉曼散射理論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探索和開發各種方法,提高拉曼光譜探測的信號靈敏度和成像的空間解析度,以實現更小基團乃至單個分子的化學識別成像這一宏偉的目標。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光物理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志遠帶領博士生張超和陳寶琴,基於分子在TERS系統的納米間隙(nanogap)中的自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種對傳統的拉曼增強原理進行修正的方法,成功解釋了利用TERS得到亞納米空間解析度拉曼成像的物理機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套普遍適用於微納光學結構的新拉曼散射理論。
  • 巨浪的統一理論
    在過去20多年裡,從對巨浪展開的多項理論、數值,以及實驗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巨浪是光學、等離子體學、經濟學和氣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目前,對於海上的異常巨浪的形成機制有兩種主要理論,一種認為它們的起源是由線性幹擾造成的,另一種認為非線性效應才是其中的關鍵。
  • 宇宙生物是怎樣起源的
    理解了宇宙物質的生成原理,生物的起源也順理成章了:    極熱極密的熱初始物質,在極冷極疏的冷空間的極大反差環境裡的大噴炸中,經極其膨脹而分解的基本粒子
  • 全新「場論」,揭秘引力起源
    在10^15GeV的能量下,強核力和電弱力統一成為電核力,也就是大統一理論模型。在10^19GeV的能量下,萬有引力和電核力統一,形成萬有理論。20世紀70年代中期,史蒂文·溫伯格、阿布杜斯·薩拉姆和謝爾登·格拉肖創造了電磁力和弱核力的統一理論,即電弱統一理論。
  • 科學家可能找到了宇宙是全息圖的第一個可見證據!
    幾十年來,科學家不斷用一個有趣的想法來自娛娛人:我們的宇宙(曾經)是一個巨大的全息圖(hologram)。這個物理的原理是說,只需要一個二維平面,就可以讓一切看起來像是三維空間。你也知道,這不是個容易論證的假說,然而現在有科學家表示,大爆炸模型的確有觀測結果做背書,但他們也經由觀測早期宇宙找到了證據,符合這個所謂的全像投影原理。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Niayesh Afshordi是團隊成員之一,他說到:「我們正倡議要採用這個宇宙全像論,它跟廣泛接受的大爆炸模型很不同,並不奠基於重力作用跟膨脹觀點。」
  • 新媒體研究理論模型01:創新擴散理論模型
    創新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理論是美國學者埃弗雷特·M.羅傑斯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個關於通過媒介勸服人們接受新觀念、新事物、新產品的理論,側重大眾傳播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埃弗雷特·M.羅傑斯:全球知名的創新及傳播學專家,專注創新擴散研究40年,創新擴散領域公認的第一權威。
  • 科學家計算機模擬宇宙大爆炸瞬間的狀態
    美國一支研究小組建立計算機模型,模擬大爆炸之後幾分鐘宇宙處於由亞原子粒子構成的密集「宇宙湯」,溫度高達100億攝氏度。騰訊太空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多年以來困擾物理學家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宇宙大爆炸之後發生了什麼?宇宙如何進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涉及到多種不同物理學分支,其中包括:粒子物理學、核子物理學和宇宙論。目前,美國一支研究小組獲得了新的進展,他們建立了一個計算機模型,可以模擬宇宙大爆炸之後幾分鐘發生的情景。
  • 【理論梳理】組織社會學-新制度主義
    作為開放系統設計思路的一個重要分支,權變理論強調組織設計決策取決於環境條件。Galbraith (1973)提出關於權變理論的兩個潛在假設:一是沒有一種完美的組織方式;二是任何組織形式都不是同樣有效的。前者挑戰了行政學派對通用原則的追求,後者則對早期經濟學家持有的組織結構與績效無關的觀點形成衝擊。
  • 先進控制理論簡單介紹
    它是具有比常規控制更好的控制效果的控制策略的系統,是提高過程控制質量、解決複雜赴歐成問題的理論和技術。先進控制理論是建立在狀態空間法基礎上的一種控制理論,是自動控制理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在先進控制理論中,對控制系統的分析和設計主要是通過對系統的狀態變量的描述來進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時間域方法。
  • 《矛盾疊加》:人人都能讀懂的量子理論及其世界觀
    1968 年,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蓋亞假說」,認為地球生命體和非生命體共同構成一個相互作用的複雜系統。美國超驗和超心理學家迪恩·雷丁,就熱衷於搞一些感應「蓋亞意識」的科學實驗。1995 年,舉世矚目的辛普森案宣判之際,雷丁他們設置在美歐幾個地方的隨機數發生器全部發生異常響應,受全球億萬人關注一個焦點的影響,這些骰子機一起擲出了罕見點數。雷丁據此宣布:「蓋亞醒了!」
  • 研究稱大爆炸或形成鏡像宇宙
    這項新的研究嘗試回答有關時間箭頭方向的問題——也即是有關「時間對稱性」的問題。當時間對於我們的感知而言正向前流逝時,在鏡像宇宙中的智慧生命看來,我們的時間其實正在倒流。然而,這兩個宇宙都擁有相同的開端——大爆炸。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這兩個宇宙中的情況可能已經完全不同,只是時間上呈現對稱性而已。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2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時間的不可逆性在過去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
  • 【批判理論】郭樹勇:國際關係研究中的批判理論:淵源、理念及影響
    但是,這次「方法論革命」還是產生了幾個後果:一是大量的科學哲學思想與概念進入國際關係學界;二是華爾茲將傳統主義與科學行為主義結合起來,以結構主義重建現實主義,開創了新現實主義問津話語霸權的時代。反對新現實主義的理論家們不滿於其話語霸權,對新現實主義的「阿基裡斯之踵」提出質疑:主權國家是否是國際關係的惟一行為體? 國際政治研究要不要注重經濟組織、文化運動等非權力性因素?
  • 太陽誕生於宇宙大爆炸後幾十億年的恆星爆炸
    目前,科學家首次理論性證實——當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後的幾十億年,隨後發生的一次「小爆炸」引發了我們太陽系的誕生。  之前曾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了關於太陽系起源的其他觀點,但目前科學家的最新計算機模型強有力地支持了一項觀點——我們的太陽系誕生於一次爆炸性事件。
  • 宇宙大爆炸前是什麼?奇點?純能量?
    有的答案提及宇宙大爆炸理論不一定完全正確,誠然,任何物理理論都有局限,但是目前而言,大爆炸理論目前還是被普遍承認的,並不是說因為星系之間相互遠離就是大爆炸理論的唯一基礎,CMB和原初核合成也是大爆炸理論最為堅實的後盾。簡簡單單的認為大爆炸是人造理論,有點低估了現在宇宙學的深度和廣度了。
  • 宇宙兩個高級文明爆發星際大戰, 人類能觀測到嗎? 科學家給出答案!
    ,雖然現實中人類沒有發現外星文明,但是從理論上來說,宇宙擁有如此多的行星,肯定不止人類一個文明,在宇宙深處幾百光年、幾千光年甚至上億光年的某個星球很大概率存在外星生命甚至外星文明,甚至有科學家表示,不僅僅存在外星文明,而且外星文明比人類文明高級的多,只不過人類目前還沒有發現而已。
  • 維根斯坦與新指稱理論
    ,進而暗示新指稱理論存在著重要理論缺陷。在《綜合》(Synthese)雜誌提出的編號為36的哲學問題中,欣提卡(J.Hintikka)追問:維根斯坦是否能算作新指稱理論者?欣提卡認為,《邏輯哲學論》時期的維根斯坦持有的邏輯—語義理論與1970年代後興起的以克裡普克為主要代表的「新指稱理論」之間具有顯著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