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日本通過強推軍票掠走了中國多少財富?

2021-02-07 網易新聞客戶端




軍票是「軍用手票」的簡稱,是日本政府為徵用日軍佔領區軍用物資,強制流通使用的代用貨幣。


追溯日本軍票的歷史,好似回顧日本的對外侵略史。日本軍票首先出現在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此後在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1922年入侵蘇聯西伯利亞戰爭、1931年入侵中國東北、1937年-1945年全面侵華戰爭和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均強制推行軍票。然而這些涉及多國的軍票自始至終無任何準備金也無充分物質基金保障。


在以往的歷次戰爭中,軍票只作為徵發票證而使用,支付「軍隊官兵薪水支出以外的開支」。而在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後,日方軍費需求隨戰勢日益擴大,在1938年9月的內閣會議上決定修改《軍用手票發行要領》,將發行軍票的目的擴大為「一切軍費的支付」。


軍票所到之處,即是貨幣戰的戰場。8年抗日戰爭中,日軍在其佔領區強制推行軍票,套取中國外匯、掠奪百姓財富、擾亂中國經濟秩序。1945年日軍戰敗,一夜之間,百姓手中的軍票宛如廢紙。而日本幾乎未對戰爭時期的軍票進行回收,給予民眾補償。


甲午中日戰爭時期,日方發行的銀1兩票、銀10兩票,這批軍票是日本軍票史的開端。



1937年11月,日本開始在全面侵華戰爭中使用軍票。日軍柳川平助中將率領第十軍團在杭州灣北岸登陸,該軍團攜帶一批軍用手票強制流通。這批日本昭和十二年(1937)由日本「內閣印刷局製造」的「軍用手票」,被稱為「甲號票」。


據《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史略》,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的一年內,日本國會通過特別軍事預算74億日元,等於1937年度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為了解決巨大的軍費開支,日本開始增加軍票數量與流通範圍。


1938年6月,漢口開始使用軍票。7月,廣東也被劃入軍票使用範圍。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方決定自11月1日起,在華中(上海除外)、華南地區禁止使用非軍票日系貨幣。


日本軍票自始至終無任何準備金和充分物質基金保障,主要依靠政治軍事勢力強制流通。


1937年10月22日,日本內閣發出的《軍用手票發行要領》規定,「有關軍用手票價值之維持由軍部謀求適當之措施。」卻未提及發行準備。1938年以後,軍票曾一度可與日銀券之間交換。1939年,日本政府為避免對日元造成影響,回收上海地區的日銀券,限制日元在滬流通,軍票這一信用保障途徑也失去了。


無信用的軍票可以說是公開地掠奪百姓財物。在華中日佔區內,日軍行使軍票強制「徵用」物資。即將包括日用品在內的一切可作軍用的物資統統扣留,然後日軍出具一張以軍票為計價單位的清單就完成了所謂的「徵用」。


在海南,日軍如出一轍。1939年2月,日軍登陸海南島,每至一處,張貼布告,強迫百姓接受軍票。日本隨軍報導記者火野葦平記錄了布告內容:日軍所使/軍用手票/的確日本/政府發行/故此永遠/信用頂大/不得跌價/不準折扣/各種價物/可得交換……對於軍票/造謠誹謗/妨害使用/當依軍律/看作奸細/極力查拿/定予嚴懲。


除了強迫百姓接受軍票,掠奪物資,日軍也通過軍票搜刮百姓錢財。日軍在1942年5月29日頒布《海南島通貨對策綱要》,宣稱要給予民眾「恩惠政策」,實行法幣回收,然而卻規定:中國農民銀行券、民國二十九年以後的舊法幣、地方發行的雜券(重慶券及其它雜券)、島內島外時長難以消化與難以辨認之陳舊券乃至汙損券不得兌換軍票。


即使是允許回收的法幣,《綱要》「鼓勵」百姓將錢財轉為銀行儲蓄,對於大額兌換,三分之一可以現金支付,其餘部分得以銀行儲蓄支付,「但是現金支付不得超過軍票百元之限度」。日方以各種看似恩惠的政策蒙蔽百姓,將其積蓄收刮囊中。


為緩解「軍票通貨膨脹」,日本佔領當局在《綱要》中公然獎勵彩票發行和抽獎活動,指明應「開辦各種迎合中國人僥倖心理之賭博活動」。以賭博榨取百姓錢財。



軍票的發行帶有隨意性,1937年《軍用手票發行要領》第三條中規定:大藏省理財局長可隨時決定印製軍用手票的種類、張數、印刷時間,然後通過內閣印刷局印製。隨著日本對軍費需求的增加,與淪陷區的擴大。印製軍票這一成本低廉的行為開始大肆泛濫,流通中國造成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1937年印製的甲號票不夠使用,日本開始把國內的三種流通券改印,製作為乙、丙、丁號軍票。將日本國內的舊「日本銀行兌換券」塗去行名,加蓋軍用手票,即為「乙號票」使用。後因發現日本國名被紅槓遮蓋,有不祥之兆,才急忙改印。


1938年8月發行的乙號票,由日方在未印號碼、記號的日銀券上加印字樣製成。


據1940年日本正金銀行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日軍在杭州灣登陸起到1939年底止,僅甲、乙、丙、丁四批軍票的發行量已高達34.2959億元。日本在中國強制流通大量軍票,擾亂經濟秩序,造成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對原本就處在戰火中的百姓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據《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彙編》記載,如以1936年的批發指數為100,到1941年,上海已漲至1099.3。上海工人的生活費用指數,如以1936年為100,1941年為826.84,1942年即達1993.56,1943年更達到7225.65。


據1940年1月11日《申報》報導,1940年夏開始實施內地交易許可制,公共汽車、火車的運費一律採用軍票,購買郵票也要使用軍票。日方不顧百姓受物價飛漲之苦,將百姓交通、通訊之費用也強行納入軍票範圍,控制價格。


軍票廢止之時,又引起通貨膨脹。據《日本軍票研究》,軍票廢止後,引起日佔區中國人民的恐慌,人們搶購菸草、棉布等日雜用品,囤積物資,致使物價上漲。


在《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下冊中,日本駐汪偽大使也承認:日本對中國完全是單方面的榨取,「日本榨取的大多是軍用物資,只供消耗,並沒有再生產的可能。戰區愈廣,需要這一類的物資愈多,除了用佔領區的軍票支付,再無其它經濟手段。因此,通貨膨脹,民怨沸騰。」


因過量發行軍票造成的通貨膨脹,也曾讓國人感到興奮,因為這意味著日本軍票的信用降低,損害日軍的作戰實力。《申報》曾有署名亦史聞的文章,作者認為軍票造成的通貨膨脹,意味著日後日軍作戰實力下降,勝利終將屬於中國,抗戰信心大增。


然而從百姓的生活水平出發,經濟惡化、物價飛漲,只能使戰火中的人民,徒增生活的艱難。



日本發行軍票,除了掠奪物資,實現其以戰養戰的目的,也是一場打擊中國經濟戰。日方通過強制軍票流通換取法幣,再利用法幣套取英美外匯購買物資。太平洋戰爭後,國際貿易暫停,日方開始打擊、扼殺法幣,以摧毀國民政府的經濟系統,削弱抗戰實力。


1938年7月12日,日本五相會議作出決議:「為使敵人完全喪失抗戰能力,並推翻中國現中央政法,應設法造成法幣的崩潰,取得中國在國外的資金,由此在財政上使現政府自行消滅。」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財政部顧問楊格在給財政部的《財政金融政策說貼》中建議:應當特別注意淪陷區法幣信用崩潰的問題……因為敵後法幣維繫著遊擊區民眾的人心,同時法幣在敵後的流通本身就是在阻擊著敵偽的貨幣,而且一旦法幣回流至非淪陷區,勢必引起法幣的劇烈貶值,引發後方通貨膨脹,從而牽動整個法幣的信用。


軍票推行初期,日本允許法幣在淪陷區存在,目的是以法幣換取國際外匯,向英美購買軍用物資。隨著戰事擴大,實現國際貿易的可能性大大減小,日本為了掠奪更多物資,且在經濟上擊垮國民政府,開始在各地實施軍票化。


從1938年11月1日起,在除上海以外的華中佔領區實施軍票化,1939年12月1日後,上海也被納入軍票化範圍。


據《1937-1945年日本對外經濟侵犯掠奪的罪證》,為了維持軍票價值,打擊法幣。1938年12月,日本當局建立了左右軍票價值的特別資金制度,由專項資金來穩定匯兌的平衡,當法幣價值上漲,軍票市價低落或有提高軍票市價的必要時,日系銀行則會利用特別資金出售法幣,購買軍票。


此外,日本通過強制壓低軍票與法幣的兌換價來打擊法幣,使軍票升值:1939年8月規定法幣與軍票等價;1940年5月變為100:77;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軍票扶搖直上,1942年5月法幣與軍票的比價降為100:8,直至最後禁止法幣流通。


從1939年開始有軍票流通的海南島,也在1942年後,幾乎很難見到中國方面發行的通貨的蹤影,僅在一些共產黨遊擊隊和蔣介石系統國民政府遊擊隊活動的山區村落還有少量使用。


在日本作家藤岡啟所著的《大東亞金融建設的方略》中,也記錄了當年法幣日漸貶值的數據:1938年11月1日,軍票對法幣的價值公定為法幣百元換軍票80元。「至1941年10月,軍票40元兌換法幣100元,法幣陷於大暴落狀態。」



1943年3月,日政府、日軍、汪偽政府代表分別發表講話,宣布從4月1日起廢止軍票,一切金融活動,原則上改用中儲券。日方雖停止軍票使用,實質上是將戰爭負擔轉移給汪偽政府,且軍票的使用一直至日軍戰敗才徹底停止。


1937年至1944年,日本政府在中國共發行7種票號、24種券種的軍票。


據《湖南省博物館藏日本軍票探究》,日本軍票發行數額巨大,發行總額高達7.0973億日元(除海南島和香港外)。其中,甲號票發行額4381萬日元,主要流通在浙江省沿海地區;乙號票發行額5000萬日元,主要流通於上海地區;丙號票發行額1.8840億日元,主要流通在江蘇省和華南部分地區;丁號票發行額1.0427億日元,主要流通在華中地區;戊號票發行額2.9325億日元;戌號票發行額3000萬日元,均在華中地區流通。


中國百姓在戰後倍受軍票貶值之苦,家庭積蓄一夜成為廢紙,其中以海南和香港尤為突出。


據《日本侵佔海南期間推行「軍票」的過程及其後果》記載,1941年後,日方開始在海南「無限制地發行軍用手票和南方開發券」。1943年日軍在海南發行4704萬日元軍票,1945年8月發行20618萬日元,兩年間增長了3.4倍,擾亂海南經濟秩序。戰敗的日軍離開海南島後,其大肆發行的軍票卻遺留下來,未作任何回收。


1941年底,日軍在香港發行軍票,最初的交換率為:軍票1日元等於2港元。次年7月,交換率為軍票1日元等於4港元。一年後,日本開始禁止使用和保存港元,軍票兌換在香港的各處銀行進行,並對拒絕與妨礙軍票流通者,一律嚴刑論處。1945年9月,英國香港當局重獲香港統治權,宣布禁止軍票流通,兩個月後完全廢止。


戰後,因軍票受損的香港市民組成「香港索賠協會」向日索賠,據《戰爭索賠》,從1972年起,已登記的軍票額合計達5.168億日元。


今年89歲的香港市民林彥斌是因軍票受損的百姓之一,持有10多萬日元軍票。他在接受中國新聞社採訪時回憶道,香港淪陷後,日軍強迫百姓以港元兌換軍票,搜到港元者將有殺頭之險。軍票在香港大量發行也使物價大漲,「最初每斤大米要17日元軍票。最後,每斤大米升到300日元軍票,每斤生油也要300日元軍票。」


日本軍票背面印有:此票一到即換正面所開日本通貨。然而日本軍票至今仍未得到補償。


日本軍票的發行,服務於日本「以戰養戰」的目的,又避免在中國的開支對日元造成影響。同時也打擊了法幣,削弱國民政府的抗戰能力,給百姓帶來巨大經濟損失。而日本只付出了印製軍票的成本,據日本學者清水善俊所著《支那事變軍票史》,「使用軍票時,(日本)政府不用任何資金(稅款、國債收入、其他實際的歲入金),只需印製軍票費用就可以了。」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中國人民擺脫了軍票壓制,但手中的軍票已成廢紙,失去了經濟價值,並未如軍票背面所印製的「此票一到即換正面所開日本通貨。」


至今,日本仍以「國內未立相關補償法」為由,未對當年發行的大量軍票進行補償回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侵華十四年,日本擄走中國多少財富?
    ▲旭日旗(日軍軍旗名稱)在中國土地上連續飄揚了十四年在侵華的十四年間裡,日本究竟從中國擄走了多少財富?據日方統計,從「九一八事變」到日本投降的十四年間裡,通過濫發偽鈔和搶劫,日本幾乎榨乾了中國多年累積的財富。日軍每到一地,便開設銀行,濫發「軍票」、「滿元」等,逼迫民眾將法幣(民國政府的法定貨幣)按1:1的面值兌換。
  • 侵華十四年,日本共從中國掠奪了多少財富?
    日本掠奪中國人民財富的歷史,是悠久的,這段歷史,摻雜了多少中華兒女的血與淚。其中,日本對中華民族罪孽最深重,掠奪中國財富數額最巨大的,當屬九一八事變開始後,到抗戰勝利的那十四年間。1931年9月18日,日軍栽贓陷害中國軍隊炸毀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並藉此炮轟瀋陽北大營,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迅速佔領了東三省。
  • 軍票,日本來變相掠奪被佔領地區的資源和財富的工具
    最初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使用,此後但凡出國作戰,日軍均在其佔領地區使用軍票。日軍把戰火燒到哪裡,軍票也就隨著侵略勢力的擴張流通到哪裡,所以軍票的發行完全是政府行為,其歷史沿革實際就是一部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史。日軍就是通過軍票的流行與使用,來變相掠奪被佔領地區的資源和財富。
  • 日本軍票,二戰中日軍通過它瘋狂的掠奪亞洲國家
    序列號已經沒有了意義,所以又取消了,基本是可勁兒的印,毫無節制,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完全不用考慮通脹因素。而這些軍用手票發放到日軍士兵手裡後,就隨著侵略者被帶到了亞洲各個被侵略國家裡,日軍用這些廢紙一般的軍用手票在被侵佔地區強買強賣,肆意搶奪日佔區人民的財物。
  • 日本侵華戰爭經濟戰:靠著毫無價值的軍票,掠奪超過30億美金物資
    通過於這種「皇帝的新衣」式欺騙,在14年抗戰中,日軍一共靠著軍票強買強賣超過30億的民間戰略物資和外匯儲備。日本在華發行軍票日本的軍票是它是為了徵發軍用物資、擴充軍費,由日本政府在佔領區內直接發行並強制流通使用的一種紙幣。最早可以追述到日清甲午戰爭時候,當時入侵遼東的日軍,拿著這些沒有信用價值的貨幣在遼東徵用大量的糧食、酒和棉衣等。
  • 舊聞丨日本侵華實物:軍用手票
    軍票早於二十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中已經使用,其後日本每次對外用兵時皆使用軍票。但軍票的全盛時期可算是在太平洋戰爭的時期,當時日本瘋狂發行軍票,日本軍民的一切公私經濟的收支,完全使用「軍用手票」,更逼令佔領地居民兌換軍票作為貨幣。由於軍票發行時不會有保證金作為兌換支持,也沒有特定的發行所,所以軍票不能兌換日圓。基於這個緣故,日本政府以此作為支配佔領地經濟的一種手段。
  • 九一八|叩問:強推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是些什麼人?
    國際社會普遍感到,日本新版白皮書充分暴露了安倍當局企圖重新走上軍事大國的狂妄野心,是繼去年9月新安保法案通過後,日本軍國主義復活再次邁出實質性的一步。「在一個曾經飽受戰爭痛苦的國家,強推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是些什麼人?」幾乎每一個愛好和平的人都會這樣問。「新右翼強推新軍國主義復活是在作死!」
  • 日本的寶,中國的痛
    北京人頭蓋骨,這個世界級的珍寶,二戰時被日本搶掠,至今下落不明。據說藏在日本皇宮的地下室裡。當年:卑劣的搶掠——6000噸黃金,10萬件珍貴文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進行了瘋狂洗劫和掠奪。專家研究發現,二戰中日本從中國掠奪了6000噸黃金,從東南亞各國也掠走1萬噸黃金,並且從中國掠走了10萬件珍貴文物。對亞洲的財富掠奪是日本戰後復興的基礎,而亞洲各國則因為日本的掠奪而陷入貧困。部
  • 日本軍用券簡介
    日本軍用券簡介    日本因戰爭曾經多次發行軍票,而與中國相關的軍用票尤其多,最早與中國相關的日本軍用票被稱作「銀兩券」,發行於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其緣由這是因為日清戰爭 lot100035 日本帝國政府軍用票伍拾錢(ろ號)尺寸:57*119mm品相:十品,左上角軟折簡介: ろ號軍票是1940年9月發給法屬印度支那安南的日本駐軍使用,只在日軍內部使用,但也曾經少量投放給中國的雲南和海南島駐軍使用過。
  • 24家車企殺入全球財富五百強:大眾擊敗豐田 中國6席
    」,或搜索ID:gasgooweb,分分鐘知曉汽車行業動態與趨勢!例如總排名第19位、汽車行業第4位的EXOR集團,旗下涵蓋了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和菲亞特工業公司。而富士重工也是以斯巴魯汽車為主營業務。與此相對,排名第144位的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北方工業集團雖然旗下也有包頭北奔重汽、北方車輛集團等製造汽車的子公司,但非汽車的軍品業務佔據明顯優勢,沒有被計入車企範疇。
  • 戰後一片廢墟的日本憑什麼崛起?
    邁可阿瑟1945年,日本的太上皇邁可阿瑟,帶著他的大軍來到了日本,然而如此多的美國大兵駐紮在日本,可是要吃喝拉撒,這麼大一筆資金美國可沒打算自己出,於是陰損地想出了一個辦法,給駐紮在美國的大兵提供一種日本專用的軍票
  • 俾斯麥為何認為「日本強於中國」
    【學習小組按】 「鐵血宰相」俾斯麥憑藉其超人的才能和膽識以及強硬的武力政策最終統一了德國。 像俾斯麥這樣一個在歐洲政壇上縱橫馳騁、所向披靡的歷史強人,從某種意義上講,必然是一個對世界各國的大勢洞若觀火,有著極為敏銳的直覺的戰略家和預言家。對發生在19世紀下半葉的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向西方學習運動的成效,俾斯麥就曾經有過一段十分精到的分析。他說:「中國和日本的競爭,日本必勝,中國必敗。
  • 應謹慎評估阿富汗的礦產財富
    全球對稀土礦和鋰的需求不斷增加,推動了先進技術的發展,阿富汗因其著名的礦產儲量而成為經濟投機的前沿。事實上,事情並不那麼簡單。阿富汗因其豐富的礦產資源而在公眾眼中越來越引人注目。該國位於特提斯成礦域,該成礦域從歐洲延伸至土耳其、阿富汗和伊朗,被地質學家認為是世界上金屬和礦產最集中的地帶之一。
  • 愛演「宮鬥劇」的日本陸軍高層
    中華民國軍政界的幾位重要人物蔡鍔、何應欽、湯恩伯等人也是該校畢業生文|白孟宸《國家人文歷史》2015年11月下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以個人名義分享至朋友圈1944年6月的一天,早晨6時,天剛蒙蒙亮,在日本山形縣的一間普通房舍中,3個人分賓主落座,相對無言。最後坐在主座的光頭男子拿起一份文件,放在兩位訪客面前。
  • 美軍拿走薩達姆多少財富,黃金就高達幾十噸,財寶被士兵私吞
    美軍在進駐巴格達後,挖地三尺,也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他們卻找到了薩達姆的大量財富。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薩達姆卻越來越貪婪,他不僅醉心於對外徵伐,還利用伊拉克的石油產業橫徵暴斂,為自己和其子女積累了巨額的財富。
  • 專訪 | 財富雜誌亞太區主編錢科雷:數位化轉型仍將是未來的重要挑戰
    對此,財富雜誌亞太區主編錢科雷(Clay Chandler)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談了他的觀察與思考。財富雜誌亞太區主編錢科雷(Clay Chandler)「新冠疫情使得今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發生了巨大變化。」錢科雷提到,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是航空業。
  • 【獨家】俾斯麥為何預言甲午中國必敗?
    但有一個「局外人」,在開戰前就預言了中國必敗。俾斯麥。俾斯麥的預言在當時,在實力上,清朝的北洋水師可以排在世界海軍中的第七位,亞洲第一。因此,甲午海戰前夜,歐洲一些評論認為,日本的海軍倘若具備起碼的海戰常識,是斷不可能與中國海軍貿然開戰的。《泰晤士報》等英國媒體稱日本敢和清國開戰,是近似於「瘋子」式的行為。
  • 【獨家】零距離接觸北京電影節「日本電影周」(另附迷妹福利)
    其實,在16日晚上,展映影片《虎影》的導演西村喜廣、主演齋藤工就已經和中國的粉絲們舉行了見面會,至18日上午,日本電影周已舉辦了四場相關活動,將日本爛漫春色和獨特的和風吹向了中國。沒有機會親臨現場的小夥伴們,快隨小編一起看看下面的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