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的警察暴力執法事件頻發,其背後的趨勢是美國警察系統的「軍事化 (militarization) 」。文章作者從此角度出發,將「軍事化」定義為「警察系統借用軍事主義和軍事模式的過程」。作者認為,美國警察系統應屬於地方公務人員 (local civilian) 而非國家公務人員 (state civilian) ,前者依託地方行政與司法部門,而非國家軍事力量的構成部分。美國的地方警察原本為國家軍警及軍隊的替代品,卻越來越發「軍事化」。
作者通過研究認為美國警察系統在20世紀初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軍事化轉向,奠定了當今美國專業警察制度的基礎。而在此次軍事化轉向中,制度借鑑不僅來自於軍事部門,更來自於20世紀初美國國家的軍事-帝國主義 (imperial-military regime) 。這種制度借鑑直接來自於美國在海外進行帝國主義擴張和殖民地統治的過程。
作者首先描述了美國警察系統軍事化轉向的歷史過程。美國在20世紀初是一個軍事-帝國主義政權,及國家機器與帝國主義策略的緊密結合,體現為對外殖民擴張和對殖民的反抗運動的鎮壓。
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軍隊在維持美國的海外殖民擴張和穩定西部邊界起著重要作用。由於美國政府沒有專門的殖民部門,對殖民地和西部領土的管理被掌管軍隊的戰爭部 (the Department of War) 所把持。出於殖民擴張和鎮壓反抗的需要,美國軍隊進行了組織 (organizational) 、專業性(professionalization)、執行 (operations)和策略 (tactics) 層面的改革。
在同一時期,美國警察系統也發生了類似的轉變:首先是集中化 (centralization) 。長期任職並對警員直接管理的警長取代了此前的警察委員會,這使得警察部門的運行更為獨立於政府和司法部門。
另外在於專業化 (professionalization) ,警察部門引入了測試和訓練機制,提高了僱傭警員的標準和管理規則。這些機制與規則與軍事部門所採用的十分相似。武器使用也首次被納入了警察的訓練課程,能夠快速移動的騎警 (mounted mobile units) 也首次出現,這些都明顯受到了同時期美國軍事-帝國政權性質的影響。
如何解釋美國警察制度變化背後的軍事因素?作者假設,帝國主義的輸入者們 (imperial importers) 將在海外殖民的治理經驗移植到國內的警察系統中。作者認為,20世紀初的美國國內社會與其海外殖民地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如少數民族在公民權利方面受到壓制,並且在美國國內也產生了內部移民現象。這種本土和殖民地之間的類比使得部分政治精英和城市中上層階級將少數民族視為受殖民統治的群體,並試圖對這些群體採用與對殖民地人民同樣的管理手段。警察部門官員自然地也持有相同的種族主義觀點,他們認為本土的少數民族需要更為強大的警察系統來管理,以防止少數民族的「道德墮落 (moral decay) 」引發的犯罪行為。
為了探究警察系統對軍隊制度移植背後的邏輯,作者對20世紀初美國的社會環境和警察系統進行了質性和量化研究。
作者首先選取了20世紀初美國的一部分城市進行了比較研究,引起警察系統的軍事化水平的差異的自變量為退伍軍人地位 (veteran status) 和場域趨同性 (field homologies, 即本地社會與海外殖民地的相似性) 。作者發現,在Berkeley、Philadelphia和Savannah等地的警察部門都由前曾在海外服役的軍人掌權,他們自然地會將此前在殖民地治理經驗沿用在本地的警察系統中。另外這些地區的社會結構與海外殖民地也高度相似——少數民族的人口比例不斷上升,與白人居民衝突不斷加劇。而Washington特區的警察部門雖然不是由退伍軍人掌權,但這位官員有過與退伍軍官共事的經歷,作者認為正是這個因素使得他同樣在本地的警察系統中採用了類似於殖民地的治理措施。
另外Washington中的少數民族人口比例也處在較高水平,與殖民地社會有著高度的趨同性。而同時期的Lexington和Los Angeles 地區的警察系統並未出現明顯的軍事化轉變。作者認為這背後的原因首先是兩地的警察局長都沒有軍事經歷,並且兩地的非白人居民人口比例在此階段一直保持較低的水平。這些因素使得當地警察部門沒有採取殖民地的軍事化措施來管理本地社會。
作者的量化驗證了上述結論的有效性,並且試圖擴展該理論的解釋範圍。由於數據限制,作者以某地區人均騎警 (mounted force)的數量來衡量該地警察系統的軍事化水平。而影響軍事化水平的自變量如下:退伍軍人地位 (veteran status警察局長是否有軍事經歷) 、種族構成 (racial composition非白人居民和白人移民的人口比例) 、勞工運動 (labor strike) ,而控制變量為城市面積、人口密度、人口數量、地區差異及犯罪率等因素。
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退伍軍人地位與騎警數量存在著正向相關關係,即由退伍軍人擔任警察局長的地區的警察系統具有更高的軍事化水平;而非白人人口的比例在控制了其他變量的情況下也與該地警察系統的軍事化水平正向相關。作者發現勞工運動的發生頻率與警察系統的軍事化水平實際上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
最後,作者的結論如下:首先,美國地方警察系統的軍事化傾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其次,警察採用的軍事化手段來自於美國國家的軍事-帝國主義傳統。另外,這種制度的借鑑來自於美國在海外殖民地鎮壓活動的經驗,並通過在警察系統內認知的退伍軍人這一關鍵角色得以實現。
作者指出,這種殖民地管理對本土社會的迴旋效應 (boomerang effect) 不僅發生在20世紀初美國,也存在於美國歷史的其他階段其他西方國家。如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警察部門中出現的富有軍事化色彩的SWAT (Special Weapons and Tactics) 部門就與同時期美國在越南的軍事行動密切相關。而法國在上世紀50年代在北非殖民地的對反抗運動的鎮壓也極大地促進了本土憲兵制度的建立。倫敦警察局在20世紀60年代增設的應對犯罪的新部門SPGs (special patrol groups) 的背後是英國在北愛爾蘭進行的軍事鎮壓行動。
圖1 美國警察暴力事件中的種族差別[1]
[1] Schwartz S. A. (2020). Police brutality and racism in America. Explore (New York, N.Y.), 16(5), 280–282.
長期以來媒體和公眾一般把美國警察的「選擇性執法」歸因於美國社會中長久存在的種族歧視傳統與警察特有的群體文化,然而本文作者通過研究認為美國警察對於少數民族(以黑人為甚)的軍事化執法行為部分來源於自20世紀初美國在海外進行殖民擴張和鎮壓反抗運動的歷史。當這些參與過殖民地鎮壓活動的退伍軍人回到本土並在警察部門就職後,他們自然地把此前軍隊中管理殖民地的暴力手段應用到管理當地社會中。而20世紀初美國社會對於殖民地人民的種族主義觀念使得一般民眾對本土的少數民族產生同樣的歧視(如貧窮、不受法律)。美國在殖民擴張過程中採用的種族主義暴力手段通過退伍軍人-警察這一渠道反饋到本土社會,最終造成了美國警察的暴力傳統和針對特定種族的選擇性執法。如圖2所示,黑人群體不僅更多受到警察暴力執法的侵害,在其他情況下相較於白人更容易被監禁(服刑)。
黑人群體在美國警察系統下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加深了各種族間的不信任感,進一步地割裂了美國社會。而造成黑人群體的不公正命運的原因,除了美國社會的種族主義傳統(南方各州的奴隸制、種族隔離制度)以外,與美國警察制度自身建立發展的特殊邏輯有關,更依賴於美國自19世紀來在全球的軍事殖民擴張。
正如本文作者所指出的,美國自建國以來不斷擴展自身的領土和對外發動戰爭,通過殖民擴張在世界範圍內獲取了巨大的利益。美國在海外施行的暴力手段卻像迴旋鏢一樣最終反饋在了自身的本土社會,把海外殖民地的種族緊張關係帶入了美國本土社會。
因此,在改進美國警察制度時,同樣不可忽略美國國家的政權性質。雖然20世紀初美國的海外殖民地都已經獨立,但當今的美國依然沒有停止對外的軍事擴張。崇尚武力、對外擴張的暴力文化、槍枝文化進一步在美國社會產生了如槍擊事件高發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應該意識到,美國在海外的行動必然會對本土社會產生影響。如美國在本世紀初在中東發動的兩場戰爭不僅對本土帶來了恐怖主義威脅,在這些地區受到心理創傷的軍人退伍回國後也進一步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對中東國家的敵視政策也加劇了美國國內對穆斯林群體的民粹主義排外情緒。一個更少侵略性的美國有利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和平,也有利於美國本土社會各種族間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