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聽鑑凱歌(ID:tingjiankaige)
作者:凱歌、優選美國控股創始合伙人 復旦大學EMBA、一個創業者、半個讀書人。
9月27日,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個小國打起來了,都宣布進入戰爭狀態。這兩個國家都曾是蘇聯的加盟國。為了一個叫做「那戈爾諾.卡納巴赫」的彈丸之地,簡稱那卡地區,爆發新一輪衝突。臺海局勢緊張持續,摩擦正日漸升溫。12日央視早晨的「海峽時評」向民進黨當局發炮,指摘其勾連外國勢力,更警告指「『tai獨』之日就是統一之時」。以史為鑑。戰爭意味著血和鐵。我們來看看朝鮮武統韓國的歷史吧。二戰後,日本失去了朝鮮半島的管轄權,朝鮮半島由美蘇兩國共同託管,以三八線為界:北方由蘇聯主管;南方由美國管治。
「三八線」的存在令朝鮮半島被分割成了兩個世界,這種差異自美、蘇兩國的軍隊踏上朝鮮的土地便清晰地展現了出來。
由於美、蘇對朝鮮半島的分區佔領,令朝鮮在政治上出現了南北分裂的跡象。朝鮮獨立建國的戰後規劃,隨著羅斯福神秘死亡,美蘇矛盾的升級而化為泡影。
1948年8月15日,以民主和資本主義為執政原則的大韓民國正式成立,李承晚任總統。
1948年9月9日,以金日成為領袖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蘇聯的支持下正式成立。從1948年起至1994年金日成一直是朝鮮最高領導人。
朝鮮和韓國,兩國雖然在領土上各佔朝鮮的一半,但都宣稱擁有整個朝鮮的主權,是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
朝鮮《憲法》明確寫道:「南朝鮮地區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南朝鮮同胞在內的全朝鮮人民的神聖職責」;
韓國《憲法》則表述為:「大韓民國的領土為韓半島(朝鮮半島)和其附屬島嶼。」
金九一直呼籲建立獨立自主的朝鮮,在冷戰的大背景下越來越不符合美國的政策方針。
1947年9月,美國將朝鮮問題提交聯合國大會,並在其推動下於當年11月成立了聯合國朝鮮委員會。
1948年2月26日,聯合國大會臨時委員會通過了美國提議的,在南朝鮮進行單獨選舉的議案。
1948年底和1949年6月,蘇美佔領軍先後撤離之後,南北方圍繞統一的矛盾日益激化。雙方都試圖以武力達到南北統一,僅1949年一年,雙方在軍事分界線上發生的大小武裝衝突就達2600餘起。
金日成試圖以武裝力量統一朝鮮半島,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史達林幾次拒絕了金日成的要求。1950年1月底,史達林突然改變主意,決定同意金日成對韓國採取軍事行動的計劃,並召他來莫斯科密談。
朝鮮人民軍於1950年6月25日越過三八線,發動對韓國的進攻,韓戰全面爆發,金日成的軍隊在三天之內攻下韓國首都首爾。
這場戰爭,朝鮮稱之為「祖國解放戰爭」,韓國稱之為「韓國戰爭」。
聯合國軍參戰。
1950年6月25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82號決議,「斷定」「北朝鮮部隊對大韓民國施行武裝攻擊」,「構成對和平之破壞」,「要求立即停止敵對行動」。美國總統杜魯門授權出軍。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此後幾個月,來自18個國家的軍隊陸續到達朝鮮半島援助韓國。
韓戰初期,韓國軍節節敗退,朝鮮軍不到1個半月時間,就佔據朝鮮半島百分之90以上地區和百分之92以上人口。
9月15日,美軍7萬餘人在仁川港登陸。
9月27日,杜魯門都同意麥克阿瑟越過三八線的建議,前提是:只有在中、蘇主要軍隊都不會參戰的情況下才可進行。結果中方捲入戰爭。麥克阿瑟違令被貶。
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
Chao鮮戰爭一共進五次戰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查,這裡,我就講幾個小故事吧:
毛岸英。毛岸英在志願軍總部擔任翻譯、機要秘書和參謀工作。1950年11月25日上午11時,遭遇美軍飛機轟,遺骨埋在朝鮮北方。
上甘嶺戰役是規模最大最血腥的對抗。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坦克170多輛,炮彈190餘萬發。戰鬥激烈程度超過二戰最高水平。
大家很熟悉的黃繼光,負責爆破任務,用身體擋槍口。據統計捨身炸地堡、堵槍眼的戰士,就有三十八人。慘烈程度,
根據中方統計,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陣亡4838人,傷6691人。 美國海外戰爭退伍軍人協會共統計美軍陣亡365人,傷1174人和一人被俘。死傷懸殊。更糟的是,數萬士兵一彈未發被凍死。第九兵團,一直在福建一帶厲兵秣馬,隨時準備收復TW。1950年11月10日被緊急通知入朝。
由於時間緊迫,10幾萬志願軍衣衫單薄,從15攝氏度的南方立刻進入零下30度的冷酷。
嚴寒的天氣成了志願軍最大的噩夢:3萬多志願軍連一發子彈都沒有打出,就被凍死。
由於九兵團的兵源大多來自江浙滬,沒有什麼防寒防凍經驗,凍僵的手腳直接就放在火邊烤著取暖,造成大量的凍傷和截肢。
同是天寒地凍,敵方的防寒裝備比志願軍好太多,美軍士兵每人都有一件大衣和一個鴨絨睡袋。
即便如此,美軍的士氣也極為低落。戰鬥間歇,一位美軍記者問一個正在用刺刀從凍硬的罐頭裡挖蠶豆吃的陸戰隊士兵:
「如果上帝能夠滿足你的一個要求,你最需要什麼?」
那個士兵頭也沒抬的回答:「給我明天吧」。
撤退途中的美軍
這確實不堪回首的煉獄之戰。打就是一個錯誤。
1952年9月,九兵團奉命從朝鮮回國。車開到鴨綠江邊,兵團司令宋時輪要司機停車,對著江水,淚流滿面。
1953年7月27日,中、朝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聯合國軍籤訂停戰協定,這場持續了三年的手足同胞自相殘殺暫時畫上了句號。然而自韓戰結束後的六十餘年,三八線南北始終瀰漫著重兵對峙的緊張與肅殺。直到2018年2月,金委員長胞妹金與正訪問首爾,南北關係才得以破冰。
【幽螺莎星爆珠丸】👉點擊了解
賀拉斯說:」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爭。「我想憎恨戰爭的不止母親。
我們以一己之力,抵抗聯合國軍隊10幾國聯軍。我們真正算是勝利了嗎?我們打消了美帝的隔江威脅?
如果說一定有什麼是勝利的話,大概只有不怕犧牲、鼓勵犧牲的精神。什麼是現代文明的社會?不怕犧牲還能成為核心競爭力?一個現代文明的社會,不應該有任何東西比生命更重要。六十多年前的這場戰爭,相對於誰贏誰輸,我更想說這場戰爭最大的受害者是誰:最大的受害者是所有參戰國的戰士。他們是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兒子,孩子的爸爸,他們確實是抱著「保家衛國」的信念,踏上異國他鄉冰天雪地的戰場的。他們走的時候血氣方剛,回來時候血肉模糊。從朝鮮到韓國,從越南戰爭到布拉格之春,從亞美尼亞到亞塞拜然···蘇聯老大哥,給這個世界帶來多少災難?
硬漢海明威說:永遠不要認為戰爭不是犯罪,無論它是多麼需要,或者多麼恰當。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在面對它時,總能給人無數的思考,珍惜現有的和平,不要輕易動用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