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機牽引蘇34 戰鬥民族為啥造不出像樣牽引車

2021-12-10 大國之翼


8月19日,蘇霍伊公司新西伯利亞航空廠,舉行該廠成立85周年紀念和第100架蘇34「鴨嘴獸」戰鬥轟炸機交付俄國防部的儀式。第100架蘇34的下線交付,象徵著俄羅斯空軍戰術打擊能力的全面提升。儀式結束後,蘇-34戰鬥轟炸機還進行了精彩的飛行表演。

蘇34是由蘇-27戰鬥機發展而來的雙發重型戰鬥轟炸機,有獨特的扁平機頭、並列雙座的座艙、三翼面布局、加粗加長的尾錐和小車式主起落架,最大武器掛載重量可達12噸,在世界同級飛機中首次使用了焊接的整體裝甲鈦合金飛行員座艙,以保證其在低空突防時面對地面近程防空火力時的生存性。特別是近期在敘利亞戰場上出色表現,令蘇34受到各國高度關注。


令人大跌眼球的是,在第100架蘇34下線慶祝儀式上,「鴨嘴獸」蘇34戰機的牽引車仍然是笨拙的拖拉機——你沒看錯,就是農民伯伯用來耕地的拖拉機。


什麼是飛機牽引車呢?

飛機牽引車是一種用於在機場地面牽引飛機移動的保障設備。跟汽車、船舶不同,飛機無法「倒車」。當一架飛機停在廊橋或停機位時,不靠外力牽引,它是不能自己到跑道「發車」的,這時候就需要牽引車。此外,如果飛機因為故障及機場環保等要求,或者為了減少運行成本而關閉其發動機,也需要使用飛機牽引車。

別看它為不起眼的小車,其實有處大了,現代飛機維護中屬於不可缺少的東西,飛機在地面上的移動基本上全靠它了。也不是想造就造出來的,技術上的要求也不一般的高,怎麼說也是一種特種車輛。


中國空軍初創時期條件艱苦,東北老航校馬拉飛機更是古今罕見。當時馬拉飛機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卸下機翼,把機尾綁在馬車上,倒拖著飛機拉運。第二種是把飛機「大卸八塊」裝到馬車上拉運。第三種是把飛機架在前後兩輛串聯的馬車上拉運。千裡搬遷離不開馬拉飛機,短途運輸也離不開馬拉飛機,馬拉飛機是當時地面運送飛機的主要方式。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軍隊還沒有專業的飛機牽引車,主要使用普通卡車或吉普車。這些原本為陸軍拉炮的車並不適合拉飛機。一是車身太高,為了不碰機頭,牽引杆要做得很長,整個機組調度起來不靈活,機務人員上下車廂也很辛苦。二是這些車的發動機水箱、離合器和變速器主要是按照高速度的工況設計的,而牽引飛機時,要在低速、大牽引力的工況下較長時間穩定行駛,常出現水箱開鍋、離合器和變速器的低擋齒輪磨損的情況。

第三是這些越野車的前輪驅動 「加力」裝置比較簡單,在機場的幹硬地面上長時間接通前輪驅動牽引飛機時,幾個輪子之間的不協調運轉會造成傳動功率的損失和輪胎的磨損。第四是它們的汽車型車架功能上更多偏重於快速性和裝載效率,結構比較單薄,牽引超過自己重量好幾倍的飛機,往往難以承受。更重要的是,用這些車牽引對飛機有不少風險。它們在踩離合器換檔的過程中,速度突變引起的衝擊,會對飛機的起落架、機體結構和機載設備等造成危害和損傷。


所以當時的軍方提出了研製專用飛機牽引車的要求,這就是1988年開始研製,到1992年定型,01型飛機牽引車,它的駕駛室只有1.5米高,相當於一輛小轎車的高度;牽引力超過40千牛,比得上一臺大馬力拖拉機;採用液壓傳動裝置和全彈性懸架的專用車架,保證了最大55公裡/小時的最高速度。它還有一個獨特的步行伺服操縱裝置,能自動按照人手的施力方向控制牽引車跟隨操作人員行駛,人走車走,人停車停。操作手可以用步行或乘坐方式,輕鬆地調度二三十噸重的飛機。



上世紀90年代初,外國的有些專家對我們的殲擊機不屑一顧,但對我們配套的01型有杆飛機牽引車和1型無杆牽引車卻關注有加。中國引入蘇27時,當俄方專家看到中國配備的飛機牽引車時,非常吃驚,竟稱:「你們要想造出我們蘇-27那樣的飛機還要很多年,但你們的牽引車比我們的要好得多。」

何止是好得多,專業飛機牽引車在俄軍不能說沒有,但是數量非常稀少,普通卡車依然是主力。我們則早已實現了普及化,一個讓俄羅斯頭痛的難題早已被我軍成功搞定了。時隔10多年,2005年中俄軍演時,參演的俄空軍人員也發出了同樣的感慨。


前幾年,俄羅斯個別網站發文譏諷俄國防部沒錢維修戰機。其中提到在空軍部隊換防時,部分飛機被掛到牽引車上,在普通公路上拖著走。還提到早在2002年蘇-27殲擊機在從尼文斯科耶機場向契卡洛夫斯克機場轉場時就已經用牽引車拖著走了。

不過這也很有可能是俄羅斯軍方在處理已經廢棄的戰鬥機,因為圖中出現的一些戰鬥機已經殘舊不堪,不像是仍在服役的戰鬥機。

說到飛機牽引車,不得不提一下在航空母艦上牽引飛機的牽引車,它比在陸地機場使用的牽引車更複雜。因為航母的甲板相對比較狹小,必須擁有非常靈活的轉向功能才能勝任在甲板上工作。我們國家的遼寧號航空母艦就是使用專門研發的飛機牽引車。


圖註:遼寧號航母上的飛機牽引車

不過也有例外,印度的航母使用的也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拖拉機——印度人這種奇葩的飛機牽引方式,真讓人嘆服。

圖註:印度海軍維拉特號航母上地勤人員正在駕駛拖拉機移動一架鷂式艦載機

到底是怎麼回事呀,又一個10年過去了,中國的殲20、運20已經橫空出世,俄羅斯的飛機牽引車還是那熟悉的拖拉機?不論是前蘇聯還是現在的俄羅斯工業能力絕對世界數一數二的,能造出高精密世界領先的戰鬥機坦克核潛艇和飛彈,卻造不出來像樣的飛機牽引車?

估計,歸根結底還是戰鬥民族活兒糙——畢竟,飛機大炮靠穩定,汽車靠做工!

長按,選擇識別二維碼,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從拖拉機到坦克 ——戰火中的史達林格勒拖拉機廠(上)
    在史達林格勒周邊地區,蘇聯紅軍在戰鬥中大約有479000人犧牲或失蹤。將這些數字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的總損失數進行一下比較,可以看出這場戰鬥是何等的激烈和慘烈。早期歲月史達林格勒拖拉機廠最初被建造用來生產輪式和履帶式拖拉機,用於工業和農業生產,後來也被蘇聯紅軍當作牽引車使用。
  • 中國斥巨資研發航母牽引車,卻被印度一陣熱諷,又眼紅了?
    圖為中國航母牽引車研發一款先進航母必須突破大量技術難關,其中被全球公認為最大難關之一的就是航母牽引車,那麼航母牽引車有多難造呢?,極大提升靈活性,與此同時它還要擁有強大的牽引能力,畢竟一架艦載機加滿燃油和彈藥後重量高達數十噸,牽引車必須具備足夠大的馬力才能拉動艦載機。
  • 中國花2000萬造出一裝備,印度卻用拖拉機解決
    以航母上的一項裝備為例,中國當時花了2000萬元才將其製造成功,不過印度倒是省事,直接選擇用拖拉機解決,這也讓人不得不佩服印度的腦洞大開。這臺拖拉機的主要作用是牽引停放在甲板上的戰機到達指定位置,其實有一項專門的設備是做這個工作的,那就是牽引車。
  • 俄羅斯12壯漢手推蘇-35,剛猛勇武之外,暴露一大弱點!
    在俄羅斯某空軍基地,12名壯漢竟然手推一架蘇-35戰鬥機,意欲將這架蘇-35推入機庫。要知道,一架蘇-35戰鬥機空重就超過18噸,算上航空燃油,至少20噸以上,僅憑人力推動,是極為困難的事情。12壯漢手推蘇-35戰鬥機,令人驚嘆,卻也暴露了俄空軍地勤體系中的一個巨大弱點!如今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為何蘇-35戰鬥機入庫,又回到了最原始的人力階段?這不得不引人深思。
  • 牽引火炮無用?巴基斯坦拉出千餘門,打掉印軍一成炮兵
    一般的牽引火炮由運動體和牽引裝置組成。運動體這個概念其實很好理解,說白了就是炮身行動的部分,這就包車輪和制動器;而牽引裝置主要是炮架和牽引環。當然,一些特殊的牽引式火炮也是有輔助動力裝置的,也就是說,脫離牽引車後,仍然可以自己行進一定的距離。
  • 8噸半履帶車的英國仿品:沃克斯豪爾Traclat炮兵牽引車
    它們本質上是卡車和拖拉機結合的產物,越野能力強於當時的輪式車輛,同時還具備較高的牽引力、承載能力和通用性,可以勝任運輸、偵察、牽引和充當武器平臺等多種任務。英國在這一時期並未大量裝備任何形式的半履帶車,但這不意味著他們放棄了這一類型車輛的開發。1926年,布爾福德公司(Burford)為英軍少量製造了一種凱格裡斯結構的半履帶裝甲運輸車/炮兵牽引車,該車的機動性能良好,但履帶裝置的耐久度實在太差,三年後就遭到了淘汰。
  • 簡氏公布我軍S400飛彈部署,與S300長得一樣,傻傻分不清
    這其中除了兩者之間的繼承發展關係外,還體現了戰鬥民族從蘇聯時代就開始的「隱真示假」「渾水摸魚」的傳統。讓敵人難以從外觀上辨別清楚到底哪個是哪個。另一個例子其實就是蘇-27系列,如果在轉瞬即逝的空戰場上,單單憑藉目視是根本分辨不清楚對方是一架蘇-27還是一架蘇-35戰鬥機的!這個或者就是蘇軍哲學的延續。
  • 戰鬥民族!坦克開進俄羅斯最大機場工作 各機場都將配備
    航空圈訊 不愧「戰鬥民族」,俄羅斯坦克居然開進機場工作!
  • 蘇34鴨嘴獸戰鬥轟炸機如此強大:中國當年為何堅決不買?
    該機在蘇聯解體前就已經上馬研製,早在1990年就首飛,只不過由於預算等種種原因,直到2007年俄羅斯空軍才接收了首架蘇34,至今才裝備100架,而且沒有俄羅斯之外的空軍裝備該機型,這在蘇27家族中是非常罕見的。俄羅斯一直想將蘇34推向國際市場,曾經向中國極力推銷,但是中國並沒有接受。這麼多年過去了,不但中國沒有買蘇34,連印度也沒有買。
  • 《閃電戰》面對T-34危機,德軍從倉庫搬出一戰老炮應急,還是法國造!
    法制75毫米野戰炮改裝為反坦克炮的主要問題是,其原裝的單臂式炮架是針對馱馬牽引設計的,不適合車輛牽引,而且限制了火炮的水平射界,德國人決定為其更換現代化的炮架。當時,50毫米Pak 38型反坦克炮已經準備由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替代,正好可以使用Pak 38的炮架用於改裝法制75毫米野戰炮。除了更換炮架外,德國人還加裝了特製的炮口制退器,形似胡椒瓶,以縮短後座距離。
  • 活活餓死重卡 東方紅牌公路運輸拖拉機
    菜單-設為星標提起拖拉機可能大家會認為這是在農田裡幹活的粗狂機械。除了軍用卡車外,當然一拖也造過一些民用卡車,例如十多年前路上還經常能見到的平頭東方紅卡車,以及此前結合MAN技術研發的東方紅重卡,當然還有散落在各地的農用運輸車。
  • 俄羅斯採購蘇-34,或作為萬能武器發射平臺
    蘇-34"鴨嘴獸"這可是一個大單子,尤其是對於近年來經濟不景氣,軍費比較拮据的俄羅斯來說尤其如此。2019年俄羅斯空天軍累計僅接收23架新型固定翼飛機,其中戰鬥機20架,包括蘇-35S戰鬥機10架,米格-35戰鬥機10架,蘇-34戰鬥轟炸機8架,數量少的可憐。
  • 紅巖傑獅2020牽引車被派遣了一項絕密任務...
    「3,2,1,go」時機已到,一聲令下,眼戴墨鏡的特工熟練地推動手剎,搭配頂級歐系「黃金動力鏈」的紅巖傑獅2020牽引車隨即迅速起步,如一頭甦醒的雄獅,勢不可擋,一旁的直升機也緊隨其後,衝進了敵方早已布下的火陣中。 火場上濃煙四起,紅巖傑獅2020牽引車靈活地繞過火坑,龐大的身軀遊刃有餘地穿行在黑煙中。
  • ​踢館 | 為啥約旦自己都能搞出獵鷹坦克,印度卻搞不好阿瓊?
    挑戰者1設計的時候連下反火控都沒有,已經嚴重不適應時代了,而皇家坦克部隊規模又要削減,所以造新的挑戰者2保住就業,比沿用老的挑戰者1對經濟和工業都要好。          圖:挑戰者1生產420輛,1990年停產。雖然火力不行,但是戰鬥全重高達62噸,防護還是可以的。所以英國人幾乎不要錢的把挑戰者1清倉了,當時市面上有大量的豹2二手車競爭,所以約旦拿這批貨很方便便宜。
  • 圖說:法國洛林37L系列履帶式牽引車 為何被稱為步兵戰車的始祖?
    德軍將這些裝甲車補充到自己的部隊中,並將其重新命名為洛林牽引車(Lorraine Schlepper)37L(f),並成為德軍廣泛使用的履帶式後勤車輛,這些法國裝甲車性能可靠,證明了自身的價值。安裝leFH18(Sf)105mm榴彈炮的洛林牽引車。
  • 神在戰鬥 致敬牽引野戰炮
    從那以後,幾乎每場戰爭都少不了火炮的身影,火炮可以有效消滅敵人的有生力置、瓦解敵軍的意志,由此也被譽為「戰爭之神」。雖然當下任何一門牽引野戰炮,在技術上都要甩出幾個世紀之前的野戰炮幾條大街,但在形式上仍是基本的——牽引輪式火炮形式。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牽引火炮從與輪子結合以來就一直被拖著馳騁在大大小小的戰場上,一次又一次怒哄著擂響天際之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