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戰》面對T-34危機,德軍從倉庫搬出一戰老炮應急,還是法國造!

2021-02-23 崎峻戰史

(溫馨提示:本文約3300字,配圖18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數百萬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侵入廣袤的蘇聯領土,兵鋒銳利,狂飆突進,掠地千裡,然而T-34、KV坦克的出現令德軍迅猛的攻勢屢屢頓挫。蘇軍新型坦克的火力和防禦讓德軍坦克和反坦克武器黯然失色,在它們面前德軍37毫米Pak 36型反坦克炮徹底淪為敲門磚,最新的50毫米Pak 38型反坦克炮也相當吃力,「T-34恐懼症」在德軍官兵當中迅速蔓延,令士氣頗受打擊,前線迫切需要更強有力的反坦克武器應對這場嚴重危機。但是,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距離量產列裝尚需時日,於是德國軍工部門提出一項應急方案:將倉庫中的法制75毫米野戰炮臨時改裝為反坦克炮,填補Pak 40批量服役前的反坦克火力短板,以解燃眉之急。

■這幅畫作表現了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在T-34引領下發起衝鋒,打得德軍落荒而逃。

所謂法制75毫米野戰炮就是鼎鼎有名的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亮劍》中李雲龍炮轟平安縣城的「義大利炮」實際上就是以這種火炮為原型。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於1898年定型服役,是史上第一種採用彈性炮架的速射火炮,利用液壓氣動反後座裝置吸收後座力,使火炮射擊後不會顯著移動,不必重新校準,加上採用整裝式彈藥,大幅提高了射擊速度,在熟練炮手操縱下可達20~30發/分,被法國陸軍廣泛應用於一戰戰場,並出口多個國家,產量超過21000門!當二戰爆發時,法國陸軍中仍保有約4500門75毫米野戰炮,此外,波蘭陸軍也裝備了1230門同型火炮,它們在戰爭中都成為德國人的戰利品。

■法國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採用液壓氣動長後座裝置,大幅提高了射速。

在1939年9月的波蘭戰役中,德軍繳獲了860門75毫米野戰炮,並將其中80門轉送給羅馬尼亞軍隊。在1940年5、6月間的法國戰役中,德軍又繳獲了多達2440門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以及大量備用炮管和配件。儘管已經服役超過40年,這款經典火炮仍被德軍認為尚有利用價值,將其列入自己的裝備體系,稱為7.5釐米KF 231(f)型野戰炮,更常見的名稱是7.5釐米KF 97(f)型野戰炮。德國空軍計劃將部分75毫米野戰炮改裝為高射炮,但沒有實施。德國海軍打算將數百門75毫米野戰炮安裝在艦艇上,在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中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另有數百門炮被分配到準備參加「海獅」計劃的陸軍部隊中,以加強火力配置,但是大部分繳獲的75毫米野戰炮及其配件都被運回德國作為儲備武器,計劃用作要塞炮或者用於訓練。

■20世紀30年代波蘭陸軍裝備的法制75毫米野戰炮。

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彈道低伸,具有作為反坦克炮的潛質,因此當1941年東線戰場的「T-34危機」爆發後,德軍立即想出將倉庫裡落灰的大量法制75毫米野戰炮改造為應急反坦克炮的主意。經過測試,75毫米普通穿甲彈在500米距離上的穿甲能力為52毫米,在1500米距離上為40毫米,性能上勝過37毫米Pak 36型反坦克炮,雖然不足以擊穿T-34、KV的正面裝甲,但可以從側面和後面給予致命殺傷,而且蘇軍坦克部隊在1941年到1942年間仍以老式坦克和輕型坦克為主,因此75毫米野戰炮改裝的反坦克炮在東線很有用武之地,最關鍵的是能迅速提升前線部隊的反坦克能力,耗費的時間和成本都相對較少。

■一門保存至今的75毫米Pak 97/38型反坦克炮,是由法制M1897式野戰炮的炮身與德制Pak 38型反坦克炮的炮架組合而成。

■Pak 97/38型反坦克炮的炮閂細節照片。

法制75毫米野戰炮改裝為反坦克炮的主要問題是,其原裝的單臂式炮架是針對馱馬牽引設計的,不適合車輛牽引,而且限制了火炮的水平射界,德國人決定為其更換現代化的炮架。當時,50毫米Pak 38型反坦克炮已經準備由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替代,正好可以使用Pak 38的炮架用於改裝法制75毫米野戰炮。除了更換炮架外,德國人還加裝了特製的炮口制退器,形似胡椒瓶,以縮短後座距離。經過改裝後的75毫米野戰炮被重新命名為7.5釐米Pak 97/38型反坦克炮。德國陸軍於1942年1月下達了改裝1000門Pak 97/38型反坦克炮的訂單,第一門炮於1942年5月交付,每門炮的改裝費用為8000帝國馬克,主要是製造Pak 38型炮架的成本,而一門Pak 40型反坦克炮的成本為12000帝國馬克,是Pak 97/38型成本的1.5倍。

■從後方拍攝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使用Pak 38型反坦克炮的雙腳式炮架取代了原炮的單臂式炮架。

■處於運輸狀態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在合攏的炮架後方加裝了一個輔助車輪。

75毫米Pak 97/38型反坦克炮的戰鬥全重為1190公斤,運輸狀態為1270公斤,長度4.65米,炮管長度為2.72米(不含炮口制退器),約合36.5倍徑,寬1.85米,高1.05米,採用螺式炮閂,高低射界為-10~+18度,水平射界為60度,射速為10~14發/分,炮口初速570米/秒,在發射榴彈時最大射程為10公裡,發射穿甲彈時有效射程為1500米。

■德軍反坦克炮組正將一門Pak 97/38型反坦克炮移動到炮位上。Pak 97/38型反坦克炮可以發射繳獲的波蘭和法國炮彈,彈種包括榴彈、榴霰彈和穿甲彈。為了提高反坦克能力,德國人為Pak 97/38開發了成形裝藥的特製破甲彈,在1942年5月採用的Gr 38HL/A型破甲彈的穿甲能力為70毫米,後來改進的HL/B型達到75毫米,最後的HL/C型增至100毫米。但是,Pak 97/38發射破甲彈時初速僅為450米/秒,不適合打擊小型移動目標,而且發射穿甲彈時後座力非常猛烈。此外,Pak 97/38型反坦克炮的炮架重量較輕,射擊時不夠穩定,也不適合高速運輸,德軍曾在1942年9月發布命令,要求Pak 97/38型反坦克炮的牽引速度不得超過20公裡/小時。

■一門Pak 97/38型反坦克炮由一輛法制雷諾UE牽引車拖帶進行戰場機動,火炮和牽引車都是德軍繳獲的戰利品。

經過一番改裝後,這款一戰老炮煥發了新的生機,具備了不俗的反坦克能力,被緊急投產,配發前線部隊。雖然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在1942年初開始服役,但直到1943年才逐漸成為主力裝備,因此在1942年間Pak 97/38實際上是德軍最為倚仗的反坦克炮,在當年就改造了2854門,1943年又改造了858門,總產量達到3712門。此外,還有160門炮被安裝在Pak 40型炮架上。與Pak 97/38型反坦克炮的改造生產相配合,德國兵工廠在1942年到1944年間還生產了260萬發75毫米破甲彈。與Pak 40型反坦克炮不同,Pak 97/38型反坦克炮沒有被大量用於改裝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殲擊車,只有10門炮被置於繳獲的蘇制T-26坦克底盤上改裝為自行反坦克炮,於1943年裝備第563裝甲殲擊營第3連,直到1944年3月被「黃鼠狼III」自行反坦克炮取代。

■被置於火炮掩體內的75毫米Pak 97/38型反坦克炮。

■被安裝在蘇制T-26坦克底盤上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這種改裝自行反坦克炮僅有10輛。

從1942年夏季開始,Pak 97/38型反坦克炮大量裝備東線德軍部隊,到同年7月裝備數量就達到898門,至1943年1月增加到1847門,達到裝備數量的最高峰,此後隨著Pak 40型反坦克炮的普遍列裝和作戰損耗,Pak 97/38型反坦克炮的裝備數量逐年下降,到1945年3月仍有122門服役,只有14門部署在一線部隊。雖然是一種應急改造火炮,Pak 97/38型反坦克炮在1942~43年東線的反坦克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點可以從其彈藥消耗中得到印證,在1942年時消耗破甲彈37800發,在1943年則消耗了371600發,增長近10倍!在激烈的交戰中,Pak 97/38型反坦克炮的損失也相當慘重,據統計有1411門損毀,約佔德軍全部裝備數量的44%。

■兩名美軍士兵在察看被繳獲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

■被摧毀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旁邊散落著彈殼。

除了德國自用外,有520門Pak 97/38型反坦克炮被出售給德國的盟友,包括義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和保加利亞。值得一提的是,芬蘭在1940年3月從法國進口了12門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1940年10月又從德國購買了36門同型火炮,但對其性能不太滿意。1943年初,為了加強反坦克能力,芬蘭請求德國方面按照Pak 97/38的標準對法制75毫米野戰炮進行技術升級。在1943年3~6月間,德國人對46門75毫米野戰炮進行了改裝,這批改裝火炮在隨後的作戰中損失7門,其餘火炮服役到戰爭結束,直到1986年才全部退役。

■1944年3月,兩名芬蘭士兵在操縱一門Pak 97/38型反坦克炮。

■荷蘭海岸的一處德軍岸防陣地上,炮手們將一門Pak 97/38型反坦克炮推入海岸堡壘中。

在接受反坦克炮改裝之外,德國庫存的剩餘法制75毫米野戰炮大多作為要塞炮使用,被部署在大西洋壁壘上,還有少量火炮被重新安裝在輕型基座式炮架上,擴大了射界,提升了仰角,作為輔助防空武器,德國海軍也把少量75毫米野戰炮配置在艦艇上,當作艦炮使用。總之,這款最初為對抗德軍而設計的經典火炮反而在冤家對頭的陣營中做到了物盡其用,實在是歷史的諷刺。

■1943年夏季,美軍在西西里繳獲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其炮盾上註明「最大速度20公裡/小時」。

■今日保存在博物館內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被精心布置成反坦克炮陣地場景。

了解更多德國軍隊的戰地傳奇,推薦閱讀本公號歷史文章:

《閃電戰》死神天降:圖解二戰德國空軍轟炸機載彈方案

《閃電戰》敲門磚部隊:「巴巴羅薩」行動前夕的德軍反坦克炮兵

《閃電戰》淺談二戰德軍「鐵拳」及「戰車噩夢」的裝備與編制

《閃電戰》 伊萬叫板:我有無敵喀秋莎!漢斯回懟:我有陸地斯圖卡!

《閃電戰》虎式坦克主炮備彈92發,你可知有幾種炮彈?配比多少?放在哪裡?

《閃電戰》從官二代到罪二代,納粹後裔們如何面對父輩的罪惡?

《閃電戰》德軍三大突擊炮王牌,個個獨當一面,戰績不輸虎豹精英

《閃電戰》德軍三大名將為何沒有聯手作戰?真不是遊戲氪金就行!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戰史」,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戰史」,之後請點擊「關注」。

蘋果IOS系統用戶如有意打賞,請掃描或識別下方二維碼,謝謝支持!

有意進行商務合作的朋友在留言時請留下聯繫方式或微信號,以便溝通,謝謝!(後臺消息留言由於超時48小時將無法回復,未聯繫上的朋友請諒解)。

相關焦點

  • 《閃電戰》敲門磚部隊:「巴巴羅薩」行動前夕的德軍反坦克炮兵
    在1941年夏秋的蘇德戰場上,德軍反坦克炮部隊的官兵們在面對蘇軍KV/T-34坦克時,幾乎總能遇到這種令人沮喪又絕望的情況,而他們裝備的37毫米Pak 36型反坦克炮也徹底坐實了「陸軍敲門磚」的惡名。實際上,在德國陸軍諸兵種中反坦克炮兵一向被視為精銳,兵員素質優良,訓練水準較高,而且擁有較多有實戰經驗的老兵,戰鬥力很強。
  • 閃電戰的前世今生(3):一戰,西線德軍一道不夠突然不夠猛烈的閃電
    施裡芬計劃,閃電戰,要想打出理想的效果,必須要有兩個前提: 一,先發制人,趁法國、俄國沒有準備,還沒有進行動員就下手。二,閃擊法國,一定要兵力佔據絕對優勢,攻擊要足夠猛烈,這樣的攻擊才能足夠的快,趁法國還沒反應過來,一道閃電直接劈死。很可惜,這兩點德軍都沒做到,直接導致了一戰的失敗。
  • 《閃電戰》危城困獸:史達林格勒巷戰中的德軍裝甲部隊
    除了惡劣兇險的作戰環境,德軍坦克也不太適合城市巷戰。作為對1941年「T-34危機」的反應,德軍裝甲師在1942年夏季已經部分換裝了裝備60倍徑50毫米炮的III號及48倍徑75毫米炮的IV號坦克,長身管坦克炮有效提高了穿甲能力,但在巷戰中由於彈道低伸,反而不易攻擊障礙物後方的目標,而且較長的炮管導致在狹窄的街道中炮塔轉向不便,限制了射界,III號、IV號坦克較高的外形也比較容易暴露。
  • 德國閃電戰和蘇聯大縱深,誰更厲害?
    不過,當時坦克的性能、戰術以及與其他兵種的協同都不成熟,對一戰戰局的影響很有限。康布雷戰役被俘獲的英軍坦克英國和法國最終贏得了一戰勝利,但戰後兩國主流戰爭觀念保守,對以坦克為核心的進攻戰朮忽視遲疑。德國一戰時完全忽略坦克,戰敗後反思卻遠比英法深刻。德國的閃電戰在二戰初期崛起,迫使蘇聯開始拾起以前的大縱深理論。
  • 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對抗T-34大軍的唯一希望,並不是虎式
    二戰中盟國能夠取勝,數量龐大的裝甲部隊功不可沒,東有T-34,西有謝爾曼,兩股的鋼鐵洪流衝垮了德軍的一道道防線,儘管德軍的「虎豹」悍勇,戰力超群以一敵百,怎奈數量太少,好漢難敵四手,最終落敗。經過對LT-38的考察,德軍認為這是一種優秀的坦克,綜合性能超過了德國一號和二號坦克,與三號坦克相當,在射程和可靠性上還超過了三號坦克。於是,心滿意足的德軍給予了LT-38一個新編號PZ.38(t),並且編入了第七和第八裝甲師。
  • 德國閃電戰巔峰之作——法蘭西會戰(1)
    ,戰勝國法國對戰敗國德國在凡爾賽和約中實施了苛刻的條件,讓德國國內出現了民不聊生,經濟落後,生產衰敗等危機,也使德國埋下了復仇的種子,然而這一次德國的進攻勢頭比上一次來的更加猛烈。法國貢比涅森林也將面對歷史的無情嘲笑。通過這兩期的解讀,我們必須要知道以下三點; 1、法國戰敗的原因                  2、曼施坦因計劃是如何構築的 3、什麼是綏靖政策「綏靖政策」 帶來的後果一戰結束後呢,英法和美經濟發展非常緩慢。
  • 《閃電戰》鐵軌上的日耳曼雷霆:二戰德國列車炮史話(技術篇)
    在一戰的歐洲戰場上,各交戰國都大量裝備和使用了列車炮。一戰之前,德國擁有發達的鐵路網,非常適於列車炮的運用,但由於德國已經發展了性能優良的重型野戰炮,所以對於列車炮的需求並不強烈,在1914年一戰爆發之前,除了少數設計方案外,德國人並未實際製造過列車炮。
  • 《閃電戰》三色旗下的鐵十字:戰鬥在盟國陣營的德制戰車(法國篇)
    本文將介紹法國軍隊繳獲和使用德制戰車的情況。自普法戰爭以來,法德兩國就結下世仇。1918年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在英法逼迫下簽訂了屈辱的《凡爾賽和約》,此後德國人臥薪嘗膽、矢志復仇,1933年上臺的納粹黨黨魁希特勒將撕毀《凡爾賽和約》和擊敗法國作為重要的政治目標之一。1939年10月,德國迅速擊敗波蘭後,希特勒就命令總參謀部制定進攻法國的作戰計劃,即「黃色」方案。
  • 《閃電戰》重坦屠夫:二戰德軍「大麥克斯」自行火炮簡史
    二戰時期,德國裝甲車輛性能之優、聲譽之隆是盡人皆知的,可謂高顏值、有內涵。在眾多德軍自行火炮中,有些型號是軍迷十分熟悉的,比如「黃鼠狼」和「獵豹」坦克殲擊車等。不過本文介紹的「大麥克斯」自行火炮則屬於比較稀有的型號,因為該型戰車僅製造了2輛,但它的戰績可毫不遜色哦!若知詳情,請往下讀。
  • 《閃電戰》傾斜裝甲不香嗎?為什麼虎式坦克採用垂直裝甲?
    在1940年的法國戰役中,德軍遭遇了法軍夏爾B-1、英軍馬蒂爾達I型等重型坦克,它們的防禦能力令德軍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相形見絀,促使德軍改弦易轍,將「突破坦克」概念轉變為以應對英法重型坦克為目標的重型裝甲戰鬥車輛。
  • 二戰初期所向披靡的德國閃電戰,卻是法國戴高樂首創
    (二戰德軍三大名將:「沙漠之狐」隆美爾,「閃電戰之父」古德裡安,「狂飆元帥」曼斯坦因;都是使用閃電戰的高手。)閃電戰雛形來自於法國的戴高樂,1934年戴高樂寫成《建立職業軍》,在書中提出了有必要建立一支結合機動能力,既能夠主動出擊、又能夠出奇制勝的裝甲師的理論。
  • 早在蘇臺德危機的時候,法國蘇聯就已經不具備獨自戰勝德國的能力
    5月20日,捷政府決定實行局部動員,應對德國的威脅,德軍和捷克斯諾伐克軍隊在邊境緊張對峙,形成了「五月危機」。熟讀二戰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在戰爭的威脅之後,英法最終選擇了妥協,縱容德國吞併了整個蘇臺德地區和捷克斯洛伐克。戰前磨刀霍霍的德國國防軍歷史每讀到此處,都必定會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當時英法沒有選擇妥協會怎麼樣?
  • 淺析二戰時法國戰役後德軍裝甲師的改編——更加高效、更有戰力
    德軍將10個裝甲師全部投入到法國戰役中,各師裝備的坦克數量也各不相同相比波蘭戰役,德軍參戰總兵力增加了50%以上,但坦克總數僅增加了大約12%,而坦克質量卻有所提高,部分老式的I號輕型坦克被38(t)輕型坦克和
  • 《閃電戰》鐵軌上的日耳曼雷霆:二戰德國列車炮史話(作戰篇)
    雖然擁有不俗的威力和射程,但列車炮已經不適應高度機動化的戰爭,在西歐戰役中表現並不突出。儘管在戰場上表現不彰,但德國戰列車炮部隊在西歐戰役中卻贏了一個大彩頭,通過繳獲法國和比利時的列車炮大幅擴充了部隊實力。
  • T-34坦克
    因而T-34和T-43所用的F-34型76.2毫米主炮顯得火力不足。另外德國將在1943年夏天開始,將裝備70倍口徑75毫米炮「豹」式坦克大量投入使用。這些情況,要求蘇聯坦克工業,一方面加強T-34坦克的火力作為應急措施,一方面抓緊時間研製火力、防護力都能上一個層次的新型中型坦克。前者的結果就是T-34/85型坦克的出現,後者則成為後來T-54坦克的緣起。
  • 蘇聯是靠什麼擊敗德國閃電戰的?
    在法國看來,防守才是最好的進攻。如果想要防範德國的進攻,就要在法德邊界構築一個堅強的防守工事。從1929年開始,在法國陸軍部長馬奇諾的指揮下,法國開始建造綿延約四百公裡,縱深6-8公裡的「馬奇諾防線」。這條防線直到1940年5月德國繞路入侵法國,還在修繕和擴建。
  • 疲弱的「諾曼第之獸」——納粹德軍第352步兵師實力小計
    、盧森堡接壤的兵家要地在1935年才被德國奪得駐軍權,德軍統帥部預計在法西斯德軍入侵波蘭之後,該師將在此處面臨波蘭盟友法軍的強大突擊——不存在的,一貫以不賣盟友夠義氣(不信你問捷克斯洛伐克)聞名的英國法國正忙著在歡聲笑語中為波蘭吹響送葬樂呢。
  • 二戰德國的「閃電戰」,到底要怎樣破解?
    德軍裝甲集群長驅直入,強大的威力風馳電掣的速度是人類戰爭史前所未有。法國總理保羅·雷諾在電話中帶著哭腔對上任不久的英國首相邱吉爾說「我們頂不住了!」邱吉爾也被德國這種奇葩戰術驚得目瞪口呆:"我簡直不明白,運用大量快速裝甲部隊進行襲擊會引起這樣劇烈的變革。"
  • 有圖有真相:T-34坦克裝「黑豹」負重輪?蘇軍維修部隊神來之筆
    熟悉二戰武器裝備的朋友可能都知道,T-34中型坦克安裝過很多樣式的負重輪。在蘇軍前線維修部隊不得不面對T-34坦克備件短缺的問題時,不知是哪位老兄第一個將目光放到了「黑豹」坦克的負重輪上。T-34負重輪直徑為830mm,「黑豹」負重輪直徑為860mm,這是兩個非常接近的數字。更重要的是它有掛膠,比蘇軍全鋼負重輪要好不少。目前,並不清楚這些安裝到T-34上的負重輪是從受損的「黑豹」上拆下來的,還是從被佔領的德軍備件倉庫中得到的戰利品,感覺後者可能性更大。
  • 古德裡安的閃電戰理論具體是怎麼樣的?為什麼可以橫掃歐洲?
    但閃電戰徹底否決了這種可能,德軍利用閃電戰快速包圍了百萬法軍,切斷了對方逃跑路線,完全的圍殲了這百萬人,簡而言之就是畢其功於一役。為什麼閃電戰可以橫掃歐洲?本質就是德國人對英法聯軍的軍事優勢,然後德國人利用閃電戰的戰術,等同於逼迫英法直接戰略決戰,把所有家當都壓上,一場戰役定勝負,敗者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