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視角的二戰:與「惡魔」同行——影片《無名戰士》(上)

2021-02-21 輕兵器


專門介紹輕武器的權威軍事刊物!

    

二戰期間,各參戰國分成了反法西斯和法西斯兩大陣營,其主要矛盾集中於企圖奴役世界的法西斯侵略勢力和反法西斯勢力之間。世界各國之間原來就存在的各種矛盾只是暫時被這一主要矛盾表面上遮掩住而已,很多戰前存在尖刻矛盾的國家之間也趁機選擇對其有利的陣營加入,企圖利用世界兩大勢力大決戰的時機「分得一杯羹」。芬蘭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其在二戰期間加入德國法西斯陣營,企圖恢復其在戰前被蘇聯佔領的國土並將之擴大到更有利於進行防禦的卡累利阿地峽一帶。    
2017年10月上映的芬蘭影片《無名戰士》,就是以這一段歷史為背景。這部長達3個小時的影片,通過戰爭中一個普通的芬蘭步兵連和機槍連的戰鬥經歷,講述了戰爭對參戰人員的巨大傷害,間接展示了芬蘭在二戰中跟隨德國法西斯的「惡果」——




影片內容概要

  

德國突襲蘇聯之後,早就蓄謀要報1939年「冬季戰爭」割地受辱一箭之仇的芬蘭緊急動員部隊,準備協同德軍對蘇軍發動大規模攻勢。芬軍發動攻勢的開始時間要比德軍晚幾天,於1941年7月4日開始向蘇軍發動進攻。    

第一次參戰的排長卡利羅圖少尉毫無實戰經驗,經過連長的帶頭示範作用,卡利羅圖率領的排才勉強發起攻擊,佔領蘇軍防禦非常薄弱的陣地。隨後,芬軍的進展非常順利,很快就到達了1940年的舊邊界。這時,參戰的芬軍士兵士氣很高,認為自己的戰鬥已經擴大了芬蘭的國土,芬蘭也要成為「超級大國」了。

影片中,芬軍使用的步槍在外形上與蘇軍莫辛—納甘步槍非常相似,實際上其就是芬蘭在莫辛—納甘步槍基礎上改進研製而成的

隨著戰爭的擴大,芬蘭開始進行更進一步的動員。曾經參加過「冬季戰爭」的老兵洛卡此時也收到了入伍通知,本來有著平靜田園生活的他只好告別妻子兒女,再次走上了戰場。洛卡實戰經驗豐富,他對欠缺實戰歷練的上司們不夠尊重,以至於引起了很多麻煩。但是,洛卡加入卡利羅圖的排之後,利用他的實戰經驗減少了部隊傷亡並取得了較大戰果。    

洛卡對這場戰爭的看法非常簡單。他認為戰爭只要達到收復被蘇聯佔領國土的目的,最多推進到卡累利阿地峽就應該結束,士兵們就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芬蘭此時搭上了德國法西斯的「戰車」,造成的結果就是要麼隨法西斯一同滅亡,要麼與法西斯決裂,否則戰爭絕不會有停止的那一天。    

果然,芬蘭軍隊於1941年9月到達卡累利阿地峽,並且很快攻佔了彼得羅扎沃茨克。這座城市原本位於蘇聯境內,此時卻被士兵們稱為芬蘭「最新的城市」。按照士兵們的想法,這時應該停戰回家了。誰知,蘇軍發動反擊,雙方激烈交戰後戰線就長期穩定在斯維爾河一線。在此期間,已經產生厭戰情緒的洛卡不斷與上級產生矛盾,以至於數次受到懲罰。  

1944年6月,也就是戰爭爆發3年之後,蘇軍發動了強大反擊攻勢,迫使芬軍從斯維爾河一線後撤。此時的蘇軍已經非常強大,後撤的芬軍部隊不斷遭到空襲而損失慘重。經過長期戰爭,洛卡所在的連隊裡已經補充了大量的新兵,老兵們則已損失殆盡了。

已經結婚的卡利羅圖此時已晉升上尉,擔任自己原來連隊的連長。在後撤途中,他的連隊被蘇軍切斷退路。本來,卡利羅圖打算讓連隊分散突圍,但被營長堅決拒絕。他無可奈何,只能帶領連隊堅守陣地。雖然洛卡等人發動的突然反擊奪回了被蘇軍攻佔的指揮所,但整體態勢仍然極端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卡利羅圖只好帶領部隊突圍,他在作戰中中彈陣亡。

已經升任機槍連連長的科斯凱拉中尉和洛卡一起帶領殘餘部隊突圍後撤。他們好不容易突圍出來,卻被營長攔住,要求他們繼續堅守陣地。科斯凱拉只得帶領部隊守住公路邊的陣地。在用手榴彈炸毀一輛蘇軍坦克後,科斯凱拉也陣亡。    

洛卡只得帶領餘下的人撤下來。暴怒的營長再次攔住他們,並將1名不服從命令的士兵當場擊斃。就在這時,蘇軍坦克突破防線衝了過來。士兵們一鬨而散逃入樹林,而被蘇軍坦克擊傷的營長卻無人營救,最後被坦克軋死。

已經清楚認識到戰爭失敗的洛卡帶著剩下的人突圍,自己為掩護大家而負重傷。    

1944年9月4日,芬蘭接受蘇聯和盟國的停戰條件,戰爭結束了。而此時,洛卡所在的連隊只有他和瓦哈拉等極少數老兵倖存下來。



影片相關背景

   

1939年爆發的「冬季戰爭」,其結果成為1941年芬蘭加入德國法西斯陣營的直接原因。    

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隨後波蘭很快亡國。而蘇聯為了擴大自己的防禦縱深,將波蘭東部大片領土劃入自己版圖,這實際上是與德國瓜分了波蘭。此後,蘇聯欲改善自己在波羅的海的側翼安全態勢,因此向芬蘭提出有關領土調整的建議並要求對此進行談判。    

蘇聯提出的領土調整建議內容主要是:其需要以火力控制芬蘭灣的入口,以此保證列寧格勒的側翼安全。為此,蘇聯提出芬蘭割讓芬蘭灣內若干島嶼,並租借漢科港30年,芬蘭在卡累利阿地峽的國界後退到距列寧格勒重炮射程以外的地方。    

現在的大多數歷史資料中,都將蘇聯這一要求視為掠奪性領土擴張行為。而根據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一書披露,當時作為以上領土調整的交換,蘇聯將把雷波拉和波拉約爾皮兩個縣區割讓給芬蘭。即使按照芬蘭有關白皮書的說法,蘇聯割讓的領土面積為2134平方公裡,而芬蘭只需為此割讓1066平方公裡的領土。   

哈特評價道:「對於這些條件若作一個客觀的觀察,則似乎應認為它們是建立在一種合理的基礎上,可以使蘇聯的領土獲得較大的安全,對於芬蘭的安全也無嚴重的損失。很明白,這樣足以阻止德國利用芬蘭來作為攻擊蘇聯的跳板。但若蘇聯攻擊芬蘭時卻不一定有多大的利益。事實上,蘇聯所願意割讓的土地可以使芬蘭最危險的蜂腰部分反而放寬了不少。」  

不過,芬蘭因為民族感情拒不同意上述條件。蘇聯又表示願意購買這些土地,但仍然遭到芬蘭拒絕。因此,史達林下決心以武力手段達到蘇聯的安全目的。「冬季戰爭」就此爆發。本來,蘇軍以絕對優勢力量打算速戰速決,但經過大清洗的蘇軍戰鬥力下降嚴重,且遭到熟悉地形和氣候的芬軍不斷打擊。蘇軍付出極大代價後卻毫無所得,只是在增加了更多兵力、兵器後才突破曼納海姆防線,迫使芬蘭停戰議和。    

急於停止這場「次要」戰爭的史達林並沒有漫天要價,只是在原來要求基礎上少量增加要求後就同意了芬蘭的停戰要求。就此,形成了蘇聯和芬蘭之間的1940年國界。儘管蘇聯在與芬蘭談判時一開始採用的是平等協商的方式,但在對方因為種種原因拒絕自己要求時就訴諸戰爭手段,這也是其大國強權心態和擴張主義的表現。    

二戰開始後,一心收復領土的芬蘭選擇與德國法西斯站在一起,自此踏上了與「惡魔」同行的道路。這註定了其最後的悲劇性結局。開戰後,芬軍總體上進展順利,很快就越過1940年國界前出到卡累利阿地峽附近。自此,芬軍與部分德軍一起在1939年蘇芬舊國界附近堅守了長達3年之久。

隨著蘇德戰場形勢的變化以及德軍在庫爾斯克等戰役中的失敗,芬蘭開始考慮退出戰爭的問題。特別是在1944年1月,蘇軍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附近發起進攻戰役(這次戰役被稱為「第一次打擊」,即1944年蘇軍發動的十次戰略性進攻戰役中的第一次,這十次戰役也稱為「十次打擊」)後,芬蘭開始秘密與蘇聯進行接觸。    

當時,蘇聯提出了相當寬厚的條件,恢復1940年國界即可停戰。但芬蘭擔心蘇聯事後變卦,要求蘇聯做出明確保證,同時表示無力解除在芬蘭北部德軍的武裝,又不願意由蘇軍入境消滅德軍,結果使得談判在蘇聯人看來純粹是為了拖延時間。最後,蘇軍決定以強大的軍事壓力來達到迫使芬蘭退出戰爭的目的。    

1944年6月9日,蘇軍發起該年內第四次戰略性進攻戰役,即第四次打擊。蘇軍兵力火力佔有絕對優勢,而且其官兵已經久經戰爭考驗,不再是1939年時期戰鬥力低下的軍隊,所以其列寧格勒方面軍很快就突破芬軍3道防線,於6月20日攻佔維堡。

隨後,蘇聯卡累利阿方面軍也發起進攻,於6月28日攻佔卡累利阿蘇維埃共和國首都彼得羅扎沃茨克。到7月底,蘇軍全線進抵1940年國界。    

這一段歷史背景就是《無名戰士》影片中,芬軍從1944年6月開始後撤的原因所在。此後,芬軍從國內調來大批增援部隊,經過反覆拉鋸戰,戰線才穩定下來。雖然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趕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表示要派德國軍隊增援芬蘭,但芬蘭還是決定於9月初退出戰爭。    

二戰之後,芬蘭成為一個深受蘇聯政策影響的國家。1948年芬蘭與蘇聯達成協議,芬蘭承諾不會參加針對蘇聯的國際聯盟,或作為任何反蘇行動的基地,以換取芬蘭的獨立和政治制度的完整。芬蘭保持較為中立的外交路線,但事實上在國際事務中經常站在蘇聯一方。從此,代表受強大國家深刻影響的中立地位的「芬蘭化」一詞,也就成為流行的一個國際政治名詞。



影片中的武器裝備及表現

    

《無名戰士》影片中的武器裝備道具都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這是該影片值得稱道的一個方面。    

二戰中芬蘭與蘇聯是敵對國家,但其軍隊裝備中卻有很多武器與蘇軍裝備屬於一種類型,確實形成了一種很有趣的現象。在這方面最為典型的就是芬軍裝備的步槍和重機槍。影片中芬軍裝備的步槍在外形上與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非常相似,實際上其就是芬蘭在莫辛—納甘步槍基礎上改進研製而成的。芬蘭改進仿製的莫辛—納甘步槍有多種型號,出現在影片中的有P26型、M39型。前者槍管較長,後者則較短。其發射的槍彈與蘇制莫辛—納甘M1891/30步槍相同,均為7.62×54mm突緣步槍彈,在性能方面差距也不大,但芬蘭生產的步槍比蘇制步槍加工工藝優良一些。    

影片中芬軍使用的重機槍為馬克沁重機槍,其也是沙俄M1905重機槍的仿製型。這種重機槍最早的仿製型稱為馬克沁M09-21,其外形基本上與沙俄M1905重機槍相似。後來,芬蘭人對該槍的擊發機構、供彈機構以及瞄準具進行改進,改進後命名為馬克沁M32-33重機槍。

影片中,芬軍使用的重機槍是沙俄M1905重機槍的仿製型

    

芬蘭重機槍的最大特點是將原來使用帆布彈帶的供彈具,改進為使用金屬彈鏈供彈,提高了射速,由600發/分提高到850發/分。其改進的瞄準具也提高了射擊精度。    

此外,芬蘭人還為該槍設計了一個名為「雪帽」的部件,其是一個帶拉鏈的大型裝置,安裝在該槍冷卻套筒的頂部。在套筒裡的冷卻水用完的情況下,射手可以將該裝置打開,然後把雪或冰塊裝入冷卻套筒內,以替代冷卻水。可以說,這樣的改進使其更便於在芬蘭高寒地區使用。    

與步槍和重機槍借鑑於蘇制武器不同的是,影片中芬軍使用的手槍都是德國貨,盧格P08手槍和毛瑟手槍出現在影片中。

影片中,手持德制盧格P08手槍(上)、毛瑟手槍(下)的芬蘭軍官

    

此外,芬軍還裝備有兩種很有特色的槍械。影片中芬軍使用的衝鋒鎗是芬蘭自行研製的蘇米M1931衝鋒鎗(蘇米在芬蘭語中就是芬蘭的意思)。

該槍由芬蘭著名槍械設計師艾莫·約翰尼斯·拉蒂設計,其前身為蘇米M1926衝鋒鎗。M1926衝鋒鎗是芬蘭自己設計、製造的第一種衝鋒鎗,雖然具備很強的開拓意義,但其生產數量有限。    

M1926衝鋒鎗最大的特點是槍管採用可拆卸結構,而且還有一個手控射速調節器,射手通過旋轉鈕控制機匣後蓋下的5個排氣孔,以此控制射速。此外,該槍配用的槍彈也比較特殊,為7.65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這種彈錐度較大,故M1926衝鋒鎗配用的36發彈匣弧度較大。    

M1926衝鋒鎗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待機方式,可實施單、連發射擊,全槍質量5.04kg。作為這款衝鋒鎗的後繼型號,蘇米M1931衝鋒鎗進行了大量改進設計。該槍同樣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和開膛待機方式,並且保留了可拆卸槍管和原來的拉機柄,但槍機進行了全新設計。該槍的快慢機設在扳機護圈前方,取消了意義不大的射速調節器,木製槍託的形狀也進行了改進,使得抵肩據槍時更為舒適。

值得一提的是,該槍並沒有一般衝鋒鎗上的小握把。射擊時射手像操作步槍那樣握住槍託,但不同的是通常使用大拇指頂住機匣蓋後端進行射擊,這樣可以部分克服連發射擊時的槍口上跳,對於提高射擊精度有一定幫助。此外,該槍放棄了M1926衝鋒鎗使用的7.65mm手槍彈,改用與德軍MP38衝鋒鎗相同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由於9mm巴拉貝魯姆彈錐度較小,故該槍配用的彈匣不再是誇張的弧形。    

M1931衝鋒鎗採用多種供彈具,其中包括20發、36發、50發直形彈匣,以及40發、71發彈鼓。但在後來,M1931衝鋒鎗主要採用71發彈鼓供彈。

使用蘇米M1931衝鋒鎗的洛卡,注意該槍可配裝彈匣或彈鼓供彈。在射擊時射手像操作步槍那樣握住槍託,但不同的是通常使用大拇指頂住機匣蓋後端進行射擊,這樣可以部分克服連發射擊時的槍口上跳,對於提高射擊精度有一定幫助

 

影片中的芬軍使用彈匣和彈鼓兩種供彈具,其中一種厚度很大的彈匣是50發容彈量的彈匣,對於提高火力持續性作用很大,便於在塹壕內近距離交戰時提高打擊力。    

得益於優秀的設計,M1931衝鋒鎗的連發射擊精度非常好,可靠性也很高。但是,較為複雜的設計結構以及對材料要求很高,限制了該槍的產量。在1939年「冬季戰爭」爆發時,該槍只生產了4144支,據說芬蘭軍隊只裝備了1000餘支。這就是影片中洛卡所說的該槍是好槍,但在「冬季戰爭」中很緊缺的原因所在。    

就是到了二戰結束後,該槍的總產量也不到10萬支。儘管數量相對很少,但M1931衝鋒鎗因性能很好,在芬蘭軍隊中服役到1957年。此後,芬軍用英國的司登衝鋒鎗將其替換後,結果發現司登衝鋒鎗並不適於在芬蘭的嚴寒環境中使用,因此又於1970年代重新裝備了蘇米衝鋒鎗,直到1985年才正式退役。雖然該槍的產量不多,但出眾的性能使其成為影片中芬軍士兵的主要裝備之一,特別是在塹壕近戰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正是因為M1931衝鋒鎗產量難以大幅度提高,芬蘭後來在蘇制波波斯衝鋒鎗基礎上仿製出蘇米M44式衝鋒鎗,以解決產能問題。該槍改用與M1931相同的9mm手槍彈,採用36發彈匣或71發彈鼓供彈。不過,M44衝鋒鎗在1944年開始生產後到芬蘭退出二戰,只生產了數千支,未來得及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   

(未完待續,本文下篇將繼續介紹影片中的武器裝備情況和戰術表現)



(本文發表於《輕兵器》2018年第8期,公眾號文章有刪改)



有專業有態度的公眾號,歡迎掃碼關注,領取你的最權威輕武器攻略

《輕兵器》官方店鋪,主營《輕兵器》雜誌、《輕兵器》合訂本及各種軍事圖書

相關焦點

  • 電影|芬蘭國寶級電影《無名戰士》
    影片改編自1954年同名暢銷小說《無名戰士》,講述了一隊芬蘭士兵在蘇芬戰爭中的故事。
  • 無名戰士
    一部電影看完竟沒記不住任何一個人的名字,還真是符合《無名戰士》這個片名,太不容易了。
  • 《無名戰士》:老兵不死,燃而無名
    故事從這裡展開 「蘇芬戰爭」又稱冬季戰爭,爆發於1939年11月30日,也就是二戰爆發後的三個月。彼時蘇聯軍隊入侵芬蘭,史達林曾希望兩周內結束戰鬥,但由於芬蘭的頑強抵抗,直至1940年3月才籤署停戰協定,芬蘭割讓10%的國土給蘇聯。從結果上看,芬蘭輸了。然而,他們卻完美詮釋了什麼叫「雖敗猶榮」:戰前一個月才動員到位、老弱病殘加起來不足十萬的軍隊,造成了蘇聯紅軍近七十萬人的傷亡,傷亡比高達驚人的1:10,連後來赫赫有名的朱可夫元帥都因指揮此役而丟了官。
  • 真實到令人恐慌的戰爭片,揭露二戰中最著名的「無名戰士」!(內含資源)
    中學時期歷史課堂上,我們歌頌蘇聯軍隊的堅韌,佩服他們的堅挺。但他們真的是絕對正義嗎?看完這部《無名戰士》後,或許會打個問號。早在二戰之初,蘇聯為了建立東方防線,看上了芬蘭境內易守難攻的卡累利阿地峽。當時芬蘭是熱愛和平的中立國,不願捲入戰爭怎麼辦?
  • 電影《無名戰士》—武器裝備考究,還原慘烈戰爭!【特別企劃vol】
    但很少會有人記得,曾有一個人口僅四百萬的北歐小國三年內兩次與強大的前蘇聯對陣且不落下風,關於這兩場戰爭的影視作品實在是少之又少,不過卻有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有關電影,翻拍了三次依然口碑甚好,這就是芬蘭作家瓦依諾•利納《無名戰士》。
  • 《無名戰士》:冬天能把戰鬥民族都打趴下的就只有他們了
    可能是因為過去蘇聯一直都是我們的盟友,所以對於盟友損面子的例子,不選擇揭短是一個基本道義問題..而在另外一方面,的確芬蘭在1941年和納粹德國聯手進攻了蘇聯(雖然也是為了收復之前被蘇聯侵略而奪走的土地),但也因此被盟軍視為助紂為虐,因此成為盟軍的打擊對象,所以芬蘭和蘇聯之間的戰爭也變成了納粹德國與蘇聯戰爭中的一個部分,自然不會成為歷史書上特別關愛的部分.
  • 美軍無名戰士墓,守靈士兵24小時不間斷,配禮服墨鏡步槍
    為了紀念這些陣亡的戰士,美國專門為陣亡士兵建造了各種各樣的公墓,並且幾乎每一位陣亡士兵都在美國的努力之下找到了名字,最終安葬在了美國的公墓之中,成為了美國人民懷念的對象。從二戰到現在的美國,已經陣亡了上百萬的士兵,並且在這期間,每一名士兵最終都披著星條旗葬在了美國的大地上。
  • 美軍無名戰士墓 守靈衛兵24小時不間斷 配禮服墨鏡步槍
    無名戰士墓始建於1921年,如今這裡合葬著美軍分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中陣亡的三位無名士兵遺骸。原本這裡還安葬著一位陣亡於越南戰爭的無名美軍士兵遺體,不過到1998年,經過DNA技術比對,美國國防部確認了這具遺骸的身份,他是美國空軍中尉麥可·約瑟夫·布萊西(Michael Joseph Blassie)。
  • 50部二戰主題的經典影片合集(在線觀看)
    (2018)獲得:最佳音效設計、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最佳化妝設計、人民選擇獎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Jussi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樂31《無名戰士》豆瓣 評分7.8本片記錄了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前90天緊張的作戰準備,同時描繪了點射的最高指揮官-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面對眾多分歧、困難極大的情況下,如何排除各種不利因素,指揮若定,最終取得勝利的情節
  • 20部不同視角的二戰電影!值得收藏!
    本期分享會將為大家帶來與二戰有關的20部電影,從不同視角看待這場人類史上的最大浩劫,既有殘酷的戰爭大片,也有不同國家的戰爭反思和解讀。其中不乏名垂影史的不朽傑作!導演: 約瑟夫·維爾斯麥爾主演: 多米尼克·霍衛茲 / 託馬斯·克萊舒曼史達林格勒戰役無疑是整個二戰甚至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也是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它不僅與中途島、阿拉曼一起構成了二戰的重要轉折,更以巨大的傷亡與破壞
  • 罕見的德軍視角戰爭遊戲——《戰地5》
    劍走偏鋒的遊戲劇情 二戰類題材的軍事遊戲在市面上可謂汗牛充棟,為了讓玩家避免視覺疲勞,《戰地5》在題材的選擇和挖掘上獨闢蹊徑,劍走偏鋒。遊戲以第一人稱、單人模式的故事進行。,阻止德軍的核武計劃;第三關以非裔士兵的身份投入解放法國的戰鬥;最後一關則是以戰爭末期德軍虎式坦克車組的視角經歷最後的戰鬥。
  • 美國視角的聯合營救:評影片《鍋蓋頭4:回歸法制》(上)內容梗概及武器裝備
    如皮卡車上安裝的各類武器系統。除常見的機槍外,還有小口徑高射炮、無後坐力炮、火箭炮等等,甚至有反政府武裝將被擊落的政府軍飛機上拆下來的火箭發射巢裝在車上作為火箭炮使用。可以說,當今發生在中東和北非的戰爭,在很大程度上被稱為「皮卡戰爭」是有一定道理的。《鍋蓋頭4:回歸法制》影片中的戈蘭自由軍同樣採取這一思路,在皮卡上加裝了各種武器。
  • 世界看芬蘭:受歡迎的lonkero酒、古代雙性戰士、出售森林的僧侶、咖啡渣做運動鞋、赫爾辛基自行車培訓
    本周,幾篇國際論文報導了一項與 1000 年前神秘的芬蘭戰士遺骸有關的新發現。1968 年,在哈圖拉(芬蘭南部)的 Suontaka Vesitorninmäki 首次出土了身著女裝的骷髏墳墓。新的 DNA 證據表明,這名戰士有一條額外的 X 染色體,很可能是雙性人。武器和珠寶的存在最初使科學家們相信墳墓要麼屬於一位高級女性,要麼包含兩具屍體(男性和女性)。
  • 影片!138部.
    《第九突擊隊 9 рота》導演: 費奧多爾·邦達爾丘克編劇: Yuriy Korotkov主演: 費奧多爾·邦達爾丘克 / Artur Smolyaninov / 阿雷克西·查多夫 / 康斯坦丁·克留科夫 / Ivan Kokorin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芬蘭
  • 蘇芬戰爭,芬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恩怨情仇
    全世界都以敬畏的眼光目睹芬蘭戰士為捍衛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一度擊敗並擋住蘇聯紅軍……  20世紀,芬蘭和俄羅斯之間有一段恩怨情仇,這得追溯到中世紀時期。自13世紀起,卡累利阿地峽、芬蘭和波羅的海沿岸一直都是兩個新興的地區霸權大國——瑞典王國和沙皇俄國的戰場,兩國戰爭連年不斷。無論何時,國境線的進退總是有利於勝者或軍隊更強大的一方。
  • TOP50 | 一生必看50部經典二戰電影(在線看)
    影片改編自1954年同名暢銷小說《無名戰士》,講述了一隊芬蘭士兵在蘇芬戰爭中的故事。 許多二戰影片故事主要圍繞在那些戰鬥英雄上面,描寫戰爭中的女性題材相對較少,被廣泛認知的就是那部由葛麗亞·嘉遜主演的經典影片《忠勇之家》。
  • 【一周電影】我們曾經是戰士——而且年輕
    關於美國參與的越南戰爭的影片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越戰三部曲《現代啟示錄》、《野戰排》和《全金屬外殼》了。而且說這三部作品也收到廣大軍事愛好喜愛,大家幾乎一致認為它們算作越戰電影的經典之作。而當我看完梅爾吉布森主演的《我們曾是戰士》後,我想寫篇影評,來表達我對這部影片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