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風蝕蘑菇
轉載自:蘑菇茶話會(ID:fengshimoguzi)
RPG遊戲即角色扮演遊戲(Role-playing game)。我們這一代玩家,從小時候玩《仙劍奇俠傳》《軒轅劍》長大,少年時接觸到日式角色扮演遊戲(JRPG),《最終幻想》、《勇者鬥惡龍》、《空之軌跡》讓我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成人後追本溯源,又去嘗試了現代RPG遊戲的老祖宗,歐美的《巫術》、《魔法門》等經典傑作。
《魔法門》
雖然當下隨著網路遊戲和移動平臺的興起,傳統的單機RPG已然式微。經典的《勇者鬥惡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出復刻版重製版移植版圈錢,《最終幻想》和《仙劍奇俠傳》也有了一大堆網遊和手遊版的「親戚」。但30年來無數優秀RPG大作給整整一代玩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這些玩著RPG長大的少年,成年後又給已經成為文化現象的RPG文化添磚加瓦,使之成為一種特殊的「情懷」。
《最終幻想15》
如果把RPG分為三大類的話,歐美的RPG無疑是始祖。「角色扮演」是人類遊戲作樂的天性,那些英雄的史詩、奇崛的神話,被寫成文字,歌頌流傳。在戲劇中,古人們扮演著其中的角色,體會到冒險的快感。19世紀之後,託爾金等大師開始試圖自己創作幻想冒險故事,根植於歷史卻不再拘泥於現實,力圖創造出屬於本民族的史詩。《龍與地下城》
如果說對英雄冒險故事的扮演渴望是RPG的靈魂,西方奇幻文學的開創是RPG的血肉,那麼起源於70年代的「桌面角色扮演遊戲」(TRPG)就是RPG的骨架。TRPG可以簡單理解為桌遊,玩TRPG被親切地稱為「跑團」,代表作就是影響深遠的《龍與地下城》。這些幾個玩家一起,每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依賴於複雜規則和個人策略的遊戲規定輸贏的遊戲,對今後電子遊戲平臺上的RPG有著巨大的影響。而最早的歐美的經典RPG就是依賴於此發展起來的。
《軒轅劍外傳楓之舞》
中式RPG是最晚誕生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源於臺灣的中式RPG,學習了日本已經發展成熟的RPG類型,並融入中華文化獨特的武俠特色。成也武俠敗也武俠,之後的20年,中國RPG遊戲的發展就很難脫離古風武俠(仙俠)敘事,武俠(仙俠)類型也一直發展到了後來的網遊時代。
作為參照物的日本,《勇者鬥惡龍》開創了JRPG類型下經典的「勇者敘事」,影響了之後幾乎所有的日本RPG。日本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它固步自封,卻又在內部生機勃勃地創造著活力。只有在這裡,早已在全球市場熱潮不再的街機遊戲依然生機勃勃,智能機的普及時間遠遠晚於其他國家,《智龍迷城》《怪物彈珠》等移動遊戲能連續幾年霸佔人氣排行榜前三名。
也只有在這裡,RPG文化依然經久不衰,「勇者敘事」作為一種meme影響了無數ACGN作品,每天都有以《勇者xxx》、《魔王xxx》為題的獨立遊戲、輕小說被創造出來,惡搞《勇者鬥惡龍》的電視劇《勇者義彥》能連拍三季。RPG從亞文化成為了國民文化,而以RPG為主題的漫畫、動畫也是當下熱點。
《勇者義彥》系列
在我們盤點那些RPG題材的漫畫、動畫之前,先來說一說,「勇者敘事」的來源。在JRPG中,有一類特殊的職業叫「勇者」。JRPG的劇情可以多種多樣,男主角的職業卻一定是勇者,人們看到「勇者」也會馬上知道「噢這是一部RPG題材的作品」。就如同在中國,RPG=仙俠一樣,在日本,RPG=勇者也是成立的。
《勇者鬥惡龍5》
首個創造出「勇者」的,當然是《勇者鬥惡龍》。這部誕生於1986年的作品,開創出了經典的「勇者——魔王」的二元對立敘事,也奠定了整個JRPG的傳(套)統(路)。魔王降世欲圖毀滅世界,男主角身為普通少年,被當做勇者賦予拯救蒼生的任務。勇者打著史萊姆、哥布林升級,一邊穿梭於各個城鎮搜刮民宅,一邊收歸同伴組成打怪團隊,甚至還會英雄救美收穫女主角一枚。最後經過團滅、升級、轉職、滿級,勇者帶著牧師、魔導士、戰士來到王宮,接受國王的委託,打跑大魔王達成happy ending。這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經典JRPG套路。
追本溯源,這類JRPG的源頭,還是來自於西方中世紀的英雄史詩。如同《勇者鬥惡龍》的標題名字一樣,人類騎士歷經波折,最終打倒惡龍的英雄史詩,在歐洲中世紀非常盛行,著名的例如《羅蘭之歌》、《尼伯龍根之歌》等。「勇者敘事」類RPG,背景原型幾乎都是發生在中世紀。這裡依然是國王、王后當家的封建君主制,守城的士兵穿著中世紀的騎士鎧甲,姑娘們穿著歐洲民族服飾,城鎮建築也是歐洲風格的城堡教堂。雖然沒有上帝,牧師卻能治療人的肉體傷痛甚至起死回生。
《尼伯龍根的指環》
除了背景向著中世紀學習,「勇者敘事」類RPG還向西方神話和奇幻小說取經。託爾金的《魔戒》鋪設下執魔杖戴高帽子的巫師,尖耳朵的美貌精靈,粗魯笨重的矮人等經典奇幻角色印象,被JRPG照單全收。還找來擁有悠久歷史的哥布林,萌化了誕生於下水道的史萊姆等等,讓這些群眾基礎深厚的小精怪為勇者的旅途增光添彩。
勇者義彥與史萊姆
而這些原本生長於歐陸的幻想故事,也逐漸被染上了東方色彩,以新的形象在JRPG中重生。《勇者鬥惡龍5》以及模仿者《勇者義彥》中的主角,衣著不像中世紀騎士,反而像TVB電視劇《天龍八部》的蕭峰,帶有遊牧民族風情。中世紀濃重的基督教氛圍不再,一神論視角也少有,這個任由魔王搗亂蒼生震慟而無所事事的「神」,反而有尼採的「上帝死了」的意味。這些日本視角下的西方奇幻,如同「阿美咔嘰」一般(指日本人故意模仿「美式風格」,刻意製造出的粗野狂放的審美美學),把舶來品也打上了屬於自己的文化烙印。
在日本的ACGN作品裡,RPG是個流行的題材。從上世紀的《羅德斯島戰記》的正統RPG敘事,到近年來大火的《刀劍神域》、《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玩著遊戲長大的一代,對這些RPG題材的輕小說、漫畫接受度更廣,自己的遊戲經歷使得主人翁的冒險代入感更強,看RPG的惡搞梗也更為親切。
《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
粗略劃分一下,這些RPG題材的作品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正統的RPG敘事,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奇幻遊戲劇情,例如《羅德斯島戰記。
(2)現實中的主角因為各種原因進入到遊戲世界裡,二次元與三次元之間發生連接,例如《刀劍神域》。
(3)套用RPG世界觀下的惡搞作品,主角出生即為遊戲中的人物卻不自知,例如《勇者義彥》系列,《戰勇》。
(4)製作RPG遊戲的故事,例如《new game》。
(5)出現過RPG梗的非遊戲題材作品,例如《幸運星OVA》中主角們玩遊戲的內容。
下面我們就這幾個分類,分別細說。
《幸運星》遊戲小分隊
這個分類下的作品,嚴格來說並不是遊戲題材,而是奇幻題材。只是由於設定嚴謹,劇情符合標準的RPG遊戲劇情,所以歸入此類。例如最具代表性的《羅德斯島戰記》,是確立日本嚴肅奇幻文學的奠基之作,它的誕生也和RPG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羅德斯島戰記》
《羅德斯島戰記》的作者是水野良,小說於1988年出版,一共有9部衍生動畫、幾十卷漫畫和9個電子遊戲版本。時間回到1985年,TRPG的經典之作《龍與地下城》正式進入日本,在愛好者中引起巨大反響。一些日本玩家在《龍與地下城》的基礎上,改造了一個充滿魔法和精靈的高魔版本,名為《羅德斯島戰記》。1986年,既有舶來品《龍與地下城》的影響,又有半原創作品《羅德斯島戰記》的加持,RPG文化開始在日本生根發芽。一代名作《勇者鬥惡龍》和《塞爾達傳說》問世,第二年《最終幻想》也悄然發行,時至今日這三款遊戲依然經久不衰。可以說,《羅德斯島戰記》脫胎於TRPG,又對JRPG文化的奠基有著巨大的影響。
《巴哈姆特之怒》遊戲版
30年後的《巴哈姆特之怒》,又是另外一番狀況。2011年,手機遊戲《巴哈姆特之怒》開始發行。這個手遊有著標準的RPG設定,在有著各種不同種族的的神秘世界,想要徵服世界的魔族侵略派到處引發戰爭,而人類、天界、魔族穩健派為了防止侵略派的世界徵服而一起在世界各地戰鬥著。玩家擔當「騎士」的角色,為收集封印了「傳說中的英雄」、「神」或「魔物」的卡片而在世界上冒險。由於精良的製作和高漲的人氣,《巴哈姆特之怒》於2014年改編成動畫,並且連出兩季。優秀的動漫作品改編成手遊並不鮮見,但手機遊戲改編成動畫卻很難得。《羅德斯島戰記》與《巴哈姆特之怒》體現出RPG主題在ACGN作品間不斷轉化循環的過程。
在日本RPG是國民題材,但在中國普及度遠遠不夠。儘管我們遊戲改編成電視劇的《仙劍奇俠傳》、《古劍奇譚》是那麼紅火,電競比賽在各大城市都有,但遊戲在主流社會的偏見仍舊沒有去除,各類「網癮戒除中心」仍然賺得盆滿缽滿,家長們依然聞遊戲色變。說了兩部都是日本作品,《塔希裡亞故事集》夾在其中有些孤單,又有些可貴。
《塔希裡亞故事集》
《塔希裡亞故事集》是國產原創漫畫,作者吳淼。自2006年底開始在網絡上連載,2007年單行本第一集出版,目前已出版了七本。也曾被改編成手機遊戲。故事發生在架空的塔希裡亞世界,世界觀宏大,分為四大元素界、四大靈界、四大王國、四大商會等等。本作最突出的特點是畫風獨特,全黑白剪影風。雖然有著龐大的背景,但並沒有一開頭就給讀者灌輸概念,而是把劇情分成一個個小的單元劇。這些類似寓言的小故事之間有著若有若無的聯繫,即使不了解世界觀也不影響觀看。整體風格沉鬱,內涵深刻,是國產原創漫畫的一股清流。
這是RPG題材的作品中最常見,也最為讀者喜聞樂見的一類。這類作品,要麼是主人翁玩VR網路遊戲時突然發現自己被困其中出不去了,要麼是主人翁一覺醒來就莫名其妙穿越了。作品千千萬,套路都一樣。這些倒黴內向的阿宅,必須拋開三次元的世界觀,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多年遊戲經驗,在撩妹和打怪中殺出一條血路,找出真相回到現實世界。這類作品的始祖是《.hack//G.U.》系列,這是一個龐大的企劃,從2002年開始,遊戲、小說、漫畫、動畫共有幾十部。
《.hack//G.U.》
經過多年的發展,這類作品能出彩大多有著自己特色。《刀劍神域》是標準的輕小說模板,打怪爽後宮high,改編成動畫人氣更是居高不下,霸佔了很久的暢(本)銷(子)榜。《記錄的地平線》劇本更紮實,把遊戲世界的細節構建得栩栩如生,讓有網遊經驗的讀者身臨其境。《灰與幻想的格林姆迦爾》則偏重於遊戲開荒初期的艱難困頓,打了一整季哥布林才買得起裝備讓人好笑又心酸。《over lord》走黑暗嚴肅向,通俗說就是裝逼。
《記錄的地平線》
《為美好的世界獻上祝福》是異世界的搞笑日常,CD時間24小時的法師等爆笑梗,輕鬆愉悅又治癒。《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掀起了拉姆雷姆狂潮,男主沒有其他超能力,只能靠一次又一次的「game over-讀檔重來」,也讓玩家回憶起了自己遊戲中靠「SL大法」的經歷。《遊戲人生》則不局限於RPG,講述了兩位社恐死宅家裡蹲兄妹,穿越於一個又一個遊戲中的故事。從角色扮演,到射擊遊戲,甚至逆轉裁判和詞語接龍,設定十分新穎,動畫男女主角聲優松岡禎丞與茅野愛衣的互動也是一大看點。
《為美好的世界獻上祝福》
以上這些作品都是輕小說改編為動畫,漫畫類作品不多,有一部《RPG W(・∀・)RLD-RPG實景世界》,劇情依然是死宅男主穿越到遊戲世界,在此就不贅述了。究其原因,輕小說中網遊已是一個熱門分類,但漫畫市場熱度還不高。而動畫的音畫結合更能表現遊戲中的氛圍,又是漫畫所不及的。
《RPG W(・∀・)RLD-RPG實景世界》
《咕嚕咕嚕魔法陣》
這類作品的前提是,承認RPG世界是存在的,主角一般為這個奇幻世界的土著,卻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存在危機,從而展開「反類型」的故事。這類作品最早的起源之一,是1994年的動畫《咕嚕咕嚕魔法陣》。十歲的小屁孩勇者和十歲的半吊子魔女,受到使命的感召,踏上討伐魔王的徵途。經過了旅途中的各式歡笑、艱險,兩個主角卻在和魔王決戰之前,因「收拾了魔王之後,我們的冒險旅程就要終結了」而決定放棄。這樣無釐頭的結局,頗具《勇者義彥》風範,朋克得不像20年前的子供向作品。
《魔王勇者》
在惡搞風行的輕小說世代,這類作品就更多了。輕小說改編過動畫的,有《打工吧!魔王大人》,魔王、隨從與勇者,一同穿越到現代社會,曾經呼風喚雨的他們舉止怪異活像中二病,為了生存不得不適應這個時代的規則。經濟不景氣,不僅魔王要打工,《沒能做成勇者的我無可奈何的決定去工作》。《魔王勇者》中,魔王對著勇者大談戰爭經濟學,一致認為打仗是沒有前途的,一起開荒種田才是硬道理。
《戰勇》
漫畫改編也有很多RPG題材惡搞類。比如《戰勇》,原作是網絡漫畫,動畫雖然是泡麵番,卻是山本寬的野心之作。勇者打怪產業化,國王得派專門人員管理如過江之鯽的勇者們,男主即是該國75名勇者中的一員,光看開頭的設定就笑破肚皮。戰勝了御姐法師、幼女魔王,真愛還是面癱吐槽役的國王侍從呢。《在地下城尋求邂逅是否搞錯了什麼》是老套的廢柴男配傲嬌女,但觀眾們表示並不在乎,女(本)主(子)漂(好)亮(用)就行了。《超有病之勇者傳說》是國人漫畫家孫渣的原創作品,延續了」超有病「系列一貫的惡搞風格,喜歡RPG題材的國漫的讀者不要錯過。
《超有病》系列
RPG題材的漫畫,九井諒子的《迷宮飯》是一股清流。將奇幻和美食漫結合的新穎設定,穩紮穩打的劇情節奏,都看得人很舒服。為了復活妹妹,主角團向地下城進發,遇到了把迷宮當成食堂的矮人,組隊踏上了打怪吃吃喝喝之旅。石巨人身上可以種蔬菜,史萊姆做的布丁很Q彈,矮人風味小炒會動的盔甲,每集一個一本正經的怪物食譜看得人垂涎欲滴。九井諒子的短篇漫畫個個腦洞都精彩紛呈,首部長篇更是收穫了巨大的人氣,被稱為「舌尖上的地下城」。最近幾期中,妹妹終於復活,是完結還是新坑的開始,讓我們拭目以待。
《迷宮飯》
惡搞RPG的三次元作品,最為人所熟知的大概是日劇《勇者義彥》系列。2011年橫空出世的《勇者義彥與魔王城》,把我們熟悉的遊戲梗放進三次元:勇者們進入城鎮就排著隊闖入居民家中,砸罐子找寶箱,居民依然熟視無睹做著機械的工作;向NPC打探情報,來來回回只有兩句話,猶如機器人復讀;三次元化的戰鬥居然是回合制,主角們一本正經地排好陣型和紙糊的怪物們你來我往,還有掉血和中毒特效。
惡搞《寄生獸》的「小左」
這些「陌生化」帶來的效果足夠我們笑一年,連帶著劇情的單薄、製作的簡陋都不那麼重要了。倒不如說,場景越是寒酸,道具越是簡陋,主角們大義凜然走劇情帶來的反差就越是荒誕好笑。第二年的《勇者義彥與惡靈之鑰》還在絞盡腦汁圓劇情,告訴人們為何打完了魔王又得再來一遍。苦等四年才盼來的第三部《勇者義彥與被引導的七人》,更是從《勇者鬥惡龍》黑到了《最終幻想》,甚至《超級馬裡奧》,已經完全放飛自我了。
惡搞《最終幻想》的陸行鳥
日漫中製作遊戲為題材的作品並不鮮見,前有《路人女主的養成方法》,後有《少女向荒野進發吧》。但這些作品都是製作GAL遊戲,大概對於學生社團來說,製作AVG還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裡,費時費力的RPG就不太可行了。
2016年的七月新番中,漫畫改編的《new game》就是以遊戲業為背景。雖然因為大家都懂得的原因,這個遊戲公司的成員全是萌妹子,玩家也以女性為主,讓人忍不住吐槽:哪裡有這樣的公司請讓我來上班好嗎!但《new game》還是較為忠實地表現了一款RPG的製作過程:大綱、劇本、人設,美術組新人女主角從3D建模開始學習,一點點為這個虛擬世界添磚加瓦。即使自己做的都是村民NPC,但每一個模型都飽含著staff的用心。發售前趕工的通宵加班,讓閨蜜來測試抓bug,為公式書整理出人設圖,最終遊戲成功發售喜極而泣。
《new game》中所做的遊戲《精靈物語3》的設定集和偽訪談
《new game》呈現出的是一個理想化的世界,這裡沒有辦公室內鬥、沒有玩法抄襲的齷齪、也沒有社畜加班猝死。它呈現的也是每一個遊戲玩家的終極夢想:能親手製作一款喜歡的遊戲的續集,為它鞠躬盡瘁拼盡全力,看到自己的奮鬥成果能為更多人所喜愛。這種幸福所帶來的成就感,是其他事所不能比擬的。
之前說過,RPG文化在日本是國民文化,所以一些非RPG題材的ACG作品,也會出現遊戲梗。例如今敏監督的唯一一部TV動畫《妄想代理人》,之前是懸疑題材,一直圍繞著襲擊人的「球棍少年」究竟是誰而展開。到第五集畫風突變,一整集都變成了中二病少年的RPG幻想。在現實中走訪調查的警察二人組,也跟著少年的腦洞上天入地,一會走迷宮一會打魔王。今敏一向喜歡模糊現實與幻想的邊界,從《紅辣椒》的夢境入侵現實,到《千年女優》的電影串聯蒙太奇。《妄想代理人》第五集用非常超現實的手法,模擬出少年的心理狀態,構思巧妙。
《Level E》
在富堅義博還沒有成為「富奸」之前,他的中篇漫畫《Level E》也有惡搞RPG的內容。眾所周知,《Level E》的主角是外星人馬鹿王子,外形俊美腦子智障,有1001種整人的法子。其中一個故事裡,馬鹿王子為了娛樂,戲弄起地球上的小學生,給他們裝備與超能力,要他們組成五色戰隊假面騎士。又把他們置於RPG次元,裡面的NPC不管問什麼都只會答一句話。平時看來理所當然的設定,這時卻顯得毛骨悚然。漫畫版有好幾頁純文字版設定,動畫版則配上神來之筆的遊戲風格主題曲,又蠢又燃,二者的處理各有千秋。
每集30秒的泡麵番《懶蛋蛋》,352-381話中也有惡搞RPG的幾集。《幸運星》的OVA第一集,便是此方等人在玩遊戲,甚至和老師一起組隊。穿上遊戲裝備的幾人,別有一番萌點。
既然說ACGN,之前說了那麼多動畫、漫畫、輕小說,不提下遊戲好像說不過去。在文學理論中,有「元小說」的概念,即「描寫寫小說的小說」。那麼我想,關於遊戲,也有一些屬於「元遊戲」,或者說「元RPG」,「關於遊戲的遊戲」。
2013年,一款名為《Evoland》的遊戲很火熱,中文名《進化之地》。勇者從最古早的黑白8bit遊戲開始,打開一個個寶箱,是遊戲史上的一次次裡程碑史的升級。我們獲得了上下左右移動,獲得了音效,獲得了bgm,獲得了畫質的飛越。我們有了存檔,有了升級,有了迷宮要素,有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構成「RPG」的那些東西。我們歡呼雀躍,我們喜極而泣,我們用短短的幾個小時通關,走過了RPG遊戲的幾十年的歷史。
《Evoland》是款好遊戲,它用極為形象化的手法,勾勒出RPG的發展史。卻還是沒解決最深處的困惑:我們為什麼要玩遊戲?為什麼對角色扮演樂此不疲?2015年,一款AVG遊戲也許解答了這個問題。它的名字叫《Swordbreaker The Game》,中文名《碎刃者》。
勇者站在城堡前,他該何去何從?
勇者來到了倉庫,拿到了地精的鑰匙,卻沒躲過女巫的引誘。
勇者本打算和公主長相廝守,沒想到卻和海綿永恆纏綿。
勇者不想去救公主,他受到心魔的蠱惑,成為了下一任魔王。
勇者喝多了,再也沒站起來。
勇者被吸血蟲咬了脖子,丟掉性命。
勇者逃走了。
這款文字冒險遊戲,有324個場景,100多種死法,只有三個真結局。幾乎每一步都有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步步殺機。
它就像對冒險人生的隱喻,提醒我們:嘿,雖然RPG裡結局數量少得可憐,可是生活中還是處處都有選擇的啊。當然,你得小心你的選擇,別一不小心得不償失。可是人生沒有SL大法,誰又知道當下的選擇是福是禍呢?
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安全感的我們,嚮往著RPG裡,被命運潮流所推向的唯一結局。不管怎麼作,勇者還是會打倒魔王,然後和公主在一起。我們惡搞、嘲弄這種老套,可是當真正的自由度降臨時,又無所適從而恐慌。我們需要RPG帶來的冒險幻想,來消磨似乎一眼看得到盡頭的無聊人生;也需要RPG給我們的happy ending,來擁抱生命的巨大不確定性。
也許,這就是我們玩遊戲的意義。
本文轉自蘑菇茶話會(ID:fengshimoguzi)